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6——物质间的相互转化.doc
初高中化学衔接讲座

初高中化学衔接讲座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适应新教材,是将初高中化学顺利衔接的重要方法。
下面是由店铺带来的初高中化学衔接讲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高中化学衔接讲座: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要突出学科本质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化学的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课时数也比原来减少,这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度,许多学生感到“化学难学”,成绩明显下降。
不少高中化学教师也反映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差距很大。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按照高一新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呢?一、找准知识内容方面的衔接点。
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内容的衔接,需要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研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用好教材,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两个学段在内容和要求方面的差异,找准知识内容方面的衔接点,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对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
1.需要补充的知识。
指初中化学出现过但不作要求而高中化学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的部分。
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酸和酸性物质、碱和碱性物质的区别与联系;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现象及同素异形体等。
这部分知识可采用集中和穿插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来加以补充。
2.需要分步提高和深化的知识。
例如,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只学过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分别介绍了其反应原理、仪器装置的使用等内容。
而高一化学则要求学生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归纳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有关化学计算,《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将摩尔用于简单的计算”,这一点令高一学生很“头疼”。
第四讲 物质的相互转化-2020年新高一初高中化学衔接课程讲义

第四讲物质的相互转化一、结构框图1、结构图2、规律1、(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①越靠前的金属单质在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②前面的金属(除K、Ca、Na外)可以将后面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③H前的金属可以与(较强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氢气。
2、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之间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酸、碱、盐、氧化物彼此间发生的反应大多是复分解反应。
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实质上也是复分解反应。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其中盐与盐、盐与碱的反应要求反应物必须全可溶。
二、相互关系1、两条纵向直线+O2 +H2O +酸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O2 +H2O +碱非金属酸性氧化物酸盐注意:(1)在常见的酸性氧化物中,除二氧化硅(SiO2)外均可直接和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如:P2O5+ H2O(热)= 2H3PO4 SO3+H2O=H2SO4 N2O5+H2O=2HNO3(2)在常见的碱性氧化物中,只有K2O、Na2O、BaO、 CaO等少数几种强碱的碱性氧化物能跟水直接化合生成可溶性碱。
CaO+H2O=Ca(OH)2 Na2O+H2O= 2NaOH BaO+H2O=Ba(OH)2(3)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酸碱中和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中应至少有一个是可溶的。
多元酸和碱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控制酸和碱的比例不同即可得到正盐或酸式盐,如CO2和碱的反应,碱过量时生成正盐,碱不足时生成酸式盐。
CO2 + 2NaOH = Na2CO3+H2O (CO2不足量)CO2 + NaOH = NaHCO3 (CO2过量)2、四条横线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碱+酸盐和水盐+盐新盐+新盐注意:①这里的非金属不包括氢和氧。
如:Cu+ Cl2 CuCl2 2Na+ Cl2= 2NaCl Fe + S FeS一般来说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越强反应越容易发生,反之越不容易。
27.初高中化学衔接——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_1_

Zn + CuSO4 = Cu + ZnSO4
以 十七条规律的 用 1 可知某物质的性质 2 可知某物质的制法 如 → 8 9 11 由 17 盐的十种制法
↑ 已知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说明 积1> 以 析 各规律 各物质间相互转 的 般规律 体到某 物质 规律要 体
CuCO 3 + H 2 SO 4 = CuSO 4 + H 2 O + CO 2 ↑
因 银氨 微溶物 银氨分市→ 只 积2>
H
金属
Cu (OH ) 2
难溶碱 银氨市
能直接 能 常
分市↑ 反
生
银氨分市→ 致刚2分市→
符合
银氨银速2 发生复 解反 的条 初中范围内 方法
银氨 发生置换反 等原因
述 种制 方法
外 在物质的制 中 如
常 的规律 如 规律
对于盐飞酸 → 新盐飞新酸 强酸 → 弱酸 如
CaCO 3 + 2 HCl = CaCl 2 + H 2 O + CO 2 ↑
稳 的 易 解的 酸 → 稳 的 另 解的 酸
如
CaCO 3 + 2 HCl = CaCl 2 + H 2 O + CO 2 ↑
高 易挥发的 酸 → 易挥发的 酸
必均适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例如 制 答 制
ZnCl 2 的方法 制 CuSO4 的方法各 几种 ZnCl 2
思考
Zn + 2 HCl = ZnCl 2 + H 2 ↑
ZnO + 2 HCl = ZnCl2 + H 2 O Zn(OH ) 2 + 2 HCl = ZnCl2 + 2 H 2 O
初高中化学衔接讲义

五、初高中化学衔接专题一: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能点]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宏观组成离子质子组成元素原子中子电子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1)物质可以再分;(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3.微粒间具有一定的间隙(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课堂练习]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微粒构成的B.同种微粒的性质不同C.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间的距离保持不变D.微粒之间是紧密排列的,没有空隙2.“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化学知识中的( )A.微粒都很小B.微粒之间存在间隙C.微粒在不断运动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3.夏天,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时,不要充得太足,其原因是( ) A.温度升高,构成气体的微粒体积增大B.构成气体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太大,使轮胎爆炸C.车轮摩擦时会产生热量,使气体的微粒间间隙更大,造成气体体积膨胀而爆炸D.夏天温度高,使空气中可能含有的可燃性气体因达到着火点而发生爆炸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放到水中不见了,说明蔗糖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了水中B.从远处就能闻到香醋的气味,是因为醋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C.湿衣服晒干了,说明衣服上的水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D.水结冰后,冰中微粒间的距离比液态水中微粒间的距离小5.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微粒的质量发生变化B.微粒的大小发生变化C.微粒间的空隙发生变化D.微粒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6.水受热蒸发和水通电分解分别发生了变化和变化。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全集)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写在前面浙江省初中的理科教学实行的是综合《科学》课程。
这无疑对于综合地认识事物,提高全面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高中的理科教学仍是采用分科课程教学,学生进入高中后,按学科分科进行学习,《化学》就是其中要学习的一门学科。
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是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
特别是新课程的有效推进和教材的多元化,相对而言,综合《科学》课程中的初中化学知识较为分散、逻辑性、系统性不够强。
使初高中课标、教材、能力方法上的衔接矛盾凸现出来,这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并且很多学生还未走出初中教学的模式,仍在用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面对高中新课程。
因此,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对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有序存储、合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知识整合、整理,学生可以以崭新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初中各部化学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各个化学概念,从而达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效果。
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途径,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这已是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而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内容和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为此,也有必要对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进行有效的介绍。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并吸收了我在以往“初高中学习衔接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编写了《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十讲),供大家共享,以便起到指导和沟通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作用,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仅自己微薄的力量。
讲义中编入的“典型例题”和“基础练习”内容较多,有的题目难度较大一些,这并不是要求全部去讲和做,而是供不同类型学校在教学中有较大的余地选择使用。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讲义完整版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讲义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篇走进高中一、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导引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敬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对化学世界充满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前提。
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同学在好奇中学会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欲望去解决问题,学得轻松,同时在学习中学会不断总结,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遵循学习的规律,必将取得好成绩。
善于提出问题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根本。
研究时还具有专业性、正确方向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因此,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课程标准强调“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重视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通过化学实验去验证、探索和发现化学知识、原理,从而形成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
课程标准要求“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总结

初中化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总结
一、物质分类
1、合成反应
合成反应是将两种或以上的原料物质或物质组合成一种新物质的化学反应。
如,饱和的氯气与水混合反应,会形成氯化氢:
Cl2+H2O→HCl+HClO。
2、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将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以上的物质,它的原料也是一种物质。
如,水解硫酸铵,会分解成硫酸和氨气:NH4HSO4→NH3+H2SO4
3、变性反应
变性反应在原料不变的情况下,对物质进行一系列的变化。
如,氧化反应是通过氧化剂对另一种物质进行氧化,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物质。
如铁粉(氧化剂)+柠檬汁(被氧化物)→柠檬汁(氧化后)+Fe2O3
二、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氧、氢和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氧气与氢气的反应能够产生水,即2H2+O2=2H2O。
水可以通过电解反应分解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即2H2O=2H2+O2
2、碳和氧的相互转化
碳(C)与氧(O2)可以通过燃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CO2):
C+O2=CO2、二氧化碳能够通过光合作用被转化为有机物质,如糖:
CO2+H2O→C6H12O6+O2
3、硫化物和酸的相互转化
硫化物与酸可以通过熔融硫酸盐反应产生硫酸,如:
2Na2S+H2SO4→Na2SO4+2H2S。
硫酸可以由含硫的碱性物质中通过水解反应分解成硫化物,如:2NaHSO4→Na2S+H2SO4。
初升高衔接物质之间转化关系导学案

《物质之间转化关系》导学案编写人:李芳芳审核人:高一化学组编写时间:2014年8月23日班级组号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指导讲解、练习提高。
【知识链接】1、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如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或种数),完成下表的补充。
【学习步骤】一、问题探究及思考举例说明常见的生成盐的方法二、归纳小结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知识小结】1、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常见应用2、复分解反应的一般规律【当堂检测】1、下列反应进行分类时(按初中的方法),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Zn+H2SO4=ZnSO4+H2↑B.2KClO32KCl+3O2↑C.S+O2SO2D.H2+Cl22HCl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解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B.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C.复分解反应不可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3、将一定质量的Mg、Zn、Al混合物与足量稀H2SO4反应,生成H20.25克,原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A. 2 gB. 4 gC. 8 gD. 10 g4、按下列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依次填入四个化学方程式,要求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必须含有前一个反应的生成物: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高中——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第六讲 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初中化学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以O 2、H 2、C 、S 、P 等为代表的非金属单质,以Fe 为代表的金属单质,以CO 、CO 2等为代表的非金属氧化物,以Fe 2O 3 、CuO 等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以及酸、碱、盐等。
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图(即八圈图)。
1. 各类物质相同转化关系图(俗称八圈图)在上图中所涉及的反应规律可简记为: 两条纵线通到底(七条规律)(1)~(7) 四条横线相联系(四条规律)(8)~(11) 六条交叉成网络(六条规律)(12)~(17) 17条规律须牢记 反应规律 示例纵向:(1)金属+−−−→−∆/2点燃O 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O Na O Na 2224=+ C u O O Cu 222∆+(2)碱性氧化物(可溶)+水→碱(可溶)NaOH O H O Na 222=+(3)碱(难溶)−−−→−∆高温/碱氧(难溶) + 水∆==2)(OH Cu O H CuO 2+(4)酸+碱→盐+水O H PO Na PO H NaOH 2434333+=+O H C u S O SO H OH Cu 244222)(+=+ (5)非金属+−−→−点燃2O 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22CO O C 点燃+ 522254O P O P 点燃+(6)酸性氧化物(易溶)+水→酸(易溶)3222CO H O H CO =+ 4325223PO H O H O P =+ (7)酸(易挥发 / 难溶)→酸氧+水(易挥发 / 难溶)↑+=2232CO O H CO H 2232S i O O H S i O H +∆从纵向来看,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其中金属元素相同。
非金属→酸性氧化物→酸(含氧酸)→盐,其中非金属元素相同。
横向:(8)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NaCl Cl Na 222点燃+(9)碱氧+酸氧→(含氧酸)盐32CaSiO SiO CaO 高温+(10)含氧酸盐→碱氧+酸氧↑+23CO CaO CaCO 高温(11)盐+盐→两种新盐↓+=+AgCl NaNO AgNO NaCl 33交叉:(12)酸+碱氧→盐+水O H CuSO CuO SO H 2442+=+(13)碱+酸氧→盐+水O H CO Na CO NaOH 23222+=+(14)酸+盐→新酸+新盐32423242CO H SO Na CO Na SO H +=+↑+=2232CO O H CO H (15)碱+盐→新碱+新盐↓+=+2424)(2OH Cu SO Na CuSO NaOH(16)金属+酸→盐+↑2H↑+=+2442)(H ZnSO SO H Zn 稀(17)金属+盐→新盐+新金属44ZnSO Cu CuSO Zn +=+以上十七条规律的应用: (1)可知某物质的性质。
(2)可知某物质的制法。
如:(4)、(8)、(9)、(11)~(17)为盐的十种制法。
(3)已知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说明:<1> 以上各规律为各物质间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某些物质有些规律要具体分析,未必均适用。
例如:制取2ZnCl 的方法与制取4CuSO 的方法各有几种?(思考) 答:制取2ZnCl :① ↑+=+222H ZnCl HCl Zn ② O H ZnCl HCl ZnO 222+=+③ O H ZnCl HCl OH Zn 22222)(+=+ ④ ↑++=+22232CO O H ZnCl HCl ZnCO ⑤ 22ZnCl Cl Zn 点燃+⑥ ↓+=+4224BaSO ZnCl BaCl ZnSO⑦ Cu ZnCl CuCl Zn +=+22因2ZnCl 为无氧酸盐,故规律(9)、(13)不适用。
因2)(OH Zn 为难溶碱,故规律(15)不适用。
∴ 只有如上7种制法。
制取4CuSO :① O H CuSO SO H CuO 2442+=+ ② O H CuSO SO H OH Cu 244222)(+=+ ③ ↑++=+224423CO O H CuSO SO H CuCO因Cu 为H 后金属,2)(OH Cu 为难溶碱、CuO 不能直接与SO 3反应生成CuSO 4,Ag 2SO 4为微溶物,不符合与CuCl 2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也不能与Cu 发生置换反应等原因,∴ CuSO 4只有上述三种制取方法(初中范围内,方法③也不常见)<2> 此外,在物质的制取中还有一些常见的规律,如: 对于盐+酸→新盐+新酸,有如下规律: ① 强酸→弱酸如:↑++=+22232CO O H CaCl HCl CaCO② 稳定的(不易分解的)酸→不稳定的(另分解的)酸。
如:↑++=+22232CO O H CaCl HCl CaCO ③ 高沸点(不易挥发的)酸→低沸点(易挥发的)酸。
如:↑+∆+HCl SO Na NaCl SO H 2)(2)(4242固浓④ 可溶性酸→难溶性酸。
如:↓+=+323222SiO H NaCl HCl SiO Na<3> 从反应规律与反应类型的关系来看。
属于化合反应的有:规律(1)、(2)、(5)、(6)、(8)、(9)。
属于分解反应的有:规律(3)、(7)、(10)。
属于置换反应的有:规律(16)、(17)。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规律(4)、(11)、(12)、(14)、(15)。
规律(13)不属于任何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初中阶段不属于任何一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包括:O H CO O CH 222422++点燃O H CO O OH H C 22252323++点燃2CO Cu CuOCO +∆+ 酸氧+碱→盐+水2. 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使用范围:(1)金属活动顺序:很活泼Na Ca K 较活泼Fe Zn Al Mg)(H Pb Sn 钝化不活泼AuPt Ag Hg Cu(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以前的较活泼金属,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金属则不能。
较活泼的金属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3)很活泼的金属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碱,然后碱再与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无金属生成。
2、 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1)酸:无机化合物中,除硅酸(32SiO H )不溶于水,大多数常见的酸易溶于水。
(2)碱:一水合氨(O H NH 23⋅)、2)(OH Ba KOH NaOH 、、易溶;2)(OH Ca 微溶;其余碱不溶于水。
(3)盐:铵盐、钾盐、钠盐、硝酸盐易溶;盐酸盐中22Cl Hg AgCl 、(氯化亚汞)不溶,其余溶;硫酸盐中44PbSO BaSO、不溶,4CaSO 、42SO Ag 微溶,其余都溶;碳酸盐中,+++Na K NH 、、4溶,+2Mg 微溶,其余不溶;磷酸盐、硫化物中除+++Na K NH 、、4溶外,其余不溶。
(4)酸中342HNO SO H HCl 、、为强酸,43PO H 为中强酸,、、3232CO H SiO HCOOH CH S H 32、为弱酸。
(5)可溶性碱除O H NH 23⋅(弱碱)外均为强碱,不溶性碱为弱碱。
了解酸、碱、盐的溶解性的应用之一是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 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1)复分解反应需在溶液里才能发生,在固态时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时不发生反应。
还要看生成物是否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 产生沉淀 ② 放出气体 ③ 生成难电离的水 (2)复分解反应常发生在下列几条反应规律中:① 酸+碱→盐+水(有强酸或强碱,至少一种物质可溶,若碱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 ② 酸+碱性氧化物→盐+水(碱氧可不溶于水,但要溶于酸,酸为强酸) ③ 酸+盐→新酸+新盐(盐可不溶于水,但要溶于酸,酸为强酸) ④ 碱+盐→新碱+新盐(反应物的碱和盐均要溶于水) ⑤ 盐+盐→两种新盐(反应物均要溶于水) 【典型例题】第一类:物质推断题解决这一类的题目,要从现象入手,然后根据无机物之间的关系和无机物的性质,找到突破口,解决问题。
[例题1] 有三种金属M 、N 、R ,其氧化物中只有N 的氧化物溶于水,且水溶液pH 值大于7,已知R 能从3AgNO 溶液中置换出Ag ,R 不溶于盐酸,M 能在2O 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则M 、N 、R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正确位置是( ) A. M 、N 、H 、R B. R 、M 、H 、NC. R 、H 、M 、ND. N 、M 、H 、R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实际反应推导金属活动性顺序,关键是先确定一个标准,其他的与它相比较。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而不管它是在氢前还是在氢后,但要注意金属与盐反应时,盐应为可溶性盐。
根据题意溶于水且水溶液pH >7的碱性氧化物只有O Na O K 22、和BaO CaO 、,这些金属的活动性都很强。
又据题干信息可知,Ag R H >>,M 是铁,故M 、N 、R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应为N 、M 、H 、R 。
答案:D[例题2] 有A 、B 、C 、D 、E 、F 六种物质的稀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K 2CO 3、BaCl 2、Ca(NO 3)2、NaCl 、H 2SO 4、AgNO 3中的某一种溶液。
下图为常温时上述溶液两两混合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表示无明显现象或生成微溶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在下图中的空格内用“↓”“↑”“-”表示出对应反应的实验现象,问:F是。
解答:解决这道题目,可以先把K2CO3、BaCl2、Ca(NO3)2、NaCl、H2SO4、AgNO3相互之间反映的现象各自列出来,例如:K2CO3与BaCl2反应产生沉淀,与NaCl反应无现象,与H2SO4反应产生气体,与AgNO3反映也产生气体。
将其他物质互相反映的现象全部列出来,对照上面的表格,将A、B、C、D、E、F分别是什么列出来,解决本题目。
(2)硝酸钙[或Ca(NO3)2][例题3] 现有Cu、CuO、CuSO4、C、CO、CO2 六种物质,它们的反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上述六种物质中的一种)。
(1)请利用初中所学知识推断图中Y、Z、W、N分别对应物质的化学式:Y 、Z 、W 、N ;(2)写出M →N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X →W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这是一道表格型的推理题,其实解决方法雷同,Cu、CuO、CuSO4、C、CO、CO2这六中物质两两反应的现象列出来,再根据表格,知道,X能得到的物质有三种,W能由四中物质分别得到,所以Z是二氧化碳,由此推导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