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考
成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格 持续回落 .仅在 三季度 因农产 品价 格 下跌 .使农 民人 均 减 收 3 元 三 是猪链 球 菌疫情 加蜊 64 了猪 肉价格 下降 .导致 农 民人 均
减收 1 元 . 5 r 三1我市劳动就业压力较 太
大批 使用天然气 作为燃 料的工业 项 F .需求量迅 速增加 .二是西 f 气 东输 工程使 四川的一部分 无然 t 出到武汉等地 .从总量 上减 输 少 了四川 的 ¨用 天然气资源 。据 I T 制算 .垒市 丁业用气 年缺 日约 9
维普资讯
Su v y re
调 查 报 告
成 都 的 “ 福 梅 林 ” 观 已 成 为 全 瞎新 农 村 建设 中 幸
的同时协谪城乡经济发展 二屉农村蜂济}构 占
i 辑粘要坚持政府指导 农民 同主的原 则 种什 幺 捧什么. 如何种 . 如何养 . 要由农民根错 主 市场规律 自主选择决定 . 政府给 信息 技 术 等 打呵的指导和配套服务 三是进一 步探索有 利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 农民增收的农地剖 度瞳革 . 以提高土地综 合效 益和保护农民利益
素较多
配、 交换 、 消费各 个环节 . 实施薄赜税费的政策 _ 段挺供各种方便 二是在短期内“ 一步到位”
全面摊行农村中小学“ 两免一补 ” 政策措施 . 力
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挑战 ( )I业反哺农业的务件 不 一
、
够 坚强
争把农民的教育支 降到疑低点 一是以 加 强管理 . 服务农 民” 自 为f 发点 . 调谣社 会资源配
我市制定的 目标 是在 2 0 0 8年 将 失业率 控制 在 4 %.虽 然我 市
20 年城镇噩记失』 率 为 31%. 05 k , 4 但是我市每 年新增 劳动 岗位只有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第21卷 增刊2006年4月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 F B EI J IN G A GRICUL TU RAL COLL EGEVol.21,Sup.Apr.,2006 收稿日期522;修订日期622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李玉红,周先林(北京农学院经济贸易系,北京102206)摘 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城乡统筹的基本方针。
关 键 词:新农村;时机;城乡统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报告中曾提出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它与十六大提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强调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四次重申的“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等思想的一脉相承。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我国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和农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城乡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表现在:(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118∶1,90年代中后期为215∶1,2003年扩大为312∶1。
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的国家补贴,农民收入中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实际差距更大;(2)教育差距大,2000年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85年,比城市平均水平少3年;2002年的资料,义务教育阶段,财政预算内经费,小学农村每个学生约32元,城市是95元,初中农村的是42元,城市的是146元。
(3)农村居民公共卫生资源缺乏,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步统 一 城 乡 劳动 力 市 场 .深 化 户 籍 制 度 改革 . 成 城 乡 劳 动力 平 等 就业 的 制 度 。 形 31 强 化 农 村 体 制 、 制 建 设 , 新 农 .5 . 机 为
1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基 本 内涵
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它 体 现 了经
任 务 和 对 策 措 施 等 方 面进 行 了 阐述 和 思
的 培训 机 制 .积 极 推 进 乡镇 企 业 的 改 革 和 发展 . 快 城 镇 化进 程 . 力 发 展 县 域 加 大
经 济 . 极 扩 大农 民 就 业 和 增 收 空 间 。 积 逐
考。 关 键 词 :新 农 村 建 设
培 养 社 会 主 义 新 型 农 民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使 广 大 农 民做 到 幼 有 所 托 、 有 所 学 、 有 所 养 、 有 所 医 、 有 少 老 病 残
所靠、 闲有 所 乐 。 力 解 决 好 农 民 的后 顾 努
之忧。
中 央从 全 面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构 建 社 会
放 在 突 出位 置 . 持 实 行 计 划 生 育 . 护 坚 保 环 境 . 护 资 源 的基 本 国策 . 农 村 的 可 保 为 持 续 发展 和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创 造 良
好 的环 境 31 . 7 加 大 对 农 业 的投 人 .形 成 推 进 新 .
制 、 作 机 制 和参 与 机 制 , 力 提 高 农 业 工 努 农 村 自我 发 展 的 能 力 。 311 积 极 推 进 现 代 农 业 .强 化 新 农 村 .
建设 的产 业 支 撑 和 物 质 基 础 推 进 新 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优质粮 油 、 畜牧 、 蔬 、 果 中药材等重 点产业 中不 断开发 精深加
工, 延伸 产业链 条 , 动高产 、 带 优质 、 高效 、 生态 、 全农 业发 安 展。通过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 的大发展 , 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 面取得新进展 , 在农产 品加工方 面取得新 突破 , 大幅度提高农 产 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 品附加值 , 带动农 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 2在提高劳务开发水平 、 .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转移方面加
速发展 , 成为农业科技进 步的重要推动力 。3农业支撑保障能 .
力 明显增强 。积极推进农业“ 七大体系” 建设 , 为现代农业发展 提供了有力支撑。启动优质粮食 产业等一批重点工程 , 实施 良
长效机制方面应着力于 : 1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产
品加工转化增值方面加 大力度 。实践已经充分证 明, 农业产业 化经 营在农 民增收 、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 构建现代农业 中具有 十分重要 的作用 。要 以培育 、 壮大带动主体 为关 键 , 强化 对龙 头企业 和农 民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 的扶持 , 完善 “ 头企业+ 龙 专 合组织+ 农户” 的运行模式 , 健全带动农户 产业化健康发 展 , 国产业化 经营组织不断增加 , 全 农民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加快 ,非农就业 占农村劳动力 总数 不 断增加 。 . 2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大进展 。 超级 稻、 转基因抗虫
棉、 矮败小麦 、 禽流感疫苗等方 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 水
平 。主导品种 、 主推 技术 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展开 , 农技推广 机制不断创新。农业先进技术引进工作成效显著 , 消化 吸收和 再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 农业装 备水平显著提高 , 业信息化快 农
农村公共 产品总量不足、 结构失衡 、 渠道分散 等问题 仍然 比较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以蒙泉镇望仙树村为例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抓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当前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等。
因此,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前置条件;合理安排新村建设示范点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公共服务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硬核;新农村综合体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载体。
可以说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困难与机遇并存,这就值得我们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望仙树村位于石门县蒙泉镇太浮山国家生态公益林区境内,与临澧县、桃源县交界。
全村面积17.28平方公里。
望仙树村由原太浮山、软板桥、望仙树、竹瓦四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分为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14,总人口3622。
党员118人。
全村拥有耕地面积5081亩,水库众多,小I型水库两座,蓄水量260万m³,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由于受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差,农民素质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难等实际困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期间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
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要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成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下,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过去在农村的公路、用水、供电、通讯、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设施和条件,基本上都是比较滞后的。
在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差异性,单纯模仿城市建设的模式,并不利于解决农村问题。
我们应该尊重农民的需求,贴近实际,通过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农村。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问题一直都是我们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如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使农民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土地权益,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当代中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制度的问题是核心问题。
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环境来制定具体的政策。
同时,在制定土地政策和相关规定时,应该更注重保护农民的权益和利益,防止出现土地流转的过度和不正当性。
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需要与我们过去认识到的传统农业形式大不相同。
针对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借助更多的高科技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
同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农业结构的调整。
我们不仅要适当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也需要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引进更多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以达到更高的农业生产标准,并逐步向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纵观校 本课 程和研究性学习 。我认 为研 究性 学习 课程应该 是授本课程的主体部分 ,至于编写的校本谦 程教材,只不过是缩台 当地 的实 际向学生介绍一些基 础知识 . 通过 介绍 , 引导 学生发现 问题 . 进而 开展研究
圄圆圈 麴
体现 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
济工作会议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
2 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 者和利益 的 ’ 捍卫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解决好“ 三农” 问题 、 增 加农 村投人 、发展农村经济是 国家机树坚持对人 民负 责原 则的体现 3 国共 产党是 中国工人阶级 的先锋趴 , 冲 同时是
维普资讯
对 建设社会主 新农村
甘肃武山县二 中(4 36 7 1 0
【 背曩材料】
2o 年 1 o5 n月 ¨ 目.中共十六届五 中全会通过 了
财政划蛆省财政直接管理,财政收支划分范围暂不调
整 ,各类补助 、资金调拨等由省财政直接与县财政结
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 第一次写进党的纲领性 文件 。 发展县城经济的本质是发展农村经济 , 高农 业效 益, 提
增加农 民收人
四、 学习{ 舌动方式的有机结合 校本课程的学习话动方 式有 课题 教学过程 .一般
望, 使其更加 自觉地 、 主动地投 入到知识学 习中去 。
《 口风景 区介绍》 溪 这一枝本课程的教学 以讲 座的
要举措 , 主要 内容是维持现行行政隶属关 系. 维持现行 利益分配格局 . 改变 原来市管县的财政 管理模式. 县 将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是当今全中国最重要的政治话题之一。
这个话题既反映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
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前形势,分析发展中的问题,找出有效解决办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民主法治、生态文明和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改革,使农业经济深度融入市场经济,使农村建设取得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为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核心工作,把解决农民住房问题作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改善农民职业技能。
此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重视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把培养农村创新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把推进农村科技创新作为重要举措,把推进农村网络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把推动农民参与创新技术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把加强农民参与创新产业经济发展作为主要措施。
最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农民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社会组织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政府财政支持政策,实行公平、适度的税收制度,改革农村用地制度,加强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保障,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农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深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实际行动结合理论研究,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长期性、深层次性的政治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于社会 主 义 新农 村 经济 建设 的思 考
胡 嫔
( 湖南 商学 院图书馆 , 湖南 长沙 4 00 ) 125
摘 要 : 宁同志的《 列 无产阶级 专政 时代的经济和政 治》 书对 于当前我 国社会 主义新农 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 的理论 一
和 实践指导意义。首先 ,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及其性质 问题上 , 社会 主义新农村经济 虽然具有公 有制的形式 , 但 是农 民经济天然具有小商品经济的私有化倾 向, 而这一特 色又是 当前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 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 组 成部分 , 并具有相 当广阔的发展 空间。其次 ,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发展 方向问题 上 , 社会主 义新 农村经济 的主干农 民经 济。 该从 个体 的、 应 单独的小商品经济发展 到公共的大经济 , 公共 的大 经济的内涵对 于社会主 义新农村经济 的发展 更具有
基于他对 当时的社会主义 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认识。关于无产阶级专 政之后的社 会主义经 济制度问题 , 列宁和马克思 、 恩格斯一样 , 仍然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将会建立在完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 那种完 全建立在私有 制基础上 的资本 主义经济 和小 商品经 济 ( 民经济 ) 农 当然
行职责。 由于社会 主义新农村经济是一种赶超型经济 , 因此在其发展 过程 中强化政府与农 民的方向意识和 责任 意识也 显
得十分重要。
关键 词 : 宁 பைடு நூலகம்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 民 经 济 ; 民 划 分理 论 列 社 农 农
中图分类号 :3 3 3 F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3 9(0 7 0 0 5 0 1 7 4 6 2 0 )4- 1 2— 2
是 与 共 产 主义 经 济 ( 会 主 义 经 济 ) 道 而 驰 的 。也 就 是 社 背
阶级成分及其 力量 消长 、 经济发展的方向及其 实现途径 、 社
会 主 义 的 本 质 与 实质 等 重 大 理 论 和 现 实 问题 。而 其 中对 于
社会主义时期 的农 民、 民经 济以及二者 的发展 问题 着墨 农 最多 。当前 , 国正在进行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的伟 大的社 我
列宁同志在其未竞的理 论著作 《 产阶级专政 时代的 无 经济和政治》 以下简称《 济和政治》 当 中, ( 经 ) 重点总结 和探讨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 间的过渡 阶段——社会主 义时期的经济 、 政治变化和发展 问题 , 包括社会主义时期 的
资本 主义 的复 活并 会 与 共 产 主 义 进 行 激 烈 的 斗 争 , 要 是 主
树立科学 发展观和坚持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将具 有重 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根据列宁同志这 部著作中的理论和观 点 , 对我 国社 会主义新农 村经 济的建 设和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
、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 经济 基 础 及 其 性 质
问题就逐渐得到了拓展 和深化 , 一些 旧有 的束缚不 断得 到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 设 , 温领 袖 和导 师 的重 要 言 论 , 于 我 们 重 对
说 , 当时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界 , 在 社会主义经济必 须以 公有制( 当然可 以包括全 民和集 体) 为基 础, 并且其产 品也 只能由国家来分配。在社会 主义经济 发展模式上 , 只能奉 行计 划经济 , 而绝不能存在商 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 然而 , 随着世界范围 内社会 主义实践 和理论的发展 以 及g d平理论的诞 生, i, l 关于农 民经 济的性质及 其发展理论
解放。邓小平指出 , 计划多一点不能代表社会 主义 , 市场 多
一
在《 经济和政治》 一书中 , 列宁提出了“ 民经 济” 农 的概 念。虽然 在这一 问题上他并没有超 出共产主义经典理论家 们的论述 , 但是他却指 出了农 民经济不适应 当时 的社会主 义经济要 求的问题 。列宁指出 ,农 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 “ 产。 这就指 明了农 民经 济的性质。而这一经 济性质 , ” 在社 会主义时代 , 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 将“ 础。在这个基础上 , 主义得 以保留和复活起 来 , 资本 而且通
过产主义进行极其 残酷 的斗争 。 “ 个斗争 形式 , ”这 ……概 括地说 , 就是反对由国家分 配农产品。 ”
现 实 的指 向性 。再 次 , 在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经 济 实现 途 径 问题 上 , 该 以“ 民 划 分” 论 为 指 导 , 期 由政 府 对 农 村 区域 内 应 农 理 前 的产 业 、 业 以及 农 民劳 动 力 专 业化 分 工 等 的 规 划 、 局 和 引 导起 主 导 性 作 用 , 期 则主 要 由 农 民 按 照 市场 经 济 的 准 则 履 行 布 后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2月
湖 茅鲆 报 南 一 蘑学
J u n l o n n F rt Noma C l g o r a f Hu a i r l o l e s e
De . 2 o c o7
第7 卷第 4 期
Vo. o 4 17 N .
点也不能代表资本主义, 资本 主义也有计划 , 社会主义也
有市 场 , 计划经济 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结合列宁与g d平 同志的论述 , 农 民经济 的性质 的 i, l 从
视角 , 可以为当前我 国的社 会主义新农村经 济建设提供 的 启示 是 :1 中国 目前 的农 村 ( 民) () 农 经济虽 然是建立 在以 土地等生 产资料为代表的集体所有 制基础之 上 , 表面具有 了公有制的性质 , 但是就 当前 中国农村 和农 民经济 的生产 组织形式、 生产 意识和生产手段而言 , 仍然具有较为深厚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