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说明文阅读
专题04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原文版)

专题04说明文、议论文阅读【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南洋杉,见证恐龙统治地球的植物(1)在许多恐龙复原图上,经常有大片的“松林”,郁郁葱葱,是大恐龙的绝美背景。
只是,你知道吗?那其实()松林,()另一类了不起的植物,那就是南洋杉家族。
(2)南洋杉家族在2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的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遍布全球,向南覆盖了现今南美洲、非洲、南极洲、印度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冈瓦纳大陆,向北延伸到了英格兰、格陵兰和瑞典。
(3)化石证据表明,如今的南洋杉森林在恐龙时代已经成型,但在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南洋杉林和恐龙一道遭受了重创。
目前,南洋杉林基本仅限南半球部分地区,或者作为松树以及杉树林的附属种出现在北半球。
(4)尽管有时会被当成松树,南洋杉科的球果、种子和叶子与松科有着明显的区别。
松科的球果鳞屑上表面有一对带“翅膀(翼)”的胚珠(种子),而南洋杉科成员的球果鳞屑上仅有一个胚珠。
此外,与松科的典型细长针状叶子不同,南洋杉科的叶子的尖锐程度非常多样。
不同的物种,叶子的形态可呈鳞片状、锥形到线形或者椭圆状。
还有一些种类有着宽阔的叶子,就像开花植物的叶子一样。
(5)现在,古老的南洋杉家族(南洋杉科)仅存3个小家族(南洋杉属、贝壳杉属和瓦勒迈杉属),总计41个物种。
这其中,瓦勒迈杉属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稀有的。
(6)6500万年前,瓦勒迈杉很可能从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熊熊的森林大火和行星撞击中幸存了下来,恐龙却很不幸没能逃脱灭绝的厄运。
在狭窄的砂岩峡谷里躲避了数百万年,瓦勒迈杉从至关重要的根部共生真菌那儿获得适宜的湿度和足够的水分。
在潮湿的峡谷里,瓦勒迈杉从基底(灌木丛)里再次发芽,逐步复苏。
但是,诺布尔瓦勒迈杉是唯一现生的成员。
(7)至于相对“树丁兴旺”的贝壳杉属,总计21种,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群岛。
在新西兰北岛上发现的最大的考里松Tāne Mahuta(毛利语意为“森林之主”),据2002年的观测,整棵树高度超过45米,树干周长不小于15.4米(以胸径约4.9米计),它可能至少生长了2000年!(8)沿着南洋杉科木化石旁边的隐蔽小路散步,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过去的地质历史。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的阅读之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的阅读之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技巧七年级语文现代文的阅读之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技巧在学习语文时,阅读现代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现代文包括了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它们各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掌握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语文水平。
下面是一些针对七年级学生的阅读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记叙文的阅读技巧记叙文是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
记叙文通常会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叙述故事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清故事的起承转合来把握整个文章的脉络。
其次,要注意描写细节的理解。
作者会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我们要仔细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最后,要抓住故事的主旨思想。
记叙文有时会通过故事来传递一种价值观或道德观念,我们要通过故事的发展过程,找到其中蕴含的含义和观点。
二、议论文的阅读技巧议论文是通过论证和表达观点来影响读者的一种文体。
阅读议论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作者通常会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句,理解作者的意图。
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议论文通常会使用一些事实、数据和例子来支持观点,我们要仔细分析这些论证手段,判断其是否具有说服力。
最后,要思考自己的看法。
与记叙文不同,议论文更注重读者对观点的思考和判断,我们要积极参与到文章中,思考自己的观点,并与作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和思辨。
三、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说明文是通过解释和描述来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文体。
阅读说明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理解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说明文通常会明确说明解释的对象和要达到的目的,我们要抓住这些信息,明确文章的核心内容。
其次,要注意理解专业术语和概念。
说明文有时会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我们要通过上下文和其他提示来解读它们的含义。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练习与答案一、【说明文】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银杏银杏有非常古老的历史。
早在2.7亿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了。
经过大约1亿年的漫长岁月,银杏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大片大片的银杏树林,与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遍。
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植物界的恐龙”。
到了第三纪,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剧变,只有少量的银杏侥幸生存下来,它们成了植物界中的稀世之物,科学家心目中的“植物活化石”。
相对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很缓慢。
一般情况下,栽种下它的幼苗,要经过15--20年才能结果,有的甚至需要30--40年时间。
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公公种树,孙子吃果”,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公孙树”。
如此缓慢的生长速度,如此晚的结果年龄,一定要有很长的寿命才能适应。
一点儿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
目前发现的最“长寿”的一棵银杏古树生长在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据说已有4000多岁了,直到今天还果实累累。
那么,银杏为什么这样长寿呢?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凡是“高寿”的古老银杏,都有极为发达的根系。
根系扎入地下很深的地方,有利于抵抗各种不良环境。
另外,由于银杏生长缓慢,需要的养分比较少,它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活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银杏长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病虫害较少。
这是因为银杏体内含有一种叫乙烯醛的物质和多种有机酸,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抑菌杀虫作用,所以银杏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1、为什么称银杏是“植物界的恐龙”? ()A.银杏长得跟恐龙一样大。
B.银杏存活的时间和恐龙一样长。
C.银杏和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遍D.银杏和恐龙一样都灭绝了。
2、第三自然段画“_______”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列数字B.打比方列数字C.打比方作比较D.作比较举例子3、下列不属于银杏树长寿原因的一项是()。
A.有极为发达的根系B.生长缓慢,需要的养分少C.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D.和恐龙一样悠久4、文中第一自然段画“_______”句子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2、A;3、D;4、不能。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

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让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
(7)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浅显易懂。
(8)引资料
引用具体事例、数据、名言警句、诗词、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富有趣味,或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1)写人类(2)记事类(3)写景类(4)状物类
记叙文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
线索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胡适《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复仇事件)。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2)分类别
(2)并列式: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并重的。
(3)层进式:文章采取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从而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
也叫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事例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现代文阅读公式法

现代文阅读公式法
现代文阅读公式法是一种基于一定格式和结构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文阅读公式:
1. 记叙文阅读公式:时间+地点+人+事。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概括记叙文的
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 说明文阅读公式:说明+对象+内容。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概括说明文的主
要内容,包括说明的对象和内容。
3. 议论文阅读公式:论点+论据+论证。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概括议论文的主
要内容,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4. 描写文阅读公式:描写+对象+特点。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概括描写文的主
要内容,包括描写的对象和特点。
5. 文学作品阅读公式:主题+情节+人物+语言。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概括文
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情节、人物和语言。
在使用现代文阅读公式法时,可以先通过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然后根据文章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阅读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公式法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代替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散文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分四大板块,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语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

语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记叙文答题技巧一、阅读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一)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方法:围绕主人公,圈出有关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词,组织语言概括简洁地写下来。
格式:(时间+地点)+主人公+事。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问答题一定要紧扣中心解答)。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答题格式: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中心(品质、道理)方法:文章通过写,告诉我们。
攻略:1、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2、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3、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表达赞美与热爱()。
4、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答题格式: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中心(品质、道理)方法:圈含义深刻的关键词→挖蕴含的喻义→结合经验悟出道理→写下来。
攻略: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提升立意,稍加整理,就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品质、道理等的关键词圈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果题中有结合实际来回答方法:结合文章中心谈收获或启示(先理解句子含义)+举生活中或者自己的例子+至少用一句话总结。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中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满分攻略与答题方法

中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满分攻略与答题方法1记叙文阅读题型·误区概括题:考生往往在答谓语部分的时候出现失误,比如学生概括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会答作“爸爸为儿子买橘子”,这样的概括就不能准确抓住人物的行为。
本文感人之处主要在爬月台,因此应概括为“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努力地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
含义题:有的考生混淆了“含义”和“作用”的意思,其实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重在解释词语和句子的语境义。
而“作用”是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揭示中心……所以只要看清楚题,就不会答错。
赏析题:失误主要表现在由分析语言引申到分析情感这一环节,考生往往把握不好。
其实对于情感的分析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题,文末的抒情议论句往往是这一得分点很好的提示。
人物形象分析题: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揭示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要避免在一个点上使用近义词,否则会降低得分率,比如“勤劳、任劳任怨、吃苦耐劳”。
应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答题,变成“勤劳、疼爱子女、本分善良”。
有的考生忽略了“简要分析”’,不列举相关细节,只举出性格和品质,造成丢分。
2说明文阅读题型·误区题目和开头的作用:主要失误在答题角度单一,忽视了其他得分点(详见后文例题)。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主要失误是说明方法写不对,写不全。
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是很灵活,如果遇到复杂的题型就得不到分数。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词所起到的作用是答题关键,而且分析时必须结合上下文里具体的内容。
而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一步,用程式化的句子答题,造成丢分。
是否符合原文表述的选择题:考生容易因没有细心看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3议论文阅读题型·误区找出论点:论点作为一个判断,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这一点有些考生没有很好地把握;还有的考生把分论点错误地当做了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不止一种,有的考生思维单一,造成漏答失分。
分析论证过程:有考生不知道这是一个过程,在答题句式上就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专家议论文答题知识要点: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一] “富门寒教”与“寒门富教”当今家庭,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小孩,所以孩子们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其教育也越来越科学。
“富门寒教”就是极有意义的教育方法。
“富门寒教”古已有之。
陆游“从来简俭作家风”,王安石告诫子女“家衰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堪称“寒教”典范、这种家教常为今人所推崇,香港亿万富翁包玉刚、李嘉诚等,深知“千金难买幼时艰”的道理。
有意让孩子们远离富贵自食其力,所以他们的子女个个事业有成。
现在的许多学校,常请革命老前辈给学生讲革命传统,让他们了解上一代人的艰辛,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屡,恒念物力难艰”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从而让孩子们明白,从小在密罐里泡大的人,是没多大毅力与恒心的,只有泡一泡苦水,才会拥有缔造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然而,与“富门寒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
应该说明在大多数家庭还称不上“富门”,却有相当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抱着“苦了什么也别苦了孩子”的心态,对孩子大施“富教”。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尚且不说,衣服要穿名牌的,零食要吃进口的,学习用具要买高档的,兜里的零用钱不断,桌上的好菜独享。
处处养尊处优,时时惟我独尊。
父母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却让孩子的“消费意识”大大超前。
然而,遗患的是“寒门富教”的结果并没有让孩子的德、智、体方面“富”起来,这样的“富教”实质上是“害教”。
因此,不管是“富门”还是“寒门”,都是让孩子少享点现成的福多吃点苦头。
一个孩子只有从小经受着生活的磨练,长大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专家10.依据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出下边句子的含义富门寒教:寒门富教:11.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凹凸的启示①初学写字时,便觉得“凹”和“凸”这两个字古怪特别,但从未深究。
现在忽然觉得这两个字不仅形象生动,非同一般,而且还寓许多人生哲理于其中。
②“凹”者,深陷也。
这不难令人想到埋头苦干,扎根生活。
而“凸”呢?不正像功成名究,出人投地吗?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任何成功,都不是信手粘来,唾手可得的。
没有春的耕耘,哪有秋的收获?“不是一翻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的一生也只有以埋头苦干为基础,向着自己的目标,在社会的浪潮中拼搏,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③把“凹”和“凸”并列起来,又体现了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
逆境与厄运无疑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但在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好事。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智,激发人的进取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过:“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
”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说:“生命持久在于智慧,智慧在于思索,思索在于痛苦。
”——而痛苦又在于人生道路的凹凸不过王。
鲁迅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对一切的不幸。
”④“凹”和“凸”连接的人生啊,阻隔了弱者踟蹰不前的步伐,但也成了铸炼强者的熔护!12.选文第②段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改为改为、改为13.任选一种你理解的论证方法,结合文中具体句子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专家15.下面的两个例句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谈谈你的理解。
①司马迁遭受“宫刑”摧残,含羞忍辱,埋头苦修,终有《史记》赫然问世。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说“优越的条件易消磨人的意志,艰苦的环境反能增长人的才匆。
”你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最先与最后《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道理。
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
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为人的处世金针了。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做发动战争的罪魁),“不为祸始”(不做制造灾难的祸首),甚至于“不为福先。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
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
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为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
但这些事又别论。
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失了跑完预定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
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
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吧。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美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
“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名。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中国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专家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起敬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17.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用原文填空。
旧中国“凡事都不容易有改”的原因主要有:不为_________________ ,不为_____________ ,不为_________________ 。
18.为什么说“不为最先,不耻最后”是赛马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提到的学校运动会中的五种不良表现,请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将“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中的“胜兆”改为“胜利”,“败兆”改为“失败”行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