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要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链和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成要素:包括土壤、水、气候和光照等自然要素。
这些要素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态功能的表现都有重要的影响。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组成要素:包括农业生产者、消费者、市场和政策等社会经济要素。
它们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首先,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内部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错综复杂。
其次,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可塑性和适应性,可以因为人类的干预而发生变化。
最后,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延迟性和非线性,即对某些干扰反应并不是立即显现,而是在一定时间内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趋势。
- 1 -。
1.3农业生态系统

(二)农业环境组分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干预下的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下来的自 然环境组分之外,还有人工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是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下来的, 包括由大气环流和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光照、降水、温度等,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 质和土壤水分等因素。这些环境组分通常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预,甚至大气成分 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是水体、土体、气体,甚至辐射,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都 或多或少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广义的人工环境包括所有受人类活动影响 的环境,可以分为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1.人工影响的环境 人工影响的环境是在原有的自然环境中,人为因素促使其发生局 部变化的环境。 2人工建造的环境 人工建造的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进 行模拟或塑造的环境。 (1)无土栽培环境。 无土栽培通过人工创造根系环境取代土壤环境。 (2)大棚﹑温室环境 通过建造大棚和温室来控制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 (3)集约化养殖环境 通过建造畜舍、 禽舍控制饲养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 湿 度和光照条件、最大限度地节约饲料能量、提高家畜、家禽的生产力。
根据各种资源的时间节律和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从时间上合理搭 配各种类型的农业生物,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形成农 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结构,这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时 间结构。
时间结构是根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节律与环境因子的节律性变化安排农 业生产,进行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良好的时间结构,从时间方面有利于更 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面。
08-第五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概述

• 社会间接调控(第三层次)
1、自然调控
是农业生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而来。自然调控通 过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 及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是农业生态系 统的第一层调控。自然调控包括个体、种群和系统三个水平 的调控机制。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目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 2016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全省农业增 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农业总产值登上3000亿 元台阶。农业效益稳步提升,农业增加值增长2.8%, 为近五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目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 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主要目标,努力实现“两个稳定”: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150亿斤以上;“两个增长”农牧业增加值增长2%、农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两不发生” 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发生区域性 重大动植物疫情;“一个消除”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 大农业:调节农、林、牧、副、渔、工各业的比例。 • 亚系统:调整各业内部比例。如:种植业的作物布局、
种植制度,养殖业的各物种的比例, 粗加工、精细加工 以及加工种类的比例等。
人工直接调控
• 2.4.系统输入输出的调控:
调控输入可改变系统的机能,然后改变输出。调控输出 可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环境和输入,从而影响系统本身。
第三层次的调控社会环 境的间接调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非中心式+中心式
三、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原则
• (一)多种效益统一 生态效益: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 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转化过程、自然资源的合 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方面的 好的效果和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1.引言1.1 概述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农田、农作物、农业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生态过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养分(如氮、磷、钾等)通过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作用,循环在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并最终回归到土壤中。
这一循环过程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养分的循环涉及到土壤、植物、微生物等多个环节,包括养分的吸收、转化、循环和释放等。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次,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在农业生产中,养分的输入和输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这是因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负反馈机制,可以通过调节各个环节的过程来维持养分的平衡。
再次,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高效利用资源的过程。
通过循环利用养分,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的过程。
养分的循环过程不仅涉及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与其他生物因子密切相关,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等。
通过保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养分循环的效率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复杂、动态平衡、高效利用资源和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的过程。
深入研究和理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概述,即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 制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农业 生态系统的概述、调节与平衡,可持续性,管理与规划,优势与挑战,契机 与前景,以及结论与建议。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农业与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系统。它不仅涉及农作物的种植和 养殖,还包括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的契机与前景
1 政策理念与国际标准
制定政策和标准,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利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将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3 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农业生态系统将更加注重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建议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加强生态保护,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推动创新农业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
减少污染与废弃物处理 方法
采取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 的污染,加强废弃物的处理与 回收,有助于保护环境。
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与规划
1
综合管理与决策
采用综合管理方法和决策支持系统,
区域规划与模拟
2
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通过区域规划和模拟分析,优化农业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平衡
生物调节
多样性保护和生物控制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调节机制。
物理调节
土壤保护和环境条件的维持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理调节机制。
化学调节
农药应用与控制以及肥料管理与措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化学调节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
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
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
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二、自然调控1.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是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
生态系统越趋于成熟,自然信息的沟通越丰富,控制系统所特又的和谐、协调、稳定等特点也就越明显。
2.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
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
(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
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
(3)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
(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
这种稳态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这两种机制来获得。
a.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b.系统的负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三、人工直接调控1 .调控途径:(1)生态环境调控:土壤环境: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气象因子:建棚舍、人工降雨、地膜覆盖、温室等水分因子:修水库、水闸、灌溉方式火因子:地表火与林冠火,以火克火等(2)输入输出调控:输入物质和能量,输出产品,控制非产品输出(污染物)(3)生物结构调控:个体:品种改良、栽培、饲养方法群体:引进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
知识拓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和类型

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和类型一、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1)整体协调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把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调控,要求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
并要求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的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相互有机地配合,使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得到协调发展。
(2)提高综合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多样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加生物生产量。
物种的多样性可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使有害生物与天敌保持某种数量平衡,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逆力,抵御不良条件的侵袭。
并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性。
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通过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热、光、气候与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
因此生态农业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而且逐步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二、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工程体系。
下面简介几种最常见的类型。
1、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下面是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和蚯蚓等生产设计。
秸秆还田是保特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但秸秆未经处理直接返回土壤,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分解,方能发挥肥效。
现在则利用糖化过程先把秸秆变成家畜喜食的饲料,而后以家畜的排泄物及秸秆残渣来培养食用菌,生产食用菌的残余物又用于繁殖蚯蚓,最后才把利用后剩下的残物返回农田,效益就会更好。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引言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作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主体1.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的农作物和动物种类在农田内共同生长,相互作用,并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
这种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产力,抵御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2.养分循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是一个关键过程。
有机物质通过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进入系统,并被微生物分解成养分,进而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生物的死亡和分解产生的有机物又被微生物分解成养分,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这种循环系统有助于提高农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由太阳能供应。
太阳能经过光合作用被农作物和植物吸收,然后被转化为化学能,进而被动物获取。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能量在不同层级的生物之间传递。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维持农田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4.相互依存关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农作物依赖于昆虫传粉和天敌控制病虫害;而昆虫和动物则依赖于农作物或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是农业生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基础。
结论农业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生态平衡,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为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的内容。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
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
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
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二、自然调控
1.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是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
生态系统越趋于成熟,自然信息的沟通越丰富,控制系统所特又的和谐、协调、稳定等特点也就越明显。
2.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
(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
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
(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
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
(3)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
(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
这种稳态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这两种机制来获得。
a.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b.系统的负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三、人工直接调控
1 .调控途径:
(1)生态环境调控:
土壤环境:物理、化学、生物方法
气象因子:建棚舍、人工降雨、地膜覆盖、温室等
水分因子:修水库、水闸、灌溉方式
火因子:地表火与林冠火,以火克火等
(2)输入输出调控:输入物质和能量,输出产品,控制非产品输出(污染物)
(3)生物结构调控:
个体:品种改良、栽培、饲养方法群体:引进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
(4)系统的综合调控(系统模式):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林牧结合,利用腐生食物链
2. 农业技术体系的确定:
(1)农业技术必须与农业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相适应:如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矮杆品种、抛秧等栽培技术)
(2)农业技术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北方保温技术、南方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酸性等
(3)农业技术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
经济发达 ---- 人多地少 ----- 大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发达 ---- 人多地少 ----- 小型机械化(提高单产)
经济不发达 ----- 人多地少 ----- 劳力、智力(精耕细作)
3.农业技术之间的配套适应如水稻直播:生育期长、多次施肥
∙四、社会间接调控
财贸金融:投资、利率、税收、价格
工业交通:运输、贮藏等
科技教育:宣传、教育、研究、推广
政法管理:政策、法令、制度等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