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
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
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
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红”互作反切下字,所以,“公”、“红”属同一韵类,这是互用。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红”作“东”的反切下字,“公”作“红”的反切下字,所以,“东”、“红”、“公”三者属同一韵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二:
“反切上字同类,反切下字必不同类。”如:
15、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
▲声母基本原理: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如: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所以,“冬”“当”声母同类,这是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作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这是互用。
11、韵摄: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的一个概念。同韵摄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①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如“妈[ma]”、“来[lai]”。
②xx声韵:
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如“人”、“民”。
③入声韵:
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还保存着。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明。

如:根,音跟。

2、反切: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去取声母,下字韵母和声调。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外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意: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意引申出来的,即从本意发展出来的意义。

如:向的引申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俊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邂即邂逅)7、六书:许慎的《说问解字》认为汉子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

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成,把他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声附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如:江、木。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务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入《康熙字典》中:“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反切:即切语,也叫反语。

这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即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

其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好,呼报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读若: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不精确的注音方法。

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读若的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蹶,读若厥”。

变调法: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要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音法: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注:“广,叶古旷反;泳,叶于诳反;永,叶弋亮反;方,叶甫妄反。

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汉字查字法之一。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每个字分为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9表示。

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如“端”=0212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义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它的体例,才能更好的利用该工具书。

如《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3.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4.使动用法: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5.传注体:是经过汉代学者奠基的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

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注,是注释的通称;笺,是表识的意思。

16.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义又兼释注文的体例。

17.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18.“昭明文选”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这部选集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

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

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

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说文通训定声》:清代朱骏声著。

该书对每个字的解释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说文”,列出许书的说解,有时作补充或订正;二是“通训”,朱氏称为“转注”与“假借”,“转注”其实是词义引申,“假借”其实是古音通假;三是“定声”,是以《诗经》、《楚辞》的用韵说明词的古韵,所列“古韵”是指同韵相押,“转音”是指邻韵相押。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在青铜器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

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也称秦篆。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型而总结出来的的六种条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
分化字: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于是人们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词职能,其中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被称为分化字,原有兼多个记录职能的字被称为源字。

如“女—汝”,女,有女子、第二人称代词。

汝,有汝水之意。

借汝记录第二人称代词。

这时,汝为女的分化字。

通假字: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因声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人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称作通假字,简称借字。

繁简字:是指现代通行的简化字及其对应的繁体字。

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韵:常见的指称有以下两个:其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中开头辅音以外的部分。

在做音系研究时,常常称这样的韵为韵类。

比如《广韻》东韵有两个韵母,也说有两个韵类。

其二,指韵书中把主元音、收尾音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韵。

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

四声别义:四声别义,汉语利用四声(平、上、去、入)区别一个中文字义,通常用来区别词性。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多音字(因字义多于一个而有多个读音,并非同一字义但有不同读音)有多于一个读音,每一个读音代表的字义又不同,而声母相同、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这就是四声别义。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五经正义:唐代初年孔颖达奉敕为五部儒家经典所作的注释,合称“五经正义”,即魏王弼注《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尚书正义》、汉毛亨传《诗经正义》、汉郑玄注《礼记正义》、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史典籍。

目前流行的版本是清代阮元主持校勘的。

主要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注疏》、《礼仪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经典释文》,这些典籍从汉代以及汉代以后一直到唐宋时期,所作的注解,再加上唐代陆德明为这些典籍所作的注音,统称为十三经注疏。

春秋三传:指战国秦汉时期解释《春秋》的三种著作,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传》、《谷梁传》重在阐明《春秋》体例和经文大义。

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汉代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他对古代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遍注群经,成就卓著,对后代学术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史记》三家注:早期注释《史记》的三种著作,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后世合称“《史记》三家
注”。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王氏四种: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王引之《经传释词》《经义述闻》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它要求逐章逐句地串讲、分析古书的内容,在辨章析句中解释原文的篇章大意。

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但因章句大多繁冗琐碎,汉代之后慢慢亡佚。

集解:也叫集注、集释,是汇集诸家注解,有时也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体裁,如:何晏《论语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义疏:其含义实即“疏义”就是疏通其义。

这是一种既注释典籍原文,又兼释前人注文的注释。

对这种体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

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音义:这类注释以注音为主,有时有简单的释义,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往往隐含着释义。

音义类注释有时也列出不同版本典籍的异文,兼及对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

《经典释文》:唐代陆德明编着的一部博采众说,注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

讹:讹误字是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

夺:“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丢失的字。

也叫夺文、阙文。

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凡一字有数音者,其本音下注如字,表示读本音,不须破读。

表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这个字(词)要读本音。

破读:是注音的一种特殊情况,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也称为“破”、“破字”、“易字”。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参互,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中,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相渗透、补充,使文词简洁精炼、富于变化的一种修辞手段。

《尔雅》: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着,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

《广雅》:十卷,魏·张揖撰,是汇集汉代和汉代以前语词与解释材料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为增广《尔雅》的续书,体例全依《尔雅》,但内容较《尔雅》广博,不少语词解释较《尔雅》精审,一些语词词义反映的年代也较《尔雅》为早。

《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编纂,不仅对《广雅》作了很好的注释、补正、证明的工作,而且创造性地论证与演示了汉语言文字学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广韵》: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全称《大宋重修广韵》,由北宋陈彭年、邱雍等为增广修订《切韵》及《唐韵》而作,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

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北朝至宋末的中古语音体系,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语料。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臧镛堂等人编,它纂集了唐代以前经、史、子、集各种经籍中的训诂成说,以及汉晋以来字书、韵书、音义书中的训释材料,是唐以前训诂材料的总集。

在编排上采用韵目排列法,以平水韵一百零六韵编次被释的字,每一韵为一卷。

《经传释词》:是一部解释周秦汉代经传古书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著。

本书的特色之一是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解释虚词的假借、通转;特色之二是侧重于解释虚词的特殊用法,而通常用法则谈得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