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I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蕴结型)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治疗盆腔炎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治疗盆腔炎体会
血藤 1 0 g ,皂 角刺 1 0 g 。 1 . 2 . 3 湿毒蕴结型 银 花 1 5 g ,鳖 甲 1 5 g ,连翘 1 0 g ,蒲公 英 1 0 g ,红藤 1 0 g ,升麻 1 0 g ,椿根 皮 1 0 g ,紫 花 地丁 1 0 g , 大青 叶 1 0 g ,桔梗 1 0 g 。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医 疗 论 坛
Me d i c i a l Tr e a t me n t F o r u m
7 6-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我科 常见的盆腔炎 有 以下 四种症型 ,具体
黄柏 2 0 g ,赤芍 2 0 g ,败酱 草 2 0 g ,大
1 . 2 . 1 寒湿凝滞型
术2 0 g 。
鲜水果 ,忌食 辛辣 ,香燥 之品 。 1 . 6 . 3 湿 毒蕴结型
肉粥。
血藤 2 0 g ,苦 参 2 0 g ,丹 参 2 0 g ,百 花 蛇 舌 草 2 0 g ,炒 苍 1 . 2 . 2 湿热 蕴结 型 大血 藤 2 0 g ,败酱 草 2 0 g ,丹参 2 0 g ,
中药 保 留 灌肠 辨 证 治 疗 盆 腔 炎 体 会
钟 琪娅
云南 省中医医院妇科 ,云南 昆明 6 5 0 0 2 1
【 摘
要】 目的:探讨 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治疗 慢性盆腔炎及 临床护理 。方法 :慢性盆腔炎患者 以中药保 留灌肠 治疗 ,配合 心理护理 、
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结果 :患者 临床症状 明显减轻 ,治疗效果明显。结论 :中药保 留灌 肠配合规范 护理能有效治疗 慢性盆腔 炎 ,值得

中药内服加热熨及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中药内服加热熨及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征有 所改善。无效 : 经两 个疗程 治疗 后症 状 、 体征 无明 显变
化。
2 结 果
所有病例均 为我 科门诊患 者 , 共收治 6 O例 , 采用随机数 字表
法 分为两组 , 每组各 3 。治疗 组 : O例 年龄 1 8—5 0岁 , 中位 年龄 3 . 5 2岁 ; 病程 3个月 一 8年 , 中位时间 3 5年。对照组 : . 年龄 1 4 , 9— 9岁 中位年 龄 3 . ; 4 7岁 病程 5个 月 一7年 , 中位
为一个疗程 , 休息 3日后开始下一疗程治疗 。
13 疗效评定 标准 . 疗 效评定参照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 的《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 准》 。显效 : J 自觉症 状 消失 , 妇检 恢 复正常 , 附件 区无 压痛 , 组织 柔软 , 体征 改善 。好转 : 自觉
炎” 为依据 , 据病 史 、 状 、 征 、 检 、 根 症 体 妇 B超 检 查等 确 诊。 排除标 准 : 诊断 为子宫 内膜异位 症 、 ① 盆腔结 核 、 盆腔肿 瘤 、
广。
【 关键词 】 慢性盆腔炎; 药内 中药热熨; 中 服; 中药灌肠
d i1 .9 9 ji n 17 0 6 .0 20 .3 o:0 36 /.s .6 2— 39 2 1 .6 03 s
中图分类号 : R 1 .3 7 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7 0 6 ( 02 0 0 8 0 6 2— 3 9 2 1 )6— 6 8— 2 直肠 1 c 以上 , 慢 注入 , 入后 静 卧一小 时 , 4m 缓 注 经期 停 用 。
中药 内服方 : 当归 1g 赤 芍 1g 川芎 1g 5, 0, 0,
桃仁 1g 红花 1g 元胡 1 g香 附 1 g 0, 0, 5, 5 。小 腹冷 、 腰骶 酸困加 小 茴香 1 g五灵脂 1g 木香 6 ; 0、 0、 g 白带 量多 、 色黄腥臭 加土茯 苓 1 g黄柏 1g 苦参 1g 病 程较 长 、 质较 差加 黄芪 3 g 5、 5、 5; 体 0、 白术 1 g薏米 3 g 腹部硬结 、 5、 0; 胀痛拒按加三棱 1g 莪术 6 、 0, g 乳香 6 、 g 没药 6 。每 日一剂 , 煎 3 0 l分 3次温服 。 g 水 0m , 中药热熨方 : 赤芍 1g 当归尾 1g 丹 参 1g 元胡 1 g 5, 5, 5, 0, 三棱 1g 莪术 1g 桃仁 1g 红花 1 g乳香 1 g没药 1 g川 0, 0, 0, 0, 0, 0, 椒 1 g 白芷 1 g希 莶草 2 g 0。 0, 0 。上药 装袋 ( 棉布缝 制 , 用 大小 2 c 3c , 2 0 m× 0 m) 蒸 0分 钟 , 敷于 下腹部 ( 免烫 伤 ) 每 日一 避 , 次, 经期停用 。 中药 灌肠 方 : 翘 3 g 蒲 公 英 3 g 败酱 草 1g 地 丁 连 0, 0, 5, 1 g鱼腥 草 2 g 黄 柏 1g 苦参 1 g 苍术 1g 土 茯苓 1g 5, 0, 5, 5, 0, 5。 水煎 20 l每 日两 次 , 0m, 每次 10 , 留灌 肠 ( 意 : 0 ml保 注 灌肠 药 液温度控制在 3 。 9 C左右 ) 。患者取左侧 卧位 , 用导尿管插 入

自拟中药灌肠方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

自拟中药灌肠方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
腔 炎 患 者 开 辟 了一 条 更 加 高 效 、 速 、 全 的 治 疗 途 径 , 报 道 快 安 现 如下 。
参照《 中药新药 临床研 究指导 原则》 判定 。痊愈 : 状 、 症 体 征消失 , 妇科检查、 B超诊 断均恢 复正 常 , 年未 复发 ; 半 显效 : 症 状 消 失 , 征 、 科 检 查 及 B超 有 明 显 改 善 ; 效 : 述 均 有 体 妇 有 上 改善 , 但月经来时仍 有不适 感觉 ; 无效 : 诸症经 过治疗后 均未见
效差 。盆 腔静脉较 为丰 富 , 呈蔓 状静 脉丛 , 且较 其他 部位 的 静脉壁薄 , 缺乏外鞘 , 盆腔中小 静脉缺乏瓣膜 , 组织疏松 , 便于渗 透吸收 , 女性生殖器 与直肠 之间仅 有 “ 一壁 ” 隔, 之 药物 的有效 成分通过直肠壁 的黏膜充分 吸收到达盆腔 , 直达病变处 , 而且直 肠 周围与盆 腔有 丰富的静脉丛 而缺 少静脉 回流瓣 , 使药液能较
芍 2 。将药 物用水浸泡 3 i, Og 0r n 液面高 出药物 2e 一 m, a m 3e 煎
过 1次后 , 泡 2 i, 第 2次 , 两 次 煎 好 的药 液 混 合 , 量 再 0mn 煎 将 液 为 2 0m 0 L左 右 , 度 为 3 温 9℃ ~ 1℃ 。 4 2 2 灌 肠 方 法 .
12 诊 断 标 准 … .
医学“ 热人血室” “ 、 妇人腹痛 ” “ 、 带下病 ” “ 、痛经” “ 、 瘸瘕” “ 、 不
孕 ” 范 畴 。西 医 学 认 为 , 性 盆 腔 炎 不 同 于 其 他 内 脏 的 炎 症 , 等 慢 大 部 分 为 逆 行感 染 所 致 , 病 菌 经 子 宫 内膜 感 染 后 , 犯 子 宫 肌 致 侵

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毛琼冬黄海媖(上饶市广信区中医院,江西上饶334100)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女性常见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可造成患者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不孕[1]。

现阶段,针对此类患者,西医多以抗生素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多由湿热内蕴、癖毒内结引发,治疗上应注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2]。

本研究以中药外敷联合灌肠为主,以抗菌药为辅,探讨该疗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

对照组30例,年龄21岁~50岁,平均年龄(34.78±3.04)岁;病程0.5年~6年,平均(3.29±0.96)年。

观察组30例,年龄22岁~50岁,平均年龄(34.82±3.03)岁;病程0.5年~6年,平均(3.25±0.93)年。

2组均经B 超、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中枢系统病变以及恶性肿瘤患者。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予以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1103、20190602,规格0.25g )0.75~1.5g/次,2次/d ;静脉滴注注射用甲硝唑(吉林津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0801、20191203,规格25mg ),首次剂【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30采用头孢呋辛钠与甲硝唑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30例联合中药外敷与灌肠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以及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5-12T14:02:08.6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作者:胡玉梅[导读]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 211500) 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胡玉梅(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 211500)【摘要】目的: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与对照组17例。

对照组给予口服中成药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灌肠治疗。

治疗后对其临床资料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经采取不同给药方式治疗2~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疗无效例数为0,对照组无效2例,无效率为11.8%,表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治疗组B超包快明显减小,仅2例患者进行了3个疗程的治疗,而对照组进行第3疗程治疗的患者高达7例,表明治疗组中药灌肠方法起效快,疗效更佳。

结论: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药灌肠方法进行治疗,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起效快、治愈率高的优点,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关键词】中药灌肠;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322-02 盆腔炎症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多数是以疼痛为主要表现[1]。

而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迁延所致,或发病慢,症状不典型,未及时治疗所致,严重威胁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2]。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给予中药灌肠方法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门诊就诊的确诊慢性盆腔炎患者35例,无发热,无急性炎症,不需要抗生素治疗的B超证实无盆腔包块或包块直径<3cm者。

中药保留灌肠+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中药保留灌肠+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1 . 1 一般 资料
症状明显改善 ; 2 例效 果轻微 。有效 率达 9 8 %。 2 0 1 1 年1 月一 2 0 1 3 年1 月 共 收治 患者 9 6 3 病例
2 0 1 2 年 1 2月 5日
例 平均 年龄 3 2 岁, 剖 宫产史 2 6 例, 最短 剖宫产 术后 2 年。 最长剖官产术后 2 0 年 。临床症状 为 : 腰酸 , 腰痛 , 下腹 坠胀 , 月经正常 ,白 带 多有 异味 , 阴道少许不规则 出血者 5 例。 1 . 2 治疗方法 中草成份 : 红藤 3 0 g 、败 酱草 3 0 g 、 白花蛇 舌草 3 0 g 、 赤芍 1 5 g 、蒲公英 3 0 g 、芙蓉 叶 3 0 g 、金银花 9 g 、连翘 9 g 。 湿热重者 : 加车前子 2 0 g 、栀子 1 0 g 肿块 明显者 : 加皂刺 1 5 g 、三棱 1 5 浙贝母 1 5 g 。
同时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 干, 周身乏力 , 时轻时重 , 严重时不能行走 , 曾静滴 甲硝唑 头 孢类 等药物后有 所好转 , 5 年来 经常腰酸腹痛 , 白
带时 多时少 , B 超 提示 : 左侧 附件 区可见 3 . 0 e m× 4 . 0 e m包 块, 回声 不均 , 盆腔积液 2 . 8 e m , 妇检 : 阴道壁充血 , 潮 红色 , 宫颈肥大 , 柱状 细胞外移 , 可见 3  ̄ 4 个纳 氏囊肿 , 子宫后位 , 稍增大 , 活动欠佳 , 压痛 明显 右附件增 厚 压痛 明显 、无反跳 痛, 左附件 区可触及一包块 , 大小约 3 . 0 c m× 4 . 0 1 3 1 1 1 。 诊为“ 慢 性盆腔 炎 , 盆腔包块 ”, 属湿 热蕴结 型。于本 院行 中药 灌肠

中药妇炎清号灌肠加脐疗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护理分析

中药妇炎清号灌肠加脐疗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护理分析

来稿日期:2012-02-25 作者简介:孔令霞(1975-),女,河北张家口人,主管护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临床护理.中药妇炎清Ⅰ号灌肠加脐疗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护理分析孔令霞1,邹艳玲1,封继平2(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省平山县妇幼保健院,河北平山050400) 关键词: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中药治疗;妇炎清Ⅰ号;灌肠;脐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 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1492(2012)02-0084-03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中医认为该病是因禀赋不足、摄生不慎、阴户不洁或劳倦过度所致.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主证为小腹或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酸痛;经期腹痛加重或经期发热;月经失调;性交痛;久不受孕;带下量多,色黄粘稠、秽臭;小便黄,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舌质正常或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脉玄滑数.此病病情反复难愈,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病妇女的身心健康.我们采用妇炎清Ⅰ号灌肠加脐疗治疗56例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01—2007-0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符合湿热蕴结型的56例,年龄23~47岁,平均39.6岁;病程4个月~15年.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腹胀痛、腰骶酸痛、月经不调、白带增多;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妇科检查子宫常见后倾,活动受限,输卵管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B超检查附件增厚,炎性包块或盆腔积液.病例选择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慢性盆腔炎诊断及分级标准,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型.排除①妊娠期或近期准备妊娠的患者,哺乳期患者;②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患者;③合并有心、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④肛门直肠疾病术后及大便失禁患者;⑤腹部皮肤有疾病患者;⑥不能坚持治疗及配合随访的患者.1.2 方法1.2.1 药物 妇炎清Ⅰ号,药物组成:蒲公英2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15g,生薏仁20g,益母草12g,黄柏10g,昆布10g,海藻10g,泽泻10g,防已10g.1.2.2 用药方法 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2次,将煎得的药液混合共计300mL,每次灌肠时使用150mL,灌肠时温度保持在37~39℃[2].1.3 具体方法1.3.1 用药时间 早9∶00,晚睡前30min,每日2次,30d为1个疗程.1.3.2 灌肠操作 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臀部垫软枕抬高约10cm.将备好的药液倒入已消毒的输液玻璃瓶中,插入输液器,剪去输液器前段的针头及过滤器,接16号导尿管.润滑导尿管前端,排出空气,轻轻插入肛门10~16cm米,调节控制阀,5~10min灌完药液.灌肠完毕拔出导尿管,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压,再抬高臀部,嘱患者卧床休息30min以上.1.3.3 脐疗操作 患者取平卧位,将已预热的上述药物的药渣装入纱布口袋中,敷于脐部30min,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48·第28卷第2期2012年4月 (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28No.2Apr.20122 结 果疗效判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执行.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腹酸痛等症消失,一般检查、理化检查、妇科检查正常,停药一月内未复发;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腹酸痛等症消失或明显减轻,理化检查、妇科检查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腹酸痛等症减轻,理化检查、妇科检查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腹酸痛等症无减轻或反而加重,理化检查、妇科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有加重.本组56例患者中治愈21例,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3 典型病例患者女,37岁,4年前患急性盆腔炎,经治疗好转出院.近4年来因受凉等原因多次复发,近5天因劳累病情加剧.B超示:两侧卵巢紧贴子宫,盆腔积液.妇科检查:阴道内见较多黄色分泌物;子宫轻度压痛,活动欠佳;附件左侧增厚,轻度压痛.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给予妇炎清Ⅰ号灌肠加脐疗,1个疗程后,下腹部疼痛消失、妇科及B超检查均正常.4 讨 论慢性盆腔炎是盆腔内生殖器及盆腔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炎性病变的总称.多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规范炎症迁延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因行经、产后等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正气不足以御邪,湿热邪毒乘虚入侵,蓄积于下焦,客于胞中,与血互结,阻滞胞脉,致使胞脉气血不畅,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病机主要是湿热为患.妇炎清Ⅰ号其方中蒲公英、败酱草长于清热解毒、消痛排脓、祛瘀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散结;黄柏清湿热泻相火,主攻湿热下注;生薏仁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它与败酱草合用善治病程较长之肠痛有脓之症;益母草,活血调经,可治淤血腹痛及妇女瘀阻痛经;昆布、海藻消瘀散结,加快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张力,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黏附率、促进炎症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松解粘连组织.全方配伍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取得显著疗效.且直肠给药,减少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了肝脏的负担.直肠与子宫附件毗邻,灌肠给药后药物经直肠黏膜吸收,药物直达病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包块吸收.5 护理体会5.1 心理护理此病迁延,治疗效果不明显,造成患者体质差、心里负担重.因此,护士在接触患者时要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给予患者关心与帮助,解除她们的思想负担.同时要消除不利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5.2 饮食护理饮食对疾病的恢复很重要,饮食护理得当可以起到扶正祛邪、恢复健康的作用.本病为湿热之邪逗留下焦,侵袭胞脉及胞宫气息所致.故在饮食护理中应嘱患者饮食清淡、少量多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助清热利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及焦炒爆热之品,注意饮食有节.5.3 灌肠的护理①物品准备:药液、输液玻璃瓶、网套、输液器、导尿管、温度计、石蜡油、纱布、治疗巾、卫生纸、弯盘;②环境准备:保持室温在20~26℃,准备屏风或布帘,操作中注意遮挡保护患者隐私,以免造成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③患者准备:操作前及时与患者沟通,耐心讲解灌肠的目的、操作过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④操作注意事项:灌肠液用量不能过多,温度应适宜,温度过高会损伤肠黏膜,过低使肠管收缩,腹痛加剧,影响药液在肠道吸收[3];操作时灌肠液面距肛门<30cm,患者如有便意应降低灌肠筒,减慢灌肠速度,嘱患者深呼吸;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遇有阻力时应嘱患者深呼吸,稍待片刻再插入,不可暴力插入;灌肠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听取患者的主诉,出现剧烈腹·58·2012年4月孔令霞等:中药妇炎清Ⅰ号灌肠加脐疗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护理分析第2期2012年4月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期痛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后药液至少保留30min,利于药物的吸收.如果每晚灌肠后能保留至次日晨效果更佳[4].5.4 脐疗的护理肚脐穴名神阙,位于任脉,而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又为冲任循行之所,而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岐”,故三脉经气相通.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脑及胞宫.脐疗时药物经脐透入经脉,随经脉气血流注运行而输布全身,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治病保健作用[5].脐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准备好药物,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②脐部清洗擦干后,将备好的药包置于神阙穴上,药包上覆盖厚毛巾,便于保温.也可将热水袋置于毛巾上保持温度,但应防止烫伤;③每次脐疗前后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有皮疹、痒、痛应暂停,如出现局部溃疡应停止脐疗;④治疗过程中温度适宜,寒冷季节注意保暖.5.5 卫生宣教①注意个人卫生,经期、产褥期卫生用品要清洁,不滥用不洁代用品;②产褥期、经期禁房事,保持外阴清洁,提倡淋浴,禁游泳、盆浴;③根据身体情况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0-254[2]杨英,邓连珍,关晓红,等.不同温度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50-51[3]张晓琴.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0,11(3):125-126[4]肖云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与护理慢性盆腔炎[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2):60[5]魏振装.家庭脐疗[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2[责任编辑:李蓟龙]。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困扰。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是将中药制成汤剂,通过灌肠的方式进入体内,达到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的作用,同时通过贴敷在患处,改善盆腔循环,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康复。

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一是中药汤剂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迅速起效;二是贴敷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三是中药配方可以个体化调整,针对不同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史了解,明确病因和病情。

然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适合患者的中药药材,制成中药汤剂。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白芍、益母草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在灌肠时,可以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病情选择灌肠的时间和方法。

一般来说,每次灌肠量为500毫升左右,可以采用开塞露、器械注射器等进行灌肠。

灌肠时需要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度,避免过度刺激。

在贴敷方面,可以选择阴道贴敷或腹部贴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贴敷时需要注意保持清洁和干燥,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的实施效果经过多项实验证明是良好的。

一方面,中药汤剂能够有效清热解毒、消炎杀菌,减轻炎症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贴敷能够改善盆腔循环,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康复,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治疗的不适感。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是治疗女性盆腔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明显的实施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同时注意保持灌肠和贴敷的技巧和方法。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治疗盆腔炎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s idx [ ] .DsMakr, 09 6 ( ) 6 — as n e J i res 2 0 ,2 4 :13
1 0. 7
pl yt vr n rm [ ]。JO s t y acl e , o cscoays do e J y i y bt n eo R s eG
c nc o ifa a e f nl mm aoy t r m a k r i poy y tc v r s n r es n lc si o ay y —
[ 1 Bd c A, a ud nM Y sky e a eu h 1 ] iei C m ra O, ei aaE, t 1 rm g— l .S
( ):3 6 3 0 1 3 —4 .
[ 9]D ln J B uta N, i C, t 1 F K n N — e oF , o s dJ Fx e a.N ・Ba dT F i f e
d si lt n r g n rc p o x r s in i e tl c l t mu a e a d o e e e tr e p e s n S roi e l o s
rl ei n,lp i n e it e e s i d ls e t grs wi e t a d r s i lv l n a oe c n i t n sn l h
d o :t er r lt n h p t n u i e itn e a d b d r me h i e ai s i o i s l r ssa c n o y o n
广



21 第 4 卷第 1 00年 1 期

1 ・ 3
此作 为实验的阳性对 照药 。益 肾 I 与二 甲双胍 均能 改善 方
[ 8] G n6e R t N , n m J e a.R at eoye oz1z F, o S Mii , t 1 ec v xgn e u i
志 ,2 0 ,3 ( 0 :28 - 9 . 0 8 3 2 ) 3 52 0 3
[4 1 ]谭海荣 ,刘恩棋 ,潘竞锵 ,等 .益 肾 I方对阿霉素诱
导大 鼠肾病综合征 的治 疗作用 [ ].中国新药杂志 , J
2 0 ,1 ( ) 6 —6 . 0 3 2 4 :2 42 7
[5]Xt N, aastiuI G og uI e a.T eaioe— i Pp s io , er o , t 1 h dpnc a or i
[ ].Mo C lE dcio, 0 3 0 1 ) —2 J l e nor l 20 ,2 1( - :11 . l n 2
[ 0 R b 1 ] aeK,L hk Proe G,e a dpknsad ereM, ahf K r t 1 io ie .A n
wt plcscoaysn rm [ ].JE d c nlI— i o yt vr ydo e J h y i n of o n i
血糖和糖耐量 、增强胰 岛素敏感 性 、 因子脂 联 素水平 和 脂联 素/ 瘦素 比率 、拮抗高胰 岛素血症 和高雄激素血 症 ,两
者 结 果 基 本一 致 。
参考文献 :
sn rme[ ] .J Ci n of o Me b 0 6,9 ydo J l E de nl t ,2 0 n i a 1
20 0 8,3 ( 4 4):5 85 4 7 —8 .
[ 3]刘广南 ,邝少松 ,潘竞锵 ,等 .益肾 I 方对 P O C S大
[2 1 ]文炯 ,杨 正望 .补 肾化瘀法 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 的研
究进展 [ ].中医药导报 ,2 0 ,1 ( ) 48 . J 0 8 4 3 :8 —6 [3 1 ]谢桂 珍 ,周卓 秀 .多 囊卵 巢综 合征 中 医临床 研究 概
v s, 0 8 1 ( 2 :1 2 - 1 1 et 2 0 ,3 1 ) 1 4 1 3 .
isl s t c J nui r i a e[ ].Mo Me , 0 8 4 ( 11 ) n e sn l d 20 ,1 1—2 :
741 7 . — 51
[ 2] Sm a y N,H si ,Syd M,e a Cii ls nf ah M ae m t 1 l c i i— . na gi
况 [ ].广 西 中 医 药 ,2 0 ,2 ( ) 8 —9. J 0 2 5 4 :191 1
鼠胰 岛素抵抗及血 糖 、血脂 的影 响 [ ] .中 医药 临 J
床 杂 志 ,20 ,2 ( ) 8 — 1 0 9 1 3 :191 . 9
[4]郑琳颖 ,潘竞锵 ,吕俊华 .白芍总苷对脂肪肝 大 鼠增 强胰岛素敏感性及 抗脂 肪肝作 用 [ ].中国 中药 杂 J
f1] K si as E,Da a tK naa i E h f c fisl i ni adrks .T ee et o ui m . f s n n
s n i z r n t e c r iv s ua ik f co s i me e st e s o h a do a c lr rs a t r n wo n i
s e is i d c d o i aie sr s n t e d vo me to n p ce . u e xd t te s i h e lp n f i — . n v s l e itn e a d h p ra d o e im n p l c si v r u i r ssa c n y e — n r g n s i oy y t o a y n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