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第一人称写法的运用

合集下载

换个角度大不同——高考作文第一人称运用技法例析

换个角度大不同——高考作文第一人称运用技法例析

换个角度大不同—高考作文第一人称运用技法例析◎毛永健毛永健,北京学贵阳附属中学教'。

距离产生美感,生活如此,高考作文的写作亦然。

譬如第一人称的运用,除了能使阅卷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而外,更多的则是因为有“我”的约束,考生总是选择亲身经历的真实素材来进行写作,从而造成部分文章的缺钙与低幼。

其实,高考作文作为艺术的一种呈现形式,其中的“我”并非一定就是“真我”,考生既可以写作真实的“我”,直抒真情;也可以变换一,写作艺术了的“我”,用第世间万物,从而让文本具有性的3如此作文,来的,更3一、“我”乃“真我”:直抒胸臆生:“作文实3”高考作文的分中,具有真情实感是分的一3从,高考作文中的“我”可以是“真我”,写的真,抒的情真,的真,就可能有的生活3我一直为,真的写作高以假为真,其次以真为真,以真为3既然“我”“真我”,使是中的,考生写让阅卷者感的文来3一,阅卷者一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碰撞与,进考生的真实感、真实感情、真实感悟的文本情中,,阅卷者一定生活的,真切的情感,考生的实,如此,作文高分,有如东卷高考优秀作文《“爱”心口开》3“爱”在心口难开/一考生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亲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N,签上大名后又继续埋头看报了。

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作罢,反正我也习惯了。

收拾好东西,我顺手把门带上,那轻轻的关门N,仿佛一声叹息似的。

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学校走去其实,我也想他对我笑一笑,说声“考得不的我跟我父亲好像是天生仇人,从小到大,我们的交战便没停过。

调皮是男孩的天性,每当我闯了祸,他总一声不吭,抡起皮带没命地抽。

大概是遗传了他的执拗,我也不哭,一阵清脆的抽打声和妈妈的哭喊声混战,最终便以“砰”一N 摔门的巨响——我夺门而出告终。

妈妈常跟我说,其实他是爱我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要我试着和他沟通一下。

沟通?我冷笑,和他这种机器怎么沟通?他甚至对路边不相识的扫街大婶笑一笑,却吝惜地不肯对我展露分毫,他表达“爱”的一语言,便是那无止境的皮带抽响。

高考作文高分技巧:第一人称叙事法

高考作文高分技巧:第一人称叙事法

高考作文高分技巧:第一人称叙事法第一人称叙事法【特点】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

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范文】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正和同班的贾林走在去集镇的小路上。

说不清什么原因,自那次我的作文《我的爸爸》在班上作为范文读了以后,贾林对我显得非常热情,莫非他要向我学习写作文的诀窍?“你的那篇文章写得真棒,我听了后仿佛看了遍电影。

”贾林说着,撞了下我的肩。

“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好。

”“那也比我的强多了。

明年升学我也悬乎,要考不上,还多望你……”下面的话没有说出来,我也没有再问,脑子里却在想,真要向我学吗?不知不觉便到了集镇上。

这是个不大的集镇,离我们学校只有几百米路,离我的家也不过四五里路,我的爸爸经常在这集镇上卖雪糕,供我上学。

今天也许就能遇到他,我那可怜的爸爸!“哎,你看那件毛衣怎么样?”贾林那热情洋溢的话把我从痛忆中拉了回来。

还没等我开口,他又说:“眼下天气转冷,穿毛衣暖和,怎么?是身上没钱?没关系,我这里有钱!”“不是,我……”我看见他已把钱交给了卖毛衣的。

“这怎么行呢?我兜里有钱!”“这不算什么,拿着吧。

”说着一把把毛衣塞到我怀里。

我不知所措地搂着毛衣,心里想为什么贾林对我这么好?以前,他可是有名的“小气鬼”呀,今天怎么?……猛地,我的眼光落到一个卖雪糕的身上。

那青布方褂,方口布鞋,多么熟悉的身影,这不是我亲爱的爸爸吗?我刚要扑过去,扑到爸爸的怀里,叫一声“爸爸”,可是他蹬上自行车到别处卖了。

我刚想追过去,被贾林一把拽住:“那个人是谁?”“噢,那是我爸爸!”“你作文里写得你爸爸不是县人事局的干部吗?”“我那是个虚构的人物,借这个人物来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

”贾林蓦地低下头,似乎受了很大的凌辱,慢慢地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沉默。

高考作文技巧如何运用合理的人称和时态

高考作文技巧如何运用合理的人称和时态

高考作文技巧如何运用合理的人称和时态高考作文是每位考生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而如何运用合理的人称和时态则是考生们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技巧之一。

人称和时态是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运用合理的人称和时态可以使作文内容更加准确、生动、有说服力。

本文将介绍高考作文技巧中合理运用人称和时态的方法。

一、人称的运用人称是指在作文中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表达说话者、听话者或其他人的身份关系。

在高考作文中,应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人称,不同的人称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 第一人称(以个人为视角进行叙述)第一人称在叙述个人经历或观点时常常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例如,当考生要讲述自己的观点、经历或感受时,可以使用第一人称,如:我认为、我经历过、我觉得等。

使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文章更具亲切感,并能增强读者对文章内容的信服力。

2. 第二人称(以读者为对象进行交流)第二人称在作文中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用于命令、建议或劝说等写作场景。

例如,当考生想要直接与读者进行对话或提出建议时,可以使用第二人称,如:你应该、你能够、请你思考等。

使用第二人称可以拉近阅读者和文章之间的距离,增加读者的参与感。

3. 第三人称(客观描述或引用他人观点)第三人称在高考作文中使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客观叙述、描述事物、引用他人观点等情况。

例如,当考生需要客观地描述一件事情或引用专家观点时,可以使用第三人称,如:他们认为、专家指出等。

使用第三人称能够使文章更加客观、中立,并给读者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二、时态的运用时态是指在作文中使用过去时、现在时或将来时来表达不同的时间状态。

正确运用时态可以使作文时间结构合理、语义准确。

1. 过去时态(描述过去已发生的事情)过去时态通常用于叙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如:过去的经历、历史事件等。

例如,当考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回顾历史事件时,可以使用过去时态,如:我曾经、那时候等。

运用过去时态能够使作文更具时效性,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事情发生的时间流逝。

高考记叙文写作要点

高考记叙文写作要点

高考记叙文写作要点高考语文记叙文写作要点有哪些一、高考记叙文容易写成“流水账”。

很多高考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能把握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需要浓墨重泼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写下来”。

又因为受字数的限制(800多字),本身有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所以写出的.记叙文往往只有“结果”而无“过程”。

二、高考记叙文容易犯叙事“低幼化”的毛病。

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一写作文就“无话可说”,在抓耳挠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或小学生活。

当然不是不可以写童年或小学,而是需要注意叙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完全变成了一个“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稚的很。

要记住,有些事情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可能很有趣,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但现在所写的*是给成年人来看的(阅卷老师),因此此类*得分很低。

三、高考记叙文一旦追求“写出波澜”容易走上不合理虚构的歧途。

现实生活很平淡,少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可写。

而作为考场作文,平铺直叙的*是不可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的;而学生为了叙述的“引人入胜”,为了结果的“出人意料”,往往会无中生有,编造故事。

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生活常识的匮乏,所编的故事常常破绽百出、捉襟见肘。

因此记叙文写作就陷入两难的地步:不虚构吧,情节平淡,不能引人入胜;虚构吧,生活经验不足,细节不真实,也难以引人入胜。

高考如何写好记叙文一、高考写记叙文新颖的题材高考写记叙文,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材。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充足的材料,就无法写好记叙文。

掌握丰富的素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

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永远是记叙文选材不竭的矿藏。

选择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同时注意变换选材的角度,要懂得选择独特的角度来抓取材料。

诚然,****于真实生活的材料很重要,但也需对之进行合理想象。

因为,记叙文绝对不是对生活简单的“刻录”和“拷贝”。

*不是无情物,必定要倾注作者对人物和事情的思想感情。

语文中第一人称的作用

语文中第一人称的作用

语文中第一人称的作用
在语文中,第一人称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 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使用第一人称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思考,使文章更加真实、生动。

例如:“我认为…”、“我觉得…”、“我想…”等。

2. 提供叙述角度:使用第一人称可以确定叙述的角度,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例如:“我看到…”、“我经历了…”等。

3. 强调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使用第一人称可以强调写作时的主体思想和态度,突出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例如:“我思
故我在”、“我独立思考…”等。

4. 增加文章情感色彩:使用第一人称可以增加文章的情感色彩,使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我深感悲伤…”、“我
内心充满希望…”等。

5.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使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因为读者往往更容易相信来自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陈述。

例如:“我亲眼目睹…”、“我亲身经历…”等。

总之,第一人称在语文中的作用主要是突出个人观点、提供叙述角度、强调主体性、增加情感色彩,同时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和可信度。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适度使用,避免过度主观或个人偏见。

高考作文心理活动描写之内心独白法_作文1000字_高考作文指导_

高考作文心理活动描写之内心独白法_作文1000字_高考作文指导_

高考作文心理活动描写之内心独白法内心独白,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

小编收集了内心独白法,欢迎阅读。

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可以具体、生动的突出人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形象。

那么怎样来描写人物的心理呢?方法很多如内心独白法,景物衬托法,人物行为暗示法等,这里我们重点讲讲内心独白法的运用。

内心独白,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

内心独白法形式比较灵活,文章中可以用一整段话来描写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这叫整段式;例如: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

我慌慌张张地向家里跑去。

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地出现在我眼前。

我的心立刻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

也可以零散地分布在一段话当中,例如:《大扫除》放学后,我参加了卫生大扫除。

我拿起一把大笤帚走到教室后面开始清扫地面。

忽然,在一张桌子腿下发现一支笔,我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支“派克”圆珠笔。

这笔是谁的呢?我看了一下座位,这是王明同学坐的地方,准是他丢的。

我记得前些天,他还向同学们吹嘘地说,他过生日的时候,他爸爸要送他一支“派克”笔。

这下别吹了,我把它藏起来,让他尝尝着急的滋味。

我把笔放进口袋里,刷刷地清扫地面。

忽然,我眼前浮现出王明同学着急的面孔,仿佛看见他急得抓耳挠腮。

我这个玩笑开得不是地方,怎么能拿自己的快乐,去换取同学的着急呢?我得把笔给他送去,让他获得一个意外的惊喜。

内心独白的内容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表达。

一,让人物自己跟自己说话。

例,有一次上思想品德课,王老师给我们讲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人要是不爱劳动就叫懒惰,懒人是最没出息的。

”她接着问同学在家干不干家务活。

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格外紧张,怦怦乱跳,唯恐老师叫到我的头上。

想想自己从来没有在家干过家务活,不觉自责道:王小利啊,王小利,你自己还是大队长呢!在学校还能劳动,可是在家里干过什么活呢?什么事不是妈妈干的?完了,今天老师提问,我看你怎么回答?二,在心里和别人说话。

第一人称写作技巧

第一人称写作技巧

第一人称写作技巧
1. 哎呀,咱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时候,可别忘了要把自己的感受写得真真的呀!就好比你写自己吃了个超级美味的蛋糕,那得把那香甜的滋味儿给写出来,让人感觉好像自己也在吃一样。

比如“哇塞,我一口咬下去,那甜丝丝的味道瞬间在嘴里散开,这感觉太棒啦”。

2. 嘿,要让自己成为故事的主角呀!别害羞,把自己的想法、行动大大方方地写出来。

像写“我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追寻我的梦想,管他什么困难呢!”,这样读者就能跟着你的节奏走啦。

3. 知道不,把自己的情绪放进去很重要咧!高兴就写高兴,难过就写难过。

比如说“我那会儿伤心极了,眼泪止不住地流”,这样才有感染力嘛。

4. 写作的时候,要多和周围的人互动起来呀!像“我对他说,快来看呀,这里好美!”,这样故事不就更丰富了嘛。

5. 可别小瞧了细节描写哟!哪怕是一个小动作,都能让读者更了解你。

例如“我紧张地搓着手,心里七上八下的”。

6. 咱得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呀!就跟自己真的在经历一样。

比如写“我就像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神奇”。

7. 要大胆一点嘛,把自己最独特的经历写出来。

像“我那次的冒险,真的是这辈子都难忘啊!”。

总之,用第一人称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完完全全展现出来,让读者和你一起感受,一起经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更有意思,更吸引人!。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表达技巧之人称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表达技巧之人称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表达技巧之人称在高考语文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而人称的运用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

掌握好人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准确理解作品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一人称。

在文学作品中,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或者表达情感是非常常见的。

第一人称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作者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读者仿佛能够直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一同经历故事中的喜怒哀乐。

比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和觉醒,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思想变化和内心挣扎。

使用第一人称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当“我”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恐惧、希望等各种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坦诚地讲述了自己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的痛苦、迷茫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和坚韧。

然而,第一人称也有其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只能讲述自己所知道和经历的事情,对于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故事可能无法全面展现。

这就需要作者在运用第一人称时,巧妙地通过其他方式来补充和丰富故事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你”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相对较少,但一旦运用得当,往往能够产生独特的效果。

以“你”作为叙述对象,仿佛作者在与读者直接对话,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互动性。

比如,在诗歌中常常会使用第二人称来表达深情。

舒婷的《致橡树》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诗人通过“你”来称呼橡树,将自己的爱情观娓娓道来,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坚定信念。

在散文中,第二人称也可以用来营造一种亲切、温馨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第一人称写法的运用
《城南旧事》以一个小姑娘的眼睛看社会,获得十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效果,如果视角换为一个成人的眼睛,味道完全是另外一种,因此,文学作品选择合适的视角非常重要。

考查近年来各省市高考优秀作文,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满分记叙文的写作基本上都是第A,称“我”;即便是不少故事新编类的创新式记叙文,“我”也是文章运思成篇的线索人物,成为文章切入与构思的主要视角或唯一视角。

一、“我”的出场,使学生容易进入写作情境,产生不愁没话说的写作效应。

考试时要进入写作情境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但“我”的出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

当置身现场“心中有人”,当拟想和设定一个具体情境——或向好友倾诉,或对亲人侃侃而谈,内心的拘谨会很快消失。

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同学,平时写作水平不怎么样,但是给朋友写信时却文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可以写上好几页,这就是设身处地,这就是身临其境,这就是“心”在现场,因此“我”的出场能较好较快较出色地解决考场无话说的问题。

2009年江苏高考有篇十分机智而又切合题意的记叙文佳作《品味时尚,让我们从“头”说起》,开篇选择了“我”这一叙述角度,颇具声色,好像在和一位朋友娓娓而谈,心中的感慨奔泻而下:小时候的“平头”“分头”、初中时的“毛毛头”、高三时的“平头”……从小至今不同时期的“头”纷至沓来,贴近学生生活,极富生活气息,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注。

再如2009年湖南作文题是根据唐代诗人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与哲理写篇文章,其中有—篇记叙文佳作《让我走远看看你》,文中说:“我们紧紧相伴十八年。

却因置身太近,使我在这十八年的晨光与黑夜感受不到我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温暖厚重的那个字。

”文章以“我”为视角,从小时候父亲教游泳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扔进水中说起,洋洋洒洒铺叙开来,手不停笔一直写到今天早上高考前父亲又“责怪我不会买圆规”,似乎满篇倾倒的都是父亲的“狠心”与“距离”,然而它的背后,却是“过去的十八年,我们相离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那么以后,让我走远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文章叙事朴实平凡,滔滔奔涌的是无处不在的父爱,滚滚流淌的语言背后是动人肺腑的情怀。

“我”之目光所及、“我”之思绪所到、“我”之情之所系、“我”之笔之所至,自然是最亲近、最熟悉、最喜欢的,也往往是最生活、最动人、最灿烂的。

于是情感会流淌而下,故事会倾泻而出,细节会源源不断,语言会滔滔不绝。

二、“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容易使作品产生艺术震撼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同理,对生活的艺术感受是因人而异、纷繁复杂的,有人从事感受到人,有人从物感受到理,有人从精神感受到现实。

有人从历史感受到未来……“我”的人生经历有别于常人,“我”的生活状态有别于他人,“我”的感受也迥异于一般人。

即便是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也会因“我”的体验、“我”的心灵,而显示独特性,同时,“写自己也就是写众人,凡是人,本性都是共通的。

作家若能透彻真实地写出了自己,也就透彻真实地写出了一切入”(程海《云是海水蒸腾的——创作断想》)。

因此,“我”的沉思、“我”的描述、“我”的追求……“我”的视角就是反映现实、记录生活、照见历史的绝佳角度。

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是谈“常识”,答卷中涌现出一篇可以与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那篇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文章《他们》相媲美的记叙文佳作《这是常识,你知道么?》,文章以“我”的视角介入叙事,围绕眼前一位送儿子上学的被视为“乡巴佬”的“父亲”的言行举止,刻画了深沉的父爱,在“不随地吐痰”的常识和“尊重他人”的常识的碰撞中,“我”
两年前“怕人家笑话我有那么一位老土的爸爸”而匆匆催促父亲先回家,现在看见这一位相似的别人的父亲感觉亲切,对那两名中这位“父亲”狂吼的学生“有一股无名的愤怒”,认识到“一个生于农村没机会受教育的农民,他的行为受他的文化所制,没办法要求他符合你们的要求”,“生活中一些常识他或许不知道,但是人生中有一条常识是尊重他人,这也是常识,你们知道么?”文章写出了“我”的思考与超越,也体现了群体成长的意味。

情感是记叙文的生命,“我”是情感赖以依存的源泉,无论是爱,是恨,是愤怒,是忧伤,都通过“我”来反映和表达。

虽然,它们完全可以通过第三者来表达,但肯定远不如通过“我”来得直接和感人。

而且,从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而言,“我”的叙述角度也容易让阅卷老师快速进入情境,认同作品的真实性。

三、“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行文构思的紧凑集中与语言表述的流利顺畅,容易使作品产生自然亲切的阅读效果。

“我”可以是“实我”,也可以是“虚我”。

“我”可以是黄土高坡、经济特区、上海、钓鱼岛等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地域的代称,也可以是司马迁、屈原、杜甫、贝多芬、陀思妥耶夫斯基、菲尔普斯等历史或现代的名人,还可以是石板桥、青石街、桌子、石头、小溪、路灯、胡同等意象的代言……“我”可以是一切,一切可以是“我”,“我”不是局外人,“我”和文中的—草一木应该融为一体。

由于以“我”的视角介入,进入写作情境后,往往能剔除故作深沉、矫情做作、卖弄文采、套作宿构等不良,倾向,而代之以真实质朴、自然本色,容易造就“我笔写我心”的平实之作。

2009年湖北作文题“站在的门口”,有篇佳作是《站在十八岁的门口》,考生以第A,称的视角,通过“我”向妈妈的倾诉,展开亲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于是全文有如一幕独幕剧,“我”勾连了妈妈与爸爸,勾连了阴阳两重世界,勾连了家庭与社会……“我”犹如一个演员,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我”成为所有材料组织的聚焦点,成为所有情感抒发的倾诉点。

“我”,让故事有了切入与构思的视角,让材料有了聚集与整合的可能,“我”手写“我”口,展现了平易畅达,展现了质朴本色。

“我”,不单单是“我”,它最能贴近生活,“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清谈娓娓,私语絮絮”,“可以抒愤懑,摅忧患,展玄思,发狂想,叙欣悦,寄幽情”,是我们观察世界、梳理生活、盘点心灵的一扇窗口。

让我们好好走进“我”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