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 病理特点 多形性的梭形细胞、圆形细胞以及数量不等的异形的脂肪母细胞组成。 • 影像学特点 由于基本不含较成熟的脂肪成分,不含或仅含少量粘液成分,且容易发 生坏死,故影像学表现为质地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
CT扫描呈骨骼肌密度,增强后呈中重度强化,其内坏死灶增强扫描不强 化,MRI上T2WI表现为略高、等混杂信号。影像学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软组 织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淋巴瘤难以区分。
合性生长。 • 肿瘤主要以软组织密度为主,盆腔右侧区肿块
内可见混杂少许 密度影。 • 延迟强化,强化尚均匀,周围血管局部可见充
盈缺损样改变。 • 右侧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
综合判断考虑:
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软组织肿块,考虑恶性 肿瘤,脂肪肉瘤可能,并右侧腹股沟淋巴结 转移。
病理结果: 袭性)
多形性脂肪肉瘤(中度侵
或骨化密度,增强扫描早期不均匀强化,两种成分界限分明,延迟扫描明显 均匀强化
SUCCESS
THANK YOU
2019/5/28
• 脂肪肉瘤主要由大小及范围不一的脂肪成分及非 脂肪成分构成。分化良好-黏液型脂肪肉瘤,形态 较为规则,可见大范围的脂肪密度或信号;分化 约成熟,脂肪密度越低或信号越接近皮下脂肪信 号
• 肿块内见厚薄不一的软组织分隔及结节,尤其比 较厚的分隔及大于1cm的结节,在病理上去分化、 黏液变及多形性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大,增强扫描 强化明显,可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尤其是星芒状 的结节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分型 分化型
黏液型 圆细胞脂型 多形性 去分化型
CT表现
脂肪密度肿物,不均匀, 有网状分隔(脂肪瘤样) 或无脂肪成分的等密度或 低密度肿物(硬化性)
脂肪细胞
脂肪瘤组织中出现明显分 含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 隔强化的软组织,有强化, 平滑肌成分 有坏死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介绍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介绍PPT课件
96
Case 10
女 65岁.腹部不适两月余.
97
平扫
98
99
增强
100
101
腹膜后肾前间隙内巨大肿块,明显推压左侧肾及周边组 织,肿瘤血管丰富,但左侧肾上腺隐约可见。
病理--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102
Case 11
女性患者,50岁,发现左腹部包块一个月
103
平 扫
104
105
106
75
Case 8
女性,14岁,腹部逐渐增大一年余,近二个月增大 明显加快,在当地医院多次检查,未能确诊。无发热、 无贫血、血象正常,原食欲及饮食正常,近来食后感饱 胀。月经尚未潮,第二性征不明显
76
平 扫
77
78
79
80
81
82
增 强
以下是增强扫描图像,肿块高密度CT值754.5-964.1Hu;软组 织肿块平扫时平均CT值为43Hu,增强后CT值为68Hu。右侧肿
35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细 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 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占 21.3%。
块内低密度CT值-57Hu,无强化
83
84
85
86
87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新版)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新版)

38
神经节细胞瘤
1. 2. 3. 圆形、卵圆形、新月形或分叶状肿块 边界清楚 平扫较均匀的低密度,低于肌肉,有时易误为囊肿 (含有大量的粘液基质)
4.
5.
约20%有钙化,分散的或针尖样钙化;而神经母细胞
瘤中的钙化为无定形或粗糙钙化 肿瘤倾向于部分或完全包绕大血管生长,但无管腔受 压或轻度受压:类似于神经母细胞瘤
22
平滑肌肉瘤
• 特点:
巨大肿块
广泛坏死
环形强化 肝内转移典型牛眼征象
23
平滑肌肉瘤
与其他腹膜后肿瘤的不同只处在于:
平滑肌肉瘤边缘较清楚,形态较规则,比 其他恶性肿瘤更容易坏死、囊变。
24
平滑肌肉瘤: 见大片坏死
25
男性,64岁,腹膜后 平滑肌肉瘤
CT扫描示:左侧腹膜后见 一巨大囊实性肿块,中央坏死 明显,可见壁结节,增强实性 成分中度强化,病灶边缘清。
50
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
副神经节瘤
化学感 受器瘤
嗜铬细胞瘤
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
51
副神经节瘤
• 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30—40岁,仅1% 有功能
• 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20~50岁;约25 % ~70% 儿茶酚胺分泌过多
52
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
• 好发肾门附近及主动脉旁 • 发生年龄:常见于20-50岁,男性略优势 • 大于10%发生于肾上腺外,10%恶性
• 异位嗜铬细胞瘤 • 恶性异位嗜铬 (付神经节瘤) 细胞瘤
10
肿瘤分类-生殖细胞性
• • • • 畸胎类:畸胎瘤、恶性畸胎瘤 内胚窦瘤 绒毛膜上皮 • • • • • • • • • • 脂肪瘤和脂肪肉瘤; 平滑肌肉瘤;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节细胞神经瘤; 神经母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异位嗜铬细胞);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淋巴瘤; 巨大淋巴结增生; 淋巴管瘤; 畸胎瘤;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讲义精品课件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讲义精品课件

腔静脉及输尿管周围,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增
生,导致大血管及输尿管因受纤维组织包绕
而发生狭窄或梗阻。
二.临床:
临床表现通常均较轻,仅有背痛或腹
痛。当病变累及输尿管使产生狭窄或梗阻时
可产生一定尿路症状,此病一般常见于中年
男性。
精品 可修改
58
三.CT表现:
一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并具
有清楚边缘的鞘,同时并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
精品 可修改
48
腹膜后畸胎瘤
精品 可修改
49
畸胎瘤
精品 可修改
50
鉴别诊断:
大多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下列征象有助于鉴别定性诊断: ①良性腹膜后肿瘤边缘较光滑,密度均匀,其周围组
织器官无侵犯,而恶性肿瘤边缘不清,邻近组织器 官多有侵犯。 ②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CT表现为均匀液性低密度,边 界清楚,壁薄无强化。 ③神经源性腹膜后肿瘤多靠近中线沿脊柱两侧分布, 脂肪肉瘤多见于肾周围。 ④畸胎瘤为混合密度肿物,如含有脂肪、高密度钙化 等,为其特异表现 。
边缘模糊表现,因而有时难以与淋巴瘤或淋巴结
转移以及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明确区分。但腹膜后
纤维化一般均不累及大血管后方,因而不使大血 管向前移位。CT平扫时与肌肉组织密度相当,可 以不均匀;增强扫描,可以明显强化或不强化。
精品 可修改
59
腹膜后纤维化
精品 可修改
60
精品 可修改
61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9.2 520.9.2 5Friday, September 25, 2020
精品 可修改
29
淋巴管瘤
精品 可修改
30

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被膜
完整
不完整
腹膜后肿瘤超声图像特点
L/S
>2
<2
位置较深、体积较大、数目单个性。
形态
椭圆或圆形 圆形或分叶状
L/S
>2
<2
RI
<0.
血流
丰富分布规律 丰富分布不规律
良性淋巴结
恶性淋巴结转移
被膜
完整
不完整
RI
<0.
11
12
13
14
15
16
血流
丰富分布规律 丰富分布不规律
被膜
完整
不完整
与周围脏器、血管间的关系密切。
• 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横 纹肌肉瘤、间叶肉瘤、淋巴瘤、神经母 细胞瘤、恶性畸胎瘤及神经鞘瘤、精原 细胞瘤等。
4
腹膜后淋巴结群
腹腔动脉干淋巴结群 腹主动脉淋巴结群 髂动脉淋巴结群
5
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原发性肿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 金氏淋巴瘤。
➢继发性肿瘤:各脏器肿瘤的淋巴转移。 ➢炎症、病毒、结核等。
病因
急慢性炎症 恶性肿瘤转移
位置较深、体积较大、数目单个性。
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横纹肌瘤、血管瘤、淋巴管瘤、间叶瘤、良性畸胎瘤及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
继发性肿瘤:各脏器肿瘤的淋巴转移。
RI
<0.
形态
椭圆或圆形 圆形或分叶状
病因
急慢性炎症 恶性肿瘤转移
原发性肿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继发性肿瘤:各脏器肿瘤的淋巴转移。
L/S
>2
<2
位置较深、体积较大、数目单个性。
血流
丰富分布规律 丰富分布不规律
病因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CT/MRI: 1.不规则有分叶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可有不同程 度的坏死、囊变、出血。极少数可为完全囊性肿块。 2.早期肾周受压向外、向下移位,肾皮质完整。晚期肾 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3.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和细砂样钙化最常 见,也可为环状、块状或不规则钙化。 4.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 囊变区显示清楚。 5.肿瘤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结构,并包埋大血管,腹膜 后淋巴结广泛肿大。
平滑肌肉瘤
类同肌肉密度(信号),内多小 囊变,易累及邻近血管;弥散受 限明显;增强多呈中等程度渐进 性强化,易血行转移,淋巴结转 移少见
中老年女性,易复发,可远 处转移
神经母细胞瘤 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 90%以上发生于5岁以下,其
和细砂样钙化最常见
中2岁左右是高峰期,男性
稍多见
小结
腹膜后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 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测CT值约40Hu,动脉期测CT值约78Hu,静 脉期测CT值约123Hu,延迟期测CT值约121Hu,内可见小点片状低密度 无强化区,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移位。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MRI平扫呈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 号,DWI序列其内实性成分弥散明显受限,内可见小片状囊变 灶,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胰头受挤前移。
高度恶性,侵袭性高 75%患者中早期可转移至肺
LOGO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间隙分区
解剖
肾旁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向上延伸 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