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梁实秋《旅行》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实秋《旅行》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旅行梁实秋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多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襄。

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出门要带行李,那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

要捆得紧,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

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

在某些国度,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

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

“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

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

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站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

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

“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

旅行是一种逃避。

“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

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

成年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六)(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传统文化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始终是柔和与光明的象征。

人们在静谧的夜晚与月亮对话,将月亮看作上天对人事的见证,认为月亮能够带来人生的幸福,这种人生与自然的和谐是国人所特有的情感。

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因月亮而生的节日。

早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遥望浩瀚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时,不免对月中的奇妙影像产生一些神奇的联想,进而形成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融美月、美人、美景于一体,是人类以原始思维对月亮美好想象的结果。

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也直接促进了中秋这一岁时节日的形成,给节日笼罩上迷人而瑰丽的光彩,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不过,中秋节真正的源头却是我国古代的秋祀祭月。

在农耕社会,农业的发展与季节、天气密切相关。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为祈求五谷丰登,人们往往要祭祀土地神。

春天播种时有“春祈”(春祀)习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报告丰收时就有“秋报”(秋祀)习俗。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周语》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

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注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仪式。

由此可见,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秋分拜月、祭月的礼制,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也体现出中国历法中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的智慧。

中秋赏月是自宋至今普遍流行的节俗。

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据史料记载,魏晋之时,我国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梁任公先生暮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概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感情”。

我很好运地有时机听到这一篇感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穷的仰慕,倒不是由于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由于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由于他的学术文章关于青年确有启示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许多显宦,以及气吞山河的人物,莅校发言。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演讲稿,以后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演讲是早先写好的,整齐整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边,他的书法非常艳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雅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兴趣相差好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绝然不一样。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干练秃顶顶宽下巴的人物,衣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重,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辉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翻开他的讲稿,目光向下边一扫,而后是他的极简洁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 启超没有什么学识" 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但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虚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仍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假如他说标准国语其成效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读,再经他一解说,活画出一出惨剧,此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感情。

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约二十余年,有时获取机会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洋溢,黄流滔滔,情形苍莽,不由哀从中来,立时忆起初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以外,随时引证很多作品,大多数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他背诵到舒畅处,突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顶,敲几下以后,记忆力便又通畅,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勤》梁实秋阅读答案(通用9篇)

《勤》梁实秋阅读答案(通用9篇)

《勤》梁实秋阅读答案(通用9篇)篇1:梁实秋《勤》阅读答案勤,劳也。

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夤勉从事,就叫做勤。

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

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且举两个实例: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

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面修行,一面劳作。

“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

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的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

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

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谿和尚。

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

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

……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

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

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

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

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义为植物的生活。

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勤的反面是懒。

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

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

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

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9.从文章第一自然段看,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0.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举的`都是和尚的事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11.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有“这句话沉痛极了”三句,联系文意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12.根据作者的阐述,“勤”有什么意义?(回答不超过30个字。

2024届高考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训练梁实秋作品(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训练梁实秋作品(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训练梁实秋作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鸟梁实秋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现代文阅读题)雅舍(梁实秋)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雅舍(梁实秋)阅读答案

雅舍(梁实秋)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雅舍梁实秋(1)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留空隙,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2)“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3)“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梁实秋阅读答案

梁实秋阅读答案

梁实秋阅读答案梁实秋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实秋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实秋阅读答案1雅舍梁实秋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株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陷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

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

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

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

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

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

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

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

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

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

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

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

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

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
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4.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B.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C.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D.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
国性”的作家之一。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
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
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D.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的成
见颇深。

E.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地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
秋。

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4分)
答案:
4.(3分)答案:D。

5.答案:A、E。

A项错在“迄今”,据原文“他那一代作家中”可知,属扩大范围。

E项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6.答案: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

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4分,每点2分,准确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