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实验报告汇总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水果和蔬菜的知识,对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的概念和平衡力的判断,他们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

2.难点:平衡力的判断,简单机械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实例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2.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力的作用实验套件,包括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玩具、推动小车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汇报,给予评价和指导。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感知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应用力与运动关系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概括等方法,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力和运动的相关教具,如小车、气球、绳子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小车、彩纸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如吹气球,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力和运动的相关概念,如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推小车、拉气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和力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运动和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他们对于运动和力的本质和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和理解运动和力的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和探索运动和力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具:准备《运动和力》的教材和相关的教具,如小车、球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绳子、桌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运动和力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索运动和力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运动和力的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第1课时让小车运动起来1. 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背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

2. 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运动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 小车运动起来的距离:从启动到停止后这一段的距离。

4. 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表示。

5.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就对物体用力,要想使静止的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6. 拉力是小车运动中的动力。

担心小车掉下去用手挡住,手就是小车的阻力。

7. 拉力太小小车不会动,拉力达到一定程度,静止小车开始运动起来,在小车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第2课时用气球驱动小车1.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 充气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4. 气球越大,小车运动得越远;气球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近。

5. 反冲力使小车向前运动,对小车施加一个相反方向的反冲力,小车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 吹起的气球里喷出气体的方向是口朝向的方向,这就是推力。

上升的气球受到的力是气球口相反的方向,这就是反冲力。

7. 要使气球驱动小车行驶的更远,就用大气球和粗喷管。

第3课时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2. 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消失。

3. 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4. 把橡皮筋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

转动车轮,将橡皮筋的一端缠绕在车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车轮就会转动。

5. 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的弹力,而且小车行驶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相反。

6. 小车运动方向与橡皮筋在小车车轴上缠绕方向有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全册)

声音单元实验报告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

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

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步骤: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

(3)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实验四:固体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材料:大水槽、音叉(带橡胶锤)、水。

(2)实验步骤:①将水槽中装入约3/4的清水。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基本知识,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实验现象和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总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演示仪、运动和力关系演示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彩纸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实验报告
实验一让小车动起来
【研究问题】如何让小车动起来
【我们的猜测】给小车施加外力
【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回形针、垫圈。

【实验步骤】
①将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小车和回形针上。

②将回形针弯曲,以便在其上套上垫圈。

③将小车放在长桌子的一端,分别取三根长度不同的绳子(绳长如下表所示),拉直绳子后,逐渐在回形针上套垫圈,观察并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

(实验时小车的起始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只改变绳子的长度。


【实验结论】
①小车由静止到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②使小车运动的外力是垫圈的重力。

垫圈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向下的力,垫圈的重力让拉小车的绳子具有拉力,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③当垫圈垂挂在空中,因受到向下的重力而对绳子产生拉力时,垫圈对小车有拉力作用而垫圈在桌面或地面上,受到向下的重力但对绳子不产生拉力时,垫圈对小车没有拉力作用。

④拉小车的绳子的长度约等于桌子的高度比较合适。

实验二用气球驱动小车
【研究问题】用气球驱动小车
【我们的猜测】反冲力作用下,小车会运动
【实验材料】装有喷气嘴的小车、气球、软尺。

【实验步骤】
(1)选择一块平滑的地面来进行喷气小车实验。

在实验场地上画岀小车跑道,并标出起点。

(2)将气球吹胀后,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气球颈部,不让气体漏出。

把小车放在起始位置,对准跑道方向,然后迅速松开手指,让小车自行驶出。

(3)调整喷气嘴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的方向。

(4)测量并记录小车行驶距离。

【实验结论】在这个装置中,我们利用气球喷出的气体产生的反冲力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

实验三用橡筋驱动小车
【研究问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我们的猜测】橡皮筋的弹力驱动小车
【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软尺一把、记录表。

【实验步骤】
(1)实验小组内分配任务。

确定一人为操作员,负责缠绕橡皮筋和行驶小车;确定两人为测量员,负责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确定一人为记录员。

(2)设置对比实验。

在小车的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例如缠绕的圈数可以为2圈、4圈、6圈。

(3)每次实验都要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并要准确地测量出小车行驶的终点,用软尺测量出小车行驶的距离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4) 相同的圈数各重复3次,求出小车3次行驶距离的平均值。

【实验结论】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它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它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

实验四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研究问题】胃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猜测】磨碎食物,消化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塑料水杯、一袋牛奶、钢笔、文具盒。

【实验步骤】
(1)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道1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

(2)先估计一个物体的重力大小,再实际测量,做好记录。

算出两者相差多少,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确。

【实验结论】弹簧测力计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一些物体的重力。

实验五.1 认识摩擦力
【研究问题】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的猜测】
【实验材料】绳、纸盒、垫圈若干、木板、回形针、托盘。

【实验步骤】
(1)将系有拉绳的纸盒放在水平木板的一端,在拉绳的另一端系上回形针,将托盘挂在回形针上。

观察此时纸盒是否运动。

(2)将垫圈一个一个地放在托盘中,直到纸盒开始运动为止,记下此时垫圈的数量。

(3)每个实验重复做3次,记录数据,选取实验数据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据。

【实验结论】纸盒在木板表面运动时,两者接触面之间发生摩擦,产生了摩擦力,这种力对于物体运动有阻碍作用。

实验五.2 认识滚动摩擦力
【研究问题】胃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猜测】磨碎食物,消化
【实验材料】绳、纸盒、垫圈若干、木板、回形针、托盘、筷子、小车轮。

【实验步骤】
(1)将系有拉绳的纸盒放在水平木板的一端,在拉绳的另一端系上回形针,将托盘挂在回形针上。

用各种笔或筷子等作“滚木”放在纸盒下面,观察此时木块是否运动。

(2)将垫圈一个一个地放在托盘中,直到纸盒开始运动为止,记录下此时垫圈的数量。

(3)在纸盒下面安装上轮子,然后重复操作②的动作。

(4)每个实验重复做3次,记录数据,选取实验数据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据。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同一个物体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