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wpug经传释词
系辞传原文及译文 陈鼓应

系辞传原文及译文陈鼓应系辞传原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
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
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
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
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
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
系辞传译文:由于天道是容易让人理解的,而大地之道则也是可以遵从的,所以说易经具有的两个特征,就是容易让人知道天和地的规律,并且容易使人遵循这个规律。
因为容易使人了解,所以它具有令亲和力和吸引力,因为有了亲和力与吸引力,它能持之以恒地长久下去,就像天道的运转、时间的流逝,因为能持之以恒的累积下去!便造成更加广大的功业,就像大地抚育万物一样,而君子和贤人的德性仿照易经,就像仿照天和地的这个道一样长久地保留并且不断的追求进步与修持,大地之道,也就是坤卦,就像君子的事业和功业,不但追求累积,而且普惠光大民众。
易经的道理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易经是根据天地间的自然之道演化生成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易经的道理。
就可以知道天下的道理,这样,就能做到像君子,圣贤一样的功劳,而成就所谓的不朽功业,这就更加符合了所谓天,地,人。
三才合一的理想,伏羲和周文王因为耐心观察宇宙间的各种万事万物的现象,创造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是用来规范这些现象,以做为为人处事的代表,易经和宇宙天地之生成的主要因素一样,它同样以阳、阴二者所代表的刚、柔组成的,易经中的刚、柔与阴、阳之互相切磋、激荡而产生了各种变化,由这些变化代表人们做事时前进或后退的象征,六爻的变化与互替也是如此。
刚或柔的互相变化,就像白昼或黑夜的互相交替变化一样。
每一卦中的六个爻的动态,正足以说明天、地、人三才的道理。
《朴通事》释词六则

( 张双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丈新 学院
4 12 ) O 0 5
2 1 .3 0 00
语 林 考 古
无 法 用 现 有 辞 书 所 列 义 项 去 解 释 。义 项 ② 的 解 释 相 近 ,但 了,只有 些和 的湿煤。 (( 朴通事谚解 》》 (
仍 有 差 别 , “ 会 , 理 解 ” 指 明 白 ( 语 、 行 为 等 的 )意 领 话 先 ) 了解 情 况 , 例 ( )指 ( 先 )预 测 到 情 况 。这 种 用 法 5 事 在 《 乞 大 》 的 诸版 本 中也 有 用 例 。如 : 老
认 可 和 使 用 。在 简 体 字 中我 们 看到 的那 些 半 记 号 字 和 记 号 [】 宁. 字构 形 学讲 座 []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版 社 , 20 . 3王 汉 M. 02 字 就 是 人 们 抽 象 思 维 能 力 提 高 后 的 结 果 。 总 之 ,社 会 方 方 面 面 的 发 展 都 会 在 汉 字 的形 体 结构 上得 到 体 现 , 同时 ,也
煤 炉子 也要 收拾 好 了。 干煤 简子 还有 么 ?若 没有 ,就 和
社 , 20 ,第 19 04 8 页。
字 形 。 同 时 社会 文 明 的进 步 使 得 人 们 的 抽 象 思维 能力 得 以 参 考 文献 : 提 高 并 且 更 加 活 跃 , 于 是 汉 字 才 有 可 能 摆 脱 古 文 字 阶 段 的 … 1陈淑梅. 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 M. 05 象 形 表 意 转 变 成 形 体 简 单 的 以 意会 意 , 并 得 到 社 会 的普 遍 [] 2 毛远 明. 晋 南北 朝 碑刻 校 注 [] 北京 : 线 装 书局 , 2 0. 魏 M. M 07
训诂术语——精选推荐

训诂术语训诂学概念题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易懂的语⾔解释难懂的语⾔,⽤现代语⾔解释古代语⾔,⽤普通话解释⽅⾔。
2、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门学问。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的体式、⽅法、条例,揭⽰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以指导训诂实践。
3、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献正⽂⾥的训诂、随⽂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和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4、⽂献正⽂⾥的训诂:古代⽂献中由⽂献撰写者本⼈作出的随⽂释义的训诂材料。
随⽂释义的注疏: 即驸经的注疏,在经⽂⾥插注疏。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全⾯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汇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的专门是释义的书。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散存于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之中的训诂资料。
5、诂、训:"诂"和"训"各⾃单独讲的时候,都是"解释"的意思;连在⼀起作" 训诂"或"故训"的时候,也是⼀个同义复词。
如果笼统地讲,"诂"、"训"(包括下⽂的"传")都可说是"注解之别名",,都是"解释"的意思。
⽽要找他们的区别,主要是解释的词语类型有不同:"诂"是指解释⼀般的单⾳节实词和虚词;"训" 是指解释双⾳节的联绵词和叠⾳词。
6、传:《说⽂》:"传,遽也。
从⼈,专声","传"的本义为"所以达急速之事"。
引申出"由此达彼"这个意思,⼜引申出"以语⾔递达"这个意思,再引申出"递达古今之⾔语"这个意思,最后引申出"解释古今之⾔语"这个意思,那么"传"作为训诂体制的名称,它是"解说"、"注解"、"训诂"的意思。
《贤愚经》词语训释两则

《贤愚经》词语训释两则○林彦乔(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 《贤愚经》是一部极富口语色彩的文献,书中汇聚了很多有浓重的教化意味的智慧故事,反映了北魏时期语言的基本面貌,对其词汇进行研究有利于该时期词汇系统研究,但在阅读过程中笔者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发现《汉语大词典》中存在词目漏收,义位漏失的,本文主要对“端正”“捐舍”“缭戾”两个词语进行考释。
[关键词] 《贤愚经》; 端正; 缭戾; 词汇考释[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3-0036-02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里说:“《贤愚经》者,本当时昙学等八僧所听讲之笔记,今检其内容,乃一杂集印度故事之书,以此推之,可知当日中亚细亚说经,例引故事以阐经义,此风盖导源于天竺,后渐及于东方。
故今大藏中《法句譬喻经》等之体制,实印度人解释佛典之正宗。
”[1]217可见《贤愚经》于研究南北朝时期口语的重要性。
笔者发现《汉语大词典》中存在词目漏收、义位漏失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其中两个词语进行考释。
一、【端正】:表漂亮之意,形容词“端正”一词在《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字典》中均没有收录漂亮、美丽这一义项,其作为形容词,在《汉语大词典》中仅收录“正、不倾斜;整齐匀称;正直不斜”三个义项,但其表“漂亮”义不仅于《贤愚经》中,于其他佛经与文献中也较为常见,如:(1)我夫极丑,汝形端∙正∙。
汝是何人,说是我夫。
(《贤愚经·降六师品第十四》) (2)尔时有梵志子。
聪明智慧。
闻我端∙正∙。
即遣媒礼。
娉我为妇。
(《贤愚经·微妙比丘尼品第十六》) (3)尔时国中,有一长者,其妇怀妊,月满生女,端∙正∙姝妙,容貌少双。
(《贤愚经·贫人夫妇叠施得现报品第二十五》) (4)譬若淫泆之人,有所重爱端∙正∙女人,与工期会。
(《道行般若经·卷六》) (5)端∙正∙最第一,色象难比伦,众人观颜貌,远近莫不闻。
宋史狄青传文言文翻译

青起自寒微,未尝沾染富贵之气。
每战,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故所向披靡,所至克捷。
时人谓青为“赤膊将军”,以其常裸露其臂,亲冒矢石也。
庆历三年,青以破西夏功,封平夏侯,加授枢密副使。
自是,青声名益著,朝廷倚之如左右手。
狄青之才,不仅在武,亦在谋略。
每战,必先审地形,观敌势,然后决计。
故所向无前,所克必得。
庆历四年,青领兵讨伐西夏,大破敌军,俘获甚众。
仁宗闻之,喜曰:“青真良将也!”遂进封武康侯,赐姓赵。
狄青虽武勇,然性好读书,不喜浮华。
每得闲暇,必披阅经史,以自充实。
尝曰:“读书如种树,日积月累,必成大器。
”是以青之智谋,亦由此出。
庆历五年,青迁知枢密院事,兼侍中。
时西夏屡扰边境,青请缨出战,遂领兵讨伐。
战于定川,青身先士卒,奋勇争先,大败西夏,生擒敌将。
仁宗闻之,亲赐青诗一首,以赞其功。
狄青在朝,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每有赏赐,必分与士卒,故得军心。
时人谓青为“仁将”,以其待士卒如兄弟也。
嘉祐二年,青因病乞归,仁宗不许,命其留朝养病。
青以病重,遂辞官归里。
嘉祐五年,青病逝,享年四十七岁。
仁宗闻之,辍朝三日,追赠太师,谥曰“武襄”。
狄青一生,勇猛善战,智谋过人,忠诚正直,为宋之良将。
虽出身寒微,然以武艺超群,屡建奇功,名震天下。
青之事迹,载于《宋史·狄青传》,为后世所传颂。
【翻译】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
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仁宗嘉祐五年,享年四十七岁。
青自幼丧父,事母至孝,长大后以勇猛有力著称。
最初从军,隶属于枢密使韩琦麾下,屡次建立战功,逐步升迁至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封为清州防御使。
狄青出身贫寒,未曾沾染过富贵的气息。
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因此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必获胜利。
当时的人称他为“赤膊将军”,因为他常常裸露双臂,亲自冲锋陷阵。
庆历三年,狄青因击败西夏有功,被封为平夏侯,加授枢密副使。
从此,狄青的名声更加显赫,朝廷对他倚重如左右手。
狄青的才能,不仅在武功上,也在谋略上。
易学词汇中英对照

易学词汇中英对照易经 I Ching, Yi Jing易学 Yi-ology太易 Tai Yi (primordium of Universe)太始 Tai Shi (primordial state of forms)无极 Wu Chi两仪 2 Primary Forces八卦 8 Trigrams(or Trigrams)卦气 Gua-qi经卦 Trigrams卦象 Image断辞、辞 Judgment卦辞 Hexagram Judgment阴爻 Broken Line (Yin Line)河图 Hetu (Yellow River Map)蓍 Yarrow Stalks先天 Earlier Heaven, primordial无思 No Consciousness圣人 Holy Sage几 Seeds综 Upside-Down伏牺 Fu Hsi连山 Lien Shan (Continuous Hills)彖传 Tuan (Commentary on the Decision)说卦 Shuo Kua (Discussion of the Trigrams)系辞 Hsi Tsu (Commentary on the Appended Judgments) 尚刚 upholding hardness孔子 Confucius诗经 The Book of Songs左传 Zuo Zhuan (or Zuo's Book of Illustartion on the Spring & Autumn Annals or The Biography by Zuo)国语 Guoyu (or Remarks of Monarchs)易纬 Yi Wei (Apocrypha of the Yi)干凿度Qian Zao Du (Chiseling Open the Regulatory of Qian[Heaven])循环性 Cyclicity对立性 Contrariety阴阳 Yin Yang时 Timing势 Trend周 Zhou天人之学 The Learning of Heaven-Man刚柔 Firm-Yielding极深研几 Reach depths & grasp seeds of all things吉 Good Fortune悔 Remorse四营 4 Operations趋吉避凶 Tending towards good fortune & evading from evil 孚 Sincerity汉易 Han Yi易林 Yi Lin费直 Fei Zhi王莽 Wang Mang汉光武 Han Guang Wu周易 Zhou Yi形上学 metaphysics太初 Tai Chu (primordial state of Qi)太素 Tai Shu (primordial state of matters)太极 Tai Chi (The Great Primal Beginning)四象 4 Images六十四卦 64 Hexagrams一阳来复 one Yang returning别卦 Hexagrams爻 Line爻辞 Line Judgment阳爻 Unbroken Line (Yang Line)十翼 10 Wings洛书 Luoshu (Writing from the River Luo)筮 Divination后天 Later Heaven无为 No Action机微 Augury文王 King Wen错、现伏 Visible & Invisible帝乙 Di Yi归藏 Kuei Cang (Return for Reserve)象传 Hsiang (Commentary on the Images)序卦 Hsu Kua (Sequence of the Hexagrams)杂卦 Tsa Kua (Miscellaneous Notes on the Hexagrams)贵柔 venerating softness孟子 Manfucius大明 Great Brightness史苏 Shi Su易传 Yi Zhuan楚简 bamboo slips of Chu通卦验 Tong Gua Yan (The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Hexagrams)相对性 Relativity文言 Wen Yen (Commentary on Qian & Kun)五行 The 5 Elements位 Positioning商 Shang与时偕行 Get along with Time观象制器 Creating Things by Viewing the Images虚实 Firm-empty旡咎 No Blame; or give no cause for much adverse criticism 凶 Misfortune吝 Humiliation元吉 Supreme Good Fortune贞 Perseverance, Loyalty, Preservation现伏 Visible & Invisible宋易 Sung Yi焦延寿 Jiao Yan Shou汉昭帝 Han Zhao Di汉武帝 Han Wu Di纳甲 Na-jia。
《百喻经》释词三则

《百喻经》释词三则《百喻经》是一部以譬喻故事演述佛法的佛教经典, 全书共编撰九十八篇譬喻故事。
这些幽默的故事都寄寓着佛法的精妙奥义,将佛法与愚痴故事巧妙融合,寓庄严隆重于幽默谐趣之中,语言生动,有大量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
考释经中词语“顿”“向”“驱逐”,可为汉语词汇史及汉语大型工具书的编修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顿“顿”《百喻经·愚人集牛乳喻》:“我今日若预日日中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
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取。
”洲绍良《百喻经译注》(中华数局,1993年版)解释上句时作“……不如就放在牛肚子里装着,等到临开宴会的时候,再一起把奶挤出来。
”(第7页)荆三隆,邵之茜《百喻经注释与辨析》作“不如就蓄存在母牛的腹中,到宴请宾客时,再当场把牛奶挤出来。
”(第5页)又《百喻经》同篇下文“愚人亦尔。
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时,然后顿施。
”周绍良释为:“蠢人都是这样。
要修布施,总说等我挣到大笔钱的时候,然后再一齐用来布施。
”(第7页)荆,邵本作:“如果要想通过把财物分给大家的方法修行,却又说等我真正富足后,再把财物和关怀一次给予别人。
”(第5页)可以看出周绍良先生将“顿”解为“一起”“一齐”,荆邵二先生解为“场”“一次”,似乎讲得通,但是仔细分析句意发现这两处的“顿”解为“立刻”“立即”或许更贴切,即等到宴会的时候,立即挤取牛奶。
查《汉语大字典》卷上436页,有“顿”13副词,表情态,相当于“立刻”“忽然”,《正字通·页部》“顿,遽也”。
杨树达《词诠》卷二:“顿,表态,副词,遽也急也。
”《列子·天瑞》“凡一气不顿进,一形部顿亏,亦不觉其成,不觉具亏”……作“立刻,立即”解,或许更确切。
向《百喻经·认人为兄喻》“犹向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
”周本释作:“这样,就如同以上说得那个蠢人一样,为了得些钱财,就说他我哥哥;等到被人逼债时,就又说不是我哥哥。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原文及译文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原文及译文
【原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译文】天下间的事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亦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
秦、晋连兵攻伐郑国,郑要快灭亡了,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一席话就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不单是让秦军撤退,秦军撤退时还留下了军队援助郑国,局势的变化也太快了!烛之武的话使秦穆背弃晋国亲近郑国,丢下强援、依附弱国;不顾旧日恩情、召来新的怨恨;放弃成功、愿意冒险。
若不是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意,怎会这样呢?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动心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便视晋国如鼻涕唾沫,把它扔弃掉了,这跟郑国有什么关系呢?将来要是有比烛之武说的还要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必定会很快听从的!
【注】《东莱左传博议》宋人吕祖谦为诸生课试而作,用以评价《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10.55.100.217 鄭注禮記檀弓曰與及也常語也 與猶以也易系辭傳曰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言可以酬酢可以祐神也禮記檀弓曰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言以賓主夾之也玉藻曰大夫有所往必與公士爲賓也言必以公士爲擯也義見上文中庸曰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言可以入德也論語陽貨篇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言不可以事君也孔傳曰言不可與事君皇疏曰言凡鄙之人不可與之事君皆非也下文患得患失皆言鄙夫所以不可事君之故非謂不可與鄙夫事君也後漢書李法傳法上疏諫坐失旨免爲庶人還鄉里人問其不合上意之由法未嘗應對固問之法曰鄙夫可與事君乎哉苟患失之無所不至法之言如此是不說人以無罪而以鄙夫自貶且自謂其不可以事君也然則法之意亦謂鄙夫不可以事君非謂不可與鄙夫事君明矣顔師古匡謬正俗曰孔子曰鄙夫可以事君也與哉李善注文選東京賦曰論語曰鄙夫不可以事君變與言以正與經旨相合史記袁盎傳曰妾主豈可與同坐哉言不可以同坐也漢書與作以貨殖傳曰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决斷仁不能以取予漢書揚雄傳曰建道德以爲師友仁義與爲朋文選羽獵賦與下有之字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與亦以也互文耳家大人曰與猶爲也此爲字讀平聲韓子外儲說左篇曰名與多與之其實少言名爲多與之而其實少也西周策曰秦與天下罷則令不橫行于周矣言秦爲天下所疲也今本作秦與天下俱罷俱字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辯見讀書雜志秦策曰吳王夫差栖越于會稽勝齊于艾陵遂與句踐禽死于幹隧言爲句踐所禽也 家大人曰與猶爲也此爲字讀去聲孟子離婁篇曰所欲與之聚之言民之所欲則爲民聚之也秦策曰或與中期說秦王曰鮑本如是姚本與作爲言爲中期說秦王也楚策曰秦王令羋戎告楚曰毋與齊東國君與子出兵矣言吾爲子出-1-
兵也又漢書高祖紀漢王爲義帝發喪漢紀爲作與 家大人曰與猶謂也大戴禮夏小正傳曰獺獸祭魚其必與之獸何也曰非其類也與之獸謂之獸也來降燕乃睇室今本脫室字據傳文補其與之室何也操泥而就家入人內也與之室謂之室也曾子事父母篇曰夫禮大之由也不與小之自也不非也與謂也言禮在由其大者非謂由其小者而已也李善本文選報任少卿書曰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异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言世人不謂
我能死節也漢書司馬遷傳作不與能死節者比五臣本文選作不能與死節者次比皆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增改辯見讀書雜志 廣雅曰與如也大戴禮四代篇曰事必與食食必與位無相越逾與如也言事必如其食食必如其位也晏子春秋問篇曰正行則民遺曲行則道廢正行而遺民乎與持民而遺道乎與亦如也言將正行而遺民乎如其持民而遺道乎也墨子兼愛篇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强之劫
弱衆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敖賤此天下之害也又與爲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與今人之賤人執其兵刃毒藥水火以交相虧賊此又天下之害也又與猶又如也襄二十六年左傳引夏書曰與其殺不 2
辜寧失不經凡上言與其下言寧者放此禮記檀弓曰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凡上言與其下言不若者放此與其皆謂如
與下有之字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與亦以也互文耳家大人曰與猶爲也此爲字讀平聲韓子外儲說左篇曰名與多與之其實少言名爲多與之而其實少也西周策曰秦與天下罷則令不橫行于周矣言秦爲天下所疲也今本作秦與天下俱罷俱字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辯見讀書雜志秦策曰吳王夫差栖越于會稽勝齊于艾陵遂與句踐禽死于幹隧言爲句踐所禽也 家大人曰與猶爲也此爲字讀去聲孟子離婁篇曰所欲與
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與今人之賤人執其兵刃毒藥水火以交相虧賊此又天下之害也又與猶又如也襄二十六年左傳引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凡上言與其下言寧者放此禮記檀弓曰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凡上言與其下言不若者放此與其皆謂如其也或但謂之與晋語曰與餘以狂疾賞也宋本如是今本作是以狂疾賞也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不如亡孟子
萬章篇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爲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爲堯舜之民哉呂氏春秋貴直篇曰與吾得革車千乘也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史記魯仲連傳曰吾與富貴而詘于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是也閔元年左傳曰猶有令名與其及也王肅注曰雖去猶有令名何與其坐而及禍也見史記晋世家集解又後漢書荀爽傳傳曰截趾適屨孰雲其愚何與斯人追欲喪軀何與猶何如也二年傳曰與其危身以速罪也晋語作况其危-2-
身于狄以起讒于內也况比也比亦如也杜注曰言孰與危身以召罪孰與猶何如也秦策曰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與始强對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齊孰與孟嘗芒卯之賢對曰弗如也齊策曰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趙策曰趙王與樓緩計之曰與秦城何如不與今本不與下又有何如二字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辯見讀書雜志是孰與即何如也故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乎郭璞注曰與猶如也 靖者與有幾言能靖者有幾也與語助也與有幾三字連讀釋文曰其人能靖者與音餘絕句失之襄二十九年曰是盟也其與幾何又昭元年曰主民玩歲而愒日其與幾何又曰叔向問子晰于行人揮對曰其與幾何又晋語曰雖謂之挾而猾以齒牙口弗堪也其與幾何又曰却子矜其伐而耻國君其與幾何吳語曰民生于地上寓也其與幾何言其幾何也周語曰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言能幾何也韋注與辭也晋語曰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將與幾人言將幾人也韋注晋語曰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將與幾人言將幾人也韋注與辭也又昭十七年左傳曰其居火也久矣其與不然乎言其不然乎也周語曰餘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辭之與有言何辭之有也晋語曰亡人何國之與有言何國之有也越語曰如寡人者安與知耻言安知耻也又孟子滕文公篇曰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與字皆是語助無意義也
㠯以已 㠯或作以或作已鄭注禮記檀弓曰以與已字本同 3
也大戴禮子張問入官篇曰忿數者獄之所由生也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以亦由也此亦常語玉篇曰以爲也詩瞻卬曰天何以刺言天何爲刺也凡經傳言何以若此者皆謂何爲若此也亦常語 以猶謂也禮記檀弓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將爲賢人也言吾謂將爲賢人也昭二十五年左傳曰公以告臧孫臧孫以難告郈孫郈孫以可勸釋文曰郈孫以可絕句勸勸公逐季氏也言臧孫謂難郈孫謂可也齊策曰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言皆謂美于徐-3-
公也 廣雅曰以與也書盤庚曰爾忱不屬惟胥以沈某氏傳曰相與沈溺詩江有汜曰不我以擊鼓曰不我以歸桑柔曰不胥以穀儀禮鄉射禮曰主人以賓揖又曰各以其耦進大射儀曰以耦左還箋注幷曰以猶與也禮記檀弓曰吾未嘗以就公室注曰未嘗與到公室觀其行也易鼎初六曰得妾以其子言得妾與其子也詩小明曰神之聽之式穀以女言式穀與汝也箋訓以爲用失之禮記郊特牲曰賓入大門而奏肆
夏示易以敬也言示易與敬也襄二十年左傳曰賦常棣之七章以卒言賦七章與卒章也二十九年曰樂氏其以宋升降乎言與宋升降也論語微子篇曰而誰以易之言誰與易之也詩江有汜曰不我以不我與旄邱曰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傳曰必以有功德失之以亦與也古人自有複語耳管子形勢篇曰訾讆之人勿與任大謨臣者可以遠舉顧憂者可與致道呂氏春秋樂成篇曰故民不可與慮化舉始而可以樂成功皆以與以互文故鄉射禮各以
其耦進今文以爲與越語節事者與地史記越世家與爲以呂氏春秋精諭篇人可與微言乎淮南道應篇與爲以權勛篇不穀無與複戰矣說苑敬慎篇與爲以燕策得賢士與共國史記燕世家與爲以 以猶及也易小畜九五曰富以其鄰虞翻注曰以及也泰六四謙六五幷曰不富以其鄰泰初九曰拔茅茹以其彙言及其彙也否初六同剝初六曰剝床以足六二曰剝床以辨六四曰剝床以膚言及足及辨及膚也複上六曰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句凶言及其國君也王弼訓以爲用雲用之于國則反乎君道失之此家大人說周語引湯誓曰餘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言無及萬夫也
以猶而也易泰六四曰不戒以孚猶系辭傳言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書牧誓曰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金縢曰天大雷電以風隱九年左傳曰大雨霖以震禮記樂記曰治世之音安以樂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戴禮曾子制言篇曰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閔二年左傳曰親以無灾又何患焉昭二十年曰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晋語曰狐偃惠以有謀趙衰文以忠貞賈佗多識以-4-
恭敬吳語曰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以不入莊二十四年公羊傳曰戎衆以無義以猶而也僖二十一年傳曰楚夷國也强而無義是其證何注曰戎師多又常以無義爲事失之論語爲政篇曰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以字幷與而同義易同人彖傳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系辭傳曰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禮記聘義曰溫潤而澤仁也 4
縝密以栗知也昭十一年左傳曰桀克有緡以喪其國紂克東夷而隕其身以亦而也互文耳
已既也常語也 鄭注考工記曰已太也甚也亦常語也或作以文五年左傳嬴曰以剛是也
爾雅曰已此也莊子齊物論篇曰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已字承上文而言言此而不知其然也養生主篇曰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言此而爲知者也郭象注曰已困于知而不知止又爲知以救之非是此戴氏東原說淮南道應篇曰已雖無除其患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可陶冶而變化也無不也言此雖不除其患也此邵氏二雲說或作以禮記祭統衛孔悝 之鼎銘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彜鼎以此也指上文而言也辟君也言對揚此君之勤大命著之于烝彜鼎也鄭讀對揚以辟之爲句雲辟明也言遂揚君命以明我先祖之德失之君命謂之勤大命猶雒誥言文武勤教也鄭以勤大命爲行君之命亦失之此家大人說下同射義引詩曰大夫君子凡以庶士亦言凡此庶士也 顔師古注漢書宣帝紀曰已語終辭也書洛誥曰公定予往已禮記檀弓曰生事畢而鬼事始已盧植注曰已者辭也見
通典禮六十四已爲語終之詞則與矣同義連言之則曰已矣論語曰始可與言詩已矣是也學而八佾二篇猶乎與哉同義而連言之則曰乎哉也 已嘆詞也書大誥曰已予惟小子某氏傳曰已發端嘆辭也漢書翟義傳作熙顔師古注曰熙嘆辭康誥曰已女惟小子又曰已女乃其速由茲義率殺梓材曰已若茲監洛誥曰已女惟衝子莊子庚桑楚篇曰已我安逃此而可義幷同也 猶 禮記檀弓注曰猶尚也常語也-5-
詩小星傳曰猶若也亦常語也字或作猷爾雅曰猷若也猶爲若似之若又爲若或之若禮記內則曰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鄭注曰猶若也襄十年左傳曰猶有鬼神于彼加之言若有鬼神也 猶猶均也物相若則均故猶又有均義襄十年左傳曰從之將退不從亦退猶將退也不如從楚亦以退之猶將退均將退也論語堯曰篇曰猶之與人也出內之吝謂之有司猶之與人均之與人也燕策柳下惠曰苟與人异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于故國爾猶且黜均將黜也詩陟岵曰猶來無止傳曰猶可也字或作猷爾雅曰猷可也
由猶攸 廣雅曰由以用也由以用一聲之轉而語詞之用亦然見用字下字或作猶莊十四年左傳猶有妖乎正義曰古者由猶二字義得通用莊四年公羊傳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猶亦與由同或作攸其義一也其作猶者書盤庚曰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猶猶用也言先王敬謹天命茲用不敢常安也若安土重遷則是不知天命故下文曰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也某氏傳訓猶爲尚失之此家大人說詳見經義述聞下同無逸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言古之人用相訓告相保惠相教誨也其作攸者禹貢曰彭蠡既猪陽鳥攸居攸猶用也言陽鳥之地用是安居也林之奇尚書全解曰諸儒之說皆以陽鳥爲雁竊獨疑之此篇所叙治水詳見于九州之下者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