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
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
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
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红”互作反切下字,所以,“公”、“红”属同一韵类,这是互用。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红”作“东”的反切下字,“公”作“红”的反切下字,所以,“东”、“红”、“公”三者属同一韵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二:
“反切上字同类,反切下字必不同类。”如:
15、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
▲声母基本原理: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如: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所以,“冬”“当”声母同类,这是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作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这是互用。
11、韵摄: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的一个概念。同韵摄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①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如“妈[ma]”、“来[lai]”。
②xx声韵:
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如“人”、“民”。
③入声韵:
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还保存着。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写历史人物。

24.纪事本末体:史传文的一种。

它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载集中起来,可以了解它的全貌。

25.骈文:一种特殊的文体。

从不同韵的角度说,它不属于韵文而似散文;从使用对仗和平仄来说,它又不是散文。

26.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律诗可以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

27.平仄:指平声和仄声,是声调问题。

“平声”指四声中的平声;“仄声”指上、去、入三声。

“仄”即不平的意思。

28.对,失对:律诗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反(主要看第二字)称为“对”,违背了这一要求,就是“失对”。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明。

如:根,音跟。

2、反切: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去取声母,下字韵母和声调。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外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意: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意引申出来的,即从本意发展出来的意义。

如:向的引申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俊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邂即邂逅)7、六书:许慎的《说问解字》认为汉子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

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成,把他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声附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如:江、木。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务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的一种,是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着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入《康熙字典》中:“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反切:即切语,也叫反语。

这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即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

其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好,呼报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读若: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不精确的注音方法。

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读若的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蹶,读若厥”。

变调法: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要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音法: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注:“广,叶古旷反;泳,叶于诳反;永,叶弋亮反;方,叶甫妄反。

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汉字查字法之一。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每个字分为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9表示。

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如“端”=0212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义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它的体例,才能更好的利用该工具书。

如《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漢語名詞解釋(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21、異體字:完全同音同義,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現在所說的“異體字”。

《說文解字》中指與小篆相對的“古文”、“籀文”等異體字。

23、許慎: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主要著作有《五經異議》、《說文解字》等。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據形說義的有系統的字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24、《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所著,是中國第一部說解字義、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創了部首檢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個和1163個重文。

對百度文库用户有奖调查1/10後代的語言文字研究影響十分深遠。

25、《說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說文解字》著稱的四位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簡稱《段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26、說文學:指以《說文解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

因為包括古代文字學的主要內容,也成為文字學的代名詞。

27、文字學:廣義的文字學包括對古代漢字形、音、義的研究,義近於古代的“小學”。

狹義的文字學指對漢字形體結構、形義關係等的研究。

一般所說的文字學即指狹義的文字學。

28、三倉:又作三蒼,是秦代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的合稱,是用小篆作为規範文字書寫的字書,也是当时兒童識字的課本。

29、《史籀篇》:相傳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字書。

原書已佚,《說文解字》中有引用,與秦國的大篆近似,後世稱《史籀篇》的字體為“籀文”,即大篆。

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時期十塊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稱為石鼓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三書說:現代學者唐蘭主張將漢字的結構歸納為象形、象意、形聲三種,稱為三書說。

後來文字學家裘錫圭主張將漢字結構歸納為表意、形聲、假借三種,也稱為三書說。

32、右文說:宋代學著王子韶首倡從聲符推求字義的一種文字學見解,即聲符相同的字,其意義也相同。

如從“戔”得聲的字都有“小”義,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等。

這一學說對探討同源詞和文字的音義關係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後世學者也指出其具有牽強附會之弊。

33、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

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叫孳乳字。

34、省形: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耊,从老省,至声。

”35、省声: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声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炊,从火,吹省声。

”36、亦声:文字学上指合体字的一个偏旁作义符,另一个偏旁也作义符同时兼作声符的现象。

如《说文》“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二、训诂、词汇、修辞部分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据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

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

(2)声训(因声求义):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求义。

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

(3)义训: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

4、义训的具体方法:2/10(1)同训: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的方法。

如“初、哉、首、基、徂、落、权舆,始也。

”(2)互训: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

如《说文》:“吹,嘘也”、“嘘,吹也”。

(3)递训: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如《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如《说文》:“乱,治也”,《尔雅》:“故,今也”。

(5)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即直接以词解词。

(6)转训: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如:“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5、训诂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3)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

(4)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

(5)读曰、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破读”。

(6)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

(7)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6、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

(1)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

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2)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

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

7、统言与析言:训诂学术语,即“统言不别,析言则别”。

(1)统言:也叫浑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没有区别。

(2)析言:就是分开来说,即就着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8、本义与引申义:(1)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由汉字形体结构显示的和文献语言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初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开弓就要把弓弦拉长,故引申为“延长”。

9、单音词和复音词:(1)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词。

(2)复音词:具有两个音节以上的词叫复音词。

(3)偏义复词:双音节复音词的两个词素中,只由一个来表达词义,另一个只起陪衬或占音节的作用,叫偏义复词。

如《墨子》:“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指果园,“圃”字无义。

(4)联(连)绵词:也叫连(联)绵字、联(连)语、连文、连言等,是单纯3/10复音词的一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

组成联绵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一般都有语音上的联系,主要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5)重言:也叫重言词、叠音词、叠字,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由两个形体、读音都相同的字组成一个表示新意义的词。

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中的“夭夭”、“灼灼”。

10、词类活用:某个实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临时活用为乙类词,就叫词类活用。

11、同源词:也叫同根词,指语言中由同一语源所派生出来的词,这些词在语音上有同音、双声或叠韵等关联,在语义上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关联。

如“不”和“弗”,“阴”和“暗”,“柔”和“弱”等12、重要的训诂专著:(1)《尔雅》: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著,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

(2)《方言》:共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末扬雄所著,是我国最早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方言学和训诂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释名》:共二十七篇,东汉刘熙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采取声训的方法解释研究词义的词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于探求词源有重要的参考价(3)字母:音韵学上指声母的代表字。

(4)三十六字母:宋代人总结的三十六个声母的代表字。

(5)守温字母: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三十个声母的代表字。

(6)五音: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五类,即五音。

(7)七音: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半舌、半齿七类,即七音。

(8)清浊:即清音和浊音,是传统音韵学分析发音方法的术语。

清音指声带不颤动的辅音,浊音指声带颤动的辅音。

7、有关“韵”的几个概念:(1)韵母:不论声调是否相同,韵头、韵腹、韵尾相同即为一个韵母。

(2)韵: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叫一个韵。

(3)韵类:对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即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为一个韵类。

(4)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

(5)韵摄: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韵摄。

(6)韵目:即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8、四呼:清代学者根据发音时唇部的状态和韵头的不同,将韵母分为开、合、齐、撮四呼。

9、开口呼:指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的韵母。

10、合口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