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3)

合集下载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上将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
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
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
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红”互作反切下字,所以,“公”、“红”属同一韵类,这是互用。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红”作“东”的反切下字,“公”作“红”的反切下字,所以,“东”、“红”、“公”三者属同一韵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二:
“反切上字同类,反切下字必不同类。”如:
15、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
▲声母基本原理: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如: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所以,“冬”“当”声母同类,这是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作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这是互用。
11、韵摄: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的一个概念。同韵摄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①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如“妈[ma]”、“来[lai]”。
②xx声韵:
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如“人”、“民”。
③入声韵:
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还保存着。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 古代汉语 编者:王力 吉常宏 中华... ?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4)
?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 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三单元 语...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四单元 语...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E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4 ·释名: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 《释名》作者刘熙, 《释名》共8卷。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 《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即: 或同音,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贪与探、勇与踊同音; 或音近,如“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骂,鱼部明纽上声字;迫,铎部帮纽入声字; 或双声,如“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河、下皆匣纽; 或叠韵,如“月,阙也,满则阙也。”月、阙皆在月部。 《释名》在用一个字做声训之后,还接着说明用该字释义的理由。如“探取入他分”,说明了以“探”释“贪”的原由;“满则阙”,说明以“阙”释“月”的缘由。这样也就从音义的结合上说明了一个名称的来由。
7、拗救:当出现了拗句,即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这种做法就叫做“拗救”。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8、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3·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古代汉语来造句?下面是为你整理古代汉语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

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

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

古代汉语造句欣赏一、破读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破读又称为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

二、现代音韵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词义的研究更加深入、清晰,而词义的清晰研究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关键。

三、在此基础上,尝试为古代汉语用典修辞理论建立起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构架。

四、判断句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确定一个句子是否是判断句,要根据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特征和本质特征,古代汉语的名词谓语句并不都是判断句。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是指在历史上特定时期,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形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社会制度和语言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我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

1. 君子(jūnzǐ)君子在古代汉语中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人格,即充满仁德、孝顺、礼仪等美德的人。

在古代的士人中,君子是最受尊重和推崇的人。

君子的行为和品德常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贤与否。

2. 志士(zhìshì)志士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

志士常常追求的是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

他们通常在文学、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着出色的才能和贡献。

3. 尚书(shàngshū)尚书在古代是指职位和书籍。

在政治上,尚书是一个重要的官职,负责国家政务的管理和记录。

在文学上,尚书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集,记录了国家重要的历史事件、法律和政策等。

4. 公卿(gōngqīng)公卿是指古代官员的等级和地位。

在古代,官员根据职位高低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公卿指的是最高级别的官员,包括丞相、太尉等。

公卿们通常参与重要的决策和国家事务。

5. 仕宦(shìhuàn)仕宦是指古代士人从事政治官职的行为和状态。

士人将自己的才能和学问投身于政治事务中,希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仕宦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6. 绅士(shēnshì)绅士在古代代表有地位和财富的士人。

绅士通常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修养,是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

绅士们常常从事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活动,也对社会公益事业有着敏锐的关注。

7. 文人(wénrén)文人在古代汉语中指代才华出众、善于写作和创作的人。

他们经常在文学、艺术和哲学方面表现出才华横溢。

文人们常常以作诗、写文章、论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这些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仅仅是古代汉语中的一小部分。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名词词汇。

下面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

1. 天子:指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主宰者。

天子一词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命”,代表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2. 臣子:古代中国的官员,是皇帝的下属,负责国家政务。

臣子要效忠天子,尽职尽责,维护国家安宁与繁荣。

3. 士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从事文学、教育或官方工作。

士人讲究礼仪、学问和忠诚,被视为社会的支柱和道德典范。

4. 子弟:古代士人的子孙后代,通常以读书求学为主要任务。

子弟要遵循家族的传统和士人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英雄:指勇敢而具有杰出才干的人,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有杰出成就的武将、政治家或文学家等。

6. 圣人:在孔子的思想中,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人,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影响力。

圣人的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使人民安居乐业。

7. 仁者:在儒家思想中,指具备慈悲、善良和谦虚等美德的人。

仁者应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福祉。

8. 国家:古代汉语中称为“国”的社会组织,指一个疆域内有行政组织、政权和统治者的地方。

国家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发展人民福祉。

9. 社稷:古代汉语中指国家的神灵,也泛指国家的岁稼和繁荣。

君王或统治者常常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社稷的保佑。

10. 祖先:指某人的先辈或家族的创始人,是人们对自己家族渊源的最高敬意。

古代汉语中注重祖先崇拜,尊重祖先并且传承祖先的美德和文化。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简要解释。

这些词汇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

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智慧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5.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6.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7.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

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

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

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

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8. 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

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9.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10. 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

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

这就是“孤平拗救”。

11.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

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

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12.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13.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

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14.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15.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16. 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

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

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

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

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17. 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

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

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18.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

19.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

有五言绝句和七言
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20. 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

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

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

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

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