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研究进展-黄文书
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而生物技术则是实现食品安全的关键手段之一,其在食品的生产、营养价值、储存和运输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和应用对食品安全的保障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主要采用化学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这些方法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且费时费力,不易操作。
现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PCR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复制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存在致病菌。
同时,PCR技术的检测结果准确性高,可以达到非常低的检测限。
另外,PCR技术的高效、快速、敏感、特异性和可移植性的特点,为食品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叫做CRISPR-Cas9。
它可以帮助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菌、毒素和化学物质,还可以检测到基因改造食品的存在。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且不需要从分子上进行扩增,避免了可能存在的误判和污染。
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检测速度和准确性,减少检测成本,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除了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外,生物技术在食品生产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转基因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解决粮食短缺和饮食营养不平衡的问题。
转基因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原有特性的前提下,给植物加入新的基因,从而提高其农产品产量和抗性。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使生产出来的食品具备更多的营养成分和更好的味道。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高品质食品的生产。
例如,通过基因技术,可以制作出更柔软、更多口感的肉,而且肉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相对较低。
可以制作出更均匀、更有口感的薯片,同时,加入一些新的成分使它的口味更好,更适应人们的口味。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新进展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新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从严格的食品管理制度到国际产业标准,从各级政府的监管到社会公众的参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在这个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也在不断地前进和创新。
本文将就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新进展作一详细阐述。
一、DNA测序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DNA测序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可用于确定物种和亲缘关系等基本生物学研究。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它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采用DNA测序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掺假掺杂物、转基因成分等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别。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采用DNA测序技术检测食品认为这是现代化食品检测手段的重要方向。
二、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纳米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前沿技术之一,适用于物质的制备、分析、定位和控制等方面。
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质量控制等。
食品包装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持和改善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纳米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食品品质和安全。
纳米材料还可以用于食品的成分分析和检测中。
三、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能够将生物识别信号转换成物理或化学信号的技术。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生物传感技术可用于对食品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测,可以确定食品中存在的化学污染物种类、浓度、来源和污染源等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可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实行精细化监管,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四、食品顾客感官测试(Sensory Evaluation)技术食品顾客感官测试是测定食品口感、香味、色泽等关键属性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受试者的感官评估来获得食品的品质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食品的长期品质监测、原材料品质控制、新产品研发等方面。
在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中,食品顾客感官测试技术也被广泛应用,成为重要的品质控制和管理工具。
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进展

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至关重要。
传统检测方法和先进技术(如生物传感器、质谱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得到应用。
然而,仍需解决样品前处理、灵敏度、特异性等问题。
黄曲霉毒素的风险评估与监控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展望未来,发展更高效、可靠的检测技术将促进食品安全和乳制品产业质量提升。
关键词:乳,乳制品,黄曲霉毒素,检测,生物传感器,质谱技术,分子印迹技术,风险评估1引言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中。
乳与乳制品作为重要的食品来源,也可能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
目前,黄曲霉毒素检测是食品安全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
传统检测方法有限,但近年来,生物传感器、质谱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等新型方法不断涌现,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然而,检测技术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样品处理复杂和检测灵敏度等方面。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为食品安全监管和乳制品行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2.1 传统检测方法2.1.1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广泛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的传统方法。
该方法利用样品中黄曲霉毒素与特定色谱柱上的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分离和定量黄曲霉毒素。
HPLC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性,但可能需要复杂的前处理步骤,并且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
2.1.2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气相色谱法也被广泛应用于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该方法将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蒸发成气态,并通过气相色谱仪分离和检测。
GC方法对样品的净化要求较高,但具有高分辨率和灵敏度。
2.1.3 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单、经济且快速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关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定义、种类、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等角度,探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定义与种类食品安全检测是指通过检测和评估,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卫生、适宜人类食用的一项技术。
它包括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生物致病因子等,以及对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保质期等进行检测和评估。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物理检测技术主要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异物、微生物菌落、重金属等;化学检测技术主要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农药残留、添加剂等;生物检测技术主要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生物毒素等。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改进。
目前主要的研究进展如下: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PCR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技术手段,可对食品中微生物进行快速、敏感、特异性检测。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LC-MS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可应用于农药残留、塑化剂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3. 光谱技术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高效的检测技术,可应用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其中,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已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手段。
4.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应用于食品安全智能化检测。
通过建立模型,对食品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其一,可应用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
其二,可应用于对食品品质进行控制和标准化,并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其三,可应用于建立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其四,可应用于扩大食品的出口市场,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国食品加工产业问题的研究进展

我国食品加工产业问题的研究进展摘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近二十年来食品加工产业的飞速发展,更多的食品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食品安全问题、新技术问题、能源和资源代价问题的研究进展。
旨在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食品加工产业食品安全超高压技术追踪技术指纹技术1 前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形势不容乐观。
关注食品加工产业这一社会性问题,尽管现有科技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都市化、新的食品生产、利用,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
因此我们要对食品做好充分地检测工作,防止因食品本身的问题而损害人类的健康,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食品安全问题、新技术问题、能源和资源代价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及这些问题的研究进展。
2 我国食品加工产业中高度关注的问题2.1 食品安全问题(1)环境污染问题。
重金属污染,即在农禽产品中含有超标超量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物质。
主要指的是镉污染、铅污染、汞污染和砷污染。
食品中的镉污染,20世纪60年代日本神通川流域由于锌矿造成镉污染,发生了典型的公害病—“痛痛病”,曾给日本人民带来了难以言喻的痛苦。
近年来,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不断发生,由于食品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层出不穷,一次次向社会敲响了警钟。
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的三废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加上饲料添加剂的滥用等问题,使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镉的污染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不容忽视。
全球环境监测计划(GEMS)中的食品污染物监测和评价计划中已将食品镉含量定为必测项目之一。
2008年李洁等【1】了解上海市猪肉相关食品中的镉污染状况。
2004年沈向红等【2】了解浙江省食品铅镉的污染水平状况,2004~2006年江素红等【3】了解汕头市地产食品中镉的污染情况。
一种黄豆和黑豆中蛋白质组分的比较

一种黄豆和黑豆中蛋白质组分的比较摘要:本研究比较了市售黄豆和黑豆中水溶、盐溶、醇溶、碱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分子量组成、游离氨基酸组成以及其它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以期为黑豆的日常食用以及综合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研究发现,黑豆的蛋白质、灰分和α-氨基氮含量均高于黄豆。
黄豆中蛋白质含量为39.95%,黑豆中蛋白质含量达到42.36%。
从蛋白质组成上看,黄豆以水溶性蛋白质为主,占总蛋白的88.21%;黑豆以水溶和碱溶性蛋白质为主,分别占总蛋白的55.43%和38.69%。
黄豆中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黑豆中高主要表现在分子量为83.44kDa,74.58kDa和35.74kDa的较大分子量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
黑豆中碱溶性蛋白质高于黄豆,主要表现为分子量为20.71kDa和36.29kDa的较小分子量的碱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
研究还发现苏氨酸、天冬氨酸是黄豆和黑豆中的主要游离氨基酸,且黑豆中的谷氨酸、苏氨酸含量明显比黄豆中高,分别高出116.021mg/L,197.996mg/L。
关键词:黄豆;黑豆;蛋白质组分;游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碱溶性蛋白大豆起源于中国,有五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大豆有丰富的营养,在植物中含蛋白最高,是人类优质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蛋白中的人类必需氨基酸组成较适合人体需要。
大豆蛋白在豆乳、发酵豆乳、速溶豆粉、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面制品、糖果制品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将大豆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进行组合,可提高混合蛋白质的利用率[1]。
在面制品中添加大豆蛋白,可增加产品中蛋白含量,并可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蛋白质的生物价,从而提高面制品的营养价值。
目前国内外针对大豆蛋白的研究较多,大豆蛋白的组成及特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大豆类产品的加工生产,刘顺湖发现大豆蛋白质11S和7S组分对豆腐品质有较大的影响,球蛋白的含量与豆腐产量正相关[2]。
大豆蛋白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豆制品的生产。
食品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隐患。
食品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任务。
二、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1. 食品安全监测技术食品安全监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传统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等,这些技术在食品成分分析和污染物检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也逐渐兴起,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
当前,各国对食品安全领域的标准与法规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
同时,国际间也在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广食品安全标准,促进全球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当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三、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趋势1. 多学科交叉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科学、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强调多学科交叉合作,共同解决食品安全难题。
通过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与食品科学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与食品科学研究进展食品安全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它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食品科学研究不断推动新的进展,为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食品科学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和配送等各个环节。
通过深入研究各种食物的成分、结构和特性,科学家们可以寻找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食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首先,食品科学研究在食品生产环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改进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法,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提高。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合理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食品科学研究在食品加工和贮存方面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科学家们研究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的加工技术。
他们还研究了食品的保存和贮存方法,延长了食品的保鲜期,并确保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此外,食品科学研究还涉及到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
科学家们研究了各种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并开发了高效的检测方法。
他们还研究了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添加剂,评估了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政府机构和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的监管政策和标准。
此外,食品科学研究还涉及到基因工程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
通过改良植物的基因,科学家们可以使其具有抗虫、抗病和抗逆性等特性。
这些技术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可能解决全球粮食安全的问题。
然而,转基因食品也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安全评估来提供有效的依据。
总的来说,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和努力。
食品科学研究的进展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研究食品的生产、加工和贮存等各个环节,科学家们可以找到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浅谈食品杀菌新技术姓名: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班级:学号: 0940910132指导教师: 张辉职称: 副教授2011年5月20日浅谈食品杀菌新技术作者:迪力夏提摘要:目前, 食品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对于消灭或减少致病菌的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而传统的热杀菌方法将引起食品的色、香、味等方面的变化, 不能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与风味。
对于热杀菌不足之处,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高新杀菌技术, 如超高温技术、超高压技术、脉冲强光、微波技术、激光杀菌等技术不仅能保证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而且也能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质构、风味、色泽、新鲜度等。
本文对非热力杀菌新技术进行综合性的介绍,使食品杀菌新技术呈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食品;杀菌;新技术Simply Description of New Sterilization Technique about FoodAuthor:Abstract:At present, the safety of food be outstanding day by day, particularly exterminate or decrease the germ. But traditional hot disinfection will change the color, flavor, taste of the food, can't keep the original food quality. For hot disinfect shortage, There are some new high disinfect technique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the extremely high technique, extra high voltage technique, pulse strong light, microwave technique, laser disinfect etc. these not only assurance the safety of food in the microorganism, and also keep a food original quality, taste, color and luster, fresh degree etc. Some Sterilization technique about non-thermodynamic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which could make reader understand current situation.Key words:food; disinfection; new technique引言食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加工精湛,快捷方便,强化营养的食品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生产质量与货架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食品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无论是食品科学家还是食品生产的专家都在不断的研究新的生产技术,创造新的加工方法,以达到生产高品质,长货架期食品的要求。
食品的无菌加工技术正是在食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生产高品质现代食品,高货架期质量的加工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也要求食品营养,健康,安全,无菌加工技术能够全面地满足这一要求。
食品杀菌技术可以分为热力杀菌和非热力杀菌。
热力杀菌技术是食品工业普遍采用方法。
而且技术已非常成熟。
为得到高质量产品,非热力杀菌已成为当今食品产业的焦点。
其技术范围不断扩展。
呈现多样化、节能化局面。
以下简要对其阐述。
一、物理杀菌技术物理杀菌技术包括辐照杀菌、超高压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脉冲强光杀菌、微波杀菌、紫外线杀菌、远红外照射杀菌、超声波杀菌、欧姆加热杀菌等。
1.1辐照杀菌辐照杀菌技术是利用放射线同位素60Co、137Ce生产的γ射线或用高能电子束轰击重金属的靶所产生X射线,或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对包装食品进行辐照处理。
加拿大、以色列、法国、日本等国家普遍使用放射物质60Co,它放射出的强力γ射线可彻底摧毁细菌的遗传因子,彻底破坏他们的生机,使用高剂量时几乎可以消灭任何细菌。
100~1000kGy剂量照射,可有效地限制有损大众健康的生物及致腐性微生物生长,能有效清除对高蛋白质食品如肉类、乳制品、蛋制品危害极大的沙门氏菌;用500kGy照射,就能使之成倍减少,也能杀死冷冻食品深处的沙门氏菌。
现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批准应用辐照杀菌的食品供人类使用,如鸡肉、猪肉、鲜鱼、蘑菇、香料、土豆、大米、洋葱、小麦等。
辐照食品安全可靠,经世界各国40多年实践证明,辐照食品从未发现有放射物质残留,能保持原有质量和色香味。
在美国,辐照食品已带上太空,宇航员食用后证明对身体也无害。
辐照食品的优点是保藏期长,照射一次可保鲜数年,即杀死细菌,又抑制与延缓食品本身的新陈代谢,消除了食品变质根源。
辐照杀菌可节省大量能量,任何食物用辐照法杀菌后仅采用普通包装便可贮藏,省去大量制罐、冷冻冷藏的材料以及能量。
1.2超高压杀菌所谓高压杀菌是指将食品放入液体介质中,加(100~1000)MPa的压力作用一段时间后,如同加热一样,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的过程。
高压杀菌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其细胞膜和细胞壁,使蛋白质凝固(蛋白质高级结构改变),抑制酶的活性和遗传物质的复制等实现的。
高雅的杀菌效果,一般而言,压力越高,效果越好。
在相同压力下延长受压时间并不一定提高灭菌效果。
高压杀菌避免了热处理而出现的影响食品品质的各种弊端,保持了食品的原有风味、色泽和营养价值。
由于是液体介质的瞬间压缩过程,灭菌均匀,无污染,操作安全,且较加热法耗能低,减少环境污染。
经研究,高压处理后的果汁和蔬菜汁达到了杀菌效果,而且VC损失很少,残存酶活性低,色香味等感官指标不变,其综合效果优于热力杀菌。
目前,国外已将其用于肉、蛋、大豆蛋白、水果、香料、牛奶、果汁、矿泉水、啤酒等食品的加工中。
我国在该技术的开发应用方面仅仅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有批量生产。
1.3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高压脉冲技术(high-intensity pulsed electric fields, PEF或HIPEF)用于食品灭酶杀菌,主要原理是基于细胞结构和液态食品体系间的电学特性差异。
当把液态食品作为电介质置于电场中时,食品中微生物的细胞膜在强电场作用下被电击穿,产生不可修复的穿孔或破裂,使细胞组织受损,导致微生物失活。
该技术可避免加热法引起的蛋白质变性和维生素的破坏。
利用脉冲电场处理大豆,可实现灭酶脱腥,并有效地保留大豆的香气。
该技术是一种常温下非加热杀菌的新技术,使用该技术应综合考虑场强的大小、杀菌时间、食品的pH值、细菌的种类等因素,以确定最佳方案。
目前该技术在国际上正处于实验室研究和发展阶段,进一步成熟后很有可能弥补传统杀菌法的不足。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的特点:①杀菌时间短,能耗低,远远少于超声杀菌,微波杀菌及其他杀菌方法的能耗。
②温升小,可以有效的保存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天然特征,处理后的食品与新鲜食品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营养物质成分上改变很小,风味,滋味没有感觉出来的差异。
③杀菌的效果明显,杀菌率可以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适用于热敏性很高的食品。
1.4脉冲强光杀菌技术脉冲强光杀菌技术是采用强烈白光闪照的方法进行灭菌,影响脉冲强光杀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闪照次数、菌液原始浓度及输入电压,它由一个动力单元和一个惰性气体灯单元组成。
动力单元是一个能提供高电压高电流脉冲的部件,为惰性气体灯提供所需的能量,惰性气体灯能发出由紫外至近红外线区域的光线,其光谱与太阳光十分相近,但强度却强数千倍至数万倍。
该技术由于只处理食品的表面,从而对食品的风味和营养成分影响很小,可用于延长以透明物料包装的食品及新鲜食品的货架期,很有发展前途。
Joseph Dunn等研究结果表明它能杀死大多数的微生物,比传统的紫外灯有更高的效率,为此开展了该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强光闪照40次后,淀粉酶活力下降70%,蛋白酶活力下降90%,对食品的主要成分未造成破坏,面包保存期提高1倍以上。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的特点:①脉冲强光处理产生的热量少,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几乎没有影响。
②脉冲强光杀菌技术所需的能量较热力和其他非热加工方法所需能量少。
③脉冲强光杀菌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少甚至不再需要化学灭菌剂和保鲜剂。
④脉冲强光处理法处理过程迅速,成本费用低,可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1.5 微波杀菌技术微波是辐射能的电磁波,其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波长为1mm~1m。
以光速向前直进, 遇到食品类介质损失较大的物质则吸收, 吸收后产生分子间的磨擦, 从而把电波能转为热能。
由于食品中的微生物吸收电能而使温度升高, 破坏菌体中的蛋白质,从而起到杀死微生物体作用。
微波作用于食品,食品内外同时吸收微波能,温度升高,食品中污染的微生物细胞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其分子也被极化并作高频振荡,产生热效应,温度升高,温度的快速升高使其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失去生物活性,使菌体死亡或受到严重干扰而无法繁殖。
微波杀菌技术的特点:①微波加热速率快,微波加热不是靠热传导作用传递热量,而是利用被加热体本身作为发热体而进行内部加热,所以物体内部温度迅速升高,大大缩短了加热时间。
②微波加热效率高,波加热作用源自被加工物料本身,基本上不发生辐射散热,只是在电源部分或电子管本身消耗一部分热量,所以其热效率高。
③微波加热均匀性好,微波加热时内部加热,很容易达到物料均匀加热的目的,可以避免物料表面受热不均匀或发生硬化等现象。
④微波加热易于瞬时控制,微波加热的热惯性小,能够容易地控制物料的立即发热和升温,有利于大规模,自动化生产设备的配套利用。
⑤微波具有选择吸收特性,物料中某些成分非常容易吸收微波,而有些成分则不易吸收微波,而微波选择吸收的特性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微波杀菌只适用于霉菌、酵母菌、大肠杆菌等不耐热的微生物。
1.6 紫外线杀菌技术利用紫外线杀伤目标微生物,破坏微生物的DNA,使之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嘧啶二聚物,以破坏遗传因子而失去繁殖能力或死亡,杀菌效果以250~260nm最强。
国外研制的强力紫外灯,照射强度达200mW/cm2,为高性能紫外线装置,对包装材料杀菌安全有效。
紫外线杀菌不需或只需少量添加杀菌剂和防腐剂,比加热处理及过滤杀菌法省能、成本低,维护简便,使用安全可靠,杀菌后不损害食品香味及光泽等,应用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