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例看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该视角需要阐明的内容有:人类交往和社会过程的
特征、社会结构的符号性和社会成员建构社会符号
的语言过程。在这个基础上,豪治和克瑞斯(
) 归纳出用以指导阐释多模态话语的
两个理论前提

( )社会层面是理解话语结构和过程的首要前
提,也就是把社会结构和过程当作出发点来分析意
义。从该前提出发,仅关注语词是不够的,因为意
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上海世博会会徽及会
徽释义的文字说明即构成一个多模态文本。
会徽释义:中国 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 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意 寓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 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 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世博会“理解、沟通、欢 聚、合作”的理念和中国 年上海世博会以人 为本的积极追求。
理论为基础,主张图像也是社会符号。因此,韩礼
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图像的分析和
描述。
功能语法的主要出发点是把语法看成是制造
意义的资源,语言为我们对社会行动的经验和形成
的阐释编码。因此语法不再是决定对错的一套形式
上的规则,而是宽泛地指一种特定模式中元素间的
关系的结构或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随着
的颜色。点缀“世”字图形的红色含有丰富的中国
文化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热烈、庄
严、喜庆等情感,有中国色的美称。这两种具有高
情态的色彩加在一起,赋予会徽图像以强烈的视觉
冲击力和远视性,富有生命力,增添了向上、升
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
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和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
语就是由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模态所
构成的话语。

文化符号学视角下的2022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文化符号学视角下的2022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 文化艺术文化符号学视角下的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冯烨/文2022北京冬奥会在中国虎年春节如约开幕。

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均是主办国展现本国文化、彰显国家风采的契机,此次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亦然。

作为一个在国际社会受高度关注的主办国,本次冬奥会开幕式毫无意外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并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讨论。

本文旨在从文化符号学视角分析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民族语言意识,以期窥得今日中国观世界之想。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如期开幕。

依托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作为家门口的冬奥受到了国内观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冬奥开幕审美真的绝了”等词条纷纷冲上热搜,这一现象正说明了本次冬奥开幕式的内容与形式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完美地展现了现今中国的形象,契合国家的国际诉求,浓缩地勾画了中华民族文化。

在对开幕式解读的采访中,总导演张艺谋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一叶知秋”。

“一叶知秋”是含蓄的,也是以小见大、富含哲理的。

这一思想自千年中华文化延续而来,也贯穿着本届冬奥会的始终。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正是中华文化与冬奥文化碰撞的精彩产物,同时考虑其受众,在呈现上,采用了中华文化符号域、冬奥文化符号域、国际文化符号域中共有的符号系统,成为了一场国内外观众均可享受的盛会。

1 理论框架本文以洛特曼提出的“符号域”概念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语言意识的研究包含于其中[1]。

“符号域”概念受“生物域”概念启迪,讲求其结果与前提统一的综合复杂性,即符号域本身是一个“包含各独立子系统在内的统一的母系统”(结果),也是“诸多子系统存在及发挥功能的前提和条件”(前提)。

“所谓符号域,就是符号存在和运作的空间。

”空间与时间是符号域的重要坐标。

通过将拓扑空间、边界与位移引入文化描写,洛特曼成功建立了文化描写的元语言,即空间概念。

借助符号域,洛特曼建立了文化元语言的统一模式系统,使得确立文化共相成为可能。

《2024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研究》范文

《2024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研究》范文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冬奥会作为国际性的体育盛事,其宣传片的翻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这一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策略及实践,以期为相关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概述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符号资源(如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进行话语分析的方法。

在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中,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片中的多种符号资源,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片的意义。

三、冬奥会宣传片的特点及翻译挑战冬奥会宣传片通常具有画面精美、文化内涵丰富、语言简洁明了等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语言习惯、符号意义等因素,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此外,由于宣传片中往往包含大量的视觉元素和声音元素,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地传递这些元素也是翻译的一大挑战。

四、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冬奥会宣传片翻译中的应用1. 视觉模态的翻译:在冬奥会宣传片中,画面是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

译者需要关注画面的构图、色彩、动作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在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中的不同含义。

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视觉意图,从而在翻译中保持画面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2. 听觉模态的翻译:声音在冬奥会宣传片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译者需要关注原片中的音乐、配音、音效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接受度。

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声音的节奏和情感,从而实现语音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3. 语言模态的翻译: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译者需要关注原片中的文字信息,包括标题、字幕、解说词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翻译更加地道。

五、案例分析以某届冬奥会宣传片为例,本文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多模态话语意义分析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多模态话语意义分析

自 2 0 世纪9 0 年代 起 , 在理 论条 件和技 术条 件都 成熟 的背
景下, 学 术 界依 据 系统功 能理 论 、 符 号 学理论 、 数 码技 术 区, 能深 刻地体会到小麦 对人们
的重要意义 ; 三是笔者在西农 这所高等学府生活 、 学习了三年 时
间, 对这所 学府 的 “ 质朴”、“ 内涵”有着深 刻体会 和感 受。

媒体 技 术以及网络技 术 , 针对语 言研 究 中单模 态 的局 限性 , 提
出了多模 态理论 。 多模 态 ( m u h i mo d a l i t y ) 也 称多符 号 ( m u l t i — s e m i o t i c ) , 是指包括 口语 、 书面语、 图像 、 图表、 空间以及其他可
校徽 的内涵 进行 了阐述。
析基 本上局 限于语 言本身, 即只注 重语言系统 和语义结构 本身
及其社会 文化 和心理学认 知之 间的关 系, 忽视了诸 如图像 、 声
音、 颜色 、 动漫等其他意义的表 现形式 。 这就使 得话 语分析带有 较大的局 限性 ” 。日常生活 中, 使用 图像 来表达 话语意义 的多模 态现象随处可见 , 如校徽 、 会徽 、 标语 、 出版物的封面 、 国旗 、 会 旗、 班旗、 海报 、 广告宣传单等 。 人们想 要通 过这些 图像 和符号 来表 达多种复杂 的意义 , 因此 在设计此类 图像时慎 之又慎 。 也 就是说 , 人们在利用这些 图像 和符 号表达 意义时是 经过精心组 合的。 而这 些图像和符 号的组合 形式 、 话语 意义功能都 值得学
的一个热点。 近二十年来 , 国内 的研 究主要停 留 在语言本身的多 模 态分析, 而鲜见关于图 像、 颜色、 声音等的研 究。 高校校徽是一个常见 的多模 态形式, 而有关它的多模 态话 语分析没有得到学术界 的关注。 为此, 以西北农 林科技 大学校徽 为研究对象, 运用多 模 态理论分析

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例

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例

87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例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syjs201764)。

作者简介:刘立春,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例刘立春(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语篇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话语不再以单一文本模式呈现,而是与图像、颜色等符号一起构建意义。

本研究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来探究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此来揭示文字与图像、颜色、布局等符号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意义建构的,同时也希望帮助读者解读该类特殊语篇。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社会符号学 意义建构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087-02一、前言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并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其中语篇世界也日趋呈现多模态化。

话语不再以单一文本模态出现,而是以多种模态同时共现,即图像、颜色、声音动作等符号和语言一起参与意义构建。

如今,对于多模态的研究方法可主要分为三种:社会符号学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互动分析方法。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是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同时结合了符号学理论。

Kress 和van Leeuwen(1996:19)的“视觉符号学理论”认为语言和视觉交际都可以用以实现相同的意义系统。

这为多模态的符号学分析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

O’Halloran(2004:21)等学者的多模态研究强调元功能系统,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中语言的三种元功能。

对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视角多种多样,其中也包含认知语言学。

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发展起步较晚但也成果颇多。

李战子(2003:1-8)发表了题为“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的论文,主要介绍了Kress 和van Leeuwen 的视觉符号学。

视觉语法视角下冬奥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视觉语法视角下冬奥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视觉语法视角下冬奥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作者:范超张婷婷马文星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以Kress 和 Van Leeuven 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从23个现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中挑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模式的会徽,主要探讨非文本符号在会徽语篇中的作用,重点研究图像中的人物、地点、事件、颜色以及象征性元素是如何组成视觉模式,实现其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

一方面可以拓展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应用范围,验证视觉语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理解会徽所隐含的意义,丰富奥运会会徽的研究维度关键词:冬奥会会徽多模态话语视觉语法理论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62-02多模态话语分析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语篇分析方法。

Kress &van Leeuwen (1996)在其著作《意象读释:视觉设计的语法》中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为多模态语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①李战子(2003)、胡壮麟(2006)和朱永生(2007)等学者将其引进国内并进行相关研究,丰硕的成果使我们对多模态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但大都局限于理论层面,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涉及较少。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场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其会徽的标志主要由图像、文字和色彩等不同的符号资源组成,通过对会徽语篇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多样的符号系统在意义交换中呈现出来的丰富内涵,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会徽的话语意义。

一、冬奥会会徽设计模式的重大转变在不同历史阶段,冬奥会会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和艺术发展的潮流,在会徽的设计模式上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以来,冬奥会会徽改变了以往以宣传画为主的宣传模式,1932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3届冬奥会的会徽就是典型的代表,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枚饱含自己特色风貌的真正意义上的会徽。

符号学视角下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价值研究

符号学视角下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价值研究

参考内容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圆满落幕,我们不仅见证了奥林匹克精 神在中国的辉煌展现,也为国内外观众呈现了一场难忘的冰雪盛宴。然而,这场 盛会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它还为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遗产。本次演 示将探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研究对中国相关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 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四、观点与总结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冰雪运动进校园对于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爱好、提高 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冰雪运动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认为应该 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工作,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到这项运动中 来。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研究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促使我们深入了 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冬季奥运会的 东方大国,中国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冰雪运动的发展成果。这 一过程中,遗产研究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帮助我们梳理历史、总结经验,为今后 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总之,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研究为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 力。通过深入挖掘奥林匹克运动的多元价值,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为中国冰 雪运动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然而,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仍需 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期在奥林匹克研究领域取得更加丰 硕的成果。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推进的,全部参与者 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广大冬奥建设者发扬工匠精神,打造了巧夺天工、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广大办 赛人员严谨专业完成赛事组织工作,为运动员创造了良好比赛条件。

《2024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研究》范文

《2024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研究》范文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冬奥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事之一,其宣传片对于塑造形象、推广文化、传递精神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深入发展,该理论为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探讨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策略及实践,以期为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概述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话语不仅包括语言本身,还包括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系统。

在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强调对多种符号系统的综合运用和解读,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宣传片中的语言、图像、音乐等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传递信息、塑造形象、传递情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冬奥会宣传片的特点及翻译难点冬奥会宣传片具有画面精美、信息量大、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语言习惯、符号系统等因素。

具体难点包括:1.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画面、音乐、语言等元素的接受程度和解读方式存在差异,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2. 语言习惯:宣传片中的语言往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调,需要结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3. 符号系统:宣传片中的图像、音乐等元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需要综合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解读和翻译。

四、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冬奥会宣传片翻译策略针对上述难点,本文提出以下翻译策略:1. 文化适应策略: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对画面、音乐、语言等元素进行适应性调整,以符合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

2. 语言转换策略:结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对宣传片中的语言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化,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3. 符号系统整合策略:综合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宣传片中的图像、音乐等元素进行深入解读和综合分析,将各种符号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例韩凯丽摘要: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发展,语篇分析也呈现出多模态化趋势,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手段也应运而生,成为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视觉图像语法为理论,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例,对其进行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此会徽以“冬”字的形象传达再现意义,七色渐变,黑为调和色来传达互动意义,数字与文字布局合理,构建构图意义,通过文字与意象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意义,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也证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分析视觉图像的可行性,促进语言学与社会现实的融合。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北京冬奥会会徽,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the Multimodal DiscourseOf the badge of 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 in2022Han Kail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ngZhou University450001)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discourse analysis also presents a multimodal trend,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as a new means of discourse analysis arises and becomes a hot issue in linguistics.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grammar which developed from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this paper attempts to have a multimodal analysis of the badge of 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 in 2022from three aspects,that is,the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interactive meaning and compositional meaning.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mage of character“冬”conveys the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colorful effect with incremental change expresses interactive meaning and proper arrangement of numbers and characters conveys compositional meaning.As a result,it shows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and their zeal.What’s more,it proves that it is feasibility for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analyze the visual image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linguistics and social reality.Keywords: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 in2022;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interactive meaning;compositional meaning引言: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话语的多模态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大亮点。

除语言这一社会符号外,诸如声音,图像,颜色等其他符号也趋于多样化,而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言语交际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方式,也为话语意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注意到这一点并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掀起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浪潮。

国内学术界对此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有专著出版,只有为数不多的论文。

如李战子(2003)将包括图像意义的多模式话语的意义分为再现、互动和构图等相互交织的三种,并比照功能语法的概念、人际和组篇意义,进行了细致的系统构建,这种分析方法对于加深认识语言的社会符号特点、对于多模式话语的产生和理解以及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3]。

胡壮麟(2006)讨论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进一步介绍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机符号学;对一些具体问题分别作了论述,指出要培养多模态识读能力[2]。

朱永生(2007)探讨了几个关于多模态话语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多模态话语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9];张德禄(2009)探讨如何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同时还探讨了各个模态之间的关系与非语言模态的语法结构的建立、语法结构与语篇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法结构是如何体现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8]。

然而,纵观这些文献不难发现,大多数停滞于理论的探讨,很少能够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本研究就基于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方法,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例进行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分析,旨在阐释多种符号的社会功能及其构建的整体意义。

1.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话语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分析的方式,在近十几年来迅猛发展。

克瑞斯和勒文根据社会话语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要求,拓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图像是社会符号,图像可以用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分析[7]。

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理论是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具有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而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就是将研究扩展到语言这一社会符号以外的剩余其他符号,无论是语言这一社会符号还是其他符号都是相互独立且影响的符号资源,借以分析语言特征和其他符号模态诸如图像,声音,颜色等在话语中的作用。

李战子也曾指出,多模式指复合话语,即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元素[3]。

从理论上看,功能语法的出发点是把语法看成是制造意义的资源,语法为我们对社会行为的经验和形成的阐释编码[4]。

在克瑞斯和勒文的研究中,语法被延伸到包括视觉模式。

他们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体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1]。

”在将图像也看作社会符号的前提下,他们将韩礼德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觉模式,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1]。

归于现实,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全新了解世界的方式,仅语言这一单模态以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之优在于它不仅实现在意义交换过程中语言的效果,也发挥了其他符号的作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图像、音乐和文字等相互兼容的术语,具有跨学科、实践性强等特点,为新媒介时代广告、排版、戏剧、电影、网页设计、舞台表演等由多种符号组成的复合话语的探讨提供了崭新视角和有效途径[5]。

下面将基于克瑞斯和勒文所提出的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来分析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意义的整体建构。

2.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例看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由意象,数字和文字三部分组成。

形似冰雪运动员的图像勾勒出的“冬”字位于整个会徽的上方,按照赤,橙,黄,绿,青,蓝,黑七色渐变,“冬”字下的两点形似滑道,构成了会徽的意象部分。

汉字搭配书法,有机的与2022融为一体,编排在图案的右下方,“BEIJING”以加黑,粗体表示,与会徽的整体相协调,布局合理,堪称完美,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标识运用奥运五环色彩彰显动感、时尚和现代,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

本文就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这一多模态文本为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来解读其多模态话语意义的整体建构。

2.1.会徽释义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标志融汇了中国书法及冰雪运动元素,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融为2022,生动自然。

标识的下方则是国际奥委会的五环标识。

标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标识运用奥运五环色彩彰显动感、时尚和现代,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

2.2.图像的再现意义图像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能够再现除符号系统以外的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

与功能语法的概念意义相对应,克瑞斯和勒文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并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的和概念的。

叙事的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及言语和心理过程,表达的是展开的动作和事件、变化的过程和瞬间的空间安排;概念的包括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表示的是图像的类别、结构和意义,它表达一种概括的、稳定的和没有时间限制的精华[6]。

视觉交际中的概念过程可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4]。

在图片中,使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就形成矢量。

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志。

动作者体现在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中即为发出矢量的参与者,且在整个图像中通常显得最为突出。

这可以从尺寸、构图中的位置、与背景的对比、色彩饱和度或显著性、聚焦程度,以及‘心理凸现程度’等方面来判断[6]。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意象中,设计者用独特的中国汉字“冬”字展现了举办的时间,“冬”字酷似冰雪运动员,隐含了行为过程的动作者。

“冬”字是奥运会会徽史上继2008年奥运会以来第二次使用的中国汉字。

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符号体系,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象磁铁般的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

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

每一笔,都是饱蘸着华夏碧血写就的。

“冬”字的一笔一划都彰显了冰雪运动员的活力,运动员两臂张开,也表现出对世界各族人民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