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九) 散文阅读二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20散文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落葵简媜①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妙,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②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专心营造,期盼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起先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妙。
③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厅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
这当然是人的本性,细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微环节有些非人能限制。
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非常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④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志向中的美,愈来愈不行得,触目所见多是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
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供应,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
想开了,反而有一份随兴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
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终一次相别。
⑤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⑥去夏台风季节,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
我们确定自力救济,到那块六十多平米的荒地上找去年种的地瓜叶。
空地挨着屋舍,平常多余的花籽、树苗顺手乱种,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杂草。
还好,地瓜命硬,勉牵强强夺了一方土地,叶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几回,手足无措了。
⑦后花园鱼池畔,搭着的一面网墙上,落葵任劳任怨爬出半壁江山,由于阳光不足,倒像一队老兵残将,仗还没打完,个个病恹恹地躺在路旁呻吟。
我端详了半天,该下山买菜认输呢,还是再撑几天尊严?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医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顺着墙根网壁爬,一路悬壶济世。
春日结紫珠果时,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滤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倒也淡雅。
早知落葵的叶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苋要好吧。
⑧果真香嫩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宝贵之感。
菜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秃了。
复原菠菜、小白菜、水蕹的日子后,间或食箸之际,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恩,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忆了。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 散文阅读二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江西专用):(二十) [散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奈曼怪柳哲夫①2011年8月17日,应中国作协邀请,我们去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参加中国作家生态林揭牌仪式。
②一进奈曼境内,自称老蒙古人的敖斯尔便兴奋地拿一双大手戳点着路边,吼喊着:看到没有?那些形状奇特的柳树。
那些疤痕和结节,都是被风沙吹打的。
那些树被称为“大漠柳树怪”,比新疆胡杨还要耐看!③随着敖斯尔手指的戳点,我好奇地打量窗外。
日落时分,暮色浸染中,路边沙地上的怪柳,或曲或直,或卧或立,似鸟似兽,呈现出千奇百怪的造型。
它们高不过四米,粗也无非半搂,全然没有分枝分杈,龟裂的树身七扭八歪。
许多树看起来已经不像是树,有的只在树头勉强滋出一圈儿稀疏的嫩绿,远望去像个经常洗刷用残了的锅刷子。
有的像是佝偻着腰身策杖而行的老妪,有的宛若蠕动在海底的长了疙瘩刺的褐色海参。
特别是那些濒临枯死的怪柳,像表演高难度杂技的运动员似的,扭转盘绕,任意弯曲躯干。
④敖斯尔褐色的脸上全是忧郁,他告诉我:这种怪柳被当地人称为疙瘩柳。
据说,它们的树种是1962年发洪水时从上游冲下来的,后来就长起来,长满了奈曼旗的沟沟坡坡。
前些年人们不知珍惜它们,砍它们当烧柴并清除它们开荒种地,后来全旗只剩下3 000多亩。
现在旗里禁止砍伐。
但耕地还是在增加,怪柳林还是在逐年减少,真怕有一天它们会灭绝!⑤我们顺着一个个草方格固定下来的沙包,去黄花塔拉镇参观他们的绿化点。
爬上科尔沁沙地高高的沙丘,眼前悉数是科尔沁沙地特有的新月形的沙丘和浑圆的沙堆,都不甚高大,起伏跌宕,无边无涯。
黄花塔拉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他们的房子常常会在沙尘暴过后,被沙子掩埋到屋顶。
类似沙子活埋人的悲剧时常发生。
他们告诉我,过去,科尔沁沙地多是树和草。
沙丘与沙丘之间,到处都是天然形成的一小片一小片绿色的小湖泊,那是下雨时积聚在低洼处的一潭又一潭的天水,活泼泼的,美丽明亮得如蒙古族小姑娘水汪汪的大眼睛。
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 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作业十九(时间:60分钟满分:66分)1.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秀道中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
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喜雨之情是比较明显的,但诗歌往往卒章显志,最后两句还有悯农之情,不可遗漏。
答案(1)特点:雨大,及时。
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的欢欣之情与对农民的关怀。
2.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岩桂朱熹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岩桂曾几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九) 散文阅读一 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湖北专用):(十九) [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门神朱以撒在北方这个镇子上走,渐渐就走到幽静处,见到一个小村落。
村子沉浸在早春的清寒中,人们在院子里坐着,披着初升的阳光。
门或大开或半启,只有那些合起来的,展示着一尊尊颜色鲜艳的门神——这是我在北方,眼睛里最为饱满壮硕的形象。
在夜间,从每一家紧闭的门前经过,门面是这么地威猛庄严不可侵犯,里边的一家人在安然的梦乡里,没有担心和牵挂。
似乎,就倚仗着大门上的这两尊神人。
我感到很惊奇——这种给门面如此庄重的形式。
看每一家请来的门神,崭新中洋溢着盎然的生气。
每一家的门神都不同,却都孔武有力威风凛凛。
那被夸大了的头颅、缩短了的四肢,圆鼓而扩张的眼球,还有为了猛厉,脖颈干脆取消,头颅直接安在肩上。
他们被鲜亮的油彩涂满了全身,尤其是黑、红的交错,使一尊门神突出了他尖锐的穿透力。
晚间回头一瞥,让人惊骇。
门神美丑有之,我还是喜欢雄丑一路的,笔墨简单,色调无多,面目狰狞,凶相毕露。
一户人家选择一对门神,不是用来赏玩的,而是让他们抵御鬼魅、阻挡污浊的。
在人的内心,这个世界太广大幽邈了,有美善,也就有丑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就有更多看不见摸不着的。
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更广泛地浮游在我们前后,干扰着我们的情绪。
乡野无际,人稀地广,夜幕里几声稀疏的犬吠,更显示了置身在旷野里村落的清寂孤零。
紧闭的大门,将门神推到夜色的前沿,赋予了卫士的重托,凭借他们的神色、气度,对抗那些言说不明之物。
一种心态如果形成了,也就有相应的手法萌生。
耕耘稼穑之事那么多,有些方面就只能由类似门神一类的心理神灵来承担。
他们出场了,人的心里就坦然多了。
门的功能就是开合。
它和语言表达一样,是需要开合的,许多语言由于缺乏一个把门的,脱口而出,结果因言获罪。
三缄其口——让人摸不着内心的真实,至少离危险会小一些。
我们对门户最理想的期待已经过去,当你披着一身月色经过这么一片村落时,惊奇地发现,门户开着。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作业9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2)一、(2019·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炒米和焦屑汪曾祺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
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
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
他算卦用蓍草。
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
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
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二)精析精练 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专题综合评估(二)(时间:40分钟分值:42分)一、(2013·九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分)重现的西藏(节选)在这以前,我听过许多有关西藏的音乐。
最早是才旦卓玛的歌,民歌似的唱法中融入了太多欢快明亮的色调,表达的是对新生活的热情赞美,对藏民族最本质的宗教和精神生活未有更多的关注。
后来我在西藏听到了真正的民歌。
那是在边陲亚东,我因搬运设备而爬上了一座高耸的山峰。
在它陡峭的山崖上,我坐在一个突兀的大石头上休息,下面是沟壑深涧,对面群山莽莽,远处的山峰被白云遮蔽,云天相接,一片白茫茫。
那辽阔、深远、苍凉让我几乎不能呼吸。
就在那霞云渐退暮色四合的时候,一阵野性十足的歌声破空而来:“说给情人的话,已刻在石头上;急风暴雨三千年,花纹也不会变样。
”金属般的歌声打着颤声,像起风时地上卷起的沙柱,螺旋似的翻卷伸延在一片苍茫之上。
我感到内心一阵震动,止不住流下了泪水。
西藏的民歌为什么大异于别的民族呢?我想,在西藏那辽阔、深远、苍茫和凄美的大背景上,也只有这样野性的抒发,才能让你渺小而实在的生命显示出不朽的卓然存在;让你在尘世与寒冷的风里,把握住生命的温热,让你懂得珍视与热爱。
与才旦卓玛,以及后来的李娜的《青藏高原》相比,西藏的民歌就像未规整过的荒原,是生命自然的表述。
《青藏高原》则是长着青稞的土地,有了艺术的修饰。
只有《阿姐鼓》是土地上长出的一棵伸向天堂的树,充满神性的暗示。
我从未像听《阿姐鼓》那样获得了这般丰富的画面感觉,也未曾有这样对西藏最全面最神似的把握。
低缓的叙述之后,仿佛禁不住内心的触痛,音调经历了漫长的回旋婉转像鹰一样陡然飞升,直插云霄,仿佛脱掉苦难肉身的灵魂,渴望升入天堂。
然而,因为太想念酥油茶的浓香,太想念没有阴影的家园,太想念人们整夜燃着酥油灯,保持屋的明亮,太想念处处村落中弥漫的祥和、宁静和怡然,高入天际的吟唱又如缓缓飞行的大鸟,悄悄降落在村落之中,看见家家户户的风铃摇晃并发出悦耳的声音,凝视那一盏盏终夜不熄灭的灯,任月光撒落身旁,心中不禁涌起阵阵的欢欣。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汪曾祺(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汪曾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节选)汪曾祺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
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
《论语》里的孔夫子是一个活人。
他可以骂人,可以生气着急,赌咒发誓。
我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以为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
我欣赏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我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纯正的儒家。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我很熟悉这样的充满人的气息的“人境”,我觉得很亲切。
我喜欢这样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这是蔼然仁者之言。
这样的诗人总是想到别人。
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出我的思想,我想了想,说: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我不了解前些时报上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的实质和背景。
我愿意看看这样的文章,但是我没有力量去作哲学上的论辩。
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讲一点人道主义有什么不好呢?说老实话,不是十年的惨痛教训,不是经过拨乱反正,我是不会产生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不会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去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的。
不会感觉到周围生活生意盎然,不会有碧绿透明的幽默感,不会有我近几年的作品。
关于现代派。
我的意见很简单: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影响,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派的某些表现手法。
最新的现代派我不了解,我知道一点的是老一代的现代派。
我曾经很爱读弗·沃尔芙和阿索林的作品(通过翻译)。
我觉得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下的某些苏联作家是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四川专用)(十九) [散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台阶曹尔嘉从一楼到二楼,很陡的灰黑色楼梯,在当时的你眼里显得格外高。
一阵令人害怕的眩晕,使你扭转身抱住了他的腿,你哭着闹着不肯往上爬。
“快点跑,咱俩比赛。
”他不但不安慰怕得发抖的你,反而把你往前推,“快呀,我要追上你喽!”他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在你身后虚张声势。
你信以为真,忘记了害怕,使劲向上跑。
“咚、咚、咚”,迈完第二十步,你咯咯笑着扑进在二楼微笑着等待的妈妈的怀中。
回头望望,他正装出竭力向上爬的样子追赶着。
那时的你,虽然知道他是故意让你赢,可是你单纯地沉浸在这样经常的游戏中,不懂得他为什么这样做。
那时的你,5岁。
二十级台阶,你是一步步地走。
散步回来,你的心情似乎特别好。
走到楼梯下,忽然忆起那遗忘多年的游戏。
“咱俩比赛,你追我!”你用少年特有的明快的声音叫道,然后迈开长腿,一步两个台阶地向上跑去。
在你身后,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迈过第十步,你们几乎同时到达顶端。
互相看看,你们同时大笑起来。
你注意到他微微喘着气,微微驼着背,张着嘴在微微地笑。
你觉得自己很开心,便不再费时间去陪着他微笑说话一起游戏。
你还有很多事要做,还要写作业,还要和朋友煲电话粥……那时的你,15岁。
二十级台阶,你是两个台阶跳着走。
后来,你要去远方求学。
他和你并排走下楼梯,他帮你提着行李。
他平静地谈着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分离时的那一回头,你瞥见了他眼中的闪亮和风中的几丝白发。
那一刻,你有些心酸。
可不久以后,你便沉浸在异国的新奇与欢乐中,那种心酸,已经淡忘了。
你和他之间,已不止那二十级台阶的距离了。
终于,你春风得意地再次踏上故土。
即使隔了这么多年,家,还是记忆中的那样。
二十级台阶,你走在他前面,自己提着行李。
年轻力壮的你三步两步登上顶端。
回头望望,他正用一只手扶着栏杆,慢慢地走着。
“咚——咚——咚——”那样迟缓而漫长的二十步。
你在上面等,并不着急,因为你知道,他已经这样等了好多年、好多年。
你从他的步伐看出了岁月的流逝,可当他抬起头,眉眼里的微笑却与二十年前一模一样……那一刻,你彻悟了——二十级台阶,他用日积月累的爱,为你筑就;二十级台阶,他用消逝了的年华为你铺成;二十级台阶,他用一步步的丈量为你守候……这二十级台阶呀,你日日月月地走啊,永远不愿走到头……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五岁以前,“你”与“他”一起上台阶的过程显示了家庭的温暖和教育的艺术,父亲鼓励孩子攀登又营造了温情轻松的氛围。
B.十五岁时,“你”长大了,一步两个台阶地跳着走,比赛中“你”把父亲比输了,心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成长喜悦。
C.“你”到远方甚至到异国他乡求学时,虽然与家的距离早已超过了二十级台阶那么远了,但“你”内心依然深怀着对家的怀念和向往。
D.当再次踏上故土时,“你”发现“他”老了,上台阶不仅慢还要手扶栏杆,不变的是家、台阶,还有“他”看你时眉眼里的微笑。
E.台阶是通向家庭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成长时期与“台阶”有关的一系列故事,真实地记录了成长过程,抒发了对台阶的一往情深。
2.本文是从怎样的角度叙述的?能不能把文中的“你”换成“我”?(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文字在文中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台阶”在文中有什么意义?请分别简述之。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说“这二十级台阶呀,你日日月月地走啊,永远不愿走到头”,你认为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请陈述理由。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徽州道上①傍晚必须赶到屯溪。
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启程了。
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
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
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的滴答声。
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的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
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的兴致,被这讨厌的雨丝抹掉了。
②早起听广播,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
多年不曾有过的怕雨的心情又潜上心头。
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上午他从合肥到芜湖,我跟他的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的座谈会明天开始。
这么大的风,轮渡能照常开吗?二十年前有次我从裕溪口过江,赶上大风,轮渡停摆,只好伫立江边,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去,恨不得一脚跨过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的青山绿水。
现在可不同了。
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
我们从芜湖出发时,漫天的急雨突然驻脚,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一新。
③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不说黄山,连皖南山区还未去过。
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
沿途稍大一点的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的风俗人情的趣话。
④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城遐迩闻名。
友人请我们尝新,泡了本地出产的敬亭碧雪。
据说,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争势的劲头。
我从小随大人养成喝茶的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两杯。
说实话,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粗茶细喝,细茶粗喝,好茶的水冲出来是清的,次茶的水冲出来是浑的。
我端起玻璃茶杯,茶水明净,透过浮动的新芽嫩叶,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人。
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师,现在这里的一所中学教书。
⑤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的收获了。
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会被少年往事所牵动。
今天也一样。
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
1954年大水退潮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
远行时,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伙伴,曾在两岸葱绿的长堤上送别过他,五七年他因发表一篇文章遭受厄运多年,曾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成了附近一带有名气的郎中。
前两年才彻底平反,重返教育岗位。
我细细端详他,虽然苍老了,却依旧那么干瘦,有精神;当谈起他的近况时,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的手势,说:现在还好。
“还好”,那就好了。
至于其他原该探问的一切,我都不敢去触动它。
我尊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⑥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吸烟的,烟瘾还不小呢!解放初期流行一种简装硬盒烟,一盒50支,没有牌子,比较便宜。
他的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的盒子烟。
有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大概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吧。
见我进门,放下笔,习惯地伸手摸烟,才发觉烟抽完了。
我连走带跑替他上街买了几盒回来。
此情此景,还在眼前。
现在,我见他吸烟的神态还是老样,情不自禁地微笑了。
他见我点烟,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样子没大变,在街上能认出。
”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他说多年没联系了,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
⑦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
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度疾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
目的地快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的小楼房。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
(取材于吴泰昌的同名散文)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重纪实、轻评说,读来有一种亲切、平和的感觉。
B.作者描写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了。
C.第③段介绍那沙同志的内容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明净的茶水引出了触动作者情感的老人,这一笔颇为精妙。
E.这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令人称道。
6.阅读第⑤⑥段,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启蒙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①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中学时的“怕雨”,有何用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结尾写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作业(十九)1.BE [解析] B项,与原文不符,“你”与“他”是同时到达顶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