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必修二第1课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一. 农业的起源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进步)
问 题 1、制作材料的改进 : 曲 2、耕作技术的改进——牛耕与曲辕犁 辕 A.牛耕: 春秋后期出现,西汉中期广泛推广 犁 有 B.由耦犁到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哪 唐代曲辕犁 些 优 点 汉 ? 代 6
耦 犁
一. 农业的起源
二、耕
(耕作方式的演变)
一. 农业的起源 原 始 人 的 生 活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家畜饲养业
原 始 农 业
问题1:原始农业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形成了哪些 中心?各自形成了怎样的种植结构?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五谷) 狩猎 家畜饲养业(六畜)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北:粟麦;南:水稻
问题6: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①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分散性: 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封闭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兼并的影响
②积极: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 消极:难于扩大再生产,阻碍生产力发展,非常脆弱。
问题7: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 自耕农 问题8: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精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耕 细 牛力耕田,广泛使用铁农具,精耕细作 作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课堂小结
起源 经济结构 中 的国 基古 本代 特农 点业 经 济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力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铁农具、牛力耕田,曲辕犁、灌溉 生产关系 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以致用: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具演变的顺序正确的是 A.木石——铁器——青铜器 B.犁壁——犁铧——犁评 C.直、长辕——曲辕犁 D.翻车——铁犁——筒车 2.什么时期铁器开始逐渐取代了石器等工具 A.夏朝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3.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 A.“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大规模分工合作

历史必修2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2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2第一课教案【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合阳县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历史期数:第1期时间:2012年2月16日教师寄语: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只有不可逾越的心障。

要想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便会于密中见疏处,于崎岖见坦途。

编写:雷院欣同智强领导审核:班级: 组名:姓名: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问题导读单【课标要求】1. 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进步的表现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3、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重难点】学习重点: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学习难点: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感悟历史】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小农经济缔造了封建社会两千年辉煌的封建文明。

然而小农经济又必然会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历史必然向强发展。

【知识体系梳理】【探究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探究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原因。

在完成下面表格的基础上,谈谈你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的理解。

【探究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牛郎织女的传说可谓国人皆知,《天仙配》的歌词可谓众人耳熟能详。

(1)天仙配歌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你耕田来我织布”形象说明了牛郎织女的理想经济生活模式是什么?简要指出这种经济模式是如何形成的?(2)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有何特征?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教师点拨】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最突出的特点,请指出“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提示:(1)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

(2)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3)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的不断成熟。

(4)农田基础设施(水力工程)的兴修和维护。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
导学案经典练习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重点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难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
2. 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教学讲解
1. 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二、导学案练
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为什么说中国新文化运动是反对旧文化运动的,试举出两种典型的反对旧文化的成果。

2.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区别。

3. 识记题:请将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顺序列出:①北伐战争②五四运动③中国成立④辛亥革命。

4. 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是反对旧文化的。

*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通过统一战线与国共合作打败外来侵略者的。

* ()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事实上的领导者是孙中山先生。

5. 解释下列概念:
* 中国的主要矛盾
* 五四运动
* 长征
* 人民战争
教学板书设计。

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5篇

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5篇

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5篇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

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

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难点: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教学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导入,让学生明白中国农业历史的悠久。

讲述新课:一、早期农业的出现史学观念介绍: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

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

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概况: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5)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的农业(1)工具:青铜农具以及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

(2)耕作方式:石器锄耕。

(3)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5)影响: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总结:古代农业耕作方法变迁:刀耕火种到石器耜耕到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教案全集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教案全集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教案全集
前言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教案全集旨在帮助中学历史教师有效备课,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研究历史时更深入、更广阔地了解历史,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

本教案全集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主要包括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所有教案,共计100份。

教学计划
必修一
第一章源流
- 第一节古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 第二节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埃及
- 第三节阿里山的故事
第二章祖先的足迹
- 第一节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 第二节诸侯伐纣
- 第三节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二
第一章农耕时代的社会变革
- 第一节郑州古城
- 第二节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三节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
第二章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东南亚良渚遗址
- 第二节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 第三节南海诸岛的发现和开发
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是一门综合性、人文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熟知历史常识,还要求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
因、过程及结果,并进行适当的评论和评价。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课堂辩论、展
板制作、个案分析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本
教案全集可以有效指导历史教师备课,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教师
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地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
方法的调整,以实现课程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教案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教案资料
1、表现:(1)生产工具:耒耜,石锄;青铜器 (2)生产技术:排水,除草,施肥 (3)农作物:“五谷” (4)耕作方式:石器锄耕
2、影响:定居生活
3、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1、表现:(1)生产工具的革新: 出现——A.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改进——B.西汉: 耦犁,犁壁 完善——C.隋唐: 曲辕犁(江东地区)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1、表现:(1)生产工具的革新: (2)耕作技术的进步: A.方法:a.垄作法(春秋战国) b.代田法(西汉)
1、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生产工
具①耒耜 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②商周
时期青铜工具广泛使用③春秋时期铁
农具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普遍推广
④铁农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正
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 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 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 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 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④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高一必修二历史教案

高一必修二历史教案

高一必修二历史教案高一必修二历史教案(篇1)《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水利设施修建的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措施。

【难点】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哪个地方?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

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

高一必修二历史教案(篇2)[教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本课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平中学备课纸
备 课
时 间
2013年2月18日

上 课 时 间

第 周 周 月


班级 节次
课题 专题一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
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
重难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
参考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与问题设计》

授课
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
过程
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必修一中外历史政治
必修二中外历史经济
黄梅戏《天仙配》: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
水青山带笑颜。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
你浇园。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
家还。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
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歌词不
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
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
起来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新课学习]
一、“神农”的传说
1.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
2. “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耒耜 ,
教导民众 耕作(“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许多 新
石器 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
的实践。
3. 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
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生产和生活。中国
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
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生产力)
1. 演进过程:
①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学生说出古代朝代
请两位学生对唱这段
戏曲

结合学案
组内合作探究,学生
代表回答问题,其它
小组代表补充回答,
建平中学备课纸
教学
过程
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②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nòu)。 ③在 春秋战国 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秦国“以牛田”,所以国富民强。 ④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割的大镰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改进。 ⑤ 东汉时,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经被 一牛挽犁 取代。——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 牛耕 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6 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总结:耕作方式的演进 2.认识 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铁犁牛耕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则归国王所有。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 1、“泰半之赋”: 2.古代中国赋税的主要形式:田亩税和人头税 3、徭役: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自主学习) 补充: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 (2)特点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结合学案
组内合作探究,学生
代表回答问题,其它
小组代表补充回答,

古代农业发展的三个
阶段:
学生据前所学回答: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结合学案习题,教师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课外
作业
学案

教 学
小 结
建平中学备课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