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合集下载

10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0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第五部分探究性实验考情总析:本部分实验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在中考中往往在16、26题中出现,是能力题。

一般来说,这类实验往往要求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出发,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归纳总结出相应的物理本质和规律,进行定性、定量探究。

实验十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一、实验介绍考纲要求:学会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用实验器材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认识控制变量的方法。

生活经验:分别用玻璃与合金制造的体积相同的海宝纪念品质量不相同,由同种合金制造的大小不同的海宝纪念品质量不相同。

(一)实验准备:1.猜想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2.复习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方法(二)实验要求实验目的: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量筒;水;橡皮或其他几种物体。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1.每组同学只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如橡皮(或玻璃弹子),用天平称出一些橡皮的质量,并用盛水的量筒测出它们的体积。

改变橡皮的质量,并测出相应的体积。

重复5磁,记录五组数据,填入下表物质________________实验序号质量(克)体积(厘米3)123452.用横坐标表示物体的体积,用纵坐标表示物体的质量,然后根据你所测出的五组数据在m-V坐标系中标出适当的分度,并用描点法将甲物质的数据点在坐标系中标出,用平滑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观察图线形状,讨论橡皮(或玻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收集别组的数据,也画在同一张坐标系中,分析并比较。

必须明确的问题: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有两处多次测量,一处是对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多次测量,至少要测量3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质量和体积的变化中得出规律;另一处是选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多次测量,至少要2种不同的物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得出普遍规律。

2.比较“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与“测量物质密度”两个实验,所用的器材相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也相同。

10个可以在家做的小实验简单

10个可以在家做的小实验简单

10个可以在家做的小实验简单实验一弹跳的泡泡实验材料:水、洗洁精、胶水、吸管、手套实验步骤:1、将水和洗洁精按照3:1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溶液,用吸管蘸取溶液,即可吹出泡泡,但泡泡较易破;2、将胶水和混合溶液按照1:2的比例混合,此时再用吸管蘸取溶液,吹出泡泡。

带着手套接触泡泡,此时的泡泡不仅不易破,并且用手接触后还能弹跳。

实验二颜色变变变实验材料:紫甘蓝、热水、杯子若干、白糖、柠檬、小苏打、碱面、白醋实验步骤:1、紫甘蓝切丝或切片,放入杯中,加热水浸泡,10分钟后,只留下水,将紫甘蓝滤去。

2、准备糖水、柠檬水、苏打水、碱水、白醋、白开水各一杯。

3、将泡过紫甘蓝的水分别倒入糖水、柠檬水、苏打水、碱水、白醋和白开水中,这是你就会发现原本无色的液体,全部有了新的颜色,而且颜色还都不一样哦。

实验三自动升高的水实验材料:蜡烛、水、碟子、玻璃杯实验步骤:1、在碟子中装入水。

2、点燃蜡烛,放入碟子中。

3、将玻璃杯扣在蜡烛上。

4、当蜡烛熄灭时,观察水的运动。

实验四彩虹糖实验材料:水、一包彩虹糖和一个盘子1、把彩虹糖按不同颜色放到盘子上,糖与糖之间间隔相近,相邻两颗颜色不同。

2、向盘中缓缓倒水,没过彩虹糖一半的高度3、稍等片刻,彩虹旋涡出现了!实验五滴水不漏实验道具:瓶子、纱网、牙签、橡皮筋、水实验步骤:1.往瓶内灌满水(一定要倒满)2.将纱网套在瓶口用橡皮筋扎住3.将瓶子缓慢地倒转过来4.观察瓶子里的水有没有漏出来实验六弹跳鸡蛋实验材料:鸡蛋、白醋、杯子实验步骤:1、在杯子中倒入白醋。

2、将一个带壳的生鸡蛋放入白醋中。

3、1-2天后,拿出鸡蛋,用水冲洗干净,观察鸡蛋的变化。

(鸡蛋外壳已经没有了,而且蛋清和蛋黄也发生了变化,就像一个弹球一样,富有弹性)实验七拉不开的书实验材料:两本书实验步骤:1、将两本书的每一页依次重叠。

2、然后尝试拉开他们,却发现怎么拉都拉不开实验八生气的瓶子实验材料:塑料瓶、小苏打、白醋、气球实验步骤:1、在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白醋。

实验十(方案设计)诱变物质的微核测试

实验十(方案设计)诱变物质的微核测试

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诱变物质导致微核形成的可能原因,如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
结果讨论
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讨论本实验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设想和建议。
06
实验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总结
诱变物质对微核率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浓度诱变物质处理后的微核率,发现随着浓度的增加,微核率呈现上升趋 势,表明诱变物质具有诱导微核形成的能力。
6. 数据分析
根据观察到的微核数量,计算诱变物质的诱变指数(MI), 并绘制剂量-效应曲线。通过比较不同浓度梯度下的MI值, 评估诱变物质的诱变能力。
03
微核测试技术
微核测试原理
微核形成机制
微核是由于染色体或染色质的无着丝粒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 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成为由单层膜包被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 质,即形成微核。
诱变物质作用
诱变物质能够导致染色体断裂,形成无着丝粒断片,从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形 成微核。通过检测微核的出现频率,可以评估诱变物质的遗传毒性。
微核测试方法
样本制备
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或细胞系,给予不同浓度的诱变物质处理, 同时设立对照组。
微核观察
在特定的时间点,收集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样本,经过染色后, 在显微镜下观察微核的出现情况。
微核测试优缺点
假阳性率高
某些非诱变物质也可能导致微核的形成,从而产生假 阳性结果。
无法确定具体机制
微核测试只能检测到遗传物质的损伤,但无法确定具 体的损伤机制和路径。
受多种因素影响
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动物种类、年龄、性别、生理 状态以及处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十大最美化学实验 简单震撼不危险

十大最美化学实验 简单震撼不危险

十大最美化学实验简单震撼不危险
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哪科老师?想必化学老师很很厉害,课堂上,那些神奇的实验总让大家惊叹不已。

下面分享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你的老师有演示过吗?
1有趣不危险化学实验口吐“仙气”
汽油蒸气可以点燃.当汽油和空气混和后遇火会发生剧烈的燃烧并发出爆炸声
在长20厘米尖嘴玻璃管外套一层有色的塑料管,管内放一段吸饱汽油的棉花球.把尖嘴管对着酒精灯火焰,向玻管的另一端吹气.当气从尖嘴管出来,遇火便燃烧起来.离开火焰继续燃烧.如果向玻管吹气力量稍大时,火焰可以离开尖嘴4~5厘米远,并呈现明亮的蓝色的火焰,十分好看.这时把玻管尖端浸入滴有少量甘油的肥皂液.取出后,向玻管另一端吹气.当肥皂泡连串出现在空中时,用燃着的酒精棉球去点一个个的肥皂泡,便发出一连串轻微的爆炸声和火球,非常有趣.
‘冰块着火’
水和钾反应剧烈,使生成的氢气燃烧.氢气的燃烧使电石和水反应生成的乙炔着火.燃烧所产生的热进一步使冰熔化成水,水和电石作用不断地产生乙炔,因此火焰就越烧越旺,直到电石消耗完,火焰才渐渐熄灭
取一大块冰放在大瓷盘里,在冰上挖一个浅坑,放入一小块电石和一小块钾. 然后向浅坑里滴几滴水,立即冒出一团烈火和浓烟,好象冰块着火似的
‘烈火中的花布’。

实验十 牛顿环

实验十 牛顿环

实验十 牛顿环和劈尖分振幅方法获得相干光的主要装置是牛顿环和劈尖。

牛顿环是牛顿于1675年发现的一种典型的等厚薄膜干涉实验装置。

可以用来测量平凹、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还可以用来检查工件的光洁度、平整度,而且测量精密度较高,相对误差小于%1.0。

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用分振幅法产生干涉的认识。

一、实验目的(1)了解等厚干涉(牛顿环、劈尖)相干光的产生、光程差及干涉条纹的特点。

(2)掌握用牛顿环测量透镜曲率半径的方法。

(3)掌握用劈尖等厚干涉测微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避免回程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JCD3型读数显微镜、牛顿环、玻璃劈尖和钠光灯。

三、实验原理所谓分振幅法获得相干光就是利用薄膜上下两表面对入射光的依次反射,将入射光的振幅分解成有一定光程差的几个部分而产生干涉。

而等厚干涉是:一条干涉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相等,光程差相等。

1.牛顿环测平凸透镜半径、测波长的原理如图3-48(a)所示, DCE 是一块平面玻璃的表面,在它上面放一块平凸透镜,ACB 是球面,除接触点C以外,两玻璃之间是一层空气薄膜,其厚度从中心接触点C到边线逐渐增加。

当一列单色光垂直入射穿入平凸透镜后,一部分被空气膜上表面ACB 球面反射,另一部分则进入空气膜后又被下表面DCE 平面反射,这两部分为同一列光分出,因此满足相干条件(频率、振动方向相同,位相差恒定)而产生干涉现象。

因为ACB 是球面,而DCE 是平面。

所以光程差相等的地方即是以C为中心的同心圆。

因此干涉条纹也就是以C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如图3-48(b)所示。

设透镜球面的曲率半径为R ,与接触点C距离为r 处的空气膜厚度为e ,则空气膜上下两表面所反射的光的光程差δ为(空气折射率近似为1)22λδ+=e (3-37)式中,附加光程差2λ是因为在平玻璃面DCE 上反射时,光从光疏(空气)到光密(玻璃)媒质,发生“半波损失”。

由图3-48(a )可得Rr e 22= (3-38)22λδ+=R r (3-39)式(3-39)说明,r 相同处光程差相同,因而干涉条纹是一系列同心圆环。

小学生的十大科学趣味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小学生的十大科学趣味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小学生的十大科学趣味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有趣的实验,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文将介绍十个适合小学生的科学趣味实验,旨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实验一:漂浮与沉没材料:水槽、塑料球、钉子、瓶盖、硬纸板步骤:在水槽中加入水,然后让小学生将塑料球、钉子、瓶盖和硬纸板一一放入水中观察,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漂浮而有些物体则会沉没。

实验二:气球充气材料:透明塑料瓶、气球、苏打水、醋、小漏斗步骤:将透明塑料瓶中倒入一些醋,然后使用小漏斗将苏打水倒入气球中,将气球缓慢地套在瓶口上。

当苏打水和醋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将充满气球,让小学生亲自参与气球充气的过程,感受气体的特性。

实验三:植物的水分吸收材料:芹菜、食用色素、玻璃杯、水步骤:在玻璃杯中倒入一些水,并加入食用色素,然后将芹菜的底部放入杯中,让芹菜吸收着色的水。

通过观察芹菜的变化,小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作用。

实验四:风力驱动车材料:气球、竹竿、轮子、胶水步骤:将轮子固定在竹竿的一端,然后将气球充气后系在轮子的另一端,当气球放气时,气流会推动轮子转动,从而驱动车子行走。

这个实验可以让小学生体验到风力的力量。

实验五:石头的溶解材料:醋、透明杯、小石头步骤:将小石头放入透明杯中,然后倒入醋。

小学生可以观察到石头与醋发生反应,产生气泡并最终溶解掉,通过这个实验,他们可以了解到醋的酸性特性。

实验六:电流的传导材料:电池、铜线、器皿、小灯泡步骤:将电池的两极分别与铜线的两端连接,然后将铜线的另一端连接到小灯泡。

当电路正常连接时,小灯泡会亮起,让小学生亲自搭建电路并观察电流的传导现象。

实验七:稀释饮料的浓度材料:饮料、水、杯子步骤:将一定量的饮料倒入杯子中,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通过品尝、观察饮料的颜色等,小学生可以了解到稀释对饮料浓度的影响。

实验八:隔热材料的选择材料:透明塑料杯、热水、保温杯、泡沫板、棉布、报纸步骤:将热水倒入透明塑料杯中,然后分别将保温杯、泡沫板、棉布和报纸套在塑料杯的外面,让小学生观察热水的变温情况,以此了解到不同材料的隔热性能。

十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步骤

十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步骤

十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步骤以下是十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的步骤:实验一:水的实验材料:-一个空玻璃杯-清水-一个塑料勺子-一个小纸片步骤:1.将空玻璃杯放在平坦的表面上。

2.用塑料勺子轻轻地将清水倒入杯子中,直到杯子装满水。

3.用小纸片覆盖住杯子的顶部。

4.快速地将杯子倒过来,保持小纸片在杯子的底部。

5.缓缓地放开手,小纸片仍然保持在杯子底部,水不会从杯子中流出。

实验二:气球与醋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塑料瓶-白醋-小苏打粉-一个漏斗-一个气球步骤:1.将漏斗放入瓶口,将小苏打粉倒入瓶子中。

2.慢慢地倒入白醋,直到瓶子装满。

3.将气球拉伸一下,将其套在瓶子的口上。

4.观察发生了什么?气球会膨胀起来,因为醋与小苏打产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三:鸡蛋浮沉实验材料:-一个干净的玻璃杯-清水-一个新鲜的鸡蛋-盐步骤:1.将玻璃杯装满清水。

2.轻轻地将鸡蛋放入杯子中,观察它是否浮在水上。

3.慢慢地向杯子中加入盐,同时观察鸡蛋的变化。

4.当鸡蛋浮在水面上时,说明加入的盐数量达到了饱和。

实验四:香蕉变色实验材料:-一个新鲜的香蕉-柠檬汁步骤:1.将柠檬汁倒入一个碗中。

2.将香蕉在柠檬汁中浸泡一段时间。

3.观察香蕉是否慢慢变色。

柠檬汁可以防止香蕉变黑,因为其中的柠檬酸能抑制香蕉内部的酸化酶。

实验五:光的折射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杯子-饮料吸管-水-食盐步骤:1.将杯子装满水。

2.向水中加入一些食盐,搅拌均匀。

3.慢慢地将饮料吸管插入杯子中,但不要碰到杯子底部。

4.观察吸管呈现的形状。

水中的折射使得吸管的形状看起来弯曲了。

实验六:长毛绒玩具电击实验材料:-一个长毛绒玩具-尼龙线(绝缘材料)-积木或者其他支架步骤:1.将玩具的一只手足用尼龙线系在支架上。

2.用手或其他物体轻轻地摩擦另一只手足。

3.用手靠近玩具的摩擦部位,观察玩具周围是否会产生静电火花。

实验七:洗手液和胡椒粉实验材料:-一个浅盘-清水-一小撮胡椒粉-洗手液步骤:1.在浅盘中放入一些清水。

实验10_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10_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1.实验结果说明心肌的哪些生理特性? 2.心肌的不应期较长有何生理意义?

操作方法:

分别于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早、中、晚给 予单刺激(注意,刺激前后应有三四个正常 心搏曲线做对照),观察心搏曲线有无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在将电刺激施加于心脏之前,先刺激蛙腹部肌肉以检查电 刺激是否有效。 制备标本的过程中,注意保持标本的活性;蛙心夹夹在心 尖部,夹持1mm厚左右的心肌。 刺激输出线、信号引导线的正确连接;



刺激方法:在刺激器对话框中先选择“触发捕捉”,再选择 “下降沿捕捉”,然后在显示通道中单击鼠标即可在单击位置 呈现一水平显示线,调节单击点在屏幕上纵向的位置可调节该 水平显示线的高低,该水平显示线与心搏曲线下降沿的交点就 是给予刺激的可能位置(具体位置由发出“开始捕捉”命令的 时刻决定)。由于在舒张早期以后给予刺激才会产生期前收缩, 故应调节水平显示线至心搏曲线中间偏下的位置。此后每用鼠 标点击刺激器对话框中的“开始捕捉”键,刺激器即会在“开 始捕捉”命令发出后、心搏曲线与水平显示线的第一个下降沿 交点处发出刺激信号,调节水平显示线高低位置及刺激强度即 可观察到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现象。如需记录期前收缩和代偿 间歇波形,应在系统记录状态发“开始捕捉”命令。


【实验原理】

心肌每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与其它可兴奋 组织相比,其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甚至可延续 到舒张早期。在此期中,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能使之产生动作电位。此后为 相对不应期,仅对强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最后为超常期。后两期均 发生在舒张期内。因此,在舒张期内(有时不包括舒张早期),给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融合
一、图像融合
1、选择两幅影像,一幅是多光谱影像,一幅是同一地区高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影像。

2、工具。

分别用前四种方法进行图像融合。

二、融合方法比较
经过HSV 变换的图像具有最大的空间信息,但其光谱保真能力最差;Brovey变换最大限度保持了原始图像的光谱信息,而空间信息的详细程度较差;Gram-Schmidt 波谱锐化后的影像不仅保持了多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同时又保持了高光谱全色影像的空间细节信息,是一种较好的图像融合方法。

以TM 与SPOT 融合为例,将介绍HSV 变换、Brovey变换和Gram-Schmidt 波谱锐化3 种融合算法,结合融合效果的信息熵、均值、标准差三种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1、信息熵
L 是图像的总灰度级数,Pi是灰度值为i的像素出现的概率。

熵是衡量图像信息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融合图像的熵值越大,表明融合图像携带的信息量越多,融合质量越好;融合图像的熵值越小,则表明融合图像携带的信息量越少。

2、均值
均值是灰度值的平均,对人眼反映为平均亮度,如均值适中(灰度值在128 左右),视觉效果良好,公式是:
3、标准差
标准差反映图像灰度相对于灰度平均值的离散情况。

如图像的标准差大,则图像的灰度级分散,图像反差较大,所含的信息更丰富。

反之,图像的标准差小,图像的反差也小,对比度不大,色调不均匀,所含信息相对较小。

图像融合是一种图像增强技术的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 3 种算法的融合试验,对 3 种融合方法融合效果的探讨就融合后的信息量的丰富程度而言,HSV 最好。

如果对融合后图形的信息量要求较高时,那么HSV 是最佳选择,但其光谱保真能力最差;Brovey算法尽管改善了图像的空间纹理细节,但也产生了光谱退化和失真,就空间信息量而言,Brovey变换的图像,其空间信息最低;如果对融合图像光谱保真能力要求较高时,则Gram-Schmidt 融合效果最佳,Gram-Schmidt 波谱锐化的融合方法产生的光谱扭曲和失真最小,同时很大程度的保持了高分辨率的全色波段的空间纹理细节信息,是一种适合于TM 多光谱和SPOT 全色图像融合和应用的较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