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古文翻译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的翻译和赏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的翻译和赏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分别是《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15课古诗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春天,我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向阳的树,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天净沙秋思》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汇总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汇总语文七班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汇总一、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被称为"卧龙"。
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
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志在复原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二、故事背景本文是三国时期闻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导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聪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三、理解文言文【说明】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清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方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决。
清静:这里指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能。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兴奋精神。
励,兴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清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伴同时间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伴同岁月而消逝。
枯落:凋落、衰残。
比方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应当〕从清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育自己的品德。
不幽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摒除外来干扰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需要静心专一,而才能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能,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怠忽就无法兴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间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逝。
第15课《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
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 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 《资治通鉴》资:帮助;治: 治理;通,通史;鉴,借鉴。 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 道”,即以历史上的得失为 鉴来帮助加强统治。毛泽东 曾通读《资治通鉴》多达17 遍。
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 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的上我事务多呢?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 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 “见往事” 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 希望的一句话是 卿今当 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言描写
蒙乃
于是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开始 和
蒙论 者 讨论
议,
议事
大
惊曰:“卿今
现在
非常(十分) 惊奇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再,又 读书人 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见事 之
迟 就 为什么 无实义
晚乎!”肃 遂
于是
拜见
表顺接
拜蒙母,结友而别。
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人 物 形 象
• 1孙权:耐心劝学 平易近人 • 严格要求 殷切期望 • 以身作则 现身说法 •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 2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 才干谋略 大有长进 • 胸怀坦荡 虎虎生威 • 3.鲁肃 爱才敬才
民国老课本小古文第15课桂知识点注音版拼音版原文+重点词语注释+现代文翻译

小古文桂拼音版原文+注释+翻译一、拼音版原文《桂ɡu ì》庭t ín ɡ 中zh ōn ɡ 种zh òn ɡ桂ɡu ì,其q í 叶y è 常ch án ɡ 绿l ǜ。
秋qi ū 时sh í 开k āi 花hu ā,或hu ò 深sh ēn 黄hu án ɡ,或hu ò 淡d àn 黄hu án ɡ。
每m ěi 遇y ù微w ēi 风f ēn ɡ,浓n ón ɡ 香xi ān ɡ 扑p ū 鼻b í,人r én 咸xi án 爱ài 之zh ī。
花hu ā落lu ò,取q ǔ 以y ǐ 和hu ò 糖t án ɡ,贮zh ù 于y ú 瓶p ín ɡ 中zh ōn ɡ,虽su ī 历l ì 久ji ǔ 而ér 香xi ān ɡ 甚sh èn 烈li è。
二、注释庭:庭院。
其:代词,它的,这里指桂花树。
或:有的。
闲:都。
之:代词,代桂花。
以:用来。
和:把糖和桂花搅拌在一起。
贮:储存,保存。
虽:即使。
历久:经过很长时间。
甚烈:非常浓烈。
“甚”是很、极。
三、翻译庭院中种有桂树,它的叶子四季常绿。
秋天的时候会开花,有的花朵是深黄色的,有的是淡黄色的。
每当微风吹来,花香浓郁扑鼻,人们都很喜欢。
等到花落的时候,把落花和糖搅拌在一起,保存在瓶子中,存放的时间越久,香味越浓烈。
四、全文停顿。
庭中/种桂,其叶/常绿。
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
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
花落,取以/和(huò)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参考译文

《诫子书》参考译文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2、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
第15课 孙权劝学

第15课孙权劝学司马光好学惜时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上学,他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因为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一会儿就能背诵,而他常常需要比别人多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背诵。
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司马光经常一个人留在学堂里,认真朗读和背诵老师讲解的东西,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不差,才肯罢休。
司马光于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后,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他的官职虽越做越大,生活上却一如既往。
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做学问,他的居室里,除架上、桌子上堆满了图书外,最特别的就是在硬木板床上放着的一只圆木枕头了。
司马光称之为“警枕”。
原来,当他读书困倦极了,便枕着这只圆木枕睡去,可他只要身子稍一动弹,木枕就会滑出头颈,人就立刻惊醒,他就可以马上下床继续伏案攻读。
多少年来,司马光就是用这只“警枕”度过了无数个少眠之夜,最终成为一个满腹经纶的大学者。
【拓展心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司马光写下了鸿篇巨制《资治通鉴》,名满天下,传颂千古。
这伟大的成就来自他的勤奋好学,来自他的严于律己。
让我们向司马光学习,做一个有追求、能吃苦、乐学善学的中学生。
正是读书好时光1.有人说过:“读书,乃养气也。
”好书,都是有香气的。
仔细品,便能体味到这般香味,将它吸入五脏六腑之中,不仅把废气除了,心灵也被洞洗了一遍,身心仿佛都浸染在这股香气之中,精神亦为之一振。
如此这般说来,我们也应当读好书,养好气,周遭都浸染于书香之中,让它熏陶我们的思想,熏陶我们的心灵,熏陶我们的精神!暖暖的阳光下,淡淡的茶香中,我仿佛看到一阵阵的香气从书中飘散出来,越来越远,回旋飘转,亘古不散……(江苏南京中考满分作文《书里有个“我”》)2.读书好比与友人聊天,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思想的闪光。
肝胆相照者,谓之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已无憾矣,然而那些作者们将自己内心的全部交付于你,任由你去阅读评论,那么你还有什么孤独呢?因为你拥有那么多知己呀!渐渐地,你发现你的思想已不是别人的跑马场,而是你将所有书中的精华提炼,再经过与书中的知己谈论后所得到的精华中的精华。
第15课 孙权劝学

第15课孙权劝学基础知识1.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1)卿.今当涂掌事(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孰.若孤( ) (4)即更.刮目相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权谓.吕蒙曰 (2)卿今当涂.掌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 (4)见.往事耳(5)孰若.孤 (6)蒙乃.始就学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 今义:(2)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今义(3)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今义:(4)但当涉猎但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文学常识填空。
(1)《资治通鉴》是代政治家、史学家支持编纂的一部通史。
(2)古时候的“经”,指的是(法、儒)家经典,包括《》《》《》《》《》等书。
类文阅读鲁肃过蒙屯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
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
书三上,权乃听。
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过.蒙屯下 (2)遂往诣.蒙(3)肃于是越席就.之 (4)权悉.以兵并蒙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7.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1.(1)qīnɡ(2)yé(3)shú(4)ɡēnɡ2.(1)对……说,告诉(2)当道,当权(3)推托(4)了解(5)比得上(6)于是,就3.(1)古时候王侯的自称独自,孤独(2)到了……的时候以及(3)重新更加(4)只转折连词,但是4.(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2)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3)分别几天不见,就应当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为什么这么晚才认清这件事呢!5.(1)宋司马光编年体 (2)儒易诗书礼春秋5.(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6.(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课1、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望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便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呀。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说完,拔剑而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生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2、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è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外貌光艳美丽。
早晨邹忌穿衣戴帽,看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十分美丽,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他坐谈,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谁美呢?”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观察徐公,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美;照镜子看自己,又认为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她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进入朝廷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美。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
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都偏爱大王,朝廷中的大臣都害怕大王,全国之内的百姓都有求于大王。
由此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很深。
”大王说:“好。
”于是就下达命令:“众多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给予上等的奖赏;上书劝谏我的人,给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并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的奖赏。
”命令刚下达时,众多的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廷的门口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之后,偶尔还有人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说些什么,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四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威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3、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
病焉,问于展禽。
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
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
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场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
”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
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
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
”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想写一篇文辞谢罪,请求齐国退兵,但找不到适当的措辞,求问于展禽。
回答说:“我听说,大国要做好小国的表率,小国要事奉好大国,这样才能防备祸乱,没听说用言辞就能解决问题的。
倘若作为小国却自高自大,激怒大国,使它把祸乱加到自己身上,那么大难当头,言辞又有什么用处?”文仲说:“国家已经危急了,各种贵重的物品,只要可以送礼的,没有舍不得割爱的。
希望凭着你的说辞去给齐国送礼,能否试一试呢?”展禽让乙喜带着不值钱的润发膏去慰劳齐国军队,说:“我们国君不才,没有侍奉好贵国边界上的官员,让您非常生气,以至带兵来到我国的郊野经受风雨,所以派我斗胆前来慰劳贵国的大军。
”齐孝公接见使者问道:“鲁国害怕了吗?”回答说:“小人倒是怕了,但君子并不怕。
”孝公说:“你们国库空虚,农村大旱,凭仗什么不怕?”回答说:“我们凭仗着周公和太公的职守。
从前周成王命令我们两国的始祖周公和太公说:‘你们要全力支持王室,辅佐先王。
赐给你们土地,你们要用牺牲祭祀天地,立誓以为质信,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不互相侵害。
’现在你来讨伐我国的过失,目的也是让我们知错顺从就宽恕了,一定不会灭亡鲁国。
难道还会贪图我们的土地,而抛弃先王的遗命吗?那样还怎么能称霸诸侯?凭仗这个所以不怕。
”齐孝公于是同意讲和,退兵而还。
4、臧文仲如齐告籴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
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
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
辰也备卿,辰请如齐。
”公使往。
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
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
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
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
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
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对鲁庄公说:“与邻国结好,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乃是为了应付国家的急难。
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珠玉财物,乃是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
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国君为何不抵押钟鼎宝器向齐国要求购买粮食呢?”庄公说:“派谁前去?”臧文仲回答说:“国家遇到饥荒而由卿大夫外出求购粮食,是古代的制度。
臣充列卿位,请派臣去齐国。
”于是庄公派遣臧文仲赴齐。
臧文仲的侍从说:“国君没有指派你,你却主动要求,这不是自己挑选差事去干吗?”文仲说:“贤明的人应该争当危难而谦让平易的事务,当官者应该敢于任事而不逃避危难,在高位者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国家才能安定。
现在我不去齐国,就不是争当危难了。
处于上位而不体恤百姓,当了官而又懒于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国君所该做的。
”臧文仲去到齐国后,用鬯圭和玉磬向齐国求购粮食,说:“天灾流行,殃及敝国,饥荒又降临到人民中间,百姓瘠瘦羸弱,生命受到威胁。
对周公、太公的祭祀无法保证,给王室的贡品也难以操办,我们国君很担心因此而获罪。
所以不敢再珍惜先君的宝器,请求交换贵国积余的陈粮。
这既可减轻贵国管粮人的负担,也可解救敝国的饥荒,使我们能担当向王室朝贡的职守。
不但我们的国君和臣子能领受到贵国国君的恩惠,就是周公、太公和天地间的所有神祇也靠这可以继续得到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