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六讲南渡词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历年真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 台阁体:(1)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
(2)代表作家是“三杨”: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3)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4)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2. 公安派:(1)指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
(2)代表人物是“三袁”: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
(3)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4)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5)主张创新,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 竟陵派:(1)晚明时期出现的又一个诗歌流派。
(2)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
(3)因为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文学主张又相近而得名。
(4)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更倡导用诗文表现自己超离尘俗的“幽独情思”。
4.清雅词派:(1)指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
(2)此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
风格特色是“清空”、“骚雅”。
(3)在遣辞和音律上追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
5.苏辛词派:(1)北宋词中的豪放词派。
(2)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
(3)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幹、颖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6 江西诗派:(1)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2)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3)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三是江西诗派是作为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7.江湖诗派:1)南宋后期兴起的一个诗派。
(2)其成员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

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一、南渡词人婉约:李清照、朱敦儒、叶梦得、朱淑贞豪放:张元幹、陈与义、李纲、岳飞二、李清照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一)李清照的《词论》1、《词论》(节选):2、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1)“五音”、“五声”、“六律”、“清浊”等词语的含义。
(2)对苏轼等人的批评。
(3)“别是一家”说与苏轼“自是一家”说比较。
词论:词别是一家,对苏轼等人的批评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端礼):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晏殊、欧阳修、苏轼:皆句读不茸之诗尔王安石: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晏几道:苦无铺叙贺铸:苦少重典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二)李清照前期生活和创作1、前期生活:2、李清照前期词:《如梦令》其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作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与闺阁生活,也抒写了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她热烈而大胆地表露爱情、讴歌爱情,在客观上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冲击,总的来说,此期的作品词调明亮轻快,洋溢着青春活力,代表作品有《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醉花阴》(薄雾浓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3、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貌题材上以吟唱爱情、人生为主,意象多从室内外和日常起居中选择,风格委婉轻盈。
(三)李清照后期生平与创作1、李清照家破夫亡和中晚年的漂泊。
2、李清照后期词作。
《声声慢》《渔家傲》《永遇乐》后期的词作主要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之感和寂寞愁苦之情,这些作品或触景生情,或托物寓意,委婉而深沉地抒发她的故土之恋、家国之恨,把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具有更为丰厚的情感内涵,词调也转为沉郁凄怆、悲凉哀惋,代表作品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镕金)等。
宋代文学第六讲:中兴四大诗人

②“诚斋体”的艺术特点(重点)
• ⅲ 擅长在人所不经意处获得感物,发现诗意,时
而寄寓诙谐幽默的人生理趣。 • 诗例一:
过松源晨饮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点评:在轻松流动的笔墨中给人感受一种 前路多艰而未有尽头的人生感喟。
• 诗例二: 泉石轩初秋乘凉小荷池上
宋代文学
第六讲 中兴四大诗人
南宋文学重点纲目
1,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 南渡初期的文学 (第五讲)
(教材353-361)2,南渡初期词人(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自主学习)
1,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南宋中期文学
(第六讲)
(教材362-385)2,南宋中期词人:辛弃疾与辛派词人(第七讲)
➢特别提示: 以上可视为“新生代”诗歌创作的总体精神特征。
二、杨万里与诚斋体
1,文学史总评
⑴地位:“杨万里和陆游在当时的名声很大,相当于唐诗里 的李白与杜甫。”
⑵特点:“他特别善于运用新鲜活泼、幽默风趣的手法和语 言,摹景体物,抒情言志,从而形成一种独具的艺术特色, 被人称之为‘杨诚斋体’。”
⑶影响(意义和价值):“①对江西诗派逐语生硬、讲究典故 和喜用拗律的作风是大胆的革新和解放;②为南宋诗风 由江西诗派演变到晚唐体起了过渡和枢纽作用;③并对
➢佐证文献:罗大经《鹤林玉 露》卷一〇载杨万里自言“老 夫此作,自谓仿佛李白”。
• 诗例二: 戏笔
杨万里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铜黄绿两争妍。
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点评:野菊与荒苔都圆如钱形,菊黄 如金钱,苔绿如铜钱,故作者巧妙地比 拟为铸钱。且作者由此再作进一步联想, 感叹这种造化天公只能触发诗人的一怀 情愁,诗客之穷,纵天予菊苔支取,终 不能解决实际的“买田”问题。
人民大2024大学语文(第五版)教学课件第六讲 古代词曲

蝶恋花/欧阳修 这首词的作者一作冯延巳,但李清照及宋人词选均定为 欧词,比较可信。内容写闺怨,上片写深闺女子独倚高 楼,盼往日情人而不得,因而产生失望、幽怨、怅恨的 迟暮感。连用三个“深”字,不仅写出庭院之深,也写 出闺中女子与外界隔绝之深、寂寞苦闷之深。以景托 情,词意深婉。下片写伤春,春天留不住,青春也一去不 回。语意浑成,刻画深致。 解释下文红色字体含义
南北宋之交,出现了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南渡词人。
在李清照、张元幹等人开创南宋词坛新风的基础上,张孝 祥、辛弃疾、陈亮等词人创作了许多以抗战复国为主题
的辞章,风格苍凉悲壮,形成了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 人群体,他们继承苏轼的豪放词传统,以词抒发爱国之情, 反映时代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其中以辛弃疾成就最大,影 响最著。
但它们也有一些差别。 首先,词是配合燕乐的,散曲是配合北曲的。 从风格上看,词以婉约为正宗,散曲以豪放为本色。 从句式与押韵上看,词与散曲都采用长短句形式,但词牌 句数和字数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增减,而散曲句式更加 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增加衬字,可以突破 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散曲押韵也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 押。 在表现手法上,词多用比兴,善于抒情,常常虚处传神;散曲 则多用赋法,善于铺陈叙事,笔笔落到实处。
南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演变

如《声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永遇乐》 《武陵春 》等
声声慢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 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 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 不动,许多愁。
永 遇 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 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 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 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3、语言上: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以寻常语度入音律,不雕琢、不堆砌;善于调动比喻、 拟人、夸张、用典、叠字等修辞手段,达到“极炼而不练, 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的艺术效果。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李纲《苏武令》(塞上风高)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梦绕神州陆)、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其他如叶梦得、胡铨、赵鼎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 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 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 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清]王士祯在《花草蒙 拾》:“婉约以易安为宗,豪 放惟幼安称首。”
三、“易安体”的特
点。
1、情感表达方面 (1)情感真实动人 李清照词以一个真实女性独 特的视角观察和描绘周围世界, 传达自己的心曲,显得特别真 挚、细腻、动人。
(2)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 美感。 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 来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情 感上的微妙变化。
大学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是以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
这批词人主要生活在12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
由于时代的剧变,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他们的前半生,是在徽宗朝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虽已初露锋芒,但被当时还健在的前辈词人周邦彦、贺铸等的光芒所遮掩,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靖康之难后,金人的铁蹄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创作倾向。
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他们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并日益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第一节李清照南渡词坛虽然未出现堪与苏轼、周邦彦并驾齐驱的大词人,但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却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
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别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
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世界分为两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醉花阴》此词作于宣和二年(1120),当时赵明诚出守莱州,而清照仍居青州。
它抒写了词人独守闺房的寂寞凄清之感和对丈夫的刻骨思念之情。
上片写秋凉情景。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

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第一篇: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一、南渡词人婉约:李清照、朱敦儒、叶梦得、朱淑贞豪放:张元幹、陈与义、李纲、岳飞二、李清照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一)李清照的《词论》1、《词论》(节选):2、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1)“五音”、“五声”、“六律”、“清浊”等词语的含义。
(2)对苏轼等人的批评。
(3)“别是一家”说与苏轼“自是一家”说比较。
词论:词别是一家,对苏轼等人的批评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端礼):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晏殊、欧阳修、苏轼:皆句读不茸之诗尔王安石: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晏几道:苦无铺叙贺铸:苦少重典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二)李清照前期生活和创作1、前期生活:2、李清照前期词:《如梦令》其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作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与闺阁生活,也抒写了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她热烈而大胆地表露爱情、讴歌爱情,在客观上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冲击,总的来说,此期的作品词调明亮轻快,洋溢着青春活力,代表作品有《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醉花阴》(薄雾浓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3、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貌题材上以吟唱爱情、人生为主,意象多从室内外和日常起居中选择,风格委婉轻盈。
(三)李清照后期生平与创作1、李清照家破夫亡和中晚年的漂泊。
2、李清照后期词作。
《声声慢》《渔家傲》《永遇乐》后期的词作主要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之感和寂寞愁苦之情,这些作品或触景生情,或托物寓意,委婉而深沉地抒发她的故土之恋、家国之恨,把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具有更为丰厚的情感内涵,词调也转为沉郁凄怆、悲凉哀惋,代表作品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镕金)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207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216 / 12开课学期:第三、四、五学期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通史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和分析我国先秦至清代鸦片战争前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它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概况的描述及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分析,并养成记诵一定数量作品的能力。
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及要求分三个部分: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8周,72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了解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熟悉上古神话的内容,掌握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了解神话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了解《诗经》概况。
重点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熟悉《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
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了解《荀子》、《韩非子》。
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掌握楚辞的概念。
了解楚辞产生的地域和历史背景。
熟悉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重点掌握《离骚》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了解宋玉等楚辞作者和作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了解《吕氏春秋》。
熟悉李斯的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词中描写的是世外桃源 般的生活,反映其远离现实的 思想。
张元干
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 士,长乐(今福建闽侯)人,北宋末为太 学生,曾被抗金名将李纲辟为属官,不久 随李纲免职而被贬斥。南宋初,因‚避谗‛ 而辞官。有《芦川词》。绍兴年间,胡铨 上书请斩秦桧,遭到流放,当时士大夫大 都畏祸钳口,只有张元干等几个人敢于写 诗词为他送行并抒发不平之慨。《贺新 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是张元干词中 最著名的一篇 。
语言精心锤炼又出之以浅易自然。像《声 声慢》的开头,连用七对叠字,不仅很讲 究声音之美,而且内涵丰富(寻觅是若有 所失的举止神态,冷清是对环境的感受, 凄戚是心理),又有连贯的意脉(由寻觅 不得而感到冷清,在冷清中涌起内心的凄 戚),十四字可以说下得费尽苦心,读起 来却觉得相当自然,并无生硬之感。 另外, 李清照的词长于白描,善用口语,故如清 水芙蓉,天然浑成,无半点斧凿痕迹。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 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 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 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另外,张元干的《石州慢· 己酉秋吴兴舟中 作》、《贺新郎· 寄李伯纪丞相》、《水调 歌头· 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等,都往往 把对民族危亡的关注与对个人身世的感伤 融合起来,写来慷慨悲凉,波澜起伏,境 界阔大。这类词在艺术上明显受苏轼的影 响。张元干很善于采摭历史典故和前人诗 意,把它们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眼前的景 物风光相间交错,构成一种纵横的空间感 与历史感;又很善于把心中低沉悲伤的情 绪与激昂高亢的热情错综交织,形成情感 脉络的起伏流动。
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十二:‚‘和羞 走’下,如画。‛
一剪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 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
陈廷焯《云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绝, 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又:‚梁绍壬谓: 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 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黄苏《蓼园词选》:‚按一问极有情,答 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 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 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 者。‛
李清照纪念堂
点绛唇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 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 嗅。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 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 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评:‚闻说‛、‚也拟‛、‚只恐‛三组 虚字,一波三折,感人至深,写心理活动 尤为细腻。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
以委婉细腻的笔触描写心理活动。作为一 个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在描写心理和情 感的活动方面有其特别的长处。她不仅善 于捕捉那些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难以 言传的感受,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 化,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层层剖露复杂的 心境。如《武陵春》的下阕,先说双溪春 好拟泛舟,接下来又说‚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在一回一转中,以委 婉曲折的笔调写出了复杂的心情。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 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 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 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 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 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 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 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念奴娇· 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 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 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 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 啸,不知今夕何夕。
“南宋四名臣”词
南宋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为代表的“南 宋四名臣”和抗金名将岳飞等,他们虽然不 以词名世,但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 仅奋不顾身地保家卫国,而且用词来表现他 们的斗争精神,为抗金救国而呼号,代表着 时代的最强音。
此词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绍兴八年 胡铨因谏议和而被贬至福州,十二年因反 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再遭迫害, 移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张元干作此 词为胡铨壮行,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 被削职为民。词极慷慨愤激,忠义之气, 溢于字里行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 之气。”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 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 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 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 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 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词别是一家”论
李清照《词论》一文,对唐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的主 要词人分别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追 求。譬如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 下‛,表明她反对那种过于俚俗化和带有市民情趣 的倾向;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皆句 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表明她反对词 的风格与诗相接近,和音律上的不严格;认为晏几 道的词‚苦无铺叙‛,贺铸的词‚苦少典重‛,秦 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表明她主张词既要 有铺叙,有情致,也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 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 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词“别是一家”,与诗歌相 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 而又浑成。
上片:述时事。 第一层,“梦绕神州路”四句:写中原沦陷的 惨状。 第二层 “底事昆仑倾砥柱”三句:严词质问 悲剧产生的根源。 “昆仑倾砥柱”:古人相 信黄河源出昆仑山,《淮南子· 地形训》: “河水出昆仑东北陬”。传说昆仑山有铜柱, 其高入天,称为天柱。此以昆仑天柱,黄河砥 柱,连类并书。喻北宋王朝的沦亡。 第三层“天意从来高难问”至“送君去”,感 慨时事,点明送别。
靖康之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 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 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 处流亡,并曾被人诬陷‚颁金‛即通敌;再后来, 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 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历尽劫难和折磨。
这首词打破历来送别词的旧格调,把个人 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 景中来吟咏,因此写来境界壮阔,气势开 张;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朋 友之情;既有悲伤的遥想,又有昂扬的劝 勉。这些情绪纠结在一起,形成了悲壮激 昂的情调,在通常尔汝呢喃的送别词中确 实不同寻常。因此,尽管词中用了不少典 故和前人诗句,布局简率,但饱满的感情 和流贯的气势所造成的强烈的感染力,把 这些都冲淡了。
李 清 照
南渡词人
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 张孝祥、李纲等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 属山东)人。有《漱玉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 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 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 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 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而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 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尽管其间由于政局变 化使他们两家长辈经历了一些变故,但他们自己的 生活大体上是安宁的。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 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
下片:叙别情。 第一层,“凉生岸柳催残暑”至“断云微度”:别时 景物。 第二层,“万里江山知何处”至“书成谁与”:设想 别后之心情。曲曲折折抒写留恋之情:既反映了他们 深厚的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国事的感慨:君此去道 路茫茫,国家前途亦茫茫。 第三层,“目尽青天怀今古”至“听《金缕》”:遣 愁致送别意。 “目尽青天怀今古”照应“天意从来 高难问”,有四顾苍茫之感。“肯儿曹,恩怨相尔 汝”,言大丈夫“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恩 怨相尔汝”,本自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 语,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满腹 悲愤感情,通过层次井然的多次转折,达到最高峰,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以豪情排遣极痛,慷慨悲壮, 余音缭绕。
赵鼎 胡铨
李纲
李光
李纲有《水龙吟· 光武战昆阳》等一组借咏 史感怀时事的词作及《苏武令》(‚塞上 风高‛)等,赵鼎有《满江红· 丁未九月南 渡,泊舟仪真江口作》、《花心动· 偶居杭 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等,这些词或壮 烈慷慨,或哀伤凄楚,共同构成了南宋初 词坛上以悲愤为情感基调的主旋律,在当 时人们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代既 改变了词人的艺术风格,也改变了一般读 者的审美趣味,宋词中追求壮大雄阔之美 的趋向开始变得强烈起来。
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 洛阳(今河南)人。他的词真实地记录了 其完整的人生历程,历经三变,由青年的 放浪形骸,到中年的飘泊忧愤,再到晚年 的逍遥自在;其词风也相应由青年的婉丽 明快,到中年的悲壮慷慨,再到晚年的清 疏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