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第二章 (2)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

第三章 (3)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

第四章 (3)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

第五章 (4)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

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第六章 (5)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

第七章 (6)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

第八章(测试1) (6)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

第八章(测试2) (7)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

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

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

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

第九章 (9)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

第十章 (10)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

第二章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答: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答:社会生活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其意识的关系,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通过实践,人类形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答: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1)世界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万物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元论,强调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一,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就是物质。坚持了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社会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根本上上与唯心主义区分开来。

第三,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所有物质现象,不管怎样多种多样和变化无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这一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观点,就是以它为根据、为前提,并在它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精髓。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答:(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现实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所谓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所谓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方面,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及其发挥程度,归根及底取决于对客观规律正确反映及其尊重的程度,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反映和改造世界,否则,就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利用规律办事的时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认识和把握二者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意义:

1)这一辩证关系对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方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动瞎干。另一方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革命净胜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夸大意识的能动性,否定规律的客观性,鼓吹意志论:机械唯物主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只能消极的服从,从而陷入宿命论。这两种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极其有害的,必须借助这一原理加以批判。

第三章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答: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已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且日趋灭亡的事物。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她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答:(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2)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来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第四章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一方的发展要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能促进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3)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终是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偶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是共性。我国现代化过程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中国特色是个性。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反对背离马克思主义“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也要反对脱离具体实际,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倾向。

4 [论3] 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2)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以辩证的否定观为指导,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第一,无论是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既包含精华,有包含糟粕。

第二,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既要肯定、继承其中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同时,又要批判和克服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腐朽落后的东西,弃其糟粕。

第三,既要反对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只讲继承、不讲批判的全盘肯定的方针。

第五章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客体之间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主客体互动基础上的主体能动创造的过程。

(2)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的过程。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1)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具体性、直接性的提点。

而理性认识则是指人们在概括整理了大量感性资料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2)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六章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就需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以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主观认识自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即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又不能使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作为人们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认识被证实了,就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上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答:认识:

(1)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是真理性认识获得的基础。科学实验为真理性认识的获得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推动着真理性认识的不断发展: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主体的大胆怀疑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发现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4)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特定阶段对特定对象的某一层次,一定程度上、近似正确的反映,具有相对性。

(5)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相对真理无限接近、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答: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真理与谬误有时候互相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

真理。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可能转化为谬论。

第一、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第二,真理是全面的。要真正的认识事物,必须把握、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点,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

谬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真理。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长一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的认真总结,是发展真理的最好办法。

另外,当人们把超出特定的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相符合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实践意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

(1)要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2)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会战胜谬误的。

第七章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原因: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具体内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第八章(测试1)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依据:资本的各个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区分意义:(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是由可变资本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确立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要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原因: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据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

(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到关键。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八章(测试2)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答:金融寡头:是指操控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它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它的统治表现在:

(1)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他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

(2)在政治上通过控制上层建筑,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

他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它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和购买商品是,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1)垄断组织操控价格带来的后果是抑制了市场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

(2)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再分配。

(3)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答:列宁根据当时时代的实践认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上述五个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答:(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利益和权力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答: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产物。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需要。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积极作用:

(1)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兴办私人资本屋里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部分的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智商,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发发展。

(3)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改善。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膜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第九章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民当家作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它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它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只有把它主同时也当作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4)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批判继承的关系。(5)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答: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

(1)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服从多数意志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

(2)其次是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

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的当家作主地位。

广大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子实行专政。

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

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答: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正当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章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1)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答: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1)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也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

(2)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发展。

(3)那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答: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决不会:

(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2)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关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其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

后者则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现实。

全面理解“”及其联系,既有利于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坚持科学的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坚定的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第二章 (2)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 第三章 (3)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 第四章 (3)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 第五章 (4)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 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第六章 (5)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 第七章 (6)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 第八章(测试1) (6)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 第八章(测试2) (7)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 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 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 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 第九章 (9)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 第十章 (10)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简答题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什么?(10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20分)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A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在生产的要求。D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E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 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的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经,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7.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通过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以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根据经济基础的不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这一规律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使我国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马原(简答题)

简答题 三、简答题: 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谈谈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 5、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6、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简答题: 1、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配置资源,二是调节经济活动。市场 配置资源的活动就是通过市场把各种资源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安排,结果是个体把自 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能够获取最大利益的领域中。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通 过市场去影响]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市场为载体,必然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要通过无限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并且 最终一定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一 定层次、一定水平的实践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而 且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而实践检验标准是确定性 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 和平衡。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 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它 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 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5、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 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 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 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马原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1.什么叫工资?工资有哪些形式? 工资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 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计时和计件两种。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谓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最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也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3.如何理解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从全社会看,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4.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以前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①废除人身依附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②追求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③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了社会进步。 5.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6.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7.剩余价值在那些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剩余价值在生产出来并且实现之后,要在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瓜分,也就是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

马原简答题归纳

马克思主义书后问题答案总编 (内容加粗的是前面的补充内容,问题加粗的是重点题目) 第一章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a)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b) 其现代意思主要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之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 要意义。 a)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在其发展 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不同发面都有其特殊的性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联系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 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上和实际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产物是别与一般,特殊于普遍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的意义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 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第二章 1.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 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 的体系。 b、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 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三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a)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 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 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 个企业中经济形式) 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 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 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 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 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

马原2016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2019马原简答题

2019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 2、人们应当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前提和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如乱砍滥发、过度畜牧等都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从实际出发,结果只能让人们自食恶果。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你不去用它,不把他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那这些知识又能有什么用呢学富五车和文盲也就没什么不同。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强也创造不出任何的物质东西出来。 3、如何理解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务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互相联 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特点: 1、事物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地球和太阳的相互联系导致了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等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