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rgo资料共享与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ARGO浮标

Argo是一个海洋观测系统的名称,可为气候、天气、海洋学及渔业研究提供实时海洋观测数据。
该观测系统由大量布放在全球海洋中小型、自由漂移的自动探测设备(Argo剖面浮标)组成。
大部分浮标在1000米漂移(被称为停留深度),每隔10天下潜到2000米深度并上浮至海面,在这过程中进行海水温度和电导率等要素的测量,由此可计算获得海水盐度和密度。
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送到地面科研人员,并向所有人免费、无限制提供。
Argo计划的名字起源于希腊神话中勇士杰森(Jason)和阿格诺(Argonauts)寻找金色羊毛(Golden Fleece)时所乘的船。
之所以选用该名字,意在强调Argo计划与杰森(Jason)卫星高度计的相互补充。
历史:Argo计划首先在1999年召开的海洋观测大会上提出,该会议是由国际机构组织的,旨在创建可协调的海洋观测方式。
原始的Argo 计划书由一个科学家组成的小组编写,该计划书描述了一个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全球海洋观测网计划,并将在2007年的某时完成。
2007年11月,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全球海洋观测网全面建成。
Argo指导工作组于1999年在美国马里兰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在会上概述了全球数据共享原则。
Argo指导工作组于2009年向海洋观测大会提交了十年进展报告[3],并收到了有关如何完善观测网的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在高纬度海区、边缘海(如墨西哥湾和地中海)和沿赤道海区加强观测,在西边界强流区(如湾流Gulf Stream和黑潮Kuroshio)强化观测,向深海扩展观测以及利用新型传感器监测海洋生物和化学变化等。
2012年11月,Argo观测网已收集了100万条剖面(是20世纪所有调查船观测资料的两倍),并在多家组织的网站上进行了报道。
浮标设计及运行通过改变浮标自身的有效密度,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在海中上浮和下沉是Argo浮标的重要特点。
任何物体的密度由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获得。
Argo浮标在自身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体积的方式改变密度。
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及应用进展-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全球A 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及应用进展朱伯康1,许建平1,2(1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21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摘 要:为了使各国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了解国际A rgo计划的实施进展,以及帮助广大民众认识实施A rgo计划的重要性和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国际A rgo信息中心、国际A rgo科学组和国际A rgo资料管理组联合编写了一本科普宣传册,题为“A rgo,一个观测实时海洋的剖面浮标网”,经翻译、整理成文,以帮助国内读者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一新世纪的重大国际观测计划。
文章从陈述开展海洋观测的重要性和实施A rgo计划的必要性着手,系统介绍了全球A 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的现状和A rgo资料应用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以及A rgo计划的发展前景等。
关键词:国际A rgo计划;实时海洋观测网;剖面浮标中图分类号:P71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2029(2007)0120069208引言A rgo海洋观测网建设是一项国际合作计划。
它采用一种沉浮式的自动观测浮标收集无冰冻海洋剖面的温度、盐度和海流等要素资料。
A rgo浮标与JA SON卫星高度计协同配合,可以对全球海洋进行大面积观测。
A rgo计划会很快实现它的设计目标,即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观测网在24h内可向研究人员和从事海洋、气象预报的相关业务中心快速提供海洋观测资料。
世界上已经有23个国家参与国际A rgo计划,并有很多国家参与了浮标布放等工作。
A rgo计划的实施,使得人们从海洋内部获取信息的手段产生了突破性进展。
1 人类为何要开展海洋观测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的变化及其对区域性的影响。
全球海平面以每年3mm速率加速上升,北极的冰层覆盖面也在开始收缩,高纬度地区的气温呈现急剧升高的趋势。
极端天气事件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就全球而言,自从186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的10个最暖年中,其中有8个出现在最近10a中。
ARGO资料实时模式质量控制技术报告

ARGO资料实时模式质量控制技术报告1. 引言ARGO是一种海洋观测系统,它由一系列自动漂浮装置组成,可以实时收集海洋数据。
为了保证ARGO资料的质量,需要对其进行实时模式的质量控制。
本报告将介绍ARGO资料实时模式质量控制的技术。
2. ARGO资料实时模式ARGO资料实时模式是指对ARGO装置的测量数据进行实时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时模式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数据异常检测、数据修正和数据筛选三个过程。
2.1 数据异常检测数据异常检测是实时模式质量控制中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检测并排除异常数据。
常见的异常数据包括测量仪器故障、接触干扰、环境噪声等。
为了检测异常数据,可以利用统计方法、模型分析和专家经验等进行判断和识别。
2.2 数据修正数据修正是指对异常数据进行修正,恢复其准确性。
修正方法可以采用插值、外推和模型拟合等技术,根据异常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修正方法。
2.3 数据筛选数据筛选是通过对数据的质量评估,将质量不合格的数据剔除,保留质量较好的数据。
数据筛选可以利用阈值、质量评估指标等标准进行判定。
3. ARGO资料实时模式质量控制技术ARGO资料实时模式质量控制技术包括数据异常检测技术、数据修正技术和数据筛选技术。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1 数据异常检测技术数据异常检测技术通常基于统计方法和模型分析。
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标准差、离群点检测等,可以通过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模型分析主要基于建立观测模型,通过对模型残差的分析来检测异常数据。
3.2 数据修正技术数据修正技术根据异常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修正方法。
常见的修正方法包括插值、外推和模型拟合。
插值方法可以通过填补异常值的前后数据来修正异常值。
外推方法可以根据数据的趋势进行修正。
模型拟合方法通过建立观测模型,利用模型对异常数据进行预测和修正。
3.3 数据筛选技术数据筛选技术可以通过阈值、质量评估指标等标准判定数据的质量是否合格。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与建设方案商业计划书完整版最终定稿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与建设方案商业计划书完整版最终定稿在这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资产。
如何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共享和交换,成为了当下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建设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数据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然而,在现有的数据管理系统中,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互通。
为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我们决定设计并建设一套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二、项目目标1.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2.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平台架构设计1.数据源层:整合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包括数据库、文件、API等。
2.数据处理层: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
3.数据存储层: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确保数据安全、高效存储。
4.数据管理层:实现对数据的权限控制、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等功能。
5.数据应用层:提供数据查询、分析、可视化等应用服务。
6.用户层:面向企业内部用户,提供便捷的数据访问和操作界面。
四、核心功能设计1.数据整合:通过数据清洗、转换、整合,将不同来源、格式、结构的数据统一为标准格式,便于后续应用。
2.数据共享:提供数据权限控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3.数据交换:支持与其他企业或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扩大企业数据资源。
4.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功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5.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数据,便于用户理解和使用。
6.数据安全:采用加密、权限控制等技术,确保数据安全。
五、项目实施计划1.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企业业务需求,明确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功能模块。
2.技术选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栈,包括数据库、存储、数据分析等。
3.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和技术选型,设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架构和功能模块。
我国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成功完成“深海玄武”浮标首次批量布放

我国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成功完成“深海玄武”浮标首次批
量布放
陈朝晖;任翀;刘增宏;熊海霞;张林林;高志远
【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
【年(卷),期】2024(42)1
【摘要】2023年12月,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崂山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参与的“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在西太平洋菲律宾海盆顺利完成首批6000 m级国产“深海玄武”浮标的布放。
自12月9日起,经质量控制的深海温度和盐度剖面观测数据实时提交至全球Argo资料中心(GDAC),参与国际共享与交换。
这是我国首次批量布放国产深海Argo浮标,标志着我国在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总页数】2页(P117-118)
【作者】陈朝晖;任翀;刘增宏;熊海霞;张林林;高志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崂山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1
【相关文献】
1.我国首次完成深海富钴结壳采掘试验
2.我国首次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统
3.我国首次完成万米级深海科考
4.一句话新闻
5.《干旱环境监测》2020年第36卷总目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Argo浮标实时资料

中国Argo浮标实时资料中国Argo计划自2002年初组织实施以来,已经在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布放了81个Argo剖面浮标(见下图)。
为了满足本项目相关研究课题和国内其他用户的迫切需求,我们借助国内便捷的宽带网技术,每天直接从位于法国图卢兹的Argos资料服务中心索取由我国布放的Argo剖面浮标的实时观测资料,并经实时质量控制后,在此发布并及时(24小时内)更新。
欢迎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点击这里获取中国Argo浮标实时观测资料(Access to Real-time Argo profile data)点击获取中国及全球Argo浮标观测资料(FTP Access to Argo profile data)中国Argo计划简介中国计划在2002-2005年期间投放100-150个Argo浮标,以便建成一个大洋局域观测网。
以后则每年投放20-30个浮标,以维持该局域观测网的正常运行。
中国Argo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引进国际上新一代、先进的沉浮式海洋观测浮标(即Argo剖面浮标),施放于邻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少量浮标将视情形布放到东印度洋和南大洋海域),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中的大洋观测网,使中国成为国际Argo计划中的重要成员国。
同时能共享全球海洋中3000个Argo浮标资料,丰富我国海洋和气象界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的资料源,并为该系统的近海观测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即通过大洋观测网建设,以此来了解和掌握该高新海洋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行研制之路,使未来大洋观测网的维持由国产Argo浮标代替,而近海观测网则完全采用国产Argo浮标组成,最终建成我国自成系统的海洋实时观测网络,为我国的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管理和其它海上活动等提供实时观测资料和产品。
中国Argo计划组织管理结构项目介绍•中国Argo计划简介•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西北太平洋Argo剖面浮标观测及其应用研究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名称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委托部门中国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项目依托部门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项目依托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许建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项目参加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项目参加人员陈英仪张人禾华锋许东峰纪风颖吴日升张建华殷永红陈显尧刘增宏廖康明马继瑞毛庆文余立中项目执行时间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试验内容•在西北太平洋附近海域布放16个Argo剖面浮标;•了解和掌握Argo剖面浮标这一高新海洋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探索Argo剖面浮标数据实时接收,以及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方法;•开展Argo资料在海洋、天气业务化预报中的试应用研究;•进行Argo资料同化技术研究,建立Argo数据库;•创建中国Argo信息网页;•建立Argo浮标资料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
Argo、GTSPP与WOD数据集及其应用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Argo、GTSPP与WOD数据集及其应用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纪风颖;林绍花;万芳芳;董明媚;刘玉龙【摘要】数据集整体的时空覆盖率制约了海洋科学研究的时空尺度,而海洋仪器的性能和观测方式直接决定了海洋数据的可靠性.以观测仪器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结合数据集的时空覆盖率,对以温度和盐度为数据集主体的自持式拉格朗日环流剖面观测(Argo)数据集、全球温盐剖面数据集(GTSPP)、世界海洋数据集(WOD)进行分析和比对,确定了三者关系:Argo和GTSPP都是WOD的数据源,而GTSPP中包含了Argo实时数据的80%.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目前温盐数据的主要观测仪器为Argo浮标、XBT和CTD,并对这三种仪器的误差来源和量级进行详细分析:由于全球自动观测与传输需求,Argo数据存在电子信号不稳定导致的随机误差,而且在高纬度强温跃层地带出现较强的虚假盐度尖峰,再是自由漂移的特性导致1%~2%盐度剖面漂移超过0.02 PSS-78;由于下降方程的不断演变,全球半数XBT数据提供者并未提供仪器型号,导致数据整体的可靠性下降;由于CTD基本采用船载观测,因此成本高、共享数据少且多集中近海.因此在对全球温盐数据进行应用时,应综合考虑观测仪器的可靠性和时空覆盖率,有效实现对资料本身误差和真实海洋现象的甄别.【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9页(P140-148)【关键词】Argo;GTSPP;WOD【作者】纪风颖;林绍花;万芳芳;董明媚;刘玉龙【作者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15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是描述海水性质的重要物理量,其时空分布和变化几乎与海洋中所有现象都密切相关。
现有的数值同化模型、海平面高度变化和业务化海气耦合模式都迫切需要海洋温度和盐度数据,改进其初始场和边界约束条件。
如何正确认识Argo计划 -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如何正确认识Argo计划*苏纪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2)Argo是英文“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 (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的缩写。
它是“全球海洋观测业务系统计划(GOOS)”中的一个针对深海区温盐结构观测的子计划,但在对Argo计划作考虑时,人们往往又会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此计划所用的设备上,即自动剖面观测海水温、盐度的漂流设备。
本文对此设备与Argo计划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应该积极参加Argo 计划的理由。
1、自动剖面观测海水温、盐度的漂流设备(简称剖面浮标)(1) 这是一种仪器设备,它有多种型号,可以从任何航行的船只上,也可以从飞机上投放。
任何科学项目皆可以用它来作为观测海洋的手段。
过去欧美在大西洋施放剖面浮标较多,在太平洋较少。
这些剖面浮标取得的数据一般是不与项目以外的人共享的。
(2) 施放剖面浮标的海区若为公海或本国的海洋专属经济区(EEZ),都不需要照会他国。
由于这种剖面浮标大部分时间皆停留在1000m或以深处,其移动速度较慢,不易漂至他国的EEZ。
至于这些剖面浮标进入了他国的EEZ,至少在过去没听说出现过什么国际纠纷,这可能因为这些剖面浮标原本是有其科学目的,并不是针对别国的EEZ去作调查。
少数剖面浮标“随波逐流”漂到他国EEZ内,也没有人去追究。
(3) 施放剖面浮标的海区若在他国的EEZ内,该科学项目当然得依据海洋法公约去取得该国的同意。
例如,若要在黑潮源地施放剖面浮标以了解该处的深层海洋结构,必须向菲律宾政府征得同意。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805)资助(4) 当然,一些国家的海军也在他国的关键海区用船只或飞机施放剖面浮标(还有表层浮标及抛弃式温深仪等海洋观测设备),这些他们是不会照会该国的,其取得的数据也不会与该国或其他国共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Argo 资料共享与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吴森森1,2,曹敏杰3,4,杜震洪1,2,张丰1,2,刘仁义1,2,董贵莹1,2(1.浙江大学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8;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7;3.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4.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摘要:Argo 资料已成为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重要的实测资料来源和基础数据支撑。
自2007年全球Argo 实时海洋观测网建成以来,每年产生的Argo 资料稳固增长,数据总量呈现出海量增长趋势,如何实时有效地对Argo 数据进行组织管理与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Argo 资料共享的关键难题。
本文针对Argo 数据多源异构的时空特性及多元化的信息服务需求,综合运用分布式混合数据库架构,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全球Argo 资料组织管理的弹性扩展云存储模型,建立了基于Matlab 的Argo 网格化产品高效可视化方法,构建了基于Flex RIA 的WebGIS 服务框架,并研制了“全球Argo 资料共享与服务平台”实例。
平台实现了对全球Argo 资料的查询浏览、快速下载及可视化分析等功能,并已在中国Argo 实时资料中心部署及对外服务。
关键词:Argo 浮标;Flex RIA WebGIS ;弹性扩展云存储;可视化分析;资料共享与服务中图分类号:P715.2;TP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932(2018)03-0287-09收稿日期:2017-05-09;修订日期:2017-08-25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2300);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5012;201505003)。
作者简介:吴森森(1991-),博士,主要从事海洋时空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电子邮箱:wusensengis@ 。
通讯作者:杜震洪,博士,副教授。
电子邮箱:duzhenhong@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Argo data sharingand service platformWU Sen-sen 1,2,CAO Min-jie 3,4,DU Zhen-hong 1,2,ZHANG Feng 1,2,LIU Ren-yi 1,2,DONG Gui-ying 1,2渊1.Zhe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2.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atellite Ocean Environment Dynamics,Hangzhou,310012,China;4.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Hangzhou 310012,China冤Abstract :The Argo dat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ata source and basic support for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change researches.Since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Global Argo Real-time Ocean Observing Network in 2007,the annual quantity of data obtained from this network has increased steadily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Argo data shows a massive growth trend.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access and use Argo data in real-time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terms of data sharing.According to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requirements of Argo data,this paper adopted the distributed hybrid database architecture to build a flexible and extendable cloud storage model,which was suitable for the global Argo data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Moreover,an efficient visualization method for the Argo gridded product based on Matlab was ing the Flex RIA WebGIS service framework,we designed and realized a 野Global Argo Data Sharing and Service Platform冶.This platform consists of three main functions,including data query,data download and visualization,and now it has been deployed in the China Argo Real-time Data Center and has been providing services for data users.Keywords :Argo float;Flex RIA WebGIS;flexible and extendable cloud storage;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data sharingand serviceDoi :10.11840/j.issn.1001-6392.2018.03.006海洋通报MARINE SCIENCE BULLETINVol.37袁No.3June.2018第37卷第3期圆园18年6月海洋通报37卷国际Argo计划自2000年正式实施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等30多个国家和团体在全球海洋共布放了超过13600个Argo浮标,组成了全球Argo 实时海洋观测网,首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全球海洋中上层温盐度的实时观测(刘增宏等,2016)。
该观测网如今每年可提供多达15.8万条海水温盐度剖面资料,已累计获得了约176万条剖面数据,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海洋和气候的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浮标数目的不断增加,今后每年获取的Argo数据还将不断上升,为了方便Argo资料直观、高效的检索与共享,Argo资料共享从刚开始的光盘分发逐渐发展成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共享。
如国际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The Joint WMO/IOC Technical Commission for Oceanogra原phy and Marine Meteorology,JCOMM)发布了海洋实测观测资料平台(JCOMMOPS),可实现对Argo 资料的交互式检索和获取,但对基于空间位置的查询分析及可视化能力较为薄弱。
目前,国外Argo资料的获取方式依然以传统的FTP下载为主。
国内学者结合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空间技术,曾研发了许多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Argo资料网络共享平台,如浙江大学刘仁义等(2004)开发的“Argo GIS系统”、浙江大学王帅等(2011)研发的“基于WebGIS的Argo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的“Argo网络数据库可视化平台”(宁鹏飞等,2007;孙朝辉等,2006)等。
然而,上述系统的体系架构在数据存储与共享方面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单节点服务器模式的存储空间有限,无法扩展存储快速增长的Argo观测资料及其衍生产品;基于页面/服务器端的数据传递模式(付达杰,2013),对Argo数据基于空间的可视化分析和复杂的用户交互功能响应速度较慢。
此外,现有平台系统的查询功能界面不够友好,提供的功能略显单薄,基于空间区位的检索能力较弱,且多采用静态轨迹图和剖面图方式对动态更新的Argo资料进行展示,灵活性、可读性有限,不利于对Argo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
考虑到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具有高可靠、高扩展等特性,能为海量增长的Argo资料提供硬件级的弹性扩展支持;同时,空间数据库可以有效管理Argo资料中结构化的空间信息和元数据信息。
因此,本文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空间数据库混合的云存储架构,构建了全球Argo资料综合数据库,实现了对大规模Argo数据的高效管理;基于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富客户端(Rich Internet Appli原cations,RIA)的WebGIS框架,采用Flex、Matlab 等技术方法,解决了浮标轨迹动态展示、剖面实时绘制及复杂用户交互响应较慢等难题,建立了全球Argo资料共享与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实现了Argo资料的高效检索、在线浏览、快速下载及可视化分析,快捷地为国内外用户提供全球Argo资料及其数据产品服务。
1平台设计1.1平台框架设计Argo资料共享与服务平台的本质特征是基于空间位置信息的WebGIS。
与一般Web信息系统相比,WebGIS的最大特点是在空间框架下实现图形对象与属性数据的动态关联,提供可视化查询和空间分析的能力(张宏等,2007)。
但是,传统WebGIS是基于服务器端的模型,客户端处理能力低,难以满足用户更高、更快、更全方位的GIS 体验。
RIA是集桌面应用程序的最佳用户界面功能与Web应用程序的快速、低成本部署及互动通信于一体的网络应用程序(陈爽,2010)。
Flex则是一种基于组件实现RIA的应用技术。
Flex RIA与WebGIS结合,可以为Argo资料共享提供一种基于标准的、更灵活、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采用传统WebGIS技术难以满足Argo资料快速检索和高效处理的需求,而若在RIA环境下进行数据的管理和表达,则可以利用客户端计算资源进行运算,减少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交互,减轻服务器负载,提高系统效率(汪林林等,2008),从而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