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阅读

合集下载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二课时
公无渡河,(劝你不要渡河,) 公无渡河,(劝你不要渡河,) ,(劝你不要渡河 公竟渡河。(你还是去渡河。) 。(你还是去渡河 公竟渡河。(你还是去渡河。) ,(落入河中淹死了 落入河中淹死了,) 渡河而死 ,(落入河中淹死了,) 岂奈公何。(让我拿你怎么办啊? 。(让我拿你怎么办啊 岂奈公何。(让我拿你怎么办啊?) 这应该是汉乐府中最短的诗了,和最长的《 这应该是汉乐府中最短的诗了,和最长的《孔雀东 南飞》一样,同是写夫妇殉情之作。据《古今注》中说, 南飞》一样,同是写夫妇殉情之作。 古今注》中说, 朝鲜津卒霍里子高一天早起撑船,见一个“白发狂夫” 朝鲜津卒霍里子高一天早起撑船,见一个“白发狂夫”, 不顾危险,横渡急流。他的妻子追来阻挡不及, 不顾危险,横渡急流。他的妻子追来阻挡不及,夫坠河而 妻弹着箜篌唱出这几句哀歌后,亦投河自尽。 死,妻弹着箜篌唱出这几句哀歌后,亦投河自尽。子高的 妻子丽玉听说这件事后,有感而发,创作出“箜篌引” 妻子丽玉听说这件事后,有感而发,创作出“箜篌引”这 个曲子。 个曲子。 生命因爱而美丽; 让生命变轻。 生命因爱而美丽;爱,让生命变轻。
《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 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 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 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 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 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 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 送君王一命! 送君王一命!……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 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 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 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 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 有皇天作证。 有皇天作证。…… ——《桃花扇》 《桃花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下面是XX收集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戊戌( ) 叱咤( )激亢( ) 蓟北( )酣畅( ) 涕泗(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2)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3)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4.文学常识填空。

(1)梁实秋(1903~1987),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散文代表作________。

(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________,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其著作合编为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启超在徐志摩、陆小曼婚礼上的训词: 志摩、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作过 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 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 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 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 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 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 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 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 话。但是他们却没有给作者 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 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 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感情丰沛) 肖像: 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光芒四射 (潇洒自信)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梁启超的子女:
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1、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2、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 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3、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 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4、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 校官,因病早殇。 5、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6、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7、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8、梁思宁(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9、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桃花扇》
•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 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 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是亡国的悲剧。 • 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 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 • 课文节选的是“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 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 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 送君王一命!”
文章内容梳理:
确实是动人的演讲,不论是精心准 备的演讲稿,还是气势不凡的登场 亮相,再到独特而又耳目一新的开 场白,尤其是演讲时大套背诵、敲 打秃头、手舞足蹈、痛哭流涕,让 人永生难忘啊
那么,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梁启超先生?

有学问, 有文采, 有热心肠的学者: 才华横溢、博闻强记、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认真细致、修养良好、稳健潇洒
本文中作者只选取了几个片段,人物就活现在我们 眼前,让我们如晤其面、如闻其声,你能从文中总 结一些写人的技巧吗?
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抓特征、传神韵 侧面 烘托 带着情感去塑造人物 简练、传神的语言
箜篌引
梁任公先生讲稿中说:“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 何人所作,据说有一个狂夫,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 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 妻子做了一首‘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 奈公何!’”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 乐府《箜篌引· 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 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 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 “公、无、渡、河,”“好!”“公、无--渡、 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 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 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 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 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 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夏衍《包身工》和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

夏衍《包身工》和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

夏衍《包身工》和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节选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节选自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锣!”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温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节选自夏衍《包身工》)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文用“风和日丽的下午”“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来烘托气氛,写出了听众对即将到来的演讲的期待,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渲染和铺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夸 饰
夸张的修饰与描绘──崇敬之情
开场白
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 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谦逊 )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 也有一点喽!(自负 ) —短是短矣,然人人听后都记得,人人读后 都记得
•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 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 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 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 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他的散文,不少为传记和怀人之作,文字 清丽、淡雅,别具一格。他记述人物很有特 点,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 活片断来刻画人物。 ——苏振元
政治活动家
启蒙思想家 资产阶级宣传家 教育家 史学家 文学家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 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是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 、教育家、学术大师 (《饮冰室合集》) ,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 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 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第一部分(1) 简述演讲的背景
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
第三部分(10) 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提问: 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 明确;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感染影响了听 众。 •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 讲话,但是他们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 (2)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 科技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一位短 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 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 是梁任公先生。 •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 (4)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 国古典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 (5)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 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 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 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 《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 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 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 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 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 名字就是《箜篌引》。

• 饮冰室
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 其内热与?”早上接到诏命,傍晚就要喝冰水解热,
其内心忧急焦躁可知。比喻其对国事思虑与不安
的程度.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
命,内忧外患,内心焦灼,何以解灼?唯有饮冰,方能得
解,故以饮冰命室名。
·公车上书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公车上书,原 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出自 《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 牍。”
箜篌
《桃花扇· 高皇帝》
• 出自《桃花扇》第十三出《哭主》,【胜如花】这支曲子, 是左良玉的唱词。《哭主》一出写提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 听说崇祯驾崩,捶胸顿足对北方哭道:
• 原文如下: • (小生起,搓手跳哭介)我的圣上呀!我的崇祯主子呀! 我的大行皇帝呀!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 罪该万死了。 • 【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 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 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 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近代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 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 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政治运动 的开端。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原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原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原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梁实秋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梁实秋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
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