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附27例分析)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附27例分析)

对 肿 瘤 的 位 置 、 小 、 态 、 度 、 份 、 缘 、 周 围 邻 近 组 织 的 关 系 及 增 强 扫 描后 C 大 形 密 成 边 与 T的 影像 学 资 料 进 行 分 析 ,T显 C
示 原 发性 腹 膜 后 肿 瘤 的敏 感 性 达 10 , 位 正 确率 为 7 . % ( 12 ) 良恶 性 定性 诊 断 率 为 6 .% (8 2 ) 结 论 C 0% 定 7 8 2/ 7 , 67 1/7 。 T对 原 发 性 腹膜 后 肿 瘤 的定 位 及 良恶 性 的判 断 有 较 高 价 值 。 关键 词 : 发 性 腹 膜 后 肿瘤 ; 层 摄 影 术 ;T诊 断 原 体 C 中 图 分 类 号 :7 0 4 ; 7 54 R 3 .4 R 3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4 2 20 )6— 5 0—0 17 5 1 (0 8 0 0 1 3
( eat etfC , a t gT m r o i l N n n 2 3 1 C ia Dp r n T N no u o s t , at g2 66 ,hn ) m o n H pa o
A s a t 0 jcie T v s g t C a rs f r a t p ro e l epa m ( R . e o s C n ig f 7 c ss i ah b t c : b e t o i et a Tf t e i r r r ei n a n o l s P N) M t d T f dn s a e wt p t・ r v n i e e u op m y e o t s h i o2 h
腹膜 后肿 瘤 的种类 繁 多 , T表现 缺 乏特 殊 性 , 别 C 鉴 诊 断常有 一 定 困难 。本 文 分 析 总结 了 经病 理 证 实 的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 诊断与鉴别
●概述 • >腹膜后肿瘤组织学分类 • >与脏器来源肿瘤不同的CT与MRI征象,无 喙征、器官掩盖征、器官包埋征、供血动 脉突出征 • >提示来源的征象:钙化、坏死、脂肪、黏液 基质、胶原纤维、强化特点、几种MRI征象
●原发性腹膜后常见肿瘤分类 一、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1、脂肪来源 • 脂肪瘤与脂肪肉瘤:脂肪瘤为近似皮下脂肪密度及信号,不同 类型脂肪肉瘤体积较大、混杂密度及信号、有强化 2、平滑肌来源(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 >平滑肌肉瘤:次常见肉瘤,边缘清楚,位于血管内或血管外, 信号及密度不均,强化明显 3、纤维组织来源(纤维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见于中老年,边缘清楚的团块,包绕 腹膜后血管,轻度至明显强化 4、脉管(血管、淋巴管)组织来源:血管瘤、血管外皮瘤、血 管肉瘤、淋巴管囊肿(淋巴管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1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 轴位增强CT,肿块位于腹主动脉与左肾之间 (箭),肾静脉受压、弧形前移
图2 左肾AML
• 冠状位CT增强扫描重组图,左肾下极肿瘤 与 肾实质交界呈鸟嘴状(喙征)(箭)

CT与MRI上有助于推测肿瘤性质及来源的征象如下。①钙 化:神经节神经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瘤及神经母细 胞瘤。②坏死:高恶性度肿瘤如平滑肌肉瘤。③脂肪,呈CT低 密度 (-40〜-120HU)、T1WI高信号及T2WI中高信号,脂肪抑制 序列为低信号,见于脂肪瘤、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血管肌脂 肪瘤、髓样脂肪瘤。④均匀低密度:神经纤维瘤。⑤黏液样基 质,呈T2WI高信号及T1WI低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见渐进性强 化。含黏液基质的病变包括节细胞神经瘤、神经鞘瘤、神经纤 维瘤、黏液样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节神经母 细胞瘤及恶性周围神经肿瘤。⑥胶原纤维,T1WI及T2WI均为低 信号,增强扫描缓慢强化。含有胶原纤维的肿瘤包括神经纤维 瘤、节细胞神经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 周围神经肿瘤、纤维肉瘤及腹膜后纤维化。⑦强化显著的肿瘤: 副神经节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瘤、Castleman病。⑧其他强化 特点:无强化,见于良性肿瘤。早期强化、廓清迅速,见于 Castleman病及其他良性病变。早期强化、缓慢廓清或不廓清, 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延迟强化,见于良性肿瘤与含有黏液基质 的恶性肿瘤如黏液样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膜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 总称。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 ,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间,上 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肋三角与纵隔结 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输尿管、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神经干、淋巴等重 要结构。
• 一、间叶组织肿瘤(脂肪源性) 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源于脂肪组织的肿 瘤。最常见,多数为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小部分是良性脂肪瘤。
• 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5%,肾周脂肪囊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 常见脂肪肉瘤包绕、挤压一侧肾脏和(或)输 尿管。
• 一、间叶组织肿瘤(肌源性) •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横纹肌组织。
• 一、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组织)
纤维组织肿瘤系发生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腹膜后及肠系膜罕见。
• 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
自1832年描述此病以来,文献已报道1000 余例。全身侵袭性纤维瘤占软组织肿瘤3% 以下,发病率低。侵袭性纤维瘤约2/3发生 于腹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右侧后腹膜区见一混杂密度肿块 (位于肝右叶左侧、胰头后方、下腔静脉及右肾 上极前方),
生长在肾周间隙以脂肪密度为主,
内见多房样改变,间隔部分钙化, 增强扫描后均未见明显强化。
2、内胚窦瘤,又称卵黄瘤


属于一种生殖细胞瘤, 常发生在卵巢, 镜检有Schiller-Dural小体,即由柱状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呈 放射状排列,瘤细胞与血管间有一疏松间叶组织.也可见瘤 组织的网状结构,瘤细胞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女性,预后较差,3年存活率只有13%。
一般情况
腹膜后肿瘤少见 仅占全身恶性肿瘤中的1%以下 多为恶性肿瘤:60~90%恶性
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诊断困难
除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 已相当大
6
诊断需要的解决问题
病变的部位 病变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是影像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向 前 膨 胀 生 长, 胰 腺 体 尾 部 受 压、 推 移 改 变。
例1:男 60岁 腹胀来就诊
病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轨道征
后腹膜腔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相间性肿块灶 大小约9*10*13cm,边界较清,其内密度不均,见多个实性分隔
增 强
境界较清,可有假包膜,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 、左肾受压变 形。
病变巨大,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
增 强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 边界清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囊性坏死区不强化;术中见包侵犯肾蒂及肾包膜。
病理:后腹膜平滑肌肉瘤

腹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定位诊断分析

腹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定位诊断分析
伤史 、 脓肿感染病史 , 并可有全身症状。
4 结 论
【] Pl aiM, hor uiD, i r o e 1ra n fpr hrl 3 ivk C i moz a u Kz i u A,ta.ag g o ei ea id I i p nreset mos i ahlg r lin pc r lei J.u ev aht r t p tooi c r ao : io a rv w[ E r h u wh coet ti e ] J
织来 源 , 目前腹膜后 间隙肿瘤影 像学检 查 的首选 方法 , 是 能
副神经节瘤 1 , 例 平滑肌 肉瘤 1例 , 成熟畸胎瘤 1 , 例 表皮样囊
肿 1 , 例 嗜铬细胞瘤 1 。由 2位中级 以上影像诊断 医师共 同 例
阅片并对定位征象达成一致意见 。具体 C T定位征象结果为肿
膜后 肿瘤患者 C T资料。结果 结合相 关文 献 , 分类汇 总相 关 C T定位征 象。 备 3种征 象的 1 , 具 例 具备 5种征 象的 3 , 例 具 备 6 以上征 象的 5 。 种 例 结论 腹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征
为腹 部 原 发 性腹 膜 后肿 瘤 , 中男 6例 , 3例 , 者 年 龄 其 女 患 2 2岁 ~ 6岁 , 5 平均年龄 4 5岁。
tser ss ] t su dQ,0 5 2 ( )2 9 2 0 i u a e[ . r o n s s a JUla 2 0 ,1 4 :5 — 7 . ( 收稿 日期 :0 0 1- 7 2 1— 1 1 )
声像图特征的识别 , 再结合 一些临床资料
【 钱蕴秋. 1 ] 超声诊断学【] M . : 四军 医大学 出版社 ,0452 西安 第 20 :7 .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1、一些常见良性肿瘤特殊征象: 1.1、脂肪瘤:呈均一脂肪性低密度。 1.2、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组织结构而呈多种成 分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包括低密度脂肪组织、水样低 密度区、软组织密度区及高密度钙化灶。
1.3、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 鞘瘤和神经节、副神经节瘤(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 胞瘤),通常位于脊柱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 组织肿块,密度可从水样到肌肉密度,增强实性部分 明显强化。
腹膜后肿瘤较为少见,发病率仅占全身肿瘤的0.32.0%,其中以间叶组织肿瘤多见,多为恶性(占80% 以上),以肉瘤多见。腹膜后肿瘤由于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困难,除 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已相当 大。
二、腹膜后间隙范围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 起隔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 隙,故亦称腹膜后间隙。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肉瘤
生殖细胞源性 良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内胚窦 瘤)、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精原 细胞瘤
淋巴组织 淋巴瘤(惰性)
恶性淋巴瘤、转移瘤
脂肪瘤、淋巴管瘤、纤 间叶组织 维瘤、血管外皮瘤、平 (占20-60%) 滑肌瘤、横纹肌瘤、间
(一)腹膜后间隙交通: 肾前、后筋膜及侧锥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解 剖区,即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 1、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侧锥筋膜 和肾前筋膜之间区域,内有胰腺、十二指肠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等器官。 ➢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的区 域,内有肾上腺、肾、肾脂肪囊和输尿管腹段等。
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潜在相通。 ➢ 5、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腹膜后三个间隙,直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5例CT诊断价值探讨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5例CT诊断价值探讨

证 实的临床资料完整者 2 5例 ,分 析 其 C 表 现 ,探 讨 C 诊 T T
断价值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近结构受压推移 ;1 饲手 术病 理藤痰 的恶 性肿 瘤除 恶性 畸 9 胎瘤 、平滑肌 肉瘤及横纹肌 肉瘤名 l 宙 : 椤显示轮癣光 整 、边 缘
清 晰 外 ,其 余 均 表 现 为 轮 廓 不 光 整 ,与 周 围脏 器 界 限不 清 晰
畸 胎 瘤 、精 原 细 胞 瘤 及 恶 性 神 经 鞘 瘤 各 1 。 例

22 C . T表现 与诊 断 : 例手 术病 理 证实 的 良性肿 瘤 C 6 T表 现除 1例平滑肌瘤显示与膀胱及子宫后壁 间分 界不 清外 ,其 余 均表现为形态较规则 ,与邻近结构 间界 限清楚 的肿块 ,邻
判 断 的 准 确 率 为 8 . ( 12 ) 40 2 / 5 ;病 理 组 织类 型判 断 准 确 率 为 3. % (/ 5 。结 论 C 对 原 发 性 腹 膜 后 肿 瘤 定 20 82) T
位 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 键 词 】 腹 膜 后 肿瘤 ;体 层摄 影 术 ,螺 旋 计 算 机 ;诊 断 ,计 算 机 辅 助 关
tc 8 0C 机 扫 描 ,层 厚 5 0 mm、层 距 5 1 el 0 i T ~1 ~ 0mm, 扫 描
肿瘤术前 C T检 出率 1 0 0 ( 5 2 ) 0 . 2 / 5 ;术 前 定 位 正 确 . 率 8 . 8o ( 2 2 ) C 良 恶 性 判 断 准 确 率 8 . 2/5 ; T 40 ( 1 2/ 2) 5 ;术 前 病 理 组 织 类 型 判 断 准 确 率 3 . 20
1 0 5 2 5 01 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表现
➢腹膜后间隙内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 块,边缘清楚或部分毛糙
➢肿块密度不均,有高密度的骨骼或钙化, 低密度脂肪、液体和软组织
➢漂浮征:毛发呈球状,漂浮在脂肪和/ 或液体成分的表面
➢肿瘤周边囊壁钙化常呈“蛋壳”状 ➢有轻度不规则增强
恶性畸胎瘤
➢由三个胚层的不成熟组织所构成
• 良性畸胎瘤恶变含有三个胚层的成熟组织, 而其中某种成分发生恶变(内胚层为主)
➢ 无功能的临床上无症状 ➢ 有功能的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 ➢ 血,尿内分泌检查 ➢ 常并发于结节硬化、神经纤维瘤病、希
佩尔-林道综合征、多发性内分泌新生 物
CT表现
➢ 位于腹膜后、纵隔、肝门和膀胱 ➢ 平扫:
• 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 • 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可有钙化、出血 • 为2~5cm,多发大小不-,恶性大、外形不规则且
常侵犯邻近结构或出现转移
➢ 增强:
• 强化明显 • 囊性变 • 瘤内不增强低密度区代表坏死和出血
纤维组织细胞肿瘤
➢一组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统称 ➢由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及组织细胞样细胞
为主的两种成分组成。依纤维成分的多 少而大致区分为两种类型 ➢单纯从组织学上有时判断其良恶性难 ➢在组织学上显良性构像,却可发生转移 或导致死亡
峰值年龄
神经鞘瘤 20–50y
组织学表现

有包膜;AntoniA和B 区;从状生长很少
肿瘤内神经纤维的分布 神经的压缩到一边
神经纤维瘤 20–40 y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年龄较小) 无包膜, 缺乏AntoniA和B区
弥漫性全部神经的膨胀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罕见
丛状神经纤维瘤或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特征
恶变 图像表现
平滑肌肉瘤CT表现
➢肿块大、软组织密度,中心有广泛和不 规则的坏死或囊性变,为水样密度
➢瘤内出血,出现高密度区域 ➢瘤内通常不出现钙化 ➢轻度不均匀强化和坏死区边缘环状强化 ➢移性灶中心坏死液化“牛眼”征为其特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生殖腺外的生殖细胞源性肿瘤,远较发 生于生殖腺(卵巢和睾丸)者为少见
➢肉眼所见
• 较大的分叶状、结节状或可呈圆形、卵圆形肿块 • 大多有包膜,并易于剥离 • 可侵犯邻近组织而形成许多小结节
➢镜下所见
• 细胞复杂多样 • 有不同分化程度的脂肪母细胞
➢类型
• 有分化良好型、粘液样型、圆形细胞型、多形性 型和混合型
脂肪肉瘤转移及预后
➢最常为腹膜转移 ➢肝、肺、脑、骨、纵隔及淋巴结等处 ➢本瘤术后多有复发,预后较差 ➢脂肪瘤样型和硬化型,以及粘液样型脂
➢前肾旁间隙
• 位于壁层腹膜与前肾筋膜之间
➢肾周间隙
•在前、后肾筋膜之间
➢后肾旁间隙
•位于后肾筋膜与横筋膜之间
定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从腹膜后腔发生, 不包括腹膜后腔脏器本身的肿瘤
➢特点:
• 少见 • 种类多 • 来源复杂 • 恶性多见(80%)
临床表现
➢ 以间叶组织肿瘤多见,恶性多,年龄较大 ➢ 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良性多,年龄偏小
• 交感神经源性肿瘤的年龄更轻
➢ 生殖细胞源性的肿瘤以良性多,年龄偏小 ➢ 阵发性高血压、儿茶酚胺增高、腹膜后肿块 ➢ 婴幼儿和儿童、腹膜后肿块伴钙化
肿瘤病理
病理特点 ➢大体标本的检查
• 肿物的大小、有无包膜,颜色、质地 • 坏死、出血、粘液变
➢病理组织学检查
• 准确地选取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 • 多切面、多平面、多部位取材制片
原发于腹膜后实质性器官的肿瘤
原 发 器于 官腹 的膜 肿后 瘤实 质 性
胰腺、肾脏向前移位、变形及轴线旋转
与后腹壁或盆壁肌肉间隙不清或消失
肿瘤包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
腹 对膜 侧后 移血 位管 、向 变前 形及

肿瘤大
判断起源器官
• • •

肿 器瘤 官起
源 于
肿 器瘤 官压

肿 器瘤 官压
原发腹膜后肿瘤的定位
➢ 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的脂肪间隙存在
• 除外原发于腹膜后实质性器官的肿瘤
➢ 腹膜后器官如胰腺、肾脏受压向前移位、变形 及轴线旋转等
➢ 肿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肌肉脂肪间隙不清或 消失
➢ 肿瘤包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 ➢ 腹膜后血管向前及向对侧移位、变形 ➢ 肿瘤大
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的脂肪间隙存在
• 多见于前纵隔、腹膜后和骶尾部
➢腹膜后生殖细胞源性肿瘤,与发生于生 殖腺者相似,有种种类型
良性囊性畸胎瘤
➢亦称皮样囊肿 ➢婴儿、儿童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好发于腹膜后间隙的上部,脊柱正中或
近旁,左侧多见 ➢为单或多房囊性肿物,外表光滑,囊壁
薄,内含油脂样物,常混有毛发 ➢囊壁上可见“头结”,其表面常生长毛
腹膜后纤维化
➢ 肿块以腹主动脉为中心,后缘与其紧密相连, 前缘边界清楚,从肾下至腹主(骼总)动脉分叉;,
➢ 腹主动脉无向前移位 ➢ 输尿管内移 ➢ 主动脉扩张或瘤样改变 ➢ 增强CT值可与主动脉相仿。持续时间要比主动
脉长, 延迟其密度大于主动脉
肪肉瘤预后较好 ➢去分化型、圆形细胞型和多形性型预后
较差
Friedman分型
➢ 实体型:脂肪成分少或缺乏成熟的脂肪,瘤体 以纤维组织为主,在CT上表现为实性、软组织 密度(CT值>20HU),在3型中密度最高
➢ 假囊肿型:肿瘤密度均匀,CT值在+20~- 20HU之间,与水相近。在CT上呈囊性表现,多 为粘液脂肪肉瘤
肿瘤的特殊密度
➢混合密度
• 含有脂肪、结节、肿块和钙化/牙齿是畸胎 瘤的特点
➢增强扫描
• 强化明显,倾向于血管源性肿瘤,其次是嗜 铬细胞瘤
脂肪肉瘤
➢原发于腹膜后肿瘤脂肪肉瘤最常见,多 为原发
➢其发生可能是来自血管周围、体腔下及 肌间间隙的未分化间叶细胞
➢年龄>50岁,儿童少见,男多于女
脂肪肉瘤病理
发 ➢可有牙齿和骨质,甚至一段成熟的肠管
肿瘤由三个胚层的成熟组织构成
➢ 外胚层
• 如皮肤及其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神 经组织(神经节细胞、神经胶质等)
➢ 中胚层
• 如脂肪组织、软骨、骨、平滑肌及淋巴组织等
➢ 内胚层
• 如胃、肠、胰腺及纤毛柱状上皮等,均属少见
➢ 良性囊性畸胎瘤可发生恶变
• 恶变成分大多为鳞癌,偶尔为腺癌

肿 器瘤 官起
源 于
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发生部位 ➢肿瘤的大小 ➢肿瘤的边缘 ➢肿瘤的特殊密度
发生部位
➢神经鞘瘤好发于在脊柱旁 ➢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腹主动脉前、肠
系膜上动脉的后下方 ➢良性囊性畸胎瘤好发于腹膜后间隙的上
部,脊柱正中或近旁,多见于左侧 ➢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好发于腹膜
后间隙的上部和中部,靠近胰腺或肾脏
腹膜后间隙
➢前为壁层腹膜 ➢后为横筋膜 ➢两侧为侧锥筋膜 ➢上达横隔 ➢下达盆腔入口
•壁层腹膜向前移行覆盖膀胱顶部直达前腹壁
腹膜后间隙内的脏器
➢真正的胚胎的腹膜后器官
• 肾上腺,肾脏和性腺
➢紧贴后腹壁,部分被腹膜覆盖器官
• 主动脉、下腔静脉、胰腺、十二指肠第2~4 段 、结肠、淋巴结和神经
腹膜后的三个间隙
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
➢位于椎旁区域 , 邻近肾, 或在骶骨前 ➢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楚 ➢直径<5厘米 ➢Antoni A 区 ➢Antoni B 区 ➢囊肿, 钙化, 出血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
• 好发于肾脏附近、两侧骼静脉汇合处、腰椎 与骶椎联合之前、骶尾联合之前等处
• 多无完整包膜,但境界清楚 • AntoniA和B区的分区不明显 • 含有神经轴突
病理组织学检查
➢瘤细胞丰富,分化低,异型性,核分裂 活跃和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坏死、出血或间质粘液变 ➢大部分病例常规HE切片能明确诊断(约
85%)
• 组织化学染色 • 免疫组化(95%) • 电镜观察
腹膜后肿瘤分类
➢按组织、胚胎发生分
• 间叶性肿瘤 • 尿生殖源性肿瘤 • 神经源性肿瘤 •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 不能分类恶性肿瘤
侵犯肾实质 ➢ 下腔静脉、胰头、肠系膜血管被推移向移位
神经源性肿瘤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就原发性腹膜后 肿瘤而言,居第二位
• 脊神经鞘 • 交感神经干 • 副神经节瘤
神经鞘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
• 来源于周围神经的雪旺膜(神经膜) • 肿块大小不一。呈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
包膜完整,质实,可囊性变
➢ 混合型:密度不均匀,在以纤维组织为主的实 性成份中夹杂有散在的低于-20HU的脂肪灶
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
➢ 为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楚或呈浸润性生长的 大肿块。瘤内显示脂肪密度的负值
➢ 密度均高于正常脂肪,造影后有强化 ➢ 可有钙化 ➢ 好发于肾周,偏一侧 ➢ 肾脏受压向前、内移位,引起并发症,通常不
肿瘤的大小
➢良性肿瘤直径多数在5cm以下 ➢恶性肿瘤直径则多在10cm以上
肿瘤的边缘
➢ 良性肿瘤
• 神经鞘瘤、畸胎瘤、脂肪瘤均有包膜,边缘光滑
➢ 恶性肿瘤
• 边缘多不清,侵犯邻近结构
肿瘤的特殊密度
➢脂肪密度
• 脂肪瘤为均匀的脂肪密度,CT值<-100HU • 脂肪内不均匀间隔线或软组织密度
➢钙化
比例
• T2为中到高信号,大量细胞和纤维,少量粘液样间 质
• T2为明显高信号, 大量粘液样间质,少量细胞和纤 维
➢ T2低信号的环形带
• 纵和横交错的神经鞘细胞束和胶原纤维
神经母细胞瘤
➢多见于婴幼儿或儿童 ➢呈圆形或分叶状,较大,出血、坏区及
钙化常见。可浸润到邻近组织内 ➢生长迅速、短期内转移、预后较差 ➢CT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