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 (2)

1. 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1.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2.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于膜蛋白(载体或通道)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3. 载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能在膜的一侧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而发生构型改变,从而在膜的另一侧将结合在其上的物质释放,以促进物质从高浓度侧跨膜转运到低浓度侧。
4.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其构型改变时可形成贯穿膜的水相孔道,允许某种(或一种以上)离子做顺电-化学梯度的转移。
5. 电压门控通道由跨膜电位改变决定其开放和关闭的离子通道。
6. 化学门控通道由某种特定化学物质决定其开放的离子通道。
7.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化学梯度或电梯度转运。
8.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它与细胞膜上具有特殊转运功能的A TP酶系统有关。
9.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利用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Na+ 的高势能,将Na+ 内流势能转化来的能量用于该物质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过程。
10. 钠-钾泵即Na+-K+依赖式A TP酶,它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K+的蛋白质。
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 TP分子,可使3 Na+个移出膜外,同时有2 K+移入膜内。
11. 受体介导入胞被转运物质与膜受体特异结合后,通过膜凹陷、离断、形成吞饮泡等过程选择性地促进其进入细胞的一种有效的入胞方式。
12. G蛋白耦联受体细胞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需经G蛋白介导的一类受体,也称促代谢受体,这类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便可结合G蛋白并使之激活。
这类受体上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肽链中都具有7个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a-螺旋,故也称7次跨膜受体。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一、名词解释(古书注解)1、类型①传: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一方面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
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
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
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2、术语如字:它表示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本义。
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曰:注解术语,常用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混言,析言;当作当为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用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文。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一般用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文: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也叫“脱、夺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文字。
二、字词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存;成就;相生:互相依存3、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表现,显现;倾斜,等于说依靠4、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和声;声:单音和:和协5、处无为之事:行……之事;顺其自然,无为而治6、万物作焉而不辞:兴起;不干预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据为私有;依靠而获取8、三十辐共一毂:车的辐条;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9、埏埴以为器:以土和泥,揉和;黏土;用水和黏土10、凿户牖以为室:房门;窗子1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利1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规律;把弦安在弓上13、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把弦压低;把弦升高14、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减少15、损不足以奉有馀:供养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德的人1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居功;表现出18、小国寡民:使动,使小,使寡1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通“百”,百倍;21、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陈列2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呈环状裸DNA结构,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笑生物。
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细胞器完整,包括真菌、原虫。
3、非细胞型微生物: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仅有核酸类型,即由DNA或RNA构成的核心,外披蛋白质衣壳,有的仅有一种核酸不含蛋白质或仅含蛋白质没有核酸,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如病毒、亚病毒、朊粒。
4、L型菌: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影响,细胞壁合成被抑制,形成L型。
4、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选择性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目的是抑制标本中杂菌的生长,有助于所选择细菌种类的生长。
6、外毒素: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
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7、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
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
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
9、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成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10、对数期:对数期细菌已经适应环境,且营养丰富,细胞生长很快,呈几何级数增长。
8、KIA试验:克氏双糖鉄琼脂培养基试验,主要用于判断肠杆菌科细菌对葡萄糖和乳糖的利用情况,发酵葡萄糖则底层为酸性反映(黄色),斜面为碱性反应(红色);如葡萄糖和乳糖均发酵则底层和斜面均呈酸性反应(黄色)。
名词解释-(2)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文景二帝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加强集权、无为而治、减少刑罚;军事上,维护统一,安定边疆;经济上,厉行节俭、重视农业、抑制豪强。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帝国时代君主集权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
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
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使诸侯国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酎金夺爵:汉制,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道都长安祭高祖庙献酎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酎金之制即由此产生.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这种有关酎金的法令称为“酎金律”.它是当时削弱和打击诸侯王及列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法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酹金助祭,以所献酹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中外朝制度: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
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
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
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一定的载体;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
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历史文献:比较,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切文献都是各种知识的记录。
时间就好似一个链条,它以“现在”为线索.前于此时谓之“过去”,后乎此音谓之“将来”:时间即历史,过去时间中产生的文献叫历史文献;现在即当今的文献叫当代文献。
而“现在”,这个时间链条,是极不稳定且稍纵即逝的。
中国历史文献的积累,有三个方面的重要途径。
一是官府档案文书的积存,二是历史撰述的日增,三是史书以外的各种撰述的发展。
广义的历史文献。
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
目录:目录,是指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藏、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
在计算机应用中,目录的发展成了“文件夹”。
随着目录工作的发展,衍生出“目录学”。
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2)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名词解释 (2)

25、晶体三极管的输出端,可等效为(受控恒流源 ),它与基极电流的关系为( )。
26、交流负反馈可以稳定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
27、如果需要稳定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并且还要减少信号源的负担,在电路中应引入(串联电压 )负反馈。
51、无稳态触发器是(没有稳定状态)的电路,它可以产生(连续方波 )。
52、(逻辑代数 )是分析研究逻辑电路的一种数学工具。
53、主从型JK触发器是在C的(后沿(或下降沿 )触发,当J=K=1时,为计数状态,用公式表示为( )。
54、维—阻D型触发器是在C的( 前沿(或上升沿)触发,当Q与D相连后,为计数状态,用公式表示为( )。
1、在半导体中,有( 自由电子)和( 空穴)两种载流子导电。
2、在纯净半导体中,掺入三价元素,就会形成(P )型半导体,如掺入五价元素,就会形成( N)型半导体。
3、在P型半导体中,(空穴 )为多数载流子,而在N型半导体中,( 电子)为多数载流子。
4、PN结具有(单方向 )导电性,其导电的方向是从(P区 )到( N区)。
36、双端输出的差动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是单端输出的( 2倍)。
37、运算放大器的理想条件是( )、( )、( )和( )。Auo=∞ rid=∞ ro=0 KCMRR=∞
38、运算放大器在理想化条件下,在线性运行时的分析依据是(、两个输入端的电流为零或i-=i+≈0 )和( 两输入端电位相等或u-=u+ )。
半导体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是制成有特殊功能的元器件,如晶体管、集成电路、整流器、激光器以及各种光电探测器件、微波器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唐代
1、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
3、沈宋体: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完成了律诗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后人称律诗为“沈宋体”。
4、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5、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6、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提出“不平则鸣”之说,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创新,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后人称之为韩孟诗派。
7、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
8、花间词派:晚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个流派,其名源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此派在创作上主要描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表现男女之情,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代表作家有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
9、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共500首。
代表作者有温庭筠、韦庄。
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10、大历诗风:指中唐大历至贞元年间诗歌创作风貌,以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11、三十六体:晚唐骈体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流,尤其是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以擅长骈体齐名,因为他们在其从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所以,时人号为“三十六体”。
12、苦吟诗人:晚唐诗坛上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诗人,由于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所以以苦吟的态度创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作,后人将他们及其追逐者称为苦吟诗人。
13、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此名源于晚唐作家裴铏的小说集《传奇》。
传奇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文异事,如《莺莺传》、《枕中记》等,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进入成熟
14、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
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
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
15、变文:唐代说唱文学作品之一,或简称"变"。
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
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累讲述佛经故事,宣扬佛教经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形式约有散文韵文相间,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
宋代
1、江西诗派:宋代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他们大多是江西人,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是他们共同的创作倾向。
2、山谷体:黄庭坚诗歌风格特征鲜明自成一体,称为“山谷体”。
它的生新程度高,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3、一祖三宗:江西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称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江西诗派之宗。
4、永嘉四灵: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他们的名字中都有“灵”字,故合称为“四灵”。
5、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独具特色,称为“诚斋体”,其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6、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
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
八大家散文风格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