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学史复习知识⼀、名词解释:1.韩孟诗派:(贾岛、姚合)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个影响较⼤的诗派。
其代表⼈物是韩愈、孟郊。
此外还有贾岛、卢、刘叉。
他们遵循“不平则鸣”、务去陈⾔的诗学原则,追求探险怪僻、刻意推敲,以独特的炼字之⼯,怪异的想象艺术,营造幽奇冷艳的艺术风格。
他们努⼒变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刻意求新,在⼀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江湖派:南宋时期的⼀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诗歌集——《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得名。
《江湖集》中所录诗⼈⼤部分是布⾐,或为下层官吏,以江湖习⽓标榜,因⽽被称为江湖诗派。
他们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排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3.豪放诗派:宋词风格流派。
内容侧重于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题材⼊词,使词能象诗⽂⼀样地反映⽣活,所谓“⽆⾔不可⼊,⽆事不可⼊”。
它境界宏⼤,⽓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各词⼈风格亦有微差:苏词轻放,⾟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代表⼈物及其作品:⾟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苏轼《念奴娇》(⾚壁:怀古)岳飞(《满江红》)4.婉约诗派:词的风格流派。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软词风。
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承其余绪,宛转柔美,但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成⼀家。
南宋姜、吴⽂英、张炎等⼤批词家,皆受影响。
婉约词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风情,结构深细缜密,⾳律婉转和谐,语⾔圆润清丽,有⼀种柔婉之美。
词本为合美⽽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这与婉约(婉转含蓄)的风格最适合,所以⼈们形成了词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概论:
1.文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
3.文学的分类、流派和体裁。
二、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先秦古籍:《诗经》、《楚辞》等;
2.儒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论语》、《孟子》等;
3.文言散文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创作;
4.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发展;
5.宋元时期的文学:宋词、元曲等的兴起;
7.清代文学的发展:四大奇书、古文运动等;
三、文学批评思潮:
2.古文运动和白话运动;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运动。
四、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
1.先秦文学的特点:诗经的风格和意境;
2.唐宋诗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
3.赋与骈文的兴盛:唐代赋的发展和宋代骈文的兴起;
4.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四大奇书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5.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元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特点。
五、重要的文学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1.孔子及儒家对文学的影响;
2.洪洞赵孟坡和王阳明的文学思想;
3.文天祥和陆游的诗文风格;
4.鲁迅和胡适的现代文学思潮。
六、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问题:
1.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
3.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影响。
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每个阶段和每个重要作品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因此,这些知识点只是一个指导,具体的学习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来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作品的作者和年代:1.春秋:左丘明——《左传》《国语》孔子——《论语》2.战国:孟子——《孟子》庄子——《庄子》屈原——《离骚》3.西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史记》4.东汉:班固——《汉书》赵壹——《刺世疾邪赋》班固《咏史》辛延年《羽林郎》5.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6.三国魏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王粲——《七哀诗》刘桢——《赠从弟》蔡琰——《悲愤诗》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嵇康——《养生论》《声无哀乐论》《幽愤诗》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7.西晋: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文赋》左思——《咏史》八首《三都赋》8.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9.南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0.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观猎》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将进酒》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填空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三诗:鲁诗—申培,齐诗—辕固,韩诗—韩婴。
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后出现“毛诗”鲁国毛享,赵国毛苌。
2.《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商周时期记言的历史汇编,散文形成的标志。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3.《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事体编年史。
主要记录鲁国事件。
4.《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5.《国语》:国别体。
6.孟轲的对儒家思想的贡献:①性善论(仁义礼智—人性之善)②重民思想。
7.庄子的思想:①气②化,万物皆化。
③道,宇宙的最终根源。
自然之限:生与死。
社会之限:时与命。
自我之限:情与欲。
8.汉初:骚体赋西汉中后期:汉大赋东汉:抒情小赋9.《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ϖ先秦叙事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ϖ先秦说理散文《论语》、《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ϖ重点篇目《湘夫人》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作者司马迁“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理想,创作了这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高峰之作。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ϖ重点篇目:《行行重行行》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
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
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重点篇目:《十五从军征》ϖ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ϖ重点篇目:曹植《赠白马王彪》“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七发》:①西汉枚乘的代表作;②设为主客问答,重铺陈夸张,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进行讽谏;③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大历十才子:①指唐代宗大历年间驰名诗坛的一群诗人(如钱起、卢纶等);②擅长写作五律;③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诗歌主题,诗风平庸,成就不高。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的臣子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神话:2.《诗经》:3.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名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张汤传》中即已提到它,可能至迟汉初就有了。
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4.诸子散文:6.骚体赋:所谓骚体赋,是指产生于汉初,后代仍有继作,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并以赋名篇而以抒情为主的作品。
其代表作家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
7.《史记》的“互见法”:在《留侯世家》中还有这样的话:“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阳事中”,其他多篇也常常有这样的话。
这就是前人指出过的“互见法”。
一方面为了避免重复,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地利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
8.乐府:汉代从武帝时开始设立了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收集歌辞。
后来又把配合着“俗乐”(产生于民间的音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即主要从各地收集来的民歌,统称为“乐府诗”,简称为“乐府”。
8.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载于萧统的《昭明文选》或简称《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共有十九首,故名。
9.建安七子:10.左思风力:11.永明体:三、简答题1.神话的产生:2.《诗经》中的赋比兴、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类内容;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赋、比、兴则是指《诗经》所用的创作原则与方法;3.诸子散文的产生历程、发展阶段: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1.“士”阶层的产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品的作者和年代:1.春秋:左丘明——《左传》《国语》孔子——《论语》2.战国:孟子——《孟子》庄子——《庄子》屈原——《离骚》3.西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史记》4.东汉:班固——《汉书》赵壹——《刺世疾邪赋》班固《咏史》辛延年《羽林郎》5.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6.三国魏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王粲——《七哀诗》刘桢——《赠从弟》蔡琰——《悲愤诗》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嵇康——《养生论》《声无哀乐论》《幽愤诗》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7.西晋: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文赋》左思——《咏史》八首《三都赋》8.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9.南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0.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观猎》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将进酒》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填空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三诗:鲁诗—申培,齐诗—辕固,韩诗—韩婴。
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后出现“毛诗”鲁国毛享,赵国毛苌。
2.《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商周时期记言的历史汇编,散文形成的标志。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3.《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事体编年史。
主要记录鲁国事件。
4.《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5.《国语》:国别体。
6.孟轲的对儒家思想的贡献:①性善论(仁义礼智—人性之善)②重民思想。
7.庄子的思想:①气②化,万物皆化。
③道,宇宙的最终根源。
自然之限:生与死。
社会之限:时与命。
自我之限:情与欲。
8.汉初:骚体赋西汉中后期:汉大赋东汉:抒情小赋9.《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8书:关于天文,水利,历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10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12本纪:记在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
30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70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10.《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
①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③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④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11.《史记》中历史人物形象化的代表是《鸿门宴》12《汉书》:东汉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表,10志,12本纪, 70列传。
其父,班彪著《史记》后续。
13.班固《咏史》: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14.《汉书》对乐府民歌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15.《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
16.建安文学代表:三曹,建安七子,蔡琰正始文学代表:阮籍,嵇康17.王粲是建安七子中七子之冠冕。
18.南朝散文:骈体文——辞藻华丽,对偶工整,音韵和谐,思想内容贫乏。
北朝三书: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19.曹植诗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20.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开创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21.阮籍诗的风格:阮旨遥深(一种隐晦曲折的风格)22.嵇康:嵇志清峻《幽愤诗》:自述生平遭遇,表达抱负。
23.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2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5.西晋文学: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一左:左思。
26.左思:《咏史》独创:借咏史来咏怀。
《三都赋》——洛阳纸贵。
三.名词解释:1.春秋笔法:作者的思想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的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单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而且常常是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3.永明体:即所谓新体诗,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声律的协调和对偶的公整,因为这种诗体产生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
4.盛唐气象: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士人多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势,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反映在诗歌上就形成了盛唐气象。
5.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使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6.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积极真诚的人生态度。
7.乐府的演变:两汉——音乐机关魏晋南北朝——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唐——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8.建安风骨:①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②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9.近体诗:律诗律绝排律(五言,七言)10.以乐府为线的现实主义红线: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等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元复依傍(杜甫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新乐府运动)四.简答:2.《诗经》的主要内容?①祭祖颂歌②农事诗③燕飨诗④怨刺诗⑤战争徭役诗⑥婚恋诗3.《左传》与《春秋》的关系?⑴《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解释《春秋》而作。
⑵又是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①《左传》有自己的编写内容②《左传》有自己的编写原则③《左传》有自己的编写体例④《左传》有自己的思想立场4.诸子散文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
语录体散文。
《论语》《墨子》《老子》特点:言论警辟精炼,大多富于哲理。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
代表作品《孟子》、《庄子》,在体制上向长篇议论发展。
特点:辞藻华丽,说理畅达,行文多用寓言和比喻。
第三阶段:战国后期。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完全转变成专题论著。
特点:论证严密,鞭辟入理。
5.《左传》的叙事艺术?(1)《左传》生动的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2)《左传》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而且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
(3)《左传》不满足与春秋那种对历史史事做简单陈述的史笔笔法,它要展示那个动荡历史年代的全部过程,要展示各种历史人物在各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它摒弃了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创造了在生动记述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4)《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
6.《左传》的语言成就?(1)行人辞令的技艺非常精彩。
(2)《左传》的叙述语言词约事丰,意蕴深厚。
7.《国语》的文学成就?(1)《国语》是一部各国史官的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演分国记录君臣谋议得失的谈话,基本上属于记言体。
(2)《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这种体例叫做国别体,它集中叙述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以集中叙述某人的生平始末,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
(3)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齐,风格也颇有差异。
8.《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出现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4)《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5)《战国策》多用比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辩说的目的,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9.《孟子》的文学价值?(1)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他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只要加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2)《孟子》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
(3)《孟子》长于论辩,善设机辟,请君入彀。
(4)《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多用排比,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5)《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10.《庄子》的文学价值?(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2)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
(3)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多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宕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11.《离骚》的艺术特色?(1)《离骚》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表现在他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上,其次表现在它大量的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而《离骚》不止篇幅宏伟,而且具有故事故情节。
(4)《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利于表现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多用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
《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的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运用十分灵活。
《离骚》除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
12.如何看待汉代文学?(1)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表现:①出现了汉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②文学创作的兴盛③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④由于词赋的兴盛,作品的增多,汉代初步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2)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出现了普及于全国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13.汉赋发展流变?(1)汉初:骚体赋特点: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尚铺陈但篇幅不长且有抒情色彩,句式整齐,通篇用“兮”字。
(2)西汉中后期:汉大赋特点:散文化倾向严重,句式参差不齐,规模大,赏铺排叙述,辞藻华丽,“兮”字用的很少。
(3)东汉:抒情小赋特点: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通篇押韵,不用问答,也不用“兮”字,语言上很少夸饰,思想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