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1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第三节贾岛与姚合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1复习资料全

(3)小赋: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
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约作于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张衡免官归家时。
它是我国赋史上第一篇以描写田园生活和乐趣为主题的抒情小赋。
3.诗歌:主要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诗。
(1)乐府民歌,成就较高,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叙事为主,多用比兴铺陈,善于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朴素自然,对当时和后世诗歌创作均有深远影响。
如著名的《十五从军征》,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2)文人诗,以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它是在民间五言歌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汉才有完整的作品,《古诗十九首》是其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
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
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
如《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代来兹?”,再如:《迢迢牵牛星》。
赏析《离骚》:抒写诗人的身世抱负、忠而被疏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着重对往事的追溯;以女嬃詈原、陈辞于舜、上叩帝阍、历访神妃的情节,来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苦闷和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执着,着重于幻想的驰骋;在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中,以问卜灵氛、决疑巫咸、决计远行、神游西天的情节,展示诗人去留的复杂矛盾心理。
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
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创造出了新的诗体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上古:先秦两汉 1先秦 2秦汉中古:魏晋至唐中叶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 5元初至明中叶近古:明中叶-“五四 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7鸦片战争至“五四”先秦文学得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神话得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得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得概念:我国最早得一部历史文献。
《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
《尚书》得内容 :《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
”(教材在扩充)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得叙事特征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
2、叙事手法得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
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得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得特点。
4、富有戏剧性。
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
6、善于写战争。
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得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得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1、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4、《尚书》以记言为主。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
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1、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英雄神话6.发明神话神话的艺术特色:1.深重的忧患意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社会性3.体现了先民的抗争精神2、《诗经》风雅颂: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
4、《诗经》的审美价值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优美自然的语言和形式: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4.反映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5、《诗经》对后世的影响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诗歌意象的创造。
3.负面影响:开启了庙堂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学先河。
6、屈原作品:《九歌》(11篇)、《九章》(9篇)。
7、①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8、《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与楚辞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七章两汉辞赋第八章两汉诗歌第九章建安诗歌第十章正始诗歌第十一章两晋诗歌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第十八章李白第十九章杜甫第二十章大历诗坛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得歌谣☆☆☆☆☆☆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
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知识点一神话释义神话得基本特性:(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得解释之时代得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υ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υ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υ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υ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υ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上古-东晋)

中国古代文学史1、文学艺术起源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推动文学艺术产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神灵赐予说:人间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神的启示和赐予,才创作出优美的文学作品。
✧巫术:从早些诗歌,神话传说,多是在祭祀神灵和巫术仪式上表演的事实出发,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和祭祀。
✧情感表达的需要✧劳动:诗歌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独立于自然的劳动而产生的,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还创造了诗歌。
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五经:诗书礼易春秋4、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仪礼》为例,先秦时称《仪礼》为《礼》,共17篇,主要涉及当时社会的家庭生活,政治秩序,宗教祭祀等方面,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根据当时流传的西周礼仪和有关记载编辑而成。
反映了周代礼乐文明的实际,是我们了解周代文学创作背景的重要史学材料;其次,《仪礼》编成于《诗经》之后,某些篇章详细记载了《诗经》中某些诗篇在礼仪中的演奏情况,为我们认识诗经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最后,《仪礼》有的篇目载录了当时用于仪式典礼的祝嘏(gu)之辞,这些韵文颇具文学性,形式上与《诗经》颇为相似。
5、《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至春秋中级大约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在战国时代,《诗》在儒家学派的师徒相授过程中,逐渐成为儒家经典。
战国时期,《诗经》已经被尊为儒家“六经”之一,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三家,先后立学官,《毛诗》稍后出现,为鲁国人毛亨所传,赵国人毛苌而显。
6、《卫风.硕人》是一首赞美庄姜出嫁盛况的诗,因其中对庄姜形象的绝美描摹,被后人比作美人赋。
诗歌从姜庄的出身、仪表,一直写到她的随从妾媵,用铺排的手法表现力姜庄出嫁时的盛况。
姚际恒称之为“千古送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7、《诗经》的艺术成就:它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诗经》所表现的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比兴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丰富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1(文学史部分)绪论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文学的范围(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
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
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的时间范围所谓先秦,一般而言就是指秦统一以前。
先秦文学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统一以前所有的文学。
秦统一以前的历史,因为有文献记载的,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情况,最早只能从殷商后期开始。
所以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商代文学,周代文学。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各段中跨度最长的一段。
先秦文学的上源,实际上涉及到了文学的起源问题。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上古诗歌:(1)内容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易经·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2)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巫术色彩:《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3)诗乐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 (二)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是远古人民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3 神话的内容(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2)反映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神话:洪水神话(3)反映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战争神话《山海经》简介山海经,十八卷,其中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
晋郭璞注。
四库馆臣认为:书中记有夏、周、秦、汉时代的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欤?”“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臧收入太元部竞字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
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
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
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
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其作者,自刘歆到王充,颜之推,都说是虞夏之际禹、益所作,其说不可信;现代学者多认为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各篇产生的年代也不一样。
比如说《山经》五篇,一般认为出现最早,有人认为出现于春秋或更早,有人则认为出现于春秋战国之交;海外海内诸经,一般认为出现于战国;至于大荒诸篇有人认为作于战国,也有人认为作于西汉。
各家的观点并不一致,不过大体而言,山经最早,海外、海内次之,大荒经最晚则较一致。
但也多有推测,尚不能定论。
内容十分驳杂,所以对于它的成书、性质,历来有各种说法。
《淮南子》简介《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
由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集体编写而成。
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图书,定名为淮南内,置于诸子略中,后世遂称为淮南子或淮南鸿烈。
东汉末年高诱注淮南子时对全书的内容做了简明的概括:“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言其大也,则寿天载地;言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环奇之事。
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
鸿,大也;烈,明也。
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淮南子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的系统而详尽的总结,是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黄老思想的重要体现。
隋书经籍志著录淮南子二十一卷,有高诱注和许慎注两种。
流传到今天的只有题名高诱注的一种,据前人考证,其中有十三篇为高诱注,八篇为许慎注。
(具体篇名见中华书局新遍诸子集成本淮南鸿烈集解的点校说明。
)淮南子有多种版本和注本,有人考证为162种。
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是其中之一。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一,《诗经》的基本情况《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原称《诗》或《诗三百》。
共收作品305篇。
另外还有六篇,有目无辞。
(《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诗经》被尊为经,是汉代的时候。
《文心雕龙·宗经》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二与《诗经》编辑整理相关的几种说法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汉志中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三《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大类。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四、《诗经》的流传汉时研究《诗经》的四家是齐派代表齐人辕固,鲁派代表鲁人申培,韩派代表燕人韩婴,以及毛诗学派代表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齐诗》、《鲁诗》、《韩诗》,被称“三家诗”。
“三家诗”后失传,“毛诗”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第二节《诗经》的主要内容一、歌颂祖先和祭祀神灵的歌;二、农事诗;三、燕飨诗;四、怨刺诗;五、战争徭役诗;六、婚恋诗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的手法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和兴的区别:比,就是比喻,用他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作为引子,引出所咏之物。
二者之间不一定有相似点;比,可以在诗歌的任何地方出现,但兴,一般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节诗的开始位置。
二,《诗经》的抒情艺术。
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抒情;(2)直抒胸臆;(3)叙事言情。
三,《诗经》的语言和形式:语言不仅富于音乐的美,而且形象生动。
形式上,重章叠句。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传统:《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二、风雅与文学革新。
三、比兴的垂范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二,《尚书》《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为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三,《春秋》“春秋”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是各国重大事件的纪年史。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出现的《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鲁国史官所整理修订的鲁国的纪年史。
《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
《春秋》笔法:《春秋》言约而意丰,历来有“一字褒贬”的说法,在客观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作者的态度,这种“直书其事,善恶自见”(朱熹)的手法,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第二节《左传》一《左传》的作者与成书:《左传》的成书,在春秋末战国初,其作者为鲁人左丘明,书中有一些后人的附益。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文学成就最高的。
二《左传》的文学成就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善于叙事;历史与传闻相结合。
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塑造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形象。
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语言准确而精练,生动而富有文彩,简洁凝练,含蓄蕴藉。
第三节战国策《战国策》中的文章就作者而言,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
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一中说《战国策》“记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于学纵横者所著”。
可以说,《战国策》具有纵横家文集的性质,各篇的作者并不相同,刘向是这个集子的编撰者。
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
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文学成就一,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1.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2.以生动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3.以传记的形式来写人物。
二,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1.说理方式巧妙,语言机敏。
2.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铺陈和夸饰经常使用,文章很有气势;还大量使用排比,比喻等手法。
3.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进行说理: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亡羊补牢、惊弓之鸟。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概说一,诸子散文的兴起的原因社会动荡,救时之弊;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宽松的环境。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有《论语》、《老子》。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其文学性,主要体现为哲学表述中包含着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八十一章,主要是老子的自撰。
第二期,战国中期,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
第三期,战国后期,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荀子》的文学成就:首先,体系完备,构思严谨,中心突出,论述周详,说理透辟。
其次,善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善用形象的事物和繁富的比喻,来深入浅出地说明抽象的道理。
第三,《荀子》的语言风格质朴缜密,明晰晓畅,而又淳正浑厚。
《韩非子》的文学成就:1、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
2、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3、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