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宋初“三体诗”和晏殊词。

学习要求:①准确了解宋初诗风和文风的整体面貌及其基本走向;②重点掌握王禹偁诗歌、西昆体诗歌的创作特征;③重点掌握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识记:①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②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理解:“白体”。

应用: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二)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识记:①《西昆酬唱集》;②杨亿的生平;③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理解:①西昆体;②晚唐体。

应用:①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②林逋诗歌的特点。

(三)晏殊的令词识记:①晏殊的生平;②《珠玉词》。

应用: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欧阳修、王安石以及梅尧臣、苏舜钦等的文学创作。

学习要求:①识记并理解有关北宋中叶诗文革新的情况;②重点掌握欧阳修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深入理解他在诗文革新中的领袖地位;③重点掌握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创作的特点,深入理解他们对宋诗风格的影响;④重点掌握王安石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⑤翔实理解曾巩、苏洵和苏辙散文创作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理解: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

(一)欧阳修的文学贡献识记:欧阳修的生平。

理解:①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②《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应用:①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②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③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④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二)梅尧臣和苏舜钦识记:①梅尧臣的生平;②苏舜钦的生平。

理解: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应用:①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②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三)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及其他识记:王安石的生平。

理解:①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②王令诗歌的特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考试要点整理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考试要点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要点整理1【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1.想像世界的丰富。

佛教带来了三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

它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人的想象世界也随之扩大了。

2.故事性的加强。

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其中记载的许多故事传入中国,甚至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在梵语的拼音法的启发下,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

进而注意到汉字的声调并应用于诗歌创作。

4.词汇的扩大。

人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许多反应佛教概念的词语也随之大量进入汉语,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如佛教中关于“心性”“境界”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都丰富了文学观念。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文学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追求表现得十分突出,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种活泼开拓、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诸多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这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2.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问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此外,就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更凸显了诗人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哟中新的、抒情性很强的文替,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七言古诗在这时候确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南北朝民歌刺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绝句的繁荣;小说在这时期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中国文学史2

中国文学史2

中国文学史2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是指曹氏三祖时代的文学创作,大致包括汉献帝和魏文帝,明帝时期的文学。

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代表作品有曹操的《观沧海》。

2.正始之音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作为文学史上的所谓正始时代,是泛指魏王朝后期的文学。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幽愤诗》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3.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陆机的《拟古诗》该流派的代表作。

4.齐梁文学集团南朝齐梁两代,由于统治层颇多喜好文艺的君王,他们延引文士不遗余力,遂使文人集团在此时繁盛一时,蔚为大观。

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著者,主要有三大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5.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6.上官体上宫体是初唐唐高宗龙朔年间,诗坛以上宫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上宫仪是宫延诗人,所以他的诗内容以应制奉和、与宴咏物之作,在形式上“以绮错婉媚为体”,当时多有仿效之作号称上宫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必备)

一、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

一、名词解释1、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东晋玄言诗的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人虽多与名僧交往,但玄释合流,主要体现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在现存的玄言诗中,没有多少佛学的痕迹,即使在名僧支遁的诗中,也是以抒情老庄玄理为主。

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但很少。

2、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3、永明体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固又称“永明体”。

其代表诗人是沈约、谢朓。

4、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生活在高宗、武则天时期。

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采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他们都有自己想要改变六朝诗风的愿望,在创作上都显出自己的实绩,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5、正始诗歌正始是曹芳(240-249)的年号,但正始时诗歌并不单指这9年的诗歌创作,包括了建安之后晋灭魏之前,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是阮籍和嵇康。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诗歌中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水、寄托遥深。

6、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特征,这是杜甫自己对自己诗歌风格的一种概括。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以为忧国忧民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又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所谓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所谓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

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

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

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

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

任诞。

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

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

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共22页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共22页

ENDLeabharlann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

A、韦词将身世之感打入词中,同是写男女恋情,写女子容貌,温词是客观 的描写,韦词是浸满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B、韦词词风清疏,用清疏的自然景物表达情思。温词比较秾艳,常用华美 的物象营造浓烈的氛围。
菩萨蛮 温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 面交相映。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韦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 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高适岑参诗歌特点比较: • 艺术方面 • 1、风格:高适诗雄浑悲壮、深沉、质朴;岑参诗 雄放、洒脱。 • 2、表现手法: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 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 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 思想内容方面 •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 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 家安危、百姓苦难联系起来,大胆揭露问题,表 达自己的看法。 •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语言,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 鲜事物和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 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杜甫的地位和影响:



思想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的影响: 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等;诗歌上受到了我国优 秀诗歌传统的影响:《诗经》、《离骚》、汉 乐府、建安诗歌、初盛唐诗歌等;语言上也受 到前人的重要影响。 杜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对后代诗人的 影响也是很深远的,白居易、元稹受到了他缘 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韩愈、孟郊、李 贺等受到他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李商 隐受到他律诗的组织严密,跳跃性大的特点的 影响。对宋诗的影响更大 思想方面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他系念国家的 安危,同情人民的疾苦,为历代士人所景仰, 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
一、客观题
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25.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讲经文)与(变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26.贾岛、姚合等人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

27.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28.沈括指出迄至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

29.《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
时间:汉献帝刘协时期。

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

特点: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意义:中国诗歌的一个新局面,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2.游仙诗
最早时间:以游仙为题材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盛行:“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代表诗人:郭璞
特征:一: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
落;二: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

3.玄言诗
兴盛时间:东晋
代表诗人:孙绰、许询
特点: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4.永明体
最初形成时间:南朝齐永明间
又称“新体诗”,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主要特征:讲究声律和对偶。

代表诗人:沈约、谢朓
5.宫体诗
时间:“宫体”之称,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

主要内容: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

具体题材:咏物、描写女性。

艺术特点: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

6.传奇小说
初兴时间:唐开元、天宝之际。

发展:在六朝已有的小说雏形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演变而为传奇。

类型:古代汉族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
特点:题材多样化;富于人生情趣;以史传笔法叙述
虚构故事,既同于史传,又异于史传;散体文言,时插入诗赋,与散文的发展,与诗歌的发展,都有着微妙的联系。

7.元白诗派
时间:中唐。

代表人物:元稹、白居易。

特点: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8.变文
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

时间:兴起于唐代。

内容:一种汉族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特点:说唱艺术,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有民族文艺的基础。

三、主观题
1.文学自觉的标志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③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①政治理想的高扬;
②人生短暂的哀叹;
③强烈的个性表现;
④浓郁的悲剧色彩。

3.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渊源。

P66第三节全看
4.山水诗的特征第五章第一节
5.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哪些方面:
①神话传说:(明)胡应麟称《四部正讹》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②寓言故事;
③史传。

6.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7.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
详见第六章第一节 P256-259
8.唐传奇的表现艺术详见第九章第二节 P326-328
9.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详见第十一章第二节 P357-3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