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1)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化人口迁移地推拉理论前言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地极其复杂多变地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地过程.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地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地增多,在区域规模上地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地完善, 是城市地经济关系、居民地生活方式以及人类地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地过程.发达国家地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 , 全世界已有地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社科院蓝皮书指出,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地比重将超过,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地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一、城市化发展地代表性理论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地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地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地不断深化.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地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地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地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地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地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地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地循环累积论、赫希曼地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地关键与核心.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地变迁有着重要地现实指导意义.二、人口迁移地推拉理论推拉理论地起源可以追溯到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地学者是英国地雷文斯坦().他在年地《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人口迁移规律:.人口地迁移主要是短距离地,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地城市地;.流动地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地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全国各地地流动都是相似地,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每一次大地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地反向流动;.长距离地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地流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雷文斯坦地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地渊源.系统地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 . . ) 于世纪年代末明确提出地.其主要观点为: 从运动学地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地力相互作用地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地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地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地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地负面消极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地“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地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地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地经济收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地因素地同时,也存在“拉”人口地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地快乐、熟悉地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地社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地地“推”地力量比“拉”地力量大,占有主导地位.同样,在转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地“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产生“拉”力地主要因素是:较多地就业机会、较高地工资收入、较好地生活水平、较好地受教育地机会、较完善地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地气候环境等.与此同时,转入地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口转入地“推”地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地家庭分离、陌生地生产生活环境、激烈地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综合起来,转入地地“拉”力比“推”力更大,占有主导地位.“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地转移可能是因为城镇有利地经济发展造成地,也可能是因为农村不利地经济发展而产生.正如世纪英国农民被圈地运动推向城镇一样,东印度农民迁往加尔各答,也主要是由于农村情况日益恶化,而不是加尔各答本身有特别多地就业机会.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地迅速增长,如圣保罗和内罗毕,可能至少部分归因于城市对农民地“拉力”作用.后来美国学者李()发表了一篇名为“移民人口学之理论”地论文,文章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地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地价值判断.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地结果.三、推拉理论地现实意义“推—拉”理论是最为全面、更能解释关于人口城乡迁移特别是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动因地理论.按照“推—拉”理论地观点,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地过程,简单地说,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地过程.不过,农民工本身既是理性地经济人,也是劳动力资源地物质承担者,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就是农民工同时作为理性地经济人和作为劳动力资源地双重身份在行业和地区间地自由流动,这既是农民工重新选择就业地过程,也是劳动力资源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地过程.农民工自身地价值选择和劳动力资源地逐利性决定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地方向和数量.从农民工个体来看,他地价值选择过程和流动就业过程是市场中同时存在着地推力和拉力共同作.。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筒答题(每题10分。
共50分)
1.简述性别结构的影响因素。
2.简述中国人口死亡模式的演变过程。
3.简述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4.简述人口城市化的概念及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内涵。
5.简述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生育率,并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国生育政策的内容。
三、分析题(共30分)
7.资料:《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
长高峰的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
年人将由1. 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 3%增
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 54个百分点。
请根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报道中所指的人口老龄化概念是什么?(4分)
(2)个体老龄化与人口老龄化有什么区别?(8分)
(3)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未来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
(18分)。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讲解: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讲解:人口迁移一、知识点讲解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二、跟踪训练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地区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反之为人口净迁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题。
1.下列有关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为()①江西净迁人人口数增加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③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④贵州人口数量减少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据我国学者考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据统计,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
姓氏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我们可以追踪世系并理解现代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李姓人口在历史上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使河南成为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造成这一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生态环境B.经济C.政治D.社会文化3.近30多年来,我国不少省级行政区人口姓氏越来越复杂,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最典型的是()A.甘肃省B.河南省C.四川省D.江苏省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前言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
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 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
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
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
【精选教案】《人口迁移》(第1课时)

《人口迁移》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会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通过学习,认识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具体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结合案例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学会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城乡为例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马老师家的迁移故事》,通过一则人口迁移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人口迁移相关知识的兴趣。
【讲授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一般规律,以及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人口迁移是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节课我们将要开始学习世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你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哪些区别呢?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各种因素是怎么影响人口迁移的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重点探究和解决的问题,现在开始吧!(板书)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板书)1.人口迁移的概念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是什么?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具有两个重要属性: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
时间属性: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才能称为人口迁移;空间属性: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教师继续运用示意图讲述人口迁移的判定标准。
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前言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
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农业人口, 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 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
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
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
他在1880年的《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人口迁移规律: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前言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
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
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
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理论

(二)对迁移者的特征的描述 迁移者具有选择性(不同人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正负 因素评价不同,克服中间障碍因素的能力也不同) 迁移者主要出于对迁入地正面因素的考虑而使其本 身存在正向选择。 迁移的选择具有两极性的倾向。(迁移者的某些特 征用曲线表示为J型或U型)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阶段的划分
人口迁移是人口机械变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同经 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W.泽林斯基的人口迁移转变论,指出人们在时间和 空间内的流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他把人口 流动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五个阶段: 一、工业化前传统阶段(非永久性迁移) 二、早期转变阶段(短期性流动人口数量增加) 三、转变后期阶段(人口增长率下降) 四、工业社会阶段(自然增长率稳定) 五、现代化社会阶段
五、库兹涅茨的人口再分布理论
库兹涅茨指出,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区域再分布相互 紧密联系,互为变量。 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人口增长会自发刺激人 口从过度密集地区流向相对稀疏的地区,以开拓 自然资源,从而进一步引起人口流动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技术造就的经济增长会通过工 业化、城镇化等形式对人口分布产生更为重大的 影响。 经济增长有技术变革引导,二人口分布变动则是适 应经济机会变化的结果。
随着农业的发展进而剩余产品的增加,出现了交换, 交换的发展促进了交易效率的提高。当提高到一 定程度,分工结构从自给自足跳到局部分工,出 现半专业化的农业和工业。 交易效率进一步提高,在制造业的内部出现了专门 以制衣、修建房屋、制造家具等为职业的制造业 者 制造业者可以分散居住,也可以居住在一起,为了 节省不同非农职业的制造业者,非农职业者必然 选择居住在一起,于是出现了城市。
三、推拉理论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康纳德.博格提出了“推拉理论”,他 认为,从运动学的角度,人口流动存在两种不同 方向的作用力:一种是促进人口流动的积极力量; 另一种是阻碍人口流动的负面力量。 积极力量: 推力:自然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 过剩导致的失业和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 平等 拉力: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 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 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前言
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
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 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
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
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
他在1880年的《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人口迁移规律: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
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
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
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
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
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
雷文斯坦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
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 D. J. Bogue) 于20 世纪50 年代末明确提出的。
其主要观点为: 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
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
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
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的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
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
地的“推”的力量比“拉”的力量大,占有主导地位。
同样,在转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
产生“拉”力的主要因素是: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
与此同时,转入地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口转入的“推”的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
综合起来,转入地的“拉”力比“推”力更大,占有主导地位。
“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可能是因为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产生。
正如18 世纪英国农民被圈地运动推向城镇一样,东印度农民迁往加尔各答,也主要是由于农村情况日益恶化,而不是加尔各答本身有特别多的就业机会。
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的迅速增长,如圣保罗和内罗毕,可能至少部分归因于城市对农民的“拉力”作用。
后来美国学者李(,文章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
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
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推拉理论的现实意义
“推—拉”理论是最为全面、更能解释关于人口城乡迁移特别是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动因的理论。
按照“推—拉”理论的观点,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
不过,农民工本身既是理性的经济人,也是劳动力资源的物质承担者,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就是农民工同时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和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双重身份在行业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这既是农民工重新选择就业的过程,也是劳动力资源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
农民工自身的价值选择和劳动力资源的逐利性决定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方向和数量。
从农民工个体来看,他的价值选择过程和流动就业过程是市场中同时存在着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