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

合集下载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本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本
• 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 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
1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2 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 3 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
1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1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2
呼吸系统并发症
3
全脊髓麻醉
4
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
5
恶心呕吐
6
尿潴留
1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2 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 3 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 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吴新民 王俊科 庄心良 叶铁虎 杭燕南 曲仁海 徐建国
薛张纲 熊利泽 王国林 欧阳葆怡 孙晓雄 郭曲练
概述
• 定义: 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物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 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 响
• 目的: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 低麻 醉风因和危险因素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如下:
(1)局麻药特殊神经毒性:利多卡因脊麻发生率高; (2)患者的体位影响:截石位手术发生率高于仰卧位 (3)手术种类:如膝关节镜手术等; (4)穿刺针损伤、坐骨神经牵拉引起的神经缺血、小口 径笔尖式腰麻针造成局麻药的浓聚等因素。
马尾综合征病因
(1)局麻药鞘内的直接神经毒性 (2)压迫性损伤:如硬膜外血肿或脓肿 (3)操作因素损伤。
马尾综合征
马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主要因素 蛛网膜下腔 神经周围的 局麻药浓度
局麻药的种类
影响因素 备注
给药剂量 最重要的因素
局麻药的浓度
影响局麻药在蛛
网膜下腔分布的 因素
如重比重溶液(高渗葡萄糖)、脊麻中选

1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

1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2017-12-14 07:03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1 马虹(共同负责人)王国林王俊科(共同执笔人/共同负责人)吴新民郭曲练虞建刚(共同执笔人)熊利泽薛张纲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

不同的临床研究采用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

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

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

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

(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020版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20版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2020版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

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

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

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

3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徐宁

3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徐宁

3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徐宁熊利泽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

近年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出现了脊-硬联合麻醉(CSEA),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

本文主要对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概述。

一、神经系统1、脊髓损伤穿刺损伤脊髓极为罕见。

若误穿入脊髓或局麻药注入脊髓,可造成严重损伤甚至横贯性损害。

病人立即感到剧烈疼痛,出现完全迟缓性截瘫,偶尔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

严重损伤所致截瘫预后不佳,病人多死于并发症或终生残废。

脊髓损伤后果严重,应强调预防为主。

L2以上穿刺时尤应谨慎,出现“落空感”或“负压现象”应停针作注气或水气泡试验,遇异感或疼痛应退针观察。

如果发生截瘫应当早期积极治疗,给予脱水、皮质类固醇、神经营养药及物理治疗等综合疗法。

2、神经根损伤硬膜外麻醉和脊麻均可导致脊神经根损伤,其中硬膜外麻醉更为多见。

这是因为脊麻穿刺在L2以下进行,所对位置为脊髓圆锥以下的马尾神经,漂浮于脑脊液中,穿刺针不易伤及。

但如果穿刺针偏向外侧,则有可能伤及神经根。

此外,硬膜外导管过硬亦可引起神经根损伤。

临床上表现为相关神经区域的疼痛和功能减退。

神经根损伤后3天内疼痛最为剧烈,然后逐渐减轻,多于2周内缓解或消失,遗留片状麻木区数月以上,采用对症治疗,预后均较好。

预防措施除小心规范操作之外,脊麻针突破硬脊膜时可略微旋转前进,减少突然刺破时发生脊神经根刺激症状的可能。

3、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腔血管丛丰富,穿刺或置管易引起出血,出血发生率报道不一(2~25.9%),但形成血肿并出现并发症者很少,约为1:15,0000~22,0000。

值得注意的是,硬膜外血肿在硬膜外麻醉并发截瘫的原因中占首位。

血肿形成的原因有: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术前长时间抗凝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老年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

目前对于使用大剂量肝素抗凝的病人可否使用椎管内麻醉尚有争议。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四、异常广泛地阻滞脊神经
异常广泛地阻滞脊神经是指硬膜外腔注入常 用量局麻药后,出现异常广泛的脊神经被阻滞现 象。其临床特征为:延迟出现(10~15 分钟) 的广泛神经被阻滞,阻滞范围呈节段性,没有意 识 消失和瞳孔的变化,症状可不对称分布。
四、异常广泛地阻滞脊神经
1、发生原因 (1)局麻药误入硬膜下间隙; (2)患者并存的病理生理因素:如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 年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概述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 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 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 良影响。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全脊髓麻醉 异常广泛地阻滞脊神经
椎 管 内 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 阻
恶心呕吐 尿潴留 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 马尾综合症 短暂神经症(TNS)
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 (5)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二、呼吸系统并发症
呼吸停止多由于全脊髓阻滞或广泛的硬膜外腔阻滞时, 局麻药直接作用于延髓呼吸中枢或严重低血压导致脑干缺 血以及呼吸肌麻痹所引起;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 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 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 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一旦出现恶心呕吐,立即给予吸氧,嘱病人深呼吸,并将头 转向一侧以防误吸,同时应检查是否有阻滞平面过高及血压 下降,并采取相应措施,或暂停手术以减少迷走刺激,或施 行内脏神经阻滞;若仍不能缓解呕吐,可考虑使用氟哌利多 等药物;高平面(T5 以上)阻滞所致的恶心呕吐应用麻黄碱 或阿托品有效。
六、尿潴留
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1)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 (3)T4 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 (4)其他因素,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防治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防治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防治发表时间:2012-12-03T16:47:56.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刘银环[导读] 预防:一切按操作规程进行处理;一旦发生或估计穿刺困难患者改用其他麻醉方法,以改全麻最为安全。

刘银环 (山西省同煤集团轩岗煤电医院 034114)【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0240-02【摘要】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可延迟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血栓栓塞发生率,从而降低高危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在此将椎管内阻滞并发症作一讨论,以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麻醉风险并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麻醉治疗预防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在此就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分析,治疗,预防进行探讨,已降低风险改善治疗效果。

一、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中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跳骤停,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还有就是呼吸系统和全脊髓麻醉略居第二。

下面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的详解。

1.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机制及影响因素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停搏;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地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预防要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3.治疗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麻醉学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我国麻醉医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本指南汇集了我国麻醉学领域的众多专家智慧,旨在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本文将对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进行概括和解读,以期为广大麻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麻醉基本原则1.麻醉前评估与计划麻醉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和监测手段。

2.麻醉方法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麻醉医师经验,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

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吸入麻醉等。

3.麻醉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用药原则包括:依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药物;尽量选择作用时间短、代谢产物无毒性的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4.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呼吸循环支持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三、常见手术麻醉1.开腹手术麻醉: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病情,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注意术中肌松药物的应用和术后疼痛管理。

2.腔镜手术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需求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种类。

注意保持患者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良好。

3.心脏手术麻醉:重点关注患者心血管功能,采用心肺转流技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4.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要求患者血压稳定,降低颅内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5.创伤手术麻醉: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根据患者状况选择麻醉方法。

四、特殊人群麻醉1.孕妇麻醉:遵循产科麻醉原则,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药物,注意监测胎心率。

2021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全文)

2021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全文)

2021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全文)为规范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保障围产期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产妇就医满意度并进一步推进舒适化医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共识和指南的基础上,编写《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

一、分娩镇痛的目的和原则分娩镇痛遵循产妇自愿和临床安全的原则,通过实施有效的分娩镇痛技术,达到最大程度减轻产妇产痛的目的。

椎管内镇痛因其镇痛效果确切,对母婴安全性高,是首选的分娩镇痛方式。

椎管内分娩镇痛不仅能有效减轻产妇产痛,还能为器械助产或产程中转剖宫产提供快捷及良好的麻醉效果。

本共识主要针对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包括硬膜外(epidural, EP)镇痛、腰-硬联合(combined spinal-epidural, CSE)镇痛和单次蛛网膜下腔(single-shot spinal, SSS)镇痛技术。

二、分娩镇痛前的评估(一)产妇分娩镇痛前评估1病史现病史、既往史、麻醉史、药物过敏史、合并症、特殊药物应用史等。

2体格检查基本生命体征、全身情况,是否存在困难气道、椎间隙异常、穿刺部位感染等禁忌证。

3相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选择性的凝血功能检查等。

4存在合并症或其他异常情况会增加麻醉和镇痛风险者,麻醉门诊评估麻醉和镇痛风险,进行相应的特殊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多学科诊治:1)心脏疾病,如瓣膜疾病、心肌病、先天性/获得性心脏病,心脏起搏器置入;2)血液系统异常,如免疫性/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凝血障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3)脊柱融合、脊柱手术史、骨骼肌疾病(如脊柱侧弯);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颅内压增高、颅内病变、截瘫/四肢瘫;5)感染性疾病或感染,如HIV、流感、绒毛膜羊膜炎;6)麻醉高风险因素,如预计困难插管、困难插管史,椎管内穿刺困难或失败史、麻醉药物过敏史,恶性高热史、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7)病态肥胖。

(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1) 产妇自愿应用;2) 经产科医师评估,可阴道分娩或经阴道试产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08)吴新民王俊科(执笔)庄心良叶铁虎杭燕南曲仁海徐建国薛张纲熊利泽王国林欧阳葆怡孙晓雄郭曲练概述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依据当前的研究资料制定出《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个,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

低血压一般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

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

心动过缓一般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

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跳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1)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停搏;(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地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危险因素(1)引起低血压危险因素1)广泛的阻滞平面;2)原有低血容量;3)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高体重指数、老年;4)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5)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6)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2)引起心动过缓危险因素1)广泛的阻滞平面:2)应用β受体阻滞剂;3)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3)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1)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2)进行性心动过缓;3)老年人;4)髋关节手术。

3、预防(1)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2)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3)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4、治疗(1)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2)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3)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4)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5)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二)呼吸系统并发症严重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极为罕见,呼吸停止多由于全脊髓阻滞或广泛的硬膜外腔阻滞时,局麻药直接作用于延髓呼吸中枢或严重低血压导致脑干缺血以及呼吸肌麻痹所引起;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1、危险因素(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严重呼吸抑制。

2、预防(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用消失。

3、治疗(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3)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应采取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三)全脊髓麻醉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表现为注药后迅速出现(一般5分钟内)意识不清、双瞳孔扩大固定、呼吸停止、肌无力、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

1、预防(1)正确操作,确保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注药前回吸确认无脑脊液回流,缓慢注射及反复回吸;(2)强调采用试验剂量,试验剂量不应超过脊麻用量(通常为2%利多卡因3~5ml),并且有足够观察时间(不短于5分钟);(3)如发生硬膜穿破建议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如继续使用硬膜外腔阻滞,应严密监测并建议硬膜外腔少量分次给药。

2、治疗(1)建立人工气道和人工通气;(2)静脉输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3)如发生心跳骤停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4)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直至神经阻滞症状消失。

(四)异常广泛地阻滞脊神经异常广泛地阻滞脊神经是指硬膜外腔注入常用量局麻药后,出现异常广泛的脊神经被阻滞现象。

其临床特征为:延迟出现(10~15分钟)的广泛神经被阻滞,阻滞范围呈节段性,没有意识消失和瞳孔的变化,症状可不对称分布。

1、发生原因(1)局麻药误入硬膜下间隙;(2)患者并存的病理生理因素:如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椎管狭窄等,致使潜在的硬膜外间隙容积减少。

2、预防椎管内阻滞应采用试验剂量。

对于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椎管狭窄等患者局麻药的用量应酌情减少。

3、治疗异常广泛地阻滞脊神经的处理原则同全脊髓麻醉,即严密监测、注意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直至局麻药阻滞脊神经的作用完全消退。

(五)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椎管内阻滞常见的并发症,脊麻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达13%~42%。

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尤其是年轻女性。

1、发生诱因(1)血压骤降造成脑供血骤减,呕吐中枢兴奋;(2)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强;(3)手术牵拉内脏。

2、危险因素阻滞平面超过T、低血压、术前应用阿片类药物、有晕动史。

53、治疗一旦出现恶心呕吐,立即给予吸氧,嘱病人深呼吸,并将头转向一侧以防误吸,同时应检查是否有阻滞平面过高及血压下降,并采取相应措施,或暂停手术以减少迷走刺激,或施行内脏神经阻滞;若仍不能缓解呕吐,可考虑使用氟哌利多等药物;高平面(T以上)阻滞所致的恶心呕吐应用5麻黄碱或阿托品有效。

(六)尿潴留椎管内阻滞常引起尿潴留,需留置导尿管,延长门诊患者出院时间。

尿潴留由位于腰骶水平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麻痹所致,也可因应用阿片类药物或患者不习惯卧位排尿所引起。

如果膀胱功能失调持续存在,应除外马尾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1、危险因素椎管内阻滞采用长效局麻药(如布比卡因)、腰骶神经分布区的手术、输液过多、应用阿片类药物。

2、防治(1)对于围手术期未放置导尿管的患者,为预防尿潴留引起的膀胱扩张,尽可能使用能满足手术需要作用时间最短的局麻药,并给予最小有效剂量,同时在椎管内阻滞消退前,在可能的范围内控制静脉输液量。

(2)椎管内阻滞后应监测膀胱充盈情况。

如术后6~8小时患者不能排尿或超声检查排尿后残余尿量大于400ml,则有尿潴留发生,需放置导尿管直至椎管内阻滞的作用消失。

二、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药物毒性包括局麻药、辅助用药和药物添加剂的毒性,其中局麻药的毒性有两种形式:1、全身毒性即局麻药通过血管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引起各种生理功能的紊乱;2、神经毒性即局麻药与神经组织直接接触引起的毒性反应。

(一)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是由于局麻药误入血管、给药量过多导致药物的血液浓度过高及作用部位的加速吸收等因素所引起。

由于脊麻所使用的局麻药量相对较小,这一并发症主要见于硬膜外腔阻滞和骶管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为3/10,000。

中枢神经系统对局麻药的毒性较心血管系统更为敏感,大多数局麻药产生心血管毒性的血药浓度较产生惊厥的浓度高3倍以上。

但布比卡因和依替卡因例外,其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几乎同时发生,应引起临床注意。

1、临床表现(1)局麻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表现为初期的兴奋相和终末的抑制相,最初表现为患者不安、焦虑、感觉异常、耳鸣和口周麻木,进而出现面肌痉挛和全身抽搐,最终发展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昏迷和呼吸心跳停止;(2)心血管系统初期表现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而间接引起的心动过速和高血压,晚期则由局麻药的直接作用而引起心律失常、低血压和心肌收缩功能抑制。

2、危险因素小儿及老年人、心脏功能减低、肝脏疾病、妊娠、注射部位血管丰富。

3、预防(1)为使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的风险降到最低,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守临床常规;(2)麻醉前给与苯二氮卓类或巴比妥类药物可以降低惊厥的发生率;(3)应进行严密监护以利于早期发现局麻药中毒的症状和体征;(4)注射局麻药前回吸、小剂量分次给药、先注入试验剂量、采用局麻药的最低有效浓度及最低有效剂量;(5)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5μg/ml)有助于判定是否误入血管,并减少注射部位局麻药的吸收。

4、治疗依据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治疗:(1)轻微的反应可自行缓解或消除;(2)如出现惊厥,则重点是采用支持手段保证患者的安全,保持气道通畅和吸氧;(3)如果惊厥持续存在可静脉给予控制厥的药物:硫喷妥钠1~2mg/kg,或咪达唑仑0.05~0.1mg/kg,或丙泊酚0.5~1.5mg/kg,必要时给予琥珀胆碱后进行气管内插管;(4)如果局麻药毒性反应引起心血管抑制,低血压的处理可采用静脉输液和血管收缩药:去氧肾上腺素0.5~5μg·kg-1·min-1,或去甲肾上腺素0.02~0.2μg·kg-1·min-1静脉注射;(5)如果出现心力衰竭,需静脉单次注射肾上腺素1~15μg/kg;(6)如果发生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二)马尾综合症马尾综合症是以脊髓圆锥水平以下神经根受损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会阴部感觉缺失和下肢运动功能减弱。

1、病因:(1)局麻药鞘内的直接神经毒性;(2)压迫性损伤:如硬膜外腔血肿或脓肿,将于后文详述。

(3)操作时损伤。

2、危险因素(1)影响局麻药神经毒性最重要的是在蛛网膜下腔神经周围的局麻药浓度,其主要因素为:1) 给药剂量, 是最重要的因素;2) 脊麻使用的局麻药的浓度;3) 影响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分布的因素, 如重比重溶液(高渗葡萄糖)、脊麻中选择更接近尾端的间隙、注药速度缓慢(采用小孔导管)等,将导致局麻药的分布受限而增加其在尾端的积聚,加重对神经的毒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