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破裂》观后感

合集下载

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作者: 冯春龙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243-246页
主题词: 中苏同盟;破裂;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摘要:1950年初,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标志首中苏同盟关系的正式建立。

中苏同盟是战后雅尔塔格局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中苏两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综合考虑。

中苏同盟由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列60年代的彻底破裂,是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严重事件,也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中苏两国及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至深至远。

本文从中苏两党关系的脆弱性、国家利益的矛盾及意识形态的分歧等角度分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一、背景介绍中苏同盟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间的外交关系。

这段斑斓而又曲折的历史对中苏两国、 ja以及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一同盟关系在1969年的中苏边境战争中宣告破裂。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东西方国家的外交格局,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启示。

二、历史回顾中苏同盟关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苏两国都面临着美国和其盟友的压力,需要相互合作来对抗共同的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为了彼此的战略伙伴。

然而,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土争端、对外政策等方面存在分歧,最终导致了同盟关系的破裂。

三、破裂的原因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由一系列的原因和矛盾逐渐积累而成的。

在意识形态上,中苏两国的共产主义发展道路存在差异,苏联试图对我国进行传统的帝国主义控制,给我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在领土争端方面,中苏两国在边境问题上存在分歧,尤其是在新疆、东北等地区。

而在对外政策上,苏联试图将我国视为自己的附庸,对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不利的政治和经济施压。

四、对我们的启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不应盲目追随他国的发展模式,而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们要重视和平解决领土争端,不能让领土问题成为我们与邻国关系的绊脚石。

在对外政策上,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不能被他国利益所左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权。

五、结语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持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对外政策,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以上就是对中苏同盟关系破裂对我们的启示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中苏破裂

浅谈中苏破裂

浅谈中苏破裂----《中苏关系史纲》读书报告【摘要】五十年代起,中苏两国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友关系到结盟成为亲密的兄弟同志关系,在五十年代中渡过了短暂而美好的蜜月期后,中苏两国关系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开始走向分歧的道路,以至于最后走向了彻底分裂以及互相对抗的局面。

这种分裂对抗的局面一直持续,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中苏两国领导人对国际关系和形势的重新认识和判断,中苏两国这对对抗了将近20年的兄弟的关系才得以缓和。

这样唇齿相依紧密联系的两个国家,为何最终会走向分裂,许多年来,各国学者政客都对这个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中苏关系影响的,不仅是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国际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分析中苏两国关系破裂的原因也有种种。

但就笔者个人而言,在各种原因之中,因为国家利益的严重分歧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中苏破裂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分歧中苏两国从亦敌亦友到成为兄弟盟友,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是因为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彼此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而且又是紧紧依靠的区域大国,所以走在了一起,并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时期。

在此其间,是两国关系发展的蜜月期,苏联帮助中国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取得了众多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都离不开苏联的帮助,同时苏联也遏制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在东亚的进一步延伸,保护了自己的远东利益。

期间虽然有一些磕磕碰碰的小矛盾,但由于还处在交往的蜜月期,小摩擦改变不了中苏之间关系,更不足以让双方关系破裂。

后来矛盾积累得越来越多,,两国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对外政策也出现分歧,从而导致国家利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最终不可避免地闹翻了。

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最终走向分裂敌对的道路。

因此,可以说,国家利益的分歧是中苏关系破裂的主导因素。

众所周知,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是一个国家绝大多数政策的考虑出发点与服务对象。

中苏结盟,自然是深思熟虑的了。

“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远东的格局,也迫使苏联重新调整对华政策,为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斯大林无疑需要新中国加盟苏联的东方集团。

中苏破裂启示

中苏破裂启示

影片描述: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见到留苏学生们后毛主席就对留学生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主席对留苏学子寄予的厚望令当时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的数千名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万分感动和备受鼓舞。

然后影片由此展开,先介绍了了向苏联大量排留学生的背景:新中国刚刚建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党中央、毛主席为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高瞻远瞩地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

再通过对当时的留苏学生的采访详细说明了中央对选派留学工作是如何的重视,以及对留苏学子各个方面怎样无微不至的关照和留苏学子在苏联的学习生活经历。

留苏学生的回忆也见证了那段苦难辉煌的岁月和中苏师生之间的那种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伟大友谊。

通过影片我们也能看到这些留苏学子在苏求学期间都始终不忘祖国的发展前途,时刻牢记报效祖国的使命,刻苦学习不负所望,以全优的好成绩满载而归。

回到祖国后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离开家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去,以勇于献身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投身到了祖国建设的工作中。

中苏关系破裂分析:中苏关系的破裂源于苏联领导人一贯以“老子党”自居,经常对中国事务指手画脚,横加干涉。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以第三国际名义多次给中国共产党错误指示,险些让中国共产党毁灭。

新中国成立后,赫鲁晓夫多次提出与中国共建一支海军、建立长波电台,被毛主席拒绝,不久苏联同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就出现了分歧,双方先是论战,谁也说服不了谁,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贸易急剧下降,最后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了所有苏联驻华专家,停止了一切对华援助。

1963年7月14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了给苏共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的公开信,全面攻击中国共产党,并承认中国领导同苏共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原则性的分歧。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特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带动了该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客观地看,这些成果不仅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人云亦云”的倾向。

以中苏两国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本应在被当时双方称道的“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稳固发展。

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

本文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就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及其结果略谈几点看法。

一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所有研究者都赞同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既有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也有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还有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及双方领导人的个人因素。

但与此同时,所有研究者又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是最直接或最重要的原因。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所能了解到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一)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说有关苏联在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发展中表现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作风的观点,应当说是中方的一个传统观点。

虽然该观点近年来在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并不占主流地位,但似乎无人否认这个事实的存在。

刘克明指出,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也时有表现。

他强调,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由于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向对抗,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党人的不平等态度。

读“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速评”有感

读“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速评”有感

读“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速评”有感有关世纪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为深人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特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带动了该问题的研究,,也涌现出了不少的成果。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是栾景河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就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及结果略谈几点看法“的一篇文章。

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利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较典型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看到中国学者对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研究的全貌。

可谓是受益匪浅。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当今中国对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的几大典型观点;第二部分则是栾景河先生对第一部分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看法;最后一部分就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后果。

第一部分从现有的成果来看, 所有研究者都赞同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既有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也有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还有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及双方领导人的个人因素等。

它们都各有各存在的合理之处。

在几大观点中笔者较倾向“国家利益说”与“领袖因素说”。

栾先生也认为“国家利益冲突”(这里讲的国家利益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国家利益”它不仅包括国家领土、国家安全等还包括其政治性、民族性等特性)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最主要原因。

同时他也强调中苏之间国家利益冲突的核心问题是中苏双方在国家政治利益上的冲突。

而在出现分歧、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赫鲁晓夫以及苏方所采取的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对中国采取高压政策,不仅没有化解双方的矛盾,反而导致两国关系更加恶化。

关于中苏关系破裂的时间问题。

我们按一般意义理解,在苏联专家从中国撤离后,虽然中苏两国两党仍然保持着既有的联系,但事实上两国关系已经破裂。

我们也可以说中苏双方真正的论战,实际上已是两国关系破裂以后的事情。

从文中的第二部分看栾先生关于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观点,除了前面我们提到“国家利益冲突”之外,他不认为其他的观点能称得上“主要原因”或“不是最主要原因起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中苏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领域,就目前研究看,关于中苏关系问题的讨论涉及到诸多方面,既有对具体事件的考察,如苏共二十大路线、联合舰队问题、第二次台海危机、苏联停止核援助、苏联对人民公社的反应、中苏边界冲突等,也有抽象角度的分析,如意识形态的对立、方针政策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乃至个人性格的差异等。

展现了中苏关系错综复朵甚至有些诡异的变迁过程。

对于这个复杂过程,木文从中苏各自对国家利益的界定、构成和选择等角度,探讨中苏关系分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重点在于揭示国家利益对中苏关系分裂的影响及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首先,我们阐述国家利益的界定及中苏关系变迁过程简述。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摩根索指出,国家利益是衡量国家对外政策的标准,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是逻辑上必需的利益,相对永久存在,如领土完整、政治制度延续、文化认同等等,是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二是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依据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内容的利益。

这种环境主要指外部国际关系背景,特别是指直接影响到国家主权事项的重大外交关系。

从现实上看,这种重大外交关系不仅影响到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对国家实现逻辑上必需的利益也会产生影响,例如邻近国家交恶,经常直观地表现为领土边界争议和边境上的冲突,甚至演变为局部重大武装冲突和战争。

回顾中苏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过程,简单归纳如下:第一, 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国家利益的一致构成了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结盟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选择发展模式这一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具有关键作用。

但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第二,20世纪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时期。

分歧的焦点,一般观点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苏美两极对恃格局,摆脱了苏联模式影响,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引言: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被广泛认为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最突出的同盟关系之一。

然而,这种同盟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破裂,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战略和外交挑战。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启示,这对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处理外交事务、保持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本文将对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进行评估,并提出对我们的启示。

一、背景和历史:1. 回顾中苏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关系。

这种同盟关系的确立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合作机会。

2. 关系破裂的原因然而,中苏同盟在20世纪60年代破裂的原因复杂而多样。

主要原因包括意识形态分歧、个人领导之间的冲突、战略利益的不一致等。

中苏两国领导人出现了分歧和摩擦,最终导致了两国合作的结束和敌对态势的出现。

二、中苏同盟破裂的启示:1. 意识形态并非一切中苏同盟的破裂表明,即使两个国家有类似的意识形态,也不意味着它们能够始终保持友好合作。

在构建国际关系中,我们需要更广泛地考虑各方的利益和关切,而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

2. 保持独立思考从中苏同盟破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可能不会始终一致。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单一国家或同盟关系所束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自身的利益和主权。

3. 多元合作与互惠互利中苏同盟的破裂也表明,我们在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时需要多元化。

多元化合作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我们在战略上保持灵活和强大。

我们应该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各自的发展和繁荣。

4. 坚持外交原则无论是与同盟国家还是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都应该坚持外交原则,包括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和遵守国际规则等。

这些原则将有助于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外交关系,为国家利益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当代中国外交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1200486
班级2011级 1 班姓名马丽娜
题目及要求浅谈“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以中苏两国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本应在所谓的“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稳固发展。

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

那么,关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和国外学者争议的问题,也是一直在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但大家大致的意见与观点还是一致的。

下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就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略谈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是意识形态分歧论。

可以这样说,在中苏之间,相同的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是中苏结盟的纽带。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一再波动,其原因就是国际局势和自身利益。

斯大林愿意与新中国结盟主要原因就是两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而这恰恰又是后来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其实两国关系的恶化是先从两党关系恶化开始的,之后意识形态矛盾激化,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而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关于如何评价斯大林,怎样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关系,怎样估计革命与战争的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中苏同盟的破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发展到后来,两个执政党之间的论战都上升到了马列主义的高度,是“你死我活”的境界。

其次是两国国家利益冲突论。

特别是在战后,苏联在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总是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居,不断表现出其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的作风,这不仅损害了兄弟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且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

尤其以波匈事件为甚,很好了暴露了这个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苏联的大国作风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而中国则一直以来追求平等的原则,最终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再次是两国领导人个人因素论。

众所周知,领导人在国家外交中的作用往往是无形的,领导人的个性,风格,思想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双方的探索和为此而制定的政策趋同,双方的基本利益一致,
相互之间还以信任为主时,中苏关系就表现为亲密无间,或可以在求同存异中发展;而当双方的探索及政策发生背离,双方的基本利益背离,相互间猜忌、戒备胜过信任时,中苏关系也即转为冷淡,乃至趋向分裂。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冷战思维论。

40 多年的“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苏关系亦不例外。

双方在同一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和立场,显示了双方的不默契,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双方越来越容易争吵而且互不妥协,冷战思维在其中是有影响的,在那种国际环境下,双方都没有走出冷战思维的巢穴。

概而言之,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恶化,并不是某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得分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