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杨树引智成果示范推广计划

杨树引智成果示范推广计划引智成果示范推广方案1、示范推广目的和意义。
杨树作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代表树种,全国有杨树成林面积已超过800万公顷,其中70%以上是黑杨派品种。
杨树是**省的主栽树种之一,栽培广泛,适应性强,杨树栽培面积占**绿化面积的70%以上,是农**网、四旁植树、速生丰产林的主栽树种。
同时,也是华北地区的主栽树种之一。
杨树是国内外速生优质用材树种之一,广泛用于建筑用材、胶合板、造纸等工业用材等方面,和其他任何树种相比,杨树具有五大生物学特性:早期生长速度极快,无性繁殖最易,雌雄异株,杂交育种最易,基因组最小、为生物界的通用模式生物。
充分利用杨树的生物学特性开展杨树产业,可迅速恢复植被,解决生态问题;可迅速建成杨树人工林,解决木材问题。
从国家林业开展总体布局出发,密切结合林业生产、经济开展和林业生态文明需求,以科学的开展观、以林业可持续开展理论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指导,以杨树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开发利用为主线,遵循“聚集、保存、完善、高效、示范、利用”的思路,解决杨树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加快杨树遗传改良进程,为杨树种质资源引进和林木良种科技创新效劳,以扩大良种生产能力,按照良种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的要求建成科技水平领先、产品质量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的杨树良种基地研发基地和示范推广基地。
对丰富杨树良种资源,加速杨树良种的更新换代,改变杨树品种少、老化、材质差、生长慢和病虫危害严重的状况,大幅度的提高杨树生产力和绿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预期目的在保护好和利用好现有的国外杨树资源的根底上,新收集保存一批杨树种质资源,2022年到2022年,国家林业局重点杨树良种基地建设工程,总投资13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45万元,地方配套280万元,**设900亩的杨树良种基地,加上原有的面积使基地到达1680亩的规模,主要是以基地的升级换代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增规模,杨树优良无性系创新与利用,改善创新条件与设施,建立现代化的林木良种基地为重点,建设成为以我国东部北方暧温带黄淮河流域(北纬32°30′—北纬40°00′)为主要栽培区及相似区域条件的黑杨种质资源保存、良种创新研发、示范推广繁育基地和科技培训基地,在带动和示范**省杨树良种选育及应用方面起到核心基地的作用。
林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汇报

林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林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汇报》要求,我将就我所负责的林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进行汇报。
一、工作概述我负责的林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通过对各地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工作,获取丰富的种质资源数据,并进行详细的信息记录和整理。
2. 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根据调查和收集的种质资源数据,进行鉴定和评价工作,筛选出具有重要遗传特性和经济价值的资源。
3. 种质资源保护与保存: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确保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利用。
4. 种质资源利用:对鉴定评价优良的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展育种、改良及推广应用工作,提升林业产业的品种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工作进展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所负责的林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以下进展:1. 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种质资源调查工作,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主要林区。
通过与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共收集到了大量的林木种质资源样本,并建立了详尽的数据记录。
2. 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通过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鉴定工作,筛选出了一批具有重要经济特性的资源,并进行了详细的遗传分析和评价。
3. 种质资源保护与保存:针对筛选出的具有重要经济特性的种质资源,我们制定了科学的保护措施,并建立了种质资源保存库。
通过冷藏、病毒消除和冷冻等技术手段,确保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
4. 种质资源利用:在鉴定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尝试利用这些种质资源进行良种选育和品种改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了资源推广应用工作,将优良的种质资源推广到各地的林业生产中。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种质资源收集的时间和经费限制,导致采集到的样本数量有限。
2. 鉴定和评价工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性和客观性。
林木种质资源实施方案

林木种质资源实施方案林木种质资源是指森林植物的遗传物质,包括各种树木的种子、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
保护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林木种质资源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这包括对各种树木的遗传多样性、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研,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
同时,也需要对不同树种的种质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其遗传背景、适应性和潜在的利用价值。
其次,针对不同树种的特点和需求,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对于一些濒临灭绝或遗传多样性较低的树种,需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采伐和贩运等。
而对于一些常见的树种,我们则需要制定合理的利用方案,包括种子收集、种苗繁育、人工栽培等,以保证其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是林木种质资源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林木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繁殖技术的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抗逆性和木材品质,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此外,加强对林木种质资源的管理和监测也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健全的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定期对各类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林木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最后,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也是林木种质资源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认识和意识,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林木种质资源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外杨树现状分析报告

国外杨树现状分析报告1.引言国外杨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利用。
本报告旨在对国外杨树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种类介绍、栽培与利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外杨树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杨树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促进我国杨树产业的健康发展。
, "3.3 结论":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报告将以三个主要部分展开,包括国外杨树种类介绍、国外杨树栽培与利用情况以及国外杨树未来发展趋势。
在种类介绍部分,将对国外杨树的主要种类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特点。
在栽培与利用情况部分,将重点探讨国外杨树在农业、环保和能源方面的应用,以及其在各个国家的栽培和利用情况。
最后,在未来发展趋势部分,将分析国外杨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分析,将全面了解国外杨树目前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和展望。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对国外杨树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调研,以便更好地了解国外杨树的种类、栽培与利用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外杨树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杨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国际间的杨树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和分享,能够促进国际间杨树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杨树产业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2.正文2.1 国外杨树种类介绍国外杨树种类介绍部分国外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树种之一,据统计全球共有30多种杨树,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区。
其中,北美洲的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主要种类有美国杨、西南杨、黑杨等;欧洲的主要种类有白杨、灰杨、欧洲黑杨等;亚洲的主要种类有中国杨、日本杨等。
这些杨树种类在外貌、生长习性、用途等方面各具特色,如美国杨树属于快速生长的硬木树种,适合用于家具制作和建筑材料;中国杨树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木材质地细密的特点,因此在防护林、能源林、造纸和木材加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林木育种中的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

林木育种中的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林木育种是提高林木产量、适应性和抗逆性,以及改善木材质量和器官性状的重要手段。
种质资源是林木育种的物质基础,其收集与利用对于林木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林木育种中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1. 种质资源的定义与分类种质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工栽培条件下,具有遗传多样性的植物资源。
根据来源,种质资源可以分为野生种质资源和栽培种质资源。
野生种质资源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野生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适应性。
栽培种质资源则来源于人工栽培的植物,具有特定的性状和产量。
2. 种质资源的收集种质资源的收集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获取具有遗传多样性的材料,为后续的遗传改良提供素材。
种质资源的收集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采集和保存。
野外调查是收集种质资源的第一步,通过对自然分布区和栽培区域的调查,了解植物的分布、生态习性和遗传多样性。
采集是对具有较好性状的个体进行种子或繁殖材料的收集。
保存则是将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长期保存,以备后续利用。
3. 种质资源的利用种质资源的利用是指将收集到的种质资源用于遗传改良,提高林木的产量、适应性和抗逆性。
种质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鉴定、评价和创制。
鉴定是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性状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评价是对具有较好性状的个体进行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研究,以确定其在育种中的价值。
创制是通过杂交、突变等方法,创造具有新性状的个体,为育种提供新材料。
4. 种质资源利用的实例以杨树为例,通过对野生杨树种质资源的调查和采集,获得具有抗病、抗旱、速生等性状的个体。
将这些个体进行保存和鉴定,筛选出具有较好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创制出具有新性状的杨树品种。
这些新品种在林业生产中具有较高的产量、适应性和抗逆性,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 结语种质资源是林木育种的重要基础,其收集与利用对于提高林木产量、适应性和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野外调查、采集和保存,获得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种质资源,再通过鉴定、评价和创制,将优良性状个体应用于育种,可以创制出具有新性状的林木品种,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青海东部6种杨树种质资源调查与优树选择、收集初报

doi:10.3969/j.issn.1001-3776.2019.05.012
青海东部 6 种杨树种质资源调查与优树选择、收集初报
李彦
(西宁市林木种苗站,青海 西宁 810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摘要:2015 年 5-10 月,对青海东部湟水、黄河流域 10 个县(区)的青杨 Populus cathayana,小叶杨 P. simonii,
杨树 Populus spp.是青海高原主要的生态造林树种,因其生长迅速、成林周期短、生态功能显著[1],在荒山 造林、农田林网、城乡绿化及园林建设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在经济建设、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赵天锡等[2] 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和杨树主栽品种结构状况将全国杨树栽培区划分为 13 个,因青海地理气候 特征和杨树主栽品种结构状况,单独划分为“青海高原区”,独特的高原杨树栽培生态条件在国内杨树栽培区 十分罕见。青海是青杨 P. cathayana,小叶杨 P. simonii 的重点分布区,东部湟水、黄河流域保存着一定数量的
LI Yan
(Xining Forest Seedling Station of Qinghai, Xining 810000, China)
Abstract: Investigations were implemented during May and October of 2015 on germplasm resources of Populus cathayana, P. simonii, P. purdomii P. alba var. pyramidalis, P. hopeiensis and P. tomentosa in the eastern Qinghai province.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P. cathayana had the largest distribution area and quantity, followed by P. simonii, P. purdomii, while P. tomentosa the smalles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549 plus trees were collected and conserved, and 1.8 ha of germplasm base was established. Key words: eastern Qinghai; investig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plus tree; collection
我国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总之,林木种质资源关系到我国林业可持续战略,关系 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与稳定性,需要最大化地合理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顾万春,李文英 . 我国林木种质资源共享现状及建议 [J].
世界林业研究,2007(1):66-69. [2] 程伟,赵青,邢立峰,等 . 淄川区林木种质资源现状与保
林木种质资源,就是指林木任何可用来繁殖的部位,包 括野生种、人工培养种,以及人们利用上述繁殖材料在实验 室内通过科学手段创造的遗传材料 [1]。因此,其拥有丰富的遗 传多样性,对林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我国林木种质资源分布情况
我国地域经历了几千年的自然演化,现在留存下来的木本 植物共有 207 科,根据不同地域的水质、气温等进行划分,主 要分为东北、华北、蒙宁、新青甘区、华南、青藏高原和华中、 华东、西南区等 7 大林区 [2]。东北气候寒冷,以松木、杉木等 针叶树种为主;华北分为丘陵、平原和山地三部分,四季气候 分明,树种丰富,天然植被与人工种植的林木在 1 000 种以上, 以松属和栎属为代表;蒙宁区总体地势较高,为温带草原区, 又根据具体地势与气候,分别以草本灌木、杉木以及一些人工 种植的经济树木为主;新青甘区,为温带荒漠地区,以灌木、 杨树、杉木为主;华中、华东、西南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 暖湿润,树木种类繁多,针叶木及阔叶木均有,还存在有许多 珍稀木种;华南区,全年降水量较大,属于热带雨林,主要为 热带树种;青藏高原区,海拔较高,年降水量少,树木主要分 布在南边,主要有松属、栎属、杨属、灌木等 [3]。 2 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1.1项目提要1.1.1项目名称:宁夏中卫市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1.1.2项目主管单位:1.1.3项目建设单位:1.1.4法人代表:1.1.5技术依托单位:1.1.6项目性质:新建1.1.7建设期限及进度:建设期3年(2010年~2012年)1.1.8项目建设地点:XXX1.1.9项目建设目标本项目以多年来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树种——杨树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对象,以区内外丰富的杨树种质资源为基础,以我区当前成熟的林木种苗工程建设中积累的先进集成技术为手段,以收集、保存及繁育利用杨树种质资源为目的,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中卫市沙坡头区为我区建成一处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资料完备、管理科学的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32hm2.通过项目实施,开展适应我区山川沙不同地类中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研究,着力构建全区杨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体系,为我区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试验研究的苗木繁育基地,为全区杨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引进收集、繁育示范、试验推广,实行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为我区“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黄河金岸绿化工程提供大量适合我区立地类型的优质杨树苗木,同时满足XXX每年对优质速生杨树苗木的需求。
项目建成后,可收集、保存杨树种质资源苗木14种(品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良种苗木100万株,优质穗条120万根。
1.1.10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1.10.1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工程各种收集与调查仪器共13台(套),收集、保存区内外具有优良或特异性状的杨树种质资源。
1.1.10.2种质资本繁育与保护工程种质资本收集区5hm2;试验区4hm2;采穗圃8hm2;良种繁育圃10hm2;示范区5hm2;日光温室2000m2;炼苗场2000m2.1.1.10.3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工程建筑工程460m2,包括实验室、检修室、插穗处置惩罚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库房等;研究试验设备3套,包括试验设备、检修设备、储藏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提要1.1.1 项目名称:中卫市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1.1.2 项目主管单位:1.1.3 项目建设单位:1.1.4 法人代表:1.1.5 技术依托单位:1.1.6 项目性质:新建1.1.7 建设期限及进度:建设期3年(2010年~2012年)1.1.8 项目建设地点:中卫市林场1.1.9 项目建设目标本项目以多年来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树种——树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对象,以区外丰富的树种质资源为基础,以我区当前成熟的林木种苗工程建设中积累的先进集成技术为手段,以收集、保存及繁育利用树种质资源为目的,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中卫市沙坡头区为我区建成一处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资料完备、管理科学的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32hm2。
通过项目实施,开展适应我区山川沙不同地类中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研究,着力构建全区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体系,为我区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试验研究的苗木繁育基地,为全区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引进收集、繁育示、试验推广,实行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为我区“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黄河金岸绿化工程提供大量适合我区立地类型的优质树苗木,同时满足中冶美利纸业每年对优质速生树苗木的需求。
项目建成后,可收集、保存树种质资源苗木14种(品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良种苗木100万株,优质穗条120万根。
1.1.10 项目建设容及规模1.1.10.1 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工程各种收集与调查仪器共13台(套),收集、保存区外具有优良或特异性状的树种质资源。
1.1.10.2 种质资源繁育与保护工程种质资源收集区5hm2;试验区4hm2;采穗圃8hm2;良种繁育圃10hm2;示区5hm2;日光温室2000m2;炼苗场2000m2。
1.1.10.3 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工程建筑工程460m2,包括实验室、检验室、插穗处理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库房等;研究试验设备3套,包括试验设备、检验设备、储藏设备。
1.1.10.4 辅助工程包括生产用车、办公设备、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森林防火设备等,及项目区生产道路硬化、标牌等配套设施。
1.1.11 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为557.55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预算专项投资446.04万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1.51万元,占总投资的20%。
1.1.12项目效益1.1.12.1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通过收集、保存和繁育各种树种质资源,可为中卫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大量优质种苗和种条,尤其能满足每年中冶美利纸业对优质树苗木的需求,能为中卫市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及我区林纸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良种苗木支撑,进一步提升中卫市城乡造林绿化质量。
同时,也可为中卫市再造一处自然生态景观,使之成为中卫市最大,我区唯一一处重要的树种质资源展示基地。
项目采取收集保存、引种培育等措施,广纳大量区外树种质资源,在收集区、示区集中展示,可为中卫市提供一处林木示园和科普教育基地,向沙坡头区广大市民普及植物学知识,加深人们对植物的认识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从而增强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1.12.2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卫市区生态建设,充实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维护和丰富当地生物多样性。
同时随着项目的建设,规模化的示园区和展示园区,可极大地改善中卫市区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遏制区域性沙化进程,改善区域生态功能。
1.1.12.3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可为中卫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丰富的造林绿化苗木,也可为中冶美利纸业提供大批优质的速生树苗木,能够极大地改变当前中卫市种苗生产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良种率低,苗木质量差、价格居高不下的现状。
项目建成后可年产各类不同规格的树苗木100万株,穗条120万根,实现年销售收入260.0万元。
1.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林业技术推广总站1.2 项目编制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1号文件)(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3)国家林业局《全国林木种苗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2006年12月)(4)国家林业局《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CB/T14073-1993)(5)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林计发[2006]61号)(6)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林计发[2003]207号)(7)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发展的意见》。
(8)回族自治区政府《灌区百万亩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建设规划》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3.1 工程建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调查工程各种收集与调查仪器共13台,调查区外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高、速生性强、表现优良等特点的树品种,投资40.5万元。
(2)收集与保存工程总投资328.0万元。
具体为:收集区5hm2,投资8万元/hm2。
共投资40万元。
试验区4hm2,投资8万元/hm2。
共投资32万元。
采穗圃8hm2,投资8万元/hm2。
共投资64万元。
繁育圃10hm2,投资6万元/hm2。
共投资60万元。
示区5hm2,投资8万元/hm2。
共投资40万元。
日光温室2000m2,投资0.04万元/hm2。
共投资80万元。
炼苗场2000m2,投资0.006万元/hm2。
共投资12万元。
(3)研究与开发工程建筑工程460m2,投资69万元,包括实验室、检验室、插穗处理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研究试验设备64.5万元,包括试验设备、检验设备、储藏设备。
(4)辅助工程辅助工程共投资37.55万元。
其中包括办公设备1套,投资4.8万元;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1套,投资4万;森林防火设备1套,投资6万元;生产用车1台,投资12万元;生产道路硬化2Km,投资10万元;项目标牌15个,投资0.75万元。
1.3.2 产品经营成本指标收集区8万元/hm2试验区8万元/hm2采穗圃8万元/hm2繁育圃6万元/hm2示区8万元/hm2日光温室0.04万元/m2炼苗场0.006万元/m2。
1.3.3 产品产量指标采穗圃15万株/hm2;繁育圃10万株/hm2。
1.4 可行性研究结论本项目是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建设项目的总体框架,以收集保存和利用树林木种质资源为目的,以为我区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具有优质造林绿化苗木为目标,同时为满足中冶美利纸业每年对优质速生树苗木的需求。
在全区围系统、全面地收集、保存树种质资源,完善种质资源圃数据收集和信息管理系统,配套健全相应的基础设施、服务和共享服务机制,为我区搭建起一座树种质资源研究的科研平台,不断提高树资源利用效率,加速树选育进程,促进种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是集科研、生产、示、推广为一体,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宏伟工程,项目的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的背景随着我区“六个百万亩”生态工程的稳步推进,全区林业生态建设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时期,因而对林业建设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林木种苗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
树因其品种丰富,适应性广,速生性强,栽植容易,既是我区平原绿化的乡土树种,又是生态造林的主力树种,仍然是当前全区林业生态建设的首选树种之一。
据“六个百万亩”生态工程和防沙治沙示区建设种苗生产供应能力测算,其中仅各类树苗木的需求量就达亿株以上。
而我区目前苗木生产呈结构性短缺的现状,存在小苗多、大苗少,常规品种多、优新品种少的生产局面。
在此背景下,开展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大力发展树新品种的引进研究,培育适合我区不同立地条件生长的优良树苗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木材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增加迅速。
在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及生态保护政策后,木材的采伐受到严格限制,仅有部分商业性的人工林成为采伐对象,使国木材采伐量以10%逐年递减,木材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这种日趋加剧的供需矛盾,为以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带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多年来,自治区把速生林建设作为林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积极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速生林发展。
截止目前,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已在中卫北部沙区建成了33333hm2的人工林,现大部分已进入轮伐期,如按50%的轮伐面积,1650株/hm2计算,则需树苗木2750万株,基于此,为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项目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项目建设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林木种质资源指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是林木优良遗传基因的载体,是决定林木生长快慢和品质优劣的在因素集成,是对生产和育种有利用价值的林木品种,更是进一步改良林木品种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的生物资源宝库,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林业建设的源头。
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重视。
林木种质资源所拥有和掌握的种质资源越丰富,育种和选种的预见性越高,就可不断地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适应加工或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
由于人类长期对野生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品种和野生种消失或濒临灭绝,导致了后代种群遗传基础的相应狭窄。
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的需要,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有利于筛选优质种质资源;有利于传统品种品质改良,从源头上整体提高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
只有收集并保存好丰富的种质资源,为筛选、培育和推广适合我市及全区造林绿化的良种壮苗提供充沛的研究材料,才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才能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以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为目的,通过收集、保存、引进和培育各种树优良品种,克服并避免我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树品种的引进和利用中,出现的一哄而上、盲目引进、鱼龙混杂等不良现象。
着力在短时间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并在当地和周边地区造林绿化中得以推广应用,使老树种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发挥更大的效益。
2.2.2 项目建设是加快林业生态和谐发展的根本需要中卫市各级政府长期以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防沙治沙的方针、政策,立足实际,引导、扶持企业、个体搞好沙区治理,发展林业。
始终把加快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当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
通过多年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促进地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