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人的成语故事
以德服人成语故事

以德服人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国家的国君非常重视道德伦理的教育,并严格要求他的官员们以德服人,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这位国君相信,只有通过道德品质的提升,才能够赢得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有一天,这位国君遇到了一个非常贪婪的官员,这位官员常常在利益面前放弃道德原则,贪污受贿,横行霸道,让人民痛苦不堪。
这引起了国君的极大愤慨,他决定用一个古老的成语来教训这个贪婪的官员。
国君招集了这位官员以及其他官员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讲述了一个关于“以德服人”的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村民的儿子病倒了,病势非常严重。
这位村民四处求医问药,无奈之下,只好来到一位有名的道士那里求助。
道士看到村民的焦急神情,问他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来治愈儿子。
村民答应无论道士要什么,他都会答应。
道士说:“我要你把你家门前的一块石头推到山顶上去,只有这样,我才会治愈你儿子的病。
”村民满怀希望地回到家,告诉了这个消息。
村民的邻居都被这个要求嘲笑了,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这个村民决定相信道士,并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
他每天都会推着那块沉重的石头爬山,很多次都因为太累而跌倒,但是他一次次站起来,继续努力。
在旁人的嘲笑与质疑声中,村民最终成功地将石头推到了山顶。
当村民回到道士的面前时,道士已经准备好了治疗儿子的药物。
道士把药递给村民,并对他说:“恭喜你完成了我的要求。
你展示了坚韧毅力和对你儿子的爱。
现在,你儿子的病会得到康复。
”故事结束后,国君看着那个贪婪的官员,深思熟虑地说:“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价值和影响力。
只有在以德服人的道路上,我们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以德服人都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官员中,诚实、正直和坚韧的品德都能够带来成功和尊重。
通过以身作则,我们可以激励他人跟随我们的脚步,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高中成语故事

高中成语故事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寔心地和善,做事公正无私。
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觉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
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
四字成语“梁上君子”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比方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梁指的是房梁,四字成语“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高中成语故事2胆大如斗【胆像斗一样大,比方做事大胆。
例﹔这人很大胆﹐但是不够细心。
】三国时期,蜀国的姜维胆识很大,也有才干,得到军师诸葛亮的器重,委任他为征西将军,并且竭力培植他。
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兵马就由他统率,任蜀国的大将军。
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领兵攻打魏国,都没有取胜。
后来魏国征伐蜀国,蜀国寡不敌众,遭到惨败,后主刘禅投降。
不久,魏国的钟会阴谋叛变魏王,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便假意与钟会勾结,企图趁机恢复蜀国。
不料事机败露,姜维被魏兵所杀。
魏兵剖开他的肚子,发觉姜维的胆像斗一般大。
高中成语故事3【成语】:鸟尽弓藏【拼音】:niǎojìngōngcáng【解释】: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
比方事情胜利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越世家》,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
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
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成语合集:做人有哪些,做人

成语合集:做人有哪些,做人做人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做人的成语故事大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西汉时期,有一个着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
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
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
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
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囫囵吞枣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
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狗猛酒酸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来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
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
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变质了,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
带有人生哲理的成语故事

带有人生哲理的成语故事蕴含哲理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成语故事都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所长无用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想迁到越国去。
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
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感悟】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
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
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才高八斗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
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
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
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
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
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
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
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
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
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
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
【成语故事】开诚布公

【成语故事】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是一种形容诚恳、坦率的方式。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齐国有个名叫孟尝君的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谋士。
一天,他去拜访楚国的国君,楚国国君礼待他甚厚,孟尝君也很感激。
在离开楚国的时候,他拜访了楚国的一位大臣,这位大臣对孟尝君非常友好,并且向他大力推销自己的治理理念。
孟尝君听完之后,却并没有马上表示同意。
他说:“我还需要时间思考。
”然而,孟尝君其实已经对这位楚国大臣的治理理念非常感兴趣了。
于是他回归齐国后,把这个理念转达给了国君。
不久之后,齐国的治理开始变得更加公正、更有序了。
然而,这个时候,孟尝君的一位助手却说:“这个理念是我想出来的。
”孟尝君听到后,毫不犹豫地挑明了事实:“不是你想出来的,是一个楚国大臣告诉我的。
”虽然这个真相可能会导致孟尝君的名声受到损害,但他依然选择了说出真相,因为他一直坚信,“开诚布公才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坦诚开放、坚持真理,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勇于说出真相、坦率相待,才能建立起和谐、信任的社会关系。
人无信则不立故事

人无信则不立故事1. 人不可无信,古代关于诚信的故事都有哪些1、“一诺千金”的故事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曾子杀猪曾子原名曾参,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
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
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3、桴鼓不鸣董少平光武帝召任董宣为洛阳令。
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法逮捕。
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在我国丰富的成语宝库中,有一个极具启发意义的成语故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个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寓意着人们在关键时刻要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当时,卫国的公子奚仲,在一次远游途中不幸遇水溺亡。
他的好友介子推得知这个消息,为了寻找奚仲的遗体,不惜割肉喂鹰、殉葬良友。
介子推的忠诚感动了天地,奚仲得以复活。
而恰好是在这个时候,奚仲的一只翅膀化为鹏鸟,一声鸣叫,震惊了天地。
从此,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寓意着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要有惊人的表现。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神秘色彩。
在这个过程中,奚仲的忠诚和朋友间的情感让人动容。
而当奚仲复活,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场景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奇迹的向往。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平凡的日子里,要积累力量,锻炼自己,等待关键时刻的到来。
故事中的人物特点鲜明。
奚仲忠诚可靠,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守护友情;介子推善良仁爱,为了朋友可以付出一切。
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风貌为我们树立了楷模。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优点,用心去交朋友,用心去做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成语呢?首先,我们要学会低调,不鸣则已。
在平凡的日子里,要默默积累知识、能力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
其次,我们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在一鸣惊人的时刻,勇敢地站出来,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最后,我们要珍惜朋友间的情感,像奚仲和介子推那样,用生命去守护友谊。
总之,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们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断充实自己,等待关键时刻的到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一鸣惊人的人物。
古代名人具有警示人生意义的成语故事大全

古代名人具有警示人生意义的成语故事大全在学习成绩的同时,学习成语中所蕴含的精神与警示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习他们坚强不屈的精神,抛弃其碌碌无为的人生作风,做一个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成长中的中国人。
名人成语故事大全精选1:上行下效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
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
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
”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
弦章看了摇摇头,说: “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
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古代名人成语故事篇2:望梅止渴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
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
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
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
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
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做人的成语故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着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
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
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
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
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但箭头
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
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
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不过,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
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
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
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个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囫囵吞枣
有个人以前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
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能够健脾,但吃多了会对
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
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能够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
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
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仅仅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
正的知识。
狗猛酒酸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来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
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
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
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不过奇怪的是,他家的酒
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变质了,
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
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
猛了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
你家去买酒,不过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
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所
以,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您看,一匹恶狗看
门,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门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个国家
让坏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门,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颠倒,社会腐败,百
姓遭殃。
居安思危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
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
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
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
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
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
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能够保护自己了。”
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
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
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不过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
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充足的学识与水平,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
莫及。
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
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
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
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
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
这么一部巨着,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
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着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
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
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不过,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
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
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因为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
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
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
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