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突破含解析 6
(新课标Ⅱ)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5.(2017课标Ⅲ,26,4分)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
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
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 知识拓展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
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个顽疾。大地主 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 的土地和房产。
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 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域 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 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 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审题不清,被表面现象迷惑。在不同地区均发现铁器 并不能说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联系,不能凭主观臆断解题。
高考历史
(课标Ⅱ专用)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五年高考
考点一A组农业的主要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Ⅱ,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2017-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_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高考复习总结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docx

高考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命题趋势:1、 从社会生产力角度考查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经济重心的南移; 土地赋税制度的演变及经济政策。
2、 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把握不同阶段的发展线索和历史特征。
3、 从命题趋势看,对古代农耕经济特点以及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历程考查尤为突出;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17. 18世纪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
尤其注意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耕作方式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原始社会)到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再到铁犁 牛耕(春秋战国以后)1、 生产工具的创制: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与推广(春秋战国);耦犁、犁壁与镂 车(西汉);曲辕犁(隋唐江东地区)。
2、 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期的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 耙耨技术。
3、水利: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曹魏的翻车;隋 朝大运河;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衣J 业发展的押本原因:兰广力继更二兰屯廉始农业岀现 中国古代经济 知识网络构建 因「[刀耕火种| 一[石器锄耕|一 |铁犁牛耕| 业 厂封建社会] 土地公有制n±地国有制一丄応戒麻 氏族公社 重要部i 商业 农 经 济 窝营手工^ 民营手工测 [家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并缓慢发展J 冶铁业、纺织业、制瓷业][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农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 和施肥\濯溉技术的学 握和捏高以及农作物种 於始社会:刀耕火种I 逵的丰直等”奴隶社会:“耗耕”或“石襦慟WT—[先秦[秦汉一岀现育铜农貝.举握施肥.濮溉.除草.治虫等技术r 耕作技术代田法JS :黑作法的■4、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始开发唐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二、 土地制度的变化1、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2、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推荐】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冲刺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揭秘与对点集训

【命题规律】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农业经济发展、经济政策、耕作技术和商业发展;从试题分布看,农业、商业和经济政策题量最为集中,手工业的考查较少;从考查方式看,主要考查论从史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
【复习建议】1.要建立本单元的知识网络结构,对古代的农业成就、手工业成就、商业成就、经济政策进行全面梳理。
也可以表格的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确保不留死角和漏洞。
2.要运用联系的方法,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情况相联系,深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的认识;将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相联系,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将古代经济与近现代经济相联系,加深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脉络的认识。
3.加强对全国卷试题的研究,深入剖析领会,对教材不能浅尝辄止,要吃透必要的概念,适当拓展教材。
【对点集训】一、选择题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素,C项没能反映材料的主要意思,因此不选。
题干只能反映富商操纵市场物价,而不是税收,税收权仍掌握在当时国家手中,D项不符合史实,因此不选。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涉及西汉初年的重农抑商、休养生息等经济政策、赋税制度、土地兼并现象和小农经济等。
关注农民问题、粮食问题、税制问题、市场监管、贫富分化和社会稳定等,具有现实警示和借鉴价值。
7.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C8.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考情分析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从而为辉煌灿烂文明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但到明清时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落后性、保守性以及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思想和政策、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发展将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在复习时,还要广泛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粮食生产状况问题等,从古代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必要性。
核心知识聚焦核心知识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脉络(一)知识结构阶段特征重要史实农业手工业商业原始社会原始农业起源,土地公有制;原始手工业、商业出现。
石制/木制工具刀耕火种粟和水稻出现养蚕缫丝原始商业产生夏商西周简单协作生产;官府经营的手工业代表当时最高水平,居主导地位;官府严格管理城市。
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青铜铸造技术高超丝织花色纹案精美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西周时,市设置在县以上城市中特殊区域,市与民居分开。
春秋农业精耕细作日益完善;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小农经济逐冶铁技术先进;涌现出经营而巨富的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富商大贾和著名战国私营手工业兴起。
步形成;重农抑商思想、政策形成;都江堰。
手工业者;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结合。
市场。
秦汉北方居于经济重心地位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犁壁出现;漕渠、白渠;西汉《氾胜之书》。
丝织业发达;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汉代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实行官营政策;丝绸远销,形成“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南方得到开发牛耕普及;曹魏使用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南北朝的《齐民要术》。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 专题综合提升

考向3 论从史出:明清农业生产的严峻考验
(2018· 河北名校联考 )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
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频率
3பைடு நூலகம்5
493
874
513
5 105
5 344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热考命题聚焦
考向1 史料史证:汉代画像砖中的“精耕细作”农业
(2018· 洛阳联考)从一些汉代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
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
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 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B.农业耕作方式明显进步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
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 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 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 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解析 答案
考向2 主干知识:宋朝“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影响 (2018· 淄博摸底)宋太祖治国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 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 该政策 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 B.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C.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
2019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3.(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巅峰冲刺

◎题02占代山佃的经济建12却高考预测:1、 本单元在2019年高考中,先秦时期的经济如铁犁牛耕的普及和影响、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 以及 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古代对边疆和海疆的开发和利用,是考查的重点。
而唐宋 和明清时期经济的特征及原因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2、 从高考的热点来看,古代经济容易和民生问题、城市发展、三农问题、 一带一路”联系起来考查。
3、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本单元易和史料实证、时空观、唯物史观结合考查。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真题回顾:1. (2018年新课标n 卷文综历史2)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 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 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 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 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 B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A ;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占代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
6. ( 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
题干中提^的时间为浪代,画像^中的內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 工进讦,联系所学內昏可知在汉代出现了一沖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一豪强地王控制下的田庄』所臥.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项s 團片内容明显为备人集体劳作,与个馆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法A 项错 误i 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在图片内容中反映不出来,所以BI 页不符 合题音j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立下,到汉代井田制已经瓦爲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懵况』 他C 顶错晁6.( 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 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 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 项错误;宋代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加勺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 ?有田产的 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 客户’的现象,故B 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 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 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 7. (2018年新课标H 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预测:1、本单元在2019年高考中, 先秦时期的经济如铁犁牛耕的普及和影响、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古代对边疆和海疆的开发和利用, 是考查的重点。
而唐宋和明清时期经济的特征及原因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2、从高考的热点来看, 古代经济容易和民生问题、城市发展、三农问题、“一带一路”联系起来考查。
3、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 本单元易和史料实证、时空观、唯物史观结合考查。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真题回顾:1.(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2. 西汉文景时期, 粮食增产, 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 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 放高利贷, 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 百姓的田租很轻, 但是人头税重, 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 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 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 放高利贷, 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 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 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 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 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 故排除D。
6.(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6.(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 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 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 没有出现严重衰退, 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导致土地高度集中, 租佃制进一步发展, 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 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 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 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 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 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 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 故D项错误。
7.(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 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 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 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 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 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 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 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 大豆引入北美, 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 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 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至1910年, 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 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 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 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 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 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 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 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发展农业, 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扩大耕地面积, 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那就要靠精耕细作。
中国农业二者都有, 但主要是后者。
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 表现在每户耕地面的大, 但耕作粗放, 单产较低。
然而, 农业生产率, 即每个人占有的粮食数并不少于中国, 这是由于耕地面积大的缘故。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1)根据材料一, 概括中欧封建社会农业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
材料二:当每户家庭的农田都能达到一定面积时, 总产量也会相应的提高, 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农田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内, 提高劳动产出。
但是人口的持续增长, 最终减少了每个农民家庭可耕种的土地。
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 农田的面积越来越小, 直到掉到生存线之下。
为了生存, 中国北方农民不得不为闲置的劳动力找到新的出路。
家庭手工业如棉纺织业能够提供而外收入。
季节性的到城市打工提供了另一种收入。
——(美)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指出与此前相比, 18、19世纪农民对手工业、商业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出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大约到了1800年, 就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 人口开始超过资源。
农业依然是经济的最重要部门, 土地的单位产量依然很高。
但人均产量开始急剧下降。
结果就日益入不敷出, 能够满足全社会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期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越来越少。
——(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指出如何改变或扭转这种状况。
【答案】(1)中国封建社会走的是精耕细作道路;欧洲走的比较粗放的道路(2)变化:大量农民从事家庭手工业或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原因:人口的持续增长, 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过少, 单纯依靠农业生产难以过活。
农村出现大量富裕劳动力影响:使得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和物质交换增多, 促进了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人口过剩增加了社会治理的不稳定因素。
(3)提高科技水平、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率、发展工商业、走工业化道路等等。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归纳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 中国封建社会走的是精耕细作道路;欧洲走的比较粗放的道路。
(3)改变农业现在状况的做法可以从提高科技水平、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率、发展工商业、走工业化道路等等角度回答。
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真题回顾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 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 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 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 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 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 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 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 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 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 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故D项正确。
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 字数越来越多, 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 追颂祖先功德, 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预测押题1.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 史称汉废帝)墓葬出土了10余吨五铢钱、115公斤马蹄金等金器, 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
这反映出西汉A.宗法制遭到破坏B.王国经济实力雄厚C.官营手工业发达D.货币体制重大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汉武帝之孙刘贺, 史称汉废帝”“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 联系所学知识, 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 控制最好的原料, 生产不计成本,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判断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发达, 故C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 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宗法制遭到破坏, 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墓葬出土的珍贵文物信息, 无法体现王国经济实力雄厚, 排除B;秦朝统一全国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五铢钱仍然属于圆形方孔钱, 无法体现货币体制重大变革, 排除D。
2.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B. 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 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D. 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答案】D1.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 形象稚拙, 画面层次少, 刻痕较深, 线条较粗, 不够流畅。
东汉时期, 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 刻痕较浅, 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 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 浑然一体。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冶铁技术的提高B.绘画艺术的进步C.佛教文化的影响D.思想观念的变迁【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线条较粗, 不够流畅, 而到东汉时期, 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 刻痕较浅, 刻画精细。
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新的雕刻刀具的使用, 这主要是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 制造出了更加坚硬的刀具, 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石刻技法的变化, 与绘画艺术无关, 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是指技法上的变化, 得益于雕刻工具的改进, 佛教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 故排除C项;思想观念的变迁并不能使材料中的雕刻技法发生改变, 排除D项。
2.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