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年龄》阅读练习及答案
回忆老舍梁实秋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1篇

回忆老舍梁实秋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1篇回忆老舍梁实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乙选考题回忆老舍梁实秋最近我到__去,无意中看到我的女儿文蔷收藏的一个小册,__一页是老舍的题字。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老舍和我都住在四川北碚。
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
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
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写上七百字,不多写。
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著苍老。
他写作的态度十分谨严,一天七百字不是随便写出来的。
他后来自己说:“什么字都要想好久。
”他的楼下住着老向一家,但是他们彼此往来并不太繁。
老舍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内心却很孤独。
老舍之死,好久是一个谜。
现在不是谜了。
他死得惨。
他的父亲也死得惨。
胡洁青说:__攻入__城的时候,他父亲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
是舅舅家的二哥回来报的信,这个二哥也是旗兵。
他败下阵来,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正巧遇见了老舍的父亲。
攻打正阳门的__的烧夷弹把父亲身上的.火药打燃,全身被烧肿,他自己爬到这个粮店等死。
二哥看见他的时候,他已不能说话,遍身焦黑,只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
后来父亲的小小衣冠冢中埋葬的就是这双袜子。
这时老舍不足两岁。
这段悲惨的家史是天然的小说题材,在老舍的一生中,不管走到哪里,它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的记忆里,勾起他的无限辛酸和义愤。
老舍父子都是惨死,一死于__,一死于“__”的爪牙。
前者以旗兵身份战死于敌军炮火之下,犹可说也,老舍一介文人,竟也死于__的“文艺黑线__”论的毒箭之下,真是惨事。
我们的了解是,他不是溺死在一个小湖的水里,他是陈尸在一个小湖的岸边。
他的尸首很快地火化了,但是他的骨灰盒里没有骨灰!像老舍这样的一个人,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他的思想倾向一向是个人__者、__者,他的写作一向是属于写实__,而且是深表同情于贫苦的大众。
梁文蔷《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练习及答案

梁文蔷《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练习及答案梁文蔷《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练习及答案【梁文蔷《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原文】父亲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
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10本,便停顿下来,因为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书、写文章。
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译。
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
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
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
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的建议,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个人一起译,但那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坚持。
译莎士比亚是件苦事,因为他全部用古英文写作,我曾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就不是莎士比亚了。
”父亲每译完一剧,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
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
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
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10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独生女”。
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
1974年4月30日上午,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母亲。
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重,需要动大手术。
临进手术室前,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
进手术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治华(注:梁实秋的学名为梁治华),你要好好照料自己。
”几个小时后,护士出来通知,母亲已不治。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长椅上开始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就在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梁任公先生暮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概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感情”。
我很好运地有时机听到这一篇感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穷的仰慕,倒不是由于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由于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由于他的学术文章关于青年确有启示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许多显宦,以及气吞山河的人物,莅校发言。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演讲稿,以后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演讲是早先写好的,整齐整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边,他的书法非常艳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雅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兴趣相差好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绝然不一样。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干练秃顶顶宽下巴的人物,衣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重,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辉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翻开他的讲稿,目光向下边一扫,而后是他的极简洁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 启超没有什么学识" 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但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虚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仍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假如他说标准国语其成效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读,再经他一解说,活画出一出惨剧,此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感情。
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约二十余年,有时获取机会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洋溢,黄流滔滔,情形苍莽,不由哀从中来,立时忆起初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以外,随时引证很多作品,大多数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他背诵到舒畅处,突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顶,敲几下以后,记忆力便又通畅,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梁实秋《鸟》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一)(17分)鸟梁实秋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啼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驱都是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侬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举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
就是抓不到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
梁实秋阅读答案

梁实秋阅读答案梁实秋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实秋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实秋阅读答案1雅舍梁实秋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株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陷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
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粱实秋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粱实秋阅读训练题与答案粱实秋阅读训练题与答案①“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
“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
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
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
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
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青律。
②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
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
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
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③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
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
由此可以类推。
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
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
正如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④文调的羡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
批评家哈立孙说:“试读王尔德,笛福,绥夫特,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
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是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⑤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
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家的猫和老鼠毕飞宇我有两个姐姐,大姐长我6岁,二姐只比我大一岁半。
我们是在无休无止的吵闹和绵延不断的争斗中长大成人的。
我们姐弟三个就像鼎立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
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当然了,我们的“分合”都是以小时作为时间单位的。
上午我刚刚和我的二姐同仇敌忾,一起讨伐我的大姐,而午饭过后,一切都好好的,我的二姐却突然和大姐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向她们的弟弟宣战了。
总体说来,她们联合起来对付我的时候要多一些,因为父母多少有些偏心,对我格外好一些。
这个我是知道的,在事态扩大、弄到父母那里“评理”的时候,父母虽说各打五十大板,但板子里头就有了轻与重的分别。
比方说,在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之后,我的母亲总要教导我的两个姐姐:“他比你们小哎,让着一点哎。
”对我就不一样了,母亲说:“下次不许这样了。
”口气虽然凶,但说的是“下次”,“这一次”呢,当然就算了,事情到此结束。
我们为什么吵呢?为什么斗呢?不为什么。
倘若一定要找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那只能是为吵而吵、为斗而斗。
举一个例子吧,比方说,现在正在吃饭,我和我的二姐坐在一条凳子上,不声不响地扒饭,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有点无趣,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在二姐伸筷子去夹咸菜的时候,我会用我的筷子把她的筷子夹住,二姐不动声色,突然抽出筷子又夹我的。
噼噼啪啪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母亲突然干咳一声,一切又安静了。
所争夺的咸菜到底被谁夹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的那一声干咳究竟落在哪一个节拍上,这全靠你的运气,有点像击鼓传花。
如果咸菜归我,即使我并不想吃,我也会像叼着了天鹅肉,嚼得吧唧吧唧的,二姐的脸上就会有一脸的失败。
反过来,二姐要是赢了,她会把咸菜含在嘴里,悄无声息地望着屋梁,那是胜利的眼神,赢了的眼神,内中的自鸣得意是不必说的。
我们姐弟三个现在都已人到中年。
梁实秋《鸟》课内语段阅读训练(含答案)

梁实秋《鸟》课内语段阅读训练(含答案)第一篇:梁实秋《鸟》课内语段阅读训练(含答案)《鸟》课内语段阅读训练①我爱鸟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年龄
梁实秋
①从前看人作序,或是题画,或是写匾,在署名的时候往往特别注明“时年七十有二”、“时年八十有五”或是“时年九十有三”,我就肃然起敬。
春秋时人荣启期以为行年九十是人生一乐,我想拥有一大把年纪的人大概是有一种可以在人前夸耀的乐趣。
只是当时我离那耄耋之年还差一大截子,不知自己何年何月才有资格在署名的时候也写上年龄。
我揣想署名之际写上自己的年龄,那时心情必定是扬扬得意,好像是在宣告:“小子们,你们这些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虽然幸离襁褓,能否达到老夫这样的年龄恐怕尚未可知哩。
”须知得意不可忘形,在夸示高龄的时候,未来的岁月已所余无几了。
俗语有一句话说:“棺材是装死人的,不是装老人的。
”话是不错,不过你试把棺盖揭开看看,里面躺着的究竟是以老年人为多。
年轻的人将来的岁月尚多,所以我们称他为富于年。
人生以年龄计算,多活一年即是少了一年,人到了年促之时,何可夸之有?我现在不复年轻,看人署名附带声明时年若干若干,不再有艳羡之情了。
倒是看了富于年的英俊,有时不胜羡慕之至。
②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其茎部的细胞因春夏成长秋冬停顿之故而形成所谓年轮,我们可以从而测知其年龄。
人没有年轮,而且也不便横切开来察验。
人年纪大了常自谦为马齿徒增,也没有人掰开他的嘴巴去看他的牙齿。
眼角生出鱼尾纹,脸上遍洒黑斑点,都不一定
是老朽的征象。
头发的黑白更不足为凭。
有人春秋鼎盛而已皓首皤皤,有人已到黄考之年而顶上犹有“不白之冤”,这都是习见之事。
不过,岁月不饶人,冒充少年究竟不是容易事。
地心的吸力谁也抵抗不住。
脸上、颈上、腰上、踝上,连皮带肉的往下坠,虽不至于“载跋其胡”,那副龙钟的样子是瞒不了人的。
别的部分还可以遮盖起来,面部经常暴露在外,经过几番风雨,多少回风霜,总会留下一些痕迹。
③好象有些女人对于脸上的情况较为敏感。
眼窝底下挂着两个泡囊,其状实在不雅,必剔除其中的脂肪而后快。
两颊松懈,一条条的沟痕直垂到脖子上,下巴底下更是一层层的皮肉堆累,那就只好开刀,把整张的脸皮揪扯上去,象国剧一些演员化装那样,眉毛眼睛一齐上挑,两腮变得较为光滑平坦,皱纹似乎全不见了。
此之谓美容、整容,俗称之为拉皮。
行拉皮手术的人,都秘不告人,而且讳言其事。
所以在饮宴席上,如有面无皱纹的年高名婆在座,不妨含混的称赞她驻颜有术,但是在点菜的时候不宜高声的要鸡丝拉皮。
④其实自古以来也有不少男士热衷于驻颜。
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炼形之家,必就深旷,友飞灵,糇丹石,粒精英,所以还年却老,延华驻采。
”道家炼形养元,可以尸解升天,岂只延华驻采?这都是一些姑妄言之的神话。
贵为天子的人才真的想要还年却老,千方百计的求那不老的仙丹。
看来只有晋孝武帝比较通达事理,他饮酒举杯属长星(即彗星):“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可是一般的天子或近似天子的人都喜欢听人高呼万岁无疆!
⑤除了将要诹吉纳采交换庚帖之外,对于别人的真实年龄根本没
有多加探讨的必要。
但是我们的习俗,于请教“贵姓”、“大名”、“府上”之后,有时就会问起“贵庚”、“高寿”。
有人问我多大年纪,我据实相告“七十八岁了”。
他把我上下打量,摇摇头说:“不像,不像,很健康的样子,顶多五十。
”好像他比我自己知道得更清楚。
那是言不由衷的恭维话,我知道,但是他有意无意的提醒了我刚忘记了的人生四苦。
能不能不提年龄,说一些别的,如今天天气之类?
⑥女人的年龄是一大禁忌,不许别人问的。
有一位女士很旷达,人问其芳龄,她据实以告:“三十以上,八十以下。
”其实人的年龄不大容易隐密,下一番考证功夫,就能找出线索,虽不中亦不远矣。
这样做,除了满足好奇心以外,没有多少意义。
可是人就是好奇。
有一位男士在咖啡厅里邂逅一位女士,在暗暗的灯光之下他实在摸不清对方的年龄,他用臂肘触了我一下,偷偷的在桌下伸出一只巴掌,戟张着五指,低声问我有没有这个数目,我吓了一跳,以为他要借五万块钱,原来他是打听对方芳龄有无半百。
我用四个字回答他:“干卿底事?”有一位道行很高的和尚,涅槃的时候据说有一百好几十岁,考证起来聚讼纷纷,据我看,估量女士的年龄不妨从宽,七折八折优待。
计算高僧的年龄也不妨从宽,多加三成五成。
⑦人到了迟暮,如石火风灯,命在须臾,但是仍不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
邱吉尔八十岁过生日,一位冒失的新闻记者有意讨好的说:“邱吉尔先生,我今天非常高兴,希望我能再来参加你的九十岁的生日宴。
”邱吉尔耸了一下眉毛说:“小伙子,我看你身体满健康的,没有理由不能来参加我九十岁的宴会。
”胡适之先生素来善于言词,
有时也不免说溜了嘴,他六十八岁时候来台湾,在一次欢宴中遇到长他十几岁的齐如山先生,没话找话的说:“齐先生,我看你活到九十岁决无问题。
”齐先生楞了一下说:“我倒有个故事,有一位矍铄老叟,人家恭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忿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的饭,你为什么限制我的寿数?’”胡先生急忙道歉:“我说错了话。
”28.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有人春秋鼎盛而已皓首皤皤,有人已到黄考之年而顶上犹有“不白之冤”,这都是习见之事。
(2)据我看,估量女士的年龄不妨从宽,七折八折优待。
计算高僧的年龄也不妨从宽,多加三成五成。
29.分析③④⑤段的艺术特色
30.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特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1.结合全文理解划有波浪线的“能不能不提年龄,说一些别的,如今天天气之类”这句话。
【答案】
28.(1)“不白之冤”,本意为“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作者故意曲解为老年人也没有白发,极富幽默感;表明人的外表与人的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
(2)估量女士的年龄,要说得比她实际年龄要小,就是赞美她们青春美丽;计算高僧的年龄,要说得比他实际年龄大,就是称赞他们道行高深。
29.①语言幽默风趣。
如第三段的“鸡丝拉皮”,本是菜名,但在美过容的人听来,是嘲笑她做过整容手术。
②引用丰富。
有写日常生活的礼节客套,也有写古书的记载,足见作者丰富的学识,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
③文白相杂,生动隽永。
如第三段写女子美容,写得生动有趣。
第五段末句“能不能不提年龄,说一些别的,如今天天气之类”,言尽而意未尽,让人深思。
30.“神不散”表现在:紧紧围绕“年龄”这个话题,列举了各类人的各种表现,表达了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对年龄的不同看法。
“形散”的表现:①年轻时以“在署名时写上高龄为荣”;②年老时倒是羡慕富于年的英俊;③写女士男人热衷于驻颜(美容)种种表现;④即使在高龄,也没人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
31.①作者认为,为人要宽容,对于别人的年龄,根本没有多加探讨的必要。
要明白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②不隐讳自己的年龄,幽默风趣地叙述女士男士美容、忌讳说年龄的事,显示了作者的旷达(达观、乐观);③对年轻的艳羡,不喜欢“年龄”这话题,不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在旷达(达观、乐观)之中,夹杂着一丝惆怅(悲伤、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