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总集与别集(杜泽逊版)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山东文献集成

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前言一个文化大省,要有标志性人物,山东省因为有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孙膑这样一些誉满中外的文化名人,因而被公认为文化大省。
但是,一个文化大省还必须有标志性的文献。
以省级地方文献丛编为例,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广东的伍元薇、伍崇曜编刻《岭南遗书》、光绪年间定州王灏编刻《畿辅丛书》、民国年间山西省文献委员会排印《山右丛书初编》、金毓黻编印《辽海丛书》、张鹏一编印《关陇丛书》、安徽丛书编审委员会影印《安徽丛书》、卢靖编刻《湖北先正遗书》、孙文昱编印《湖南丛书》、胡思敬编刻《豫章丛书》、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编印《广东丛书》、琼州海南书局排印《海南丛书》、贵阳任何澄等编印《黔南丛书》、云南丛书处赵藩等编刻《云南丛书》等等,都是一省文化之标志。
下至地区一级文献丛书,也不乏闻名于世的,其典型事例为民国年间上海暨南大学校长张寿镛个人出资编刻的宁波地方文献丛书《四明丛书》,久已被学术界视为善本。
其馀如丁丙编刻《武林先哲遗书》、盛宣怀编刻《常州先哲遗书》等都享有盛名。
可是,山东作为一个文化大省从没有像其他几个省份那样,编印出足以标志山东文化的“山东丛书”,这是一个重大遗憾,也是我们当代山东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根据山东大学教授王绍曾先生主编的《山东文献书目》、沙嘉孙先生编著的《山东文献书目续编》,从先秦到近代,山东历史上产生的著述在一万种以上,数量庞大,在此基础上选编一部超过其他各省的山东地方文献丛书,是具备优越条件的。
作为山东省第一学府素以文史研究闻名于世的山东大学,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
二○○五年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王学典院长、杜泽逊教授提出编纂《山东文献集成》的计划,经山东大学领导上报山东省人民政府,由韩寓群省长特批立项,成为山东省政府重大文化工程。
二○○五年底开始筹备,二○○六年初正式启动。
《山东文献集成》由韩寓群省长任主编,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校长展涛等任副主编。
编纂处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王学典任编纂处主任,杜泽逊任副主任。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浙师大浙江师范大学复试考研考试大纲-545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2020考 试 大 纲科目代码、名称: 545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适用专业: 050100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07中国古典文献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名词解释题(概念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简答题(简述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综合题): 1小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文献阅读(综合题): 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科目复试内容为《中国古典文献学》1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的学科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国古代文献阅读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3.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1.甲骨2.金石3.简帛4.纸第五章 文献的版本1.“版本”释义2.版本类型3.“善本”释义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1.文献错讹的类型第1页,共3页2.校书的主要方法第七章 文献目录1.“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2.古籍分类3.目录的类型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1.类书及其举要2.丛书及其举要第十一章 总集与别集1.总集及其举要2.别集第十二、十三章 出土文献概述1.甲骨文、金文文献概要2.出土简帛文献概况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概述1.敦煌文献的目录2.敦煌文献的内容及其价值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
四、样卷(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善本2、伪书3、类书4、《乐府诗集》(二)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帛文献的价值。
版本学视野下的书法考察——评刘元堂《宋代版刻书法研究》

2023/05 No.255读 书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刘元堂教授编著《宋代版刻书法研究》,是深入发掘书法学与版本目录学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
全书共20万字,也是学界目前关于版刻书法专题研究中最为深入细致的一部专著。
“版刻书法”是指通过写稿、上版、镌刻及刷印等工序使书迹得以保存的书法样式。
[1]石刻书法的捶拓、玺印的钤印为版刻书法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准备条件。
版刻书法工序与碑刻书法大致相似,都是二次加工底稿,使之保存于木版或石头等载体之上。
版刻书法的写手大多为善书之人,序、跋等部分多是请有名学者或书法家所书,因此版刻古籍中存在着大量的水准高超的书迹。
中国的版刻书法,时间上横跨了1300多年。
其始于李唐,奠基于五代,盛行于两宋,旁及辽、西夏、金,衍于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仍在延续。
宋代是版刻书法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有大量的书、刻俱佳的宋代刻本传世,弥补了书法史研究中文献记载与书迹作品的不足,具有深邃的研究意义。
[2]版刻书法属于古籍版本学与书法学相结合的新研究范畴,作为书迹材料研究,是唐代至清代书法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版刻书迹的发展与演变,也呈现出书法发展中的另一脉络。
因其稿本广为流传的性质,底稿往往精心书写,且大多出自名工良手,刷印精美,书写讲究法度,工整秀丽,宛如法帖,一定程度上对宋代书法学习者也产生了影响。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谈及美的材质、表现技巧两种形式,言宋版书完全具备美的形式:“三代之钟鼎、秦汉之摹印、汉魏六朝唐宋之碑帖、宋元之书籍等,其美之大部,实存于第二形式。
”[3]因此,对古籍版刻书迹、书手与刻工等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才能使书法研究更加立体与深入。
然而时至今日,学界对版刻书法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较为空白、亟待开发的研究领域。
《宋代版刻书法研究》一书,通过宋本古籍的考察与整理、交叉学科文献查阅、作品列队对比等方法,从而归纳出宋代不同时、地的版刻书法特点。
总集与别集

唐五代人别集流传至今的亦有 200多种 , 其中 最早存本属于宋人的校抄和刻本的不过 40 多种。 多数已非唐人所编原貌 , 或至宋已有部分散佚 而经宋人重辑 , 但终究存本较古。其余多数人 别集至宋已佚不传 , 而为明清以至近现代人所 重辑。
宋代以后 , 别集流传至今更多。宋元人别集今 存者较唐集为多。特别是名家别集,大抵在其 本朝就已编刊 , 流传至今多为宋元旧刻本。
5、《全宋文》,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 曾枣庄、刘琳主编。巴蜀书社。全书收作者万 余人,文十万余篇。
6、《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傅 璇琮、孙钦善、倪其心等主编。全书72册,已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齐。初步统计收作 者9079人,诗247183首,残诗5983句(联), 存目323首(句)。
是集收汉魏至隋唐乐府诗,兼及先秦至唐 末歌谣,分十二大类,各类又分若干小类。 “其解题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 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四库提要》)。 是研究汉魏六朝隋唐乐府文学的最基本的 文献。
5、《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清姚鼐编。
录战国至清初文章700篇,分十三类:论 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 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 祭。各类前有论说,探讨文体流变,评论 得失。
全书收唐五代诗人2200余人,诗作48900多首, 附有唐五代词。每人有小传,但诗作不注出处。
清乾隆中日本学者上毛河世宁辑《全唐诗逸》三卷, 补120多家诗。近人王重民有《补全唐诗》、孙望 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 共得诗近2000首,中华书局于1982年编为《全唐 诗外编》二册出版。后陈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 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得4300余首。 于是合《外编》、《续拾》为《全唐诗补编》, 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指瑕

诸 子方面 的 内容普 遍存在 , 而且视 作者情 况 , 比 重 不 同。清代学 者 如 卢文 招《 抱 经 堂文 集 》 、 顾
千 里《 思适 斋集 》 等, 基本 上 以学 术 性 书跋 为 主
体 。可 见 , 别集所 收 的作品 , 实际上 只是形式 上 单 篇文 章和诗 、 词、 曲的汇集 , 内容上 则涉及 经 、 史、 子、 集各个 方面 , 越 往后 这种特 征越 明显 , 绝 不 限 于文 学 作 品 。 ” 杜泽 逊 《 文 献 学 概要 ( 修 订 本) 》 仅仅将《 颜 氏家 训 ・ 勉 学篇 》 修 改为 《 颜 氏
见, 首先 , 长孙 无 忌等 《 隋书 ・志第 三 十 ・ 经 籍
四》 所 载之《 董 仲舒 集 》 一 卷梁 二 卷所 收之 董 仲
舒 作 品必不 止《 士 不遇 赋 》 一 篇 文学 作 品 , 必 还
之 集 也 自然 绝 非文 学 作 品 之汇 集 , 即别 集 收 的
是文学 作 品之说 根本 不能成 立 。
集 加 以 辨析 , 意 欲 与 读 者 共 同探 讨 它们 的 准 确 内涵 与 相 互 关 系。 关 键 词 杜 泽 逊 《 文献 学概 要 》 错 误
中 图分 类 号 G 2 5 6
1 别 集 与 总 集 辨析
杜泽 逊《 文献学概要》 云: “ 别集 , 是 四部 分 类法中 ‘ 集部 ’ 的 主干 部 分 , 集部 与 经部 、 史部、 子 部 在 内容 上 有 着 明显 的 区别 , 《 隋书 ・ 经 籍
集指多 位作 家诗 文词 曲之 汇集 不符 合 《 隋书 ・
经籍 志 》 集 部之 实 际情 况 , 此 说 自然 是 片面 的 , 也是不 正确 的 。《 隋书 ・ 经籍志 》 收录于集 部者 有 文学 之集 , 也有 非文学 之集 , 多 数则是其 中既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摘要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又无比繁复,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不同的层次有机的组织起来,对典籍加以整理、编纂和分类,做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在中国历史上对文献目录的分类早已有之,历经了准备、创制、发展、兴盛等不同的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本文拟就对四部分类法的源流作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文献目录源流四部分类法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重要的学科技及学术分类的观念。
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我国文献目录的准备阶段。
其后,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
自此完成了具体使用的目录体制的创立。
至隋唐为文献目录的兴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类法的产生魏氏代汉,采掇遗亡,与秘书中、外三阁藏之。
魏秘书郎邓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
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重编国家目录,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更辑新簿而撰《中经新簿》(亦称《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
《中经新簿》改刘向《七略》的分类法,始为四部,“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①因此,从内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经、子、史、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全集举要
全集,旨在网罗一代诗文之全,零句残篇,蒐 剔不遗余力 。供学者研究查检之用。 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七百四十 六卷,清严可均编。 此集收上古至隋朝文3400多家,依时代分为 十五集,作者依时代先后排列,各系小传,所 有文章均注出处,间有考证校订按语。
2、《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百三十五 卷,逯钦立辑。 本集收入上古至隋朝的歌诗谣谚,每人系 小传,每诗注出处,并校出异文,考订真 伪,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唐以前诗歌总集。 此前,明代冯惟讷辑有《诗纪》,网罗虽 富,而鉴别未精。近人丁福保辑《全汉三 国晋南北朝诗》不收先秦歌谣,而且各诗 不注出处,非完备之作。
《元曲选》,明臧懋循编。共收元杂剧十集 100种 。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编。 《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清黄宗羲编。 《列朝诗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编。 《明诗综》一百卷,清朱彝尊编。 《词综》三十六卷,朱彝尊、汪森编。 《晚晴簃诗汇》二百卷,民国徐世昌辑。 《全清词钞》四十卷,叶恭绰编。
5、《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清姚鼐编。 录战国至清初文章700篇,分十三类:论 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 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 祭。各类前有论说,探讨文体流变,评论 得失。 体现了桐城派古文主张。 有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
6、其他
《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铉编。书分16类,沿《文选》 分体之例。一向被认为是唐文选本中的善本。 《宋文鉴》一百五十卷,南宋吕祖谦奉敕编。收北宋诗 文,分六十一类。 《宋诗钞》,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管庭芬、 蒋光煦补。 《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金元好问编。 《元文类》七十卷,元苏天爵编。 《元诗选》,清顾嗣立编。
总集之存于今者以《诗经》为最早,再下《楚 辞》,再下《昭明文选》、《玉台新咏》。唐 宋以下存者渐多,至今层出不穷。 自编辑方法而论,则可分选集、全集两大类。
(一)选集举要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诸子兴 于战国,文集盛于二汉,至家家有制,人 人有集。其美者足以叙情志、敦风俗。其 弊者只以烦简牍、疲后生。往者既积,来 者未已,翘足志学,白首不遍。或昔之所 重今反轻,今之所重古之所贱。嗟我后生、 博达之士,有能品藻异同,删整芜秽,使 卷无瑕玷,览无遗功,可谓学矣。”
3、《文苑英华》一千卷,宋太平兴国七 年李昉等奉敕编。雍熙四年书成。为宋四 大书之一。《昭明文选》止于梁初,此集 则起于梁末,是接续《文选》之作,但唐 人诗文占十之九。 分为55类,较《文选》38类更细。全书 录梁末至晚唐五代2200余家诗文近2万篇。
4、《乐府诗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编。 是集收汉魏至隋唐乐府诗,兼及先秦至唐 末歌谣,分十二大类,各类又分若干小类。 “其解题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 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四库提要》)。 是研究汉魏六朝隋唐乐府文学的最基本的 文献。
4、《全唐文》一千卷,清董诰等奉敕编。 嘉庆十三年至十九年编成。收唐五代文,共3042人 18488篇,由两淮盐政刊刻。体例悉依《全唐诗》, 人系小传。 补遗之作有清陆心源《唐文拾遗》七十二卷,收文 3000篇。《唐文续拾》十六卷,收文310篇。周绍 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亦可视为《全唐文》补编。 考证之作有清劳格《读全唐文札记》、《札记续补》 共130条。近人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310条。
第十一章
总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别集
一、总集
总集,指多位作家诗文词曲之汇集。 总集可单收一种文体,如《全汉赋》、《全宋词》。 亦可兼收多种文体,如《昭明文选》。可以一朝一 代之作为限,如《金文最》。亦可兼收历代,如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或以一地、一家 为准,如《昆山杂咏》、《窦氏联珠集》。或以某 一流派文体为界,如《瀛奎律髓》。其文人雅集唱 和之作,如《西昆酬唱集》,书画古迹题咏之辞, 如康熙敕辑《历代题画诗类》,亦在此列。
3、《全唐诗》九百卷,清康熙敕编。 此集据季振宜《全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重 编增辑而成。由曹寅任校阅刊刻官,彭定求等十人 任校对 。 全书收唐五代诗人2200余人,诗作48900多首, 附有唐五代词。每人有小传,但诗作不注出处。 清乾隆中日本学者上毛河世宁辑《全唐诗逸》三卷, 补120多家诗。近人王重民有《补全唐诗》、孙望 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 共得诗近2000首,中华书局于1982年编为《全唐 诗外编》二册出版。后陈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 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得4300余首。 于是合《外编》、《续拾》为《全唐诗补编》, 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唐朝李善《文选注》最受重视,引书 1689种,另引用旧注29种,除对《文选》 的阅读理解起到很大作用外,也保存了大 量古代文献资料。唐代另有吕延济、刘良、 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注,称“五臣 注”。宋人与李善注合刻,成为“六臣注” 本。
2、《玉台新咏》十卷,南朝陈 徐陵编。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三:“梁简文帝(萧纲) 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 之宫体。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 《玉台集》以大其体。” 卷一至八是汉至梁五言诗,卷九为歌行,卷十 为五言二韵诗,即古绝句。宋刻本一种有690 首(内二首佚),另一种769首。清吴兆宜笺 注本869首,比较通行。
《隋书·经籍志》总集类小序云:“总集者, 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 剪繁芜,自诗赋以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 为《流别》(《文章流别集》)。”
1、《文选》三十卷,梁昭明太子萧统编。 又名《昭明文选》。唐李善注本每卷析为二, 共六十卷。共选录东周至梁八百年间130位知 名作者(另有少数佚名者)的诗文752篇。其 中诗歌434,辞赋99,杂文219。全书分38 类: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 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 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 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 墓志、行状、吊文、祭文。 选录标准,萧统在序中归纳为“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