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合集下载

山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要点及习题

山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要点及习题

一、名词解释1、文学自觉(名解、问答):文学的自觉始终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

它有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帓尚实,诗赋欲丽);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文学自觉的理论体系表现:由简单的文论向论著发展;由简单的批评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深化;一般、面上的描述到纵向源流的探索、历史挖掘(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4、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建安诗歌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正始之音/文学:正始文学是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

作品表现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

一、名词解释1、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东晋玄言诗的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人虽多与名僧交往,但玄释合流,主要体现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在现存的玄言诗中,没有多少佛学的痕迹,即使在名僧支遁的诗中,也是以抒情老庄玄理为主。

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但很少。

2、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3、永明体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固又称“永明体”。

其代表诗人是沈约、谢朓。

4、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生活在高宗、武则天时期。

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采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他们都有自己想要改变六朝诗风的愿望,在创作上都显出自己的实绩,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5、正始诗歌正始是曹芳(240-249)的年号,但正始时诗歌并不单指这9年的诗歌创作,包括了建安之后晋灭魏之前,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是阮籍和嵇康。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诗歌中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水、寄托遥深。

6、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特征,这是杜甫自己对自己诗歌风格的一种概括。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以为忧国忧民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又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所谓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所谓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题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题

古代文学(二)期末复习大纲名词解释:上官体:在贞观诗坛后期,上官仪这位诗人形成的一种诗风,总体诗风为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辞之美的倾向。

初唐四杰:唐代初期的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

思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的流派,也称为王孟诗派。

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等。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

盛唐边塞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也称为高岑诗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情感,大多具有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等人。

韩孟诗派: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等人。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

新乐府运动:即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他们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由此得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花间词派: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代表人物是温庭筠,特点是婉丽、绮靡。

唐传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因传奇闻异事故名。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初三体: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余风,有所谓宋初三体之说,即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

白体是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等人;晚唐体是宋初模仿唐代的贾岛和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人物是寇准等人;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由翰林学士杨亿等人奉命编篆,代表人物是杨亿等人。

白体: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等人。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册期末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册期末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册(考题方向)一、填空(分值不确定)1.建安风骨中,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鲁迅称曹丕的时代为文学自觉的时代。

3.锺嵘评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4.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5.《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的作品。

与《幽愤诗》合读,能感受到诗人的词锋爽利、语气清俊。

6.太康诗人潘岳以美貌和歌赋权贵著称。

太康诗人以陆机和潘岳为代表。

7.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

8.陶渊明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后,奔丧弃官,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

9.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10.南朝民歌保留在《乐府诗集》中,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1.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写在任永嘉太守后。

12.锺嵘在《诗品》中评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13.南朝诗人谢朓注重声韵之美,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14.杜甫称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5.江淹的别赋和恨赋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

16.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17.《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唐诗品汇》将唐诗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20.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书中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

21.王国维称李煜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公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

22.闻一多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3.王昌龄被称作“七绝圣手”和“诗家天子”。

24.《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切。

25.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他第二次入幕的作品。

26.李白有着浓厚的神仙道教信仰。

27.元结的《箧中集》收了沈千运、赵微明、梦云卿、张彪、元季川、于、王季友的二十四首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合集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合集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合集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二)(2)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3)大量用典(2)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介词。

(3)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歌咏日常常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创新,秀过表面现象进一步表现他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以议论为诗。

(4)在诗之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

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4、梅尧臣诗的特点(1)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现实人民的疾苦,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2)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间,使之有理趣,如食橄榄,耐人咀嚼,这也是宋诗的特色。

(3)诗歌创作经历了由前期的清丽平淡到后期的古朴深远转变。

(4)以朴素的语言表现真实的感情,从而有耐人咀嚼的艺术吸引力。

(5)梅尧臣做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而深邃其里的。

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浓厚而语句平淡,寓意峭工朴素,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倾向。

5、苏舜钦诗的特点(1)他力主改革弊政,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

(2)作诗充满激情,其诗歌作品的主要风格是豪犷雄放。

(3)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常犯精糙生硬的毛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

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主张文道合一。

王安石的散文特色:(1)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笔力雄健,文风峭刻。

(2)以议论说理见长,有些文章给人以一种形象性、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

(3)语言简炼明快。

6、简析王安石早晚诗风的不同(1)早年诗多直抒胸臆,不少咏史诗或怀古的诗篇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陈忻一、宋初三体,特别是西昆体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是领袖三.欧阳修散文的特点(成就、贡献)四.梅尧臣、苏舜钦开创宋诗风格五.王安石“荆公体”(半山诗)六.苏轼散文的特点、苏轼诗歌的特色、苏轼词的革新意义七.江西诗派、一祖三宗、山谷体诗、黄庭坚主要文学主张八.陈师道后山体九.柳永慢词的意义贡献十.周邦彦词的集大成(艺术特色)十一.李清照“易安体”的特点、“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十二.朱敦儒“樵歌体”十三.辛弃疾词内容、艺术成就、辛派词人十四.中兴四大诗人十五.陆游的爱国诗、散文有哪些十六.杨万里“诚斋体”、“活法诗”十七.范成大对田园诗的贡献十八.姜夔白石词清空骚雅的特征十九.梦窗词的特色二十.清雅派词人二十一.永嘉四灵、江湖诗派二十二.吴蔡体、国朝文派、二十三.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金元最有成就的诗人二十四.《西厢记诸宫调》的价值二十五.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及其主要代表作品的意义和主要人物分析、四大爱情剧、五大历史剧二十六.元杂剧的体制、旦本、末本二十七.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二十八.关汉卿公案剧、妇女生活剧、历史剧的代表作品二十九.《西厢记》故事的源起、王西厢的戏剧冲突、主要人物分析三十.散曲及其分类(小令、套数、带过曲)三十一.曲状元马致远、清丽派散曲代表人物乔吉、张可久三十二.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元代四大传奇(四大南戏)、南戏之祖、三十三.话本、平话《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原始雏形。

三十四.元诗四大家、铁崖体三十五.明代长篇小说(四大奇书)及其各自的类型和思想倾向、艺术成就三十六.明代短篇小说(拟话本)三言二拍及其思想倾向、艺术成就三十七.明代杂剧:徐渭《四声猿》三十八.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汤沈之争三十九.临川四梦、《牡丹亭》人物形象四十.明代诗文:台阁体、茶陵派、唐宋派、童心说、公安派、竟陵派张岱小品文集大成、前七子、后七子、复社几社诗歌四十一.清代诗歌:江左三大家、梅村体、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袁枚性灵诗派四十二.清代文:学者之文、清初三大家、桐城派古文、阳湖派四十三.清代骈文:汪中四十四.清词:阳羡派、浙西派、常州派、精华三绝(纳兰性德)四十五.清代小说:才学小说《镜花缘》、清代拟话本小说家李渔四十六.《聊斋志异》思想内容、艺术四十七.《儒林外史》思想内涵、讽刺艺术四十八.《红楼梦》脂本、程甲本、程乙本四十九.《红楼梦》思想意蕴、人物形象五十.清代戏剧:李玉苏州派(一人永占、《清忠谱》)、李渔《闲情偶寄》五十一.南洪北孔、《长生殿》艺术特色、人物分析;《桃花扇》思想内涵五十二.弹词三大五十三.近代启蒙诗人龚自珍、魏源;同光体;五十四.梁启超诗界革命、黄遵宪新派诗、南社、苏曼殊、秋瑾、王闿运、樊增祥五十五.清词:清季四大词人、王国维“境界说”五十六.近代文:经世文派、湘乡派、“姚门四弟子”、“曾门四弟子”、梁启超“新文体”五十七.近代小说:侠义小说、狭邪小说、四大谴责小说五十八.京剧、话剧(春柳社、春阳社)。

古文史二复习资料【全】

古文史二复习资料【全】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一、宋初文坛二、王禹偁与宋初三体王禹偁与三体1、王禹偁属白体2、早年学习白居易唱和诗3、贬官商州后,学习白居易讽谕诗,并从白居易上窥杜甫,说“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4、近体诗如《村行》,风格清新,近于晚唐体的平淡清远5、西昆体系后起,与王禹偁无关三、王禹偁文论及其贡献1、王禹偁提出“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的文论。

即在传道与有言之外,提出明心与有文实质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2、贡献:继承韩愈古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先之功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四、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所起的促进作用诗风:1、过去认为王禹偁是西昆体流弊的拨正者。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西昆体的流行,在王禹偁故去之后。

王禹偁应属宋初三体中的白体。

2、与一般白体诗人不同,王禹偁从白居易的唱和诗转而学习白体讽谕诗,并由此上窥杜甫。

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有开先之功,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文风:1、文论:提出“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实质上要求文道合一与文行合一,并偏重于文。

2、创作:继承韩愈古文文从字顺的一面。

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先之功。

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五、西昆体(名词解释)1、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文学流派,有广狭二义。

狭义单指近体诗而言,广义则包括四六文。

2、“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3、西昆体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创作特色为:学习李商隐近体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六、西昆体创作特色与《西昆酬唱集》《西昆酬唱集》:《西昆酬唱集》是西昆体形成流派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集收入作品250首,作者十七人。

其中杨、刘、钱三人的作品就有202首。

故以此三子为魁首。

创作特色:学习李商隐近体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七、昆体工夫对宋诗发展的影响1、昆体工夫:西昆体创作时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的创作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最完整精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最完整精要

第五编宋代文学气雄词峻,表现了极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4、柳永,世称“柳屯田”,著有《乐章集》。

王师又一年。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5、柳永对宋词发展最具贡献的方面之一是慢词。

他是北宋第—个大 4.有“古今律诗第一”之誉的宋代诗人是陆游。

一、知识题答:1)思想内容:描写金陵萧瑟的秋景,感怀六朝的盛衰兴亡。

2)艺 量写作慢词长调的词人。

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5.杨万里多以日常生活小情趣为诗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1.北宋初期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的作家有:柳开、田锡、穆修 术特色:立意高远,用字精审,苍凉悲壮。

6.柳永赢得“凡有水井处都能歌柳词”的声誉,所指的是俚俗词。

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等人,他们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9、曾巩文章风格?7、北宋词自晏殊至欧阳修,因主要承续“诗庄词媚”的传统格局, 的一个关键。

2、柳开是宋初古文运动最早的先驱人物;田锡在古文运动中是过渡 答:1)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 已形成一种婉约的风格。

6.朱熹的文道观的主张,持“文道一体”的观点。

者;穆修是继柳开后专力作古文的作家,是响应者。

雅的艺术风格。

2)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布局完整 8、至秦观则登峰造极,使婉约词风焕发出异彩,到了“炉火纯青” 7.杨万里诚斋体诗最为出色的是绝句。

4.在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中提出“有害”“有文”的文论观点的作 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

3)文章平易理醇,开阔、的境界。

如《鹊桥仙》中的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 8.下列属于陆游诗篇的有: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书愤》家 3456二1体 创3刘 三1答 古 文 到 会 2答 明 3答 取 4答酬 亿这 人 重 宋 第一1动 2其 3句 是 4之 56现 7作 891是 11诗 1淡 1瓜 1枝 1二1年体的 三1答 近 2答 字 53答 行 调评 日 命 的 4答 歌 的 5答 的面 他 追 其材 外 6答 品 作 界 调 7答 适重 宋 篇 议 议 而1、、..、)、、、、.、..、023456、、、)、、、、、.、、、《独“.单筠:革学了历心材唱在用人的散,宋美实品体如舟香诗人说常意新创革临仕求平枯的》,,要八还果论说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代表作家:竹林七贤
2、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3、南朝文学
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
4、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讲: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

另一方面,多才多艺。

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

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操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