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3期末复习资料

《录鬼簿》记载元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最早的元杂剧刊本西昆派是根据《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梅苏:梅尧臣、苏舜钦。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
其诗题材多向日常琐事方面开拓,艺术上追求平淡,偏离唐诗风神情韵风格,被尊为宋诗之祖。
苏舜钦,字子美,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
其诗反映现实时,慷慨痛快。
宋初三体:白体,昆体,晚唐体。
白体的主要特征是“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但往往“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其代表人物有,李昉,徐铉,王禹偁,而以王的成就最高。
西昆体效法李商隐,讲究辞采丰瞻华美,“四瑚八琏,烂然皆珍”。
其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
晚唐体宗法贾岛,姚合,意境清幽。
这一流派最著名的是林逋的《山园小梅》。
柳永词内容1.描写享乐与风情传统题材时,柳永把以晏殊为代表的专写达官贵人的天地转向青楼市井,更具有市民文艺的色彩;2.“尤工于羁旅行役”。
把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并借助羁旅行役时的所见所感,特别是景物描写,将这些不幸与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3.增加了对繁华的都市风光的描写,反映了北宋中期经济之繁荣。
柳永贡献 1.大力并成功地发展慢词,增加词的表现容量,扩大词的表现能力,是~对词体艺术手法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
运用铺陈或曰铺叙的手法,亦即加强传统的赋比兴中的赋的手法2.慢词总是开合起伏,有首有尾,铺叙漫衍,以丰富的阅历为基础,以独特的感受为筋骨,写出主观动作,心情和客观场面,景物的发展脉络及变化线索,体现出层次结构上的多重性。
3.~词善于将叙事,抒情,写景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表达,这是~词善于铺叙的又一重要表现。
4.~词还善于细节描写,不管对景物,心理动作,~都善于作具体细腻的描述5.~词讲究音调和格律,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倡并力行的雅俗结合的表现手法亦极大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中国文学史》(第三册、第四册)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填空1、散曲的形式:小令和套数。
2、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3、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
4、《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主题: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5、《长生殿》作者:洪昇。
6、北宋诗词革新的领袖:欧阳修;强调:“文以载道”。
7、《梧桐雨》的作者:白朴。
8、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
9、“三言二拍”: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0、《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本名《石头记》。
11、大晟词人:周邦彦(因周邦彦曾提举大晟府,故称)。
12、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13、《西游记》的两大文学母题:A、人性自由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矛盾处境;B、历险式(a,冒险精神,b隐喻着人必须经历艰辛才能获得成功)。
14、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
15、《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
二、诗词填空1、此生谁料?心在天山,生老沧州。
辛弃疾2、天意从来高难见,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南宋张元干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7、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8、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
——柳永《忆帝京》9、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1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1、万事尽从忙里错,一心须向静中安。
——戴复古《处世》三、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
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下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其中有10多人是江西人,而且他们所作诗歌的风格都是相同的,都遵循黄庭坚的诗歌风格,所以将他们称为“江西诗派”。
中国古代文学Ⅲ期末复习总结.docx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1.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外部一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
内部一一文学自身承传。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安定,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
2)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的盛行,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3)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南北文化交流,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 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
6)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还取决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生活在髙宗、武后朝,才俊志雄而仕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点。
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髙,官小而名大”。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
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
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境界。
・“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1)边塞诗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
(2)羁旅赠别诗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
(3)感怀述志诗(4)咏史、咏物诗•四杰的贡献:(1)对诗歌题材的开拓闻一多:“正如宫体诗在卢骆的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唐诗杂论・四杰》)(2)转变了初唐诗风•明•王世贞称四杰的诗歌''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意象翩翩,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卮言》卷四)・诗风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

3、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与文化学术的繁荣(1)宋代的科举考试(2)理学之盛行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二程、邵雍、朱熹。
(3)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宋四大书《太平御览》(类书)、《太平广记》(小说总集)、《文苑英华》(诗文总集)、《册府元龟》(类书)及《资冶通鉴》的编纂官学与私学的兴盛。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州庐山),岳麓书院(潭州岳麓山),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石鼓书院(衡阳石鼓山)。
4、宋代商业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1、宋词与唐诗并称,为宋代文学标志性成果。
宋词主要发展线索: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
主要风格流派:婉约、豪放、典雅现存宋词与作者:唐圭璋编《全宋词》(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后孔繁礼补辑。
词2万余首,词人1300多家。
2、宋诗宋诗发展概况:宋初三体——欧、王、苏——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四灵、江湖派宋诗与唐诗高下之争。
3、散文、骈文、话本小说(1)宋代的散文创作及成就。
(2)骈体文和文赋。
赋的发展: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3)《全宋文》的编辑与出版:(4)宋代的其他文学样式:话本、诸宫调、戏剧(?)等。
第一章北宋前期的诗文第一节宋初文学宋初文学是指宋太祖、太宗、真宗及仁宗朝初期的文学。
一、北宋初期诗坛概况诗歌创作基本上承绪中、晚唐诗风,尚未形成独特面貌。
此间,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即“宋初三体”:一是推重白居易的白体,以王禹偁为代表。
二是模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创作刻意求工,内容多抒写幽远枯寂的隐逸生活,代表诗人有林逋、九僧等。
三是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雍容典雅,形式华美,多粉饰太平之作,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变,代表作家是杨亿、钱惟演、刘筠。
总的看来,此间诗坛除王禹偁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突破之外,总体成就并不甚高。
二、晚唐体诗人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主要诗人有九僧、潘阆、林逋等人。
古代文学史三四册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元代文学元杂剧一、元代前期重要作家、作品(记主要代表作品)关汉卿(现存剧目、简单剧情、自述性质的作品)1、字汉卿,号已斋叟,一生创作杂剧67种,今存18种。
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
2、三类题材:①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揭露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窦娥冤》是整个杂剧的代表作。
②儿女风情剧:《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谢天香》、《诈妮子》、《金线池》,反映妇女命运和为改变命运所进行的反抗与斗争,歌颂她们的智慧与美德,大都充满喜剧气氛。
其中《救风尘》和《望江亭》是喜剧代表作。
③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歌颂古代英雄,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其中《单刀会》是历史剧的代表作。
3、带有自述性质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王实甫1、名德信,大都人,活动于成宗元贞至大德年间,在仕途上混的不太顺利,与关汉卿、杨显之、郑光祖来往都比较密切。
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13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另有《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
2、《西厢记》流传发展演变过程(简答或论述,扩展的多点,自行删减)(1)最早的文本时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2)宋金时期,崔张爱情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各种演唱作品纷纷出现,秦观、毛滂《调关令》、赵德麟《商调.蝶恋花》,作品扬崔抑张,对莺莺的遭遇寄予同情,对张生行为不满。
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左:国子监
上:读书人
二、柳永对词的新变(“三创”)
(一)创意:柳词题 材 内容的开拓
1、描写都市繁华、市井风 情。 词集中约1/5为都市词, 描写范围涉及汴京、杭 州、苏州、扬州、益州、 会稽等都市 ,反映北宋 中期经济之繁荣。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记叙文言之有物,情感真挚,达到了思想与艺
术的完美统一。如《醉翁亭记》等。
❖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 (1)创造了“文赋”(部分地保留了骈赋、律赋得铺
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大量使用单笔 散体文字,文体更加活泼流动。如《秋声赋》)
三、欧阳修的散文、辞赋
欧文: 欧阳修在文章观念上吸众家之长,文道并重, 文从字顺,文体丰富。其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1、政论文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观点新奇,义正词
严,激情充沛,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如《与高司谏 书》、《朋党论》等。
❖ 2、史论表达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
思考,言简意深,富于哲理,如《五代 史.伶官传序》。
(宋) 叶梦得《避暑录话》: “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 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 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 时。”
(宋)罗烨《醉翁谈录》: “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 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 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 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终因狂傲不羁,甚至触怒皇 帝,故久不得中举。
柳永213首词,共用了133个词调(宋人总共用调 880余调),其中大部分是首创的。有的是改自唐 宋大曲或民间歌曲,有的则是自创,在当时极为流 行。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精)

1、杨维帧:牛鬼蛇神。
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
风格秾丽瑰奇, 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
《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 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 :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 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 :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
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
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
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
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 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
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 ;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
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
沈璟吕天成王骥德。
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 :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
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
忠义,诸葛亮关羽。
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 民间流传与创作 (历史与传统融合; 宗教色彩淡化, 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
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 ;三教观念; 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III期末复习

【唐代部分】第一章初唐诗坛绪论隋(589-618)-唐(618-907)-五代(907-960)唐代文学繁荣:1.南北统一,文化交流;2.国力强盛,经济繁荣;3.思想上儒释道兼容;4.文学自身发展结果。
高棅《唐诗品汇》:初、盛、中、晚四阶段诗歌(盛)、散文(中)、传奇小说(中)、词(晚)隋代文学北周-隋文帝杨坚(581-605)-隋炀帝杨广(605-618)北朝旧臣:北方刚健诗风南朝文人:南方柔婉诗风卢思道《从军行》,苍劲刚健杨素《出塞》,慷慨悲凉薛道衡《昔昔盐》,委婉细腻虞世基,文采华丽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清丽明快隋代七言,南北朝向唐代过渡阶段宫廷诗人贞观诗风:宫廷化、贵族化,南朝文化影响上官仪“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体物细腻精巧“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宋之问、沈佺期,五律定型,七律定型。
宋之问五言《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佺期七言《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初唐七律样板《古意》初唐四杰王绩《野望》朴素美,山水田园诗派先驱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创作理念: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倡导刚健骨气,壮大的气势,慷慨悲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昂扬气概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感情注入,抒情深化,壮大气势骆宾王《帝京篇》《在狱咏蝉》人与物交融诗歌贡献:扩大题材、刚健诗风陈子昂复古倾向《修竹篇序》:“汉魏风骨”、“风雅兴寄”明朗刚健的风格、充实的社会政治内容《感遇》较强的思想性,干预现实的作用《登幽州台歌》壮伟之情、豪侠之气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画意、诗情、人生哲理融合,情景交融,绵邈余味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贡献:人生体验,诗情画意,浓烈情思,空明纯美诗境第二章盛唐诗歌王维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充满政治热情,后期亦官亦隐前期进取的生活态度,豪逸之气《老将行》后期隐居终南山、辋川,闲静逸致的生活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渭川田家》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优美浑融2.擅长表现光和色,具有丰富的色彩层次感3.雄伟壮观的景物描写与细致入微刻画结合4.诗境宁静空灵,表现出浓郁的禅意5.语言优美精练,生动传神孟浩然生平:终身不仕,隐居漫游--长安求仕--吴越漫游山水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豪迈雄壮,境界阔大《宿建德江》《耶溪泛舟》高处落笔,情景交融,平淡清远田园诗:《过故人庄》,“余”、“我”字眼,贴近生活,平淡,朴素自然“韵高而才短”,内容不够丰富王维与孟浩然比较山水诗(《山居秋暝》《宿建德江》)①空旷山林与羁旅山水②宁静空灵多禅意与旅人思乡田园诗(《渭川山家》《过故人庄》)①局外人“无我”与“有我”之境②理想化与写实性语言风格:精炼优美,富有情韵;自然真淳,饶有余味王昌龄阳刚豪侠型才子,热衷功名,狂傲气概,清刚劲健诗风王翰《凉州词》王昌龄“七绝圣手”边塞诗《从军行》愁绪与英雄气概结合,悲壮激昂,清刚有气骨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宫女思妇诗,《长信秋词》《闺怨》捕捉典型情景,语言圆润和谐王之涣《凉州词》崔颢《黄鹤楼》李颀《古从军行》豪壮中略带苍凉送别诗《别梁鍠》,第一位以诗成功地刻画人物性格高适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求仕-隐居-出塞-隐居-封丘-入幕-入蜀后诗歌概述及分期:前期、后期诗歌特色:①内容丰富,感情复杂,层次分明②鲜明对照,充满慷慨悲壮之气,形成悲壮慷慨、沉雄昂扬的艺术风格③四句一转,跳跃奔放的气势④多用偶对,纵横顿宕⑤语言质朴、沉雄浑厚岑参生平:求仕-进仕-高幕府-长安-北庭-东归-辞官出塞经历、好奇性格与边塞诗创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塞诗贡献:题材开拓、风格创新诗歌特色:1.好奇,表现边塞奇异多彩的风光和人情2.想象丰富,色彩瑰丽,充满浪漫气息3.慷慨昂扬的气概和乐观精神4.用韵自由,音节宏亮,意调高远高岑异同比较相同:内容丰富,风格豪迈雄壮,擅长七言歌行差异:①“悲壮”与“奇丽”②夹叙夹议、直抒胸臆与长于描写、寓情于景③浑朴质实,写实手法;岑诗瑰奇峭拔,浪漫主义色彩④直追汉魏风骨,融会了六朝以来诗歌思想:高适胜于岑参;艺术:岑参胜于高适第三章李白李白李白(701-762)青莲居士生平:蜀中时期--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长安时期(742-745)--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安史之乱时期二入长安思想:①儒家--入世进取、自负、自信、豁达、昂扬②神仙道教--神仙幻境、自我解脱、逍遥洒脱③纵横术、游侠人格: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乐府与歌行乐府创新:借古题写现事;用古题抒己怀乐府作品:《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①融入个性浪漫气质,以第一人称抒怀议论②大胆夸张和巧妙比喻来突出主观感受③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奔腾回旋的动感歌行:《庐山谣》《梦游天姥吟久别》《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抒怀更浓②以主观意象展开篇章,大开大合,句式变化、章节错落③豪迈飘逸的风貌④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①丰富奇物的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夸张手法的运用《蜀道难》③强烈的主观色彩《将进酒》④抒情时任情奔涌而出,不加节制《将进酒》⑤气势雄壮,豪放飘逸绝句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五绝《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秋浦歌》七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艺术特色:①语言明白晓畅②情思深长悠远③清新飘逸风格④神会所至,自然天成多受民歌影响开朗性格、率真情感、洒脱气质艺术个性①强烈的主观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它吸收了《乐记》的观点,但又有了发展,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
《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
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
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
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
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
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
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也就是说,《毛诗大序》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毛诗大序》的“讽谏”说《诗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
《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要温和委婉,仍然是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一套。
主文而譎諫:“主文”是指重视文采,讲究形式;“譎諫”是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使得统治者更加能够接受。
从统治者的角度对诗歌形式提出了要求,对后来诗歌创作讲究文采,追求含蓄曲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毛诗大序》的“变风”、“变雅”说“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毛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
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正变”说应该说没有什么事实根据,但是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仅就这一点来说,有其在文论史上的意义。
另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看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
刘勰的“风骨”说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原道》刘勰在《序志》里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
”论文而追究它的根源在道,有几个用意。
第一,要推求文的根本在明道,从而纠正当时创作上偏重形式的流弊。
文学的根本性质的理论。
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
在刘勰生活着的齐梁时代,创作走上讲究形式忽视内容的路,专门注意辞藻、声律、对偶,用力雕饰。
刘勰提出原道,认为创作要阐明道,所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又指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道通过文来表现,文是用来明道的,说明文和道的密切关系。
这样以明道为内容的文,具体说来,像舜言志的诗,益稷的谋议等等。
这样的文是有内容的,这是刘勰论文的宗旨,要纠正当时创作追求形式的偏差。
第二,要说明创作本于自然,反对矫揉造作。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他所谓道即自然之道,原道即本于自然之道来写作,因此对创作也要求自然。
所以《明诗》说:“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诔碑》讲蔡邕碑文,说:“察其为才,自然而至矣。
”《体性》讲各人由于性情不同,构成不同的风格,说:“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定势》讲文的“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像“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丽辞》说:“岂营丽辞,自然对尔。
”《隐秀》说:“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
”从文思的酝酿到确定体裁,运用对偶,完成创作;从文才的培养到风格的形成;都顺乎自然。
反之,违反自然的矫揉造作称为讹。
《定势》说:“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
”讹是“穿凿取新”,“颠倒文句”,“失体成怪”。
要矫正这种讹势,就要提倡自然。
第三,要替自己的文学主张建立理论根据,主张创作出一种明道而富有文彩的作品。
刘勰看到当时文学的流弊,所以要“因文而明道”,写出有内容的作品。
但他同后来的古文家不同,他还主张文采、声律、对偶。
《风骨》说:“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藻耀要有文彩,高翔要有风骨,包括深刻的情思。
为了要给文彩、声律、对偶建立理论根据,就提出文德来,文德指天地万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以及圣人教化的功用,而在《情采》里指出文有三种:形文,声文,情文。
形文本身具有文彩,如“玄黄色杂,方圆体分”,虎豹凝姿,云霞雕色。
声文本身具有音韵,如“林籁结响”,“泉石激韵”。
形文的玄黄方圆,声文的林籁泉石,都构成对偶。
这样,就天地万物说,本身具有文彩、声律、对偶,这就给创作需要文彩、声律、对偶建立理论。
所以在人文上,特别提出《易》的《乾卦》《坤卦》的《文言》,称为“言之文也”,因为它是符合文彩、声律、对偶的要求的。
《神思》艺术思维中的想像问题。
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所以构思的妙用,能使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外界物像紧密结合,一起活动。
)的创作观。
②志气和辞令在想像活动中的作用,即想像活动的动因和结果。
③思维和语言的非对应关系。
神思”又称“神”,“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即心思想得远。
“神与物游”,即心思同外物接触;“神用象通”,即从“神与物游”进一步到产生文意。
这是指“神思”的解释。
就《神思》篇说,是讲文意怎样酝酿成熟,到用语言文辞来表达,接触到文思的快慢,直到写成后的修改,也可说是创作总论。
这里作了说明,“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指《神思》《情采》和《通变》;“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指《物色》;“刻镂声律,萌芽比兴”,指《声律》《比兴》;合起来就是创作总论。
在《神思》讲“贵在虚静”,就不主观、不躁动来讲是对的,就“神与物游”,接触外物来讲,也是对的。
在接触外物酝酿文思时,有时就不能虚静,需要有创作激情。
《体性》《体性》讲作品的体貌和作者的情性。
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
体貌就是风格。
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的情性所决定,并受外界的陶染而形成的,即由才、气、学、习所造成的,才气本于情性,学习由于陶染。
就才气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才气是从血气来的,血气指气质,由气质产生才能,才和气都是天生的,所以说“才由天资”,《事类》也说:“文章由学,能在天资。
”“能”指才能。
这种才气充实作者的情志,由情志决定语言文辞。
那末先天的才气在创作上占有主要地位,所以他提出“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
根据各人不同的情性来培养不同的风格。
同时他又重视后天的“学习”。
“学”指学识的浅深,“习”指习染的雅正或淫滥。
“学”决定文章的“事义浅深”,“习”决定文章的“体式雅郑”。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两两相对。
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
《风骨》风,是对作品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所以风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因此没有情志、不能化感人的作品就没有风,风要求有情志,能化感人。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抒情写得鲜明感人的才有风,写得不鲜明、不感人的就没有风。
“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思不环周,牵课(勉强)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形体有气才活,写情思写得活,有生气,就有风,写得没有生气就没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