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
并网光伏系统设计方案

并网光伏系统设计方案并网光伏系统设计方案1. 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完整的设计方案,用于实现并网光伏系统。
该系统通过将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相连接,实现对光伏电能的高效利用。
本文档将涵盖并网光伏系统的整体设计、组件选择和系统连接等方面的内容。
2. 设计目标本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包括:•提高光伏电能的有效利用;•实现光伏电能的平滑并网;•提供可靠的电能供应;•实现系统的安全运行。
3. 系统组成本并网光伏系统主要由以下组件组成:•光伏阵列: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并对交流电进行电压和频率的调节;•电网连接器:用于将逆变器输出的交流电与电网相连接;•电能计量器:对系统的发电量和购电量进行计量;•监控系统: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提供实时数据。
4. 设计步骤设计并网光伏系统的步骤如下:4.1 光伏阵列设计光伏阵列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太阳能辐射强度:根据所在地区的太阳能辐射数据,确定光伏阵列的装机容量;•阵列布局:根据光伏阵列的装机容量和场地条件,确定阵列的布局方式(如平面布置、斜面布置等);•组件选择:选择合适的光伏组件,考虑其转换效率、功率温度系数等性能指标;•连接方式:确定光伏组件之间的串并联连接方式,以确保系统的输出电压和电流适应逆变器的需求。
4.2 逆变器选择与设计逆变器的选择与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输出功率:根据光伏阵列的装机容量和预期的并网电压,确定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范围;•电压稳定性:选择具有较好电压稳定性的逆变器,以确保系统的输出电压在合理范围内;•频率调节:选择逆变器能够提供频率调节功能,以适应电网的需求;•保护功能:选择具有多重保护功能的逆变器,以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4.3 系统连接与调试系统连接与调试的步骤如下:•将光伏阵列的输出与逆变器的输入相连接;•将逆变器的输出与电网连接器相连接;•进行系统的初步调试,检查电流、电压等参数是否正常;•进行系统的安全性检查,确保系统的工作安全可靠。
光伏并网发电电气系统设计

光伏并网发电电气系统设计随着能源危机日益突显和对可再生能源的迫切需求,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是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然后通过逆变器将电能与电网连接,实现电力的供给和销售。
在光伏并网发电电气系统设计中,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1.光伏组件选择和布置:根据工程的需求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光伏组件,并合理布置。
光伏组件的选取要考虑其性能特点、品质和可靠性,以取得最佳的发电效果。
2.逆变器选择和配置:逆变器是将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的关键设备。
在选择逆变器时,要考虑其负载容量、效率、功率因数等技术指标,以满足系统的要求。
逆变器的配置要根据发电功率和并网容量确定,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3.并网点和电缆线路设计:并网点是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相连的关键部分。
在设计并网点时,要考虑电流、电压和功率的传输特性,选择适当的电缆规格、电缆敷设方式和连接方式,以确保电能的有效传输和系统的安全运行。
4.保护控制设备选型和布置: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需要设置过电压、过流、短路和接地等多种保护装置,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在选型和布置上,要根据系统的容量和运行特点,选择恰当的装置类型和布置位置,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为了实时监测发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发电功率,需要设计和配置监测与管理系统。
监测与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光伏组件、逆变器和电网等关键设备的实时监测和故障报警,以及发电功率的统计和分析,帮助运维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提高系统的维护效率和发电效益。
总之,光伏并网发电电气系统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发电功率、逆变器工作特性、并网点设备、保护控制设备、监测与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只有合理设计和配置,才能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使光伏发电成为一种可靠的清洁能源供应方式。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系统设计原则与步骤
• 原则:确保系统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环保,满足用 户需求。
系统设计原则与步骤
步骤
1
2
1. 确定安装地点和规模,评估当地光照资源。
3
2. 设计光伏方阵,选择合适的组件和支架。
系统设计原则与步骤
5. 进行系统调试和验收。
4. 设计输配电系统,包括 变压器和电缆。
3. 设计并网逆变器和控制 系统。
储能式逆变器
具备储能功能,可在电力需求 低谷期储存电能,并在高峰期
释放,平衡电网负荷。
逆变器的工作原理与技术参数
工作原理
将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 电,并输送到电网中。
技术参数
包括额定功率、输入电压范围、输出 电压范围、效率、功率因数等。
效率
衡量逆变器转换效率的重要指标,通 常要求达到95%以上。
为公园、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提供电力 ,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农业领域
偏远地区供电
应用于农业大棚、灌溉系统等,提供绿色 能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决偏远地区供电难题,提高当地居民生 活质量。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实际案例分析
住宅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医院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该系统为住宅区提供稳定、可靠的绿 色电力,降低碳排放,提高居民生活 质量。
将太阳能转换为直流电能。
逆变器
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
并网控制器
确保交流电能与电网同步,实现并网发电。
储能设备(可选)
用于平衡电网负荷,提高供电稳定性。
02 光伏电池与组件
光伏电池的类型与特性
晶体硅电池
基于单晶硅或多晶硅材料,是目 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光伏电池类 型。其特性是效率高、稳定性好, 但成本相对较高。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设计介绍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设计介绍一、一般规定1.1 光伏系统接入方案应结合电网规划、分布式电源规划,按照就近分散接入与就地平衡消纳的原则进行设计。
1.2 光伏系统宜采用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
1.3 光伏系统模式可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和全额上网两种模式。
1.4 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的光伏系统并网容量不应超过所接入变压器容量。
1.5 光伏系统接入电压等级应根据装机容量选取,并满足下列要求:1 单个并网点容量为8kWp及以下宜接入220V;2 单个并网点容量为8kWp~400kWp宜接入380V;3 单个并网点容量为400kWp~6MWp宜接入10kV;4 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总装机容量超过1MWp,宜接入10kV;5 最终并网电压等级应综合参考有关标准和电网实际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选论证后确定。
1.6 光伏系统在变电站低压并网时,单台变压器的并网点不应超过1个,项目规划审批范围内总并网点数量不应超过4个。
1.7 光伏系统在并网处应设置并网专用开关柜(箱),并应设置专用标识和“警告”、“双电源”等提示性文字和符号。
二、10kV并网2.1 10kV光伏系统的并网点应按如下进行选择:1 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的并网点可为用户开关站、配电室或箱变的10kV母线,如图2.1所示;2 全额上网模式的并网点可为公共电网10kV母线或线路,如图2.2 所示。
图2.1 10kV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一次系统接线示意图图2.210kV全额上网模式一次系统接线示意图2.2 10kV光伏系统的并网系统一般由光伏进线柜、压变柜、计量柜、并网柜、隔离柜、无功补偿柜及站用电等设备组成。
如图2.3所示。
图2.3 10kV并网系统方案示意图2.3 10kV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光伏系统的保护及计量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光伏并网柜继电保护装置应具有过压、失压(欠压)保护功能,失压保护的电压信号应采集自光伏配电房隔离柜的电压互感器;2 光伏并网柜继电保护装置应具有过频率和低频率保护,保护装置的频率信号应采集自光伏配电房隔离柜的电压互感器;3 光伏并网柜继电保护装置应具有速断、过流保护等功能,保护定值选取应与用户配电房中光伏接入柜继电保护定值相配合;4 用户配电房中的计量柜应设置双向电表,光伏配电房中的计量柜应设置单向电表;5 光伏配电房计量柜的电压互感器宜采用移动小车式安装,电流互感器宜采用固定式安装;6 计量柜应设置三相电压指示仪;7 光伏进线柜宜按一台变压器对应一个光伏接入柜进行设置;8 光伏进线柜应具有变压器的温度保护和瓦斯保护等保护跳闸功能;9 光伏进线柜继电保护装置应具有速断、过流保护等功能,保护定值选取应与光伏配电房光伏并网柜继电保护定值相配合;10 光伏进线柜不应具有检有压合闸功能;11 变压器室和光伏进线柜不在同一箱变内的,变压器室内应设置变压器出线柜;12 容量超过800kVA的变压器出线柜内应设置断路器。
20kW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0kW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引言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通过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
随着清洁能源的日益受到关注,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一个20kW的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设计方案光伏阵列设计在设计光伏阵列时,需要考虑光伏电池的类型、工作温度和数量。
通常情况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是最常见和最经济的选择。
在确定数量时,需要根据地区的太阳辐射程度和发电容量来计算。
MPPT控制器设计最大功率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简称MPPT)控制器是光伏发电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调整负载来使光伏阵列输出电压和电流达到最大值,从而提高发电效率。
MPPT控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功率损失、响应速度和系统稳定性。
通常,可以使用模拟控制或数字控制来实现MPPT控制。
逆变器设计逆变器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设备。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将光伏阵列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适用于并网的交流电。
逆变器的设计需要考虑输出功率、输出电压波形质量和系统保护功能。
常见的逆变器拓扑包括PWM逆变器和H桥逆变器。
并网连接设计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将发电输出连接到公共电网中,从而实现发电量的出口和购电量的进口。
并网连接设计需要考虑系统对电网的影响、反向电流的防护和系统保护。
通常,可以使用电网保护装置和功率限制器来确保并网连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还需满足当地的并网规范和要求。
仿真实验在设计完成后,可以使用适当的仿真工具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仿真实验。
常见的仿真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PSIM等。
在仿真实验中,可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同时优化设计参数以提高系统性能。
通过仿真实验,还可以分析光伏发电系统的工作特性和响应。
结论本文介绍了20kW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通过合理的光伏阵列设计、MPPT控制器设计、逆变器设计和并网连接设计,可以实现高效、稳定和安全的光伏发电系统。
光伏发电并网工程电气设计方案

光伏发电并网工程电气设计方案【引言】光伏发电并网工程是目前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将所产生的电能并网供应给电力系统。
为了确保光伏发电并网工程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性能,电气设计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光伏发电并网工程电气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系统组成】2.逆变器:逆变器是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的装置,其主要功能是将光伏组件输出的直流电能转换为电力系统所需的交流电能。
在电气设计中,需要根据光伏组件的总功率和输出电压来选择适配的逆变器。
3.电表:电表用于测量光伏发电并网工程的发电量和消纳量,以及电站的电能质量参数。
在电气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电表类型和安装位置。
4.汇流箱:汇流箱用于集中汇集光伏组件的电流和电压,同时起到保护和连接的作用。
在电气设计中,需要根据光伏组件的数量和布置来确定汇流箱的容量和布局。
5.电气保护设备:电气保护设备主要包括断路器、避雷器、接地装置等,用于确保光伏发电并网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6.监测设备:监测设备用于实时监测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以便进行运维和故障诊断。
在电气设计中,需要根据监测要求选配合适的监测设备。
7.高压侧配电设备:高压侧配电设备用于将逆变器输出的交流电能接入电力系统。
在电气设计中,需要根据并网点的要求选配合适的高压侧配电设备。
【设计要点】在光伏发电并网工程电气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系统可靠性:光伏发电并网工程是长期运行的设备,因此电气设计应确保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合理选择设备和布线方式,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电气安全性。
2.性能优化:电气设计应根据光伏发电系统的特点和运行要求,优化系统的性能。
例如,合理选择逆变器,优化电路参数,降低系统的损耗和成本。
3.安全保护:电气设计应注重系统的安全保护。
例如,合理设置断路器、避雷器和接地装置,以防止系统因雷击等异常情况而受到损坏。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电网接入及并网运行设计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电网接入及并网运行设计一、引言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指将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并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分布式的发电网络。
与传统的集中式光伏发电系统相比,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具有灵活性高、容错性强、能源利用效率高等优点。
本文旨在探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电网接入及并网运行设计,以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安全性。
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电网接入设计1. 运行模式选择根据电网接入的需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运行模式,包括独立运行模式、并网运行模式以及并网与独立运行模式的混合模式。
并网运行模式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可实现与电网的互联互通。
2. 电网接口设计确保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之间的接口匹配,采用适当的电网接口设计,包括逆变器、并网保护设备、电力电容器等。
逆变器的选择要考虑系统的功率输出、效率和稳定性,并网保护设备要满足电网接入的安全要求,电力电容器要提供有利于功率因数校正的功能。
三、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运行设计1. 并网运行策略制定合理的并网运行策略,确保系统平稳地接入和退出电网,包括并网时的功率控制策略、电压控制策略以及频率控制策略等。
根据电网的要求,合理调整并网功率的大小,避免对电网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2. 互动控制系统设计设计互动控制系统,实现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和控制。
通过互动控制系统,可以监测光伏发电系统的功率输出、电流电压等参数,实时调整并网运行策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安全保护系统设计设计安全保护系统,保护光伏发电系统和电网的安全运行。
安全保护系统包括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功能,确保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断开并网连接,避免事故的发生。
4. 功率管理系统设计设计功率管理系统,实现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功率分配和调度。
通过功率管理系统,可以根据电网需求和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和调整系统的功率输出,最大程度地利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能力,实现经济运行和高效利用。
光伏系统并网方案

光伏系统并网方案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光伏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光伏系统的并网方案是光伏电站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之间的电力互联和协调。
在实际生产运营中,合理的光伏系统并网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光伏系统并网方案的基本原理、分类及优化方法。
一、光伏系统并网方案的基本原理光伏系统并网方案是指将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进行连接,实现光伏发电与传统电力系统的互联互通,将光伏系统的发电功率输送到电网中。
光伏系统并网方案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光伏阵列直流输出转换为交流电,并将其与电网进行连接,实现光伏系统并网。
二、光伏系统并网方案的分类根据光伏系统并网的不同方式,可以将光伏系统并网方案分为并联型并网方案和串联型并网方案两种基本类型。
1. 并联型并网方案并联型并网方案是将光伏系统与电网进行最直接的连接,光伏系统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并与电网中的交流电直接并联。
该方案具有构造简单、效率高等优点,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便捷性,所以被广泛采用。
2. 串联型并网方案串联型并网方案是将光伏系统的直流电通过串联逆变器进行变换后再与电网连接。
该方案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光伏系统的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但由于逆变器的电压、电流等参数要能够匹配电网的要求,所以在设计和选型上要更加谨慎。
三、光伏系统并网方案的优化方法1. 并网电压控制在光伏系统并网的过程中,对并网电压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合理的电压控制可以保证光伏系统与电网之间的电力互联平稳无故障地进行。
通过在逆变器等设备中加入电压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对并网电压的精确控制,保证光伏系统的安全运行。
2. 功率平衡控制光伏系统并网中,功率平衡控制是实现光伏系统发电功率与电网要求的配合的关键。
通过在逆变器中加入功率平衡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光伏系统在并网中的发电功率动态调节,确保光伏系统与电网的协同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
摘要:最大功率点跟踪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经常遇见的问题。
系统设计采用电流型控制芯片UC3845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由单片机STC12C5408AD产生SPWM信号,实现频率相位跟踪功能、输入欠压保护功能、输出过流保护功能。
结果表明,该设计不但电路设计简单,软硬件结合,控制方法灵活,而且能够有效的完成最大功率跟踪的目的。
关键词:STC12C5408AD DC-AC转换电路 MPPT
太阳能作为绿色能源,具有无污染、无噪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光伏电池的输出是一个随光照、温度等因素变化的复杂量,且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存在非线性关系。
光伏系统的主要缺点是初期投资大、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低。
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必须控制电池阵列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上,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是太阳能并网发电中的一项重要的关键技术。
1 设计任务
为研究方便设计一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用直流稳压电源U S和电阻R S模拟光伏电池,U S=60V,R S=30Ω~36Ω;u REF为模拟电网电压的正弦参考信号,其峰峰值为2V,频率f REF为45Hz~55Hz;T为工频隔离变压器,变比为n2:n1=2:1、n3:n1=1:10,将u F作为输出电流的反馈信号;负载电阻R L=30Ω~36Ω。
要求系统具有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功能,频率、相位跟踪功能,输入欠压保护和输出过流保护功能。
另外要求系统效率高、失真度低。
U
R L
图1 并网发电模拟装置框图
2 系统总体方案
光伏并网系统主要由前级的DC-DC变换器和后级的DC-AC逆变器组成。
在系统中,DC-DC 变换器采用BOOST结构,主要完成系统的MPPT控制;DC-AC部分采用全桥逆变器,维持中间电压稳定并且将电能转换成110 V/50 Hz交流电。
设计采用单片机SPWM调制,驱动功率场效应管,经滤波产生正弦波,驱动隔离变压器,向负载输出功率。
系统设计保证并网逆变器输出的正弦电流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
系统总体硬件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总体硬件框图
3 MPPT原理及电路设计
MPPT原理
由于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是一个时变量,可以采用搜索算法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
其搜索算法可分为自寻优和非自寻优两种类别。
所谓自寻优算法即不直接检测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是通过直接测量得到的电信号,判断最大功率点的位置。
典型的追踪方法有扰动观测法和增量导纳法等。
增量导纳法算法的精确度最高,但是,由于增量导纳法算法复杂,对实现该算法的硬件质量要求较高、运算时间变长,会增加不必要的功率损耗,所以实际工程应用中,通常采用扰动观测法算法]1[。
扰动观测法原理:每隔一定的时间增加或者减少电压,并通过观测其后功率变化的方向,
来决定下一步的控制信号。
其具体调整方案如下:U、I为上一次的检测值,P为对应的输出功率;U1、I1为当前检测值,P1为对应功率。
对应增大参考电压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P1>P,说明扰动方向正确,系统应保持原来的扰动方向; (2)P1<P,说明扰动方向错误,系统需要调整扰动方向。
当寻优过程处于暂态过程时,即光伏阵列输出功率与最大功率的差值较大时,则增大步长,以改善动态响应特性,提高追踪速度;当寻优过程接近稳态时或输出功率的波动只由步长的大小决定时,则减小步长,以提高稳态响应品质]2[。
如此反复直到工作点接近Pmax。
这是一个自寻优的过程,它的控制原则是参考电压的变化始终让电池输出功率朝大的方向改变。
MPPT电路设计
当一个内阻不为零的电源和负载相连时,当负载的电阻值和电源内阻值相等时即电源输出电压等于电源额定电压的1/2时,负载上获得最大功率。
将DC-DC变换器输入、输出电压和电流测量结果经过单片机分析运算,由单片机输出PWM脉冲调节DC-DC转换器功率开关管的占空比。
调节占空比D可以使MPPT电路从输人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发生改变,进而达到阻抗匹配的目的,就可以实现DC-DC转换电路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对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的跟踪]3[。
图3 DC-DC电路图
太阳能光伏阵列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检测对最大功率跟踪功能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精确的电压、电流测量值有助于提高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准确性。
因此,选用电流型PWM控制芯片UC3845可以方便的设定流过主开关的电流峰值,而且还能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
具体
电路如图3所示。
实现最大功率跟踪功能即满足
d 1
2s
U U
=,因此,采用DC-DC的输出电压
来调整DC-AC的输出,使负载R L消耗的功率改变。
当
d 1
2s
U U
>时致使VCC电压升高,此时
DC-AC输出的正弦波幅值增大,因此,负载R L消耗的功率增大,导致
d
U减小,从而实现MPPT 功能。
4 DC-AC电路设计
DC-AC转换器采用SPWM方式的全桥逆变电路,此电路的核心是SPWM发生器。
其控制电路采用STC12C5408AD单片机控制,通过软件查表法产生SPWM,采用TLP250驱动功率场效应管,实现DC-AC转换。
再通过电压电流采样电路,接单片机中断,可实现频率跟踪、相位跟踪与欠压、过流保护。
DC-AC主电路采用全桥逆变方式,其开关器件采用功率场效应管,为了降低开关器件的通态损耗,采用大电流低内阻75N75,由于功率场效应管在其导通和关闭的过程中,会有部分开关损耗。
为了降低损耗提高DC-AC的整体效率,在调制SPWM过程中,上桥臂采用50Hz 调制,下桥臂采用40kHz载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减少一半的开关损耗,极大的提高了DC-AC 的效率。
由于单片机可编程,在不改变硬件的情况下,可灵活改变波形参数及预置的电压电流参数,实现频率相位跟踪与欠压过流保护,可以随时修改程序,方便调试。
DC-AC电路如图4所示。
L
图4 DC-AC电路图
5 频率与相位跟踪
u REF为模拟电网电压的正弦参考信号,u F为工频隔离变压器n3线圈端取出电压,将u F 与u REF进行过零检测得到方波,将半个周期的脉冲送入单片机,单片机以u F的上升沿为计数器的起始时间,以u F的下降沿和u REF的下降沿为两个计数器截止时间,单片机就可以得到u F的脉冲宽度和u F与u REF的下降沿之间的宽度。
进而得到u F的频率和输出波形的相位差。
主单片机将频率和相位误差数据送入从单片机,从单片机调整PWM波的占空比修正频率,改变查表时的入口就可以跟踪到相位。
进而调整输出SPWM的频率与相位,实现频率和相位追踪。
6 保护电路的设计
欠压保护将Ud的电压经电阻分压后,送至比较器的反向端与同向端的基准进行比较,一旦其电压值高于同向端的基准,比较器就会向单片机输送低电平信号,直至单片机关断所有PWM信号,进而实现欠压关断输出。
当Ud的电压恢复到大于25V时,比较器就会向单片机输送高电平信号,单片机将重新开通PWM信号,实现恢复输出。
采用电流互感器将检测到的电流信号通过运放放大后与给定的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实现输出过流保护。
7 程序流程图
为提高响应时间选用高速、宽电压、低功耗单片机STC12C5408AD,速度比普通8051单片机快。
还有10位ADC,四路PWM。
由于次单片机只有两个定时器T0、T1,产生PWM波和单
片机通信分别要用定时器T0和T1。
鉴于此,主从单片机采用并行通信方式。
程序开始时,先进行初始化。
图5 程序流程图
8 测试结果
当R S 和R L 在适当范围内变化时,用万用表测试出输入电流电压、输出电流电压,从而可以计算出系统的转换效率o
d
P P η=
,其中o o1o1P U I =⋅,d d d P U I =⋅。
U S 采用实验室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输入60V ,待系统稳定后用万用表测出d U 、d I 和1o U 、1o I ,测试数据见表1。
表1 变换器效率测算
当f REF 在给定范围内变化以及加非阻性负载时,用示波器观察正弦波u F 和参考正弦波
u REF 的频率相位偏差,可算出相位偏差绝对值REF F d ϕϕϕ-=及相对频率偏差绝对值
REF REF F d f f f f -=,测量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频率相位偏差测算
9 结论
多次测量结果表明,相位偏差绝对值05≤d ϕ,相对频率偏差绝对值%1≤d f ,转换效率
%80≥η达到系统设计要求。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的关键,在DC-DC
升压电路与DC-AC 逆变电路采用75N75场效应管,开关速度快、导通电阻小、承受电流大、功耗低;+5V 供电部分使用LM2576开关集成稳压器,没有使用普通的7805,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样电感磁芯和漆包线及工频隔离变压器要求非常高,还有焊接线路板时尽可能加粗走线,减小了线路损耗,提高了效率。
目前,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一般用在较大的光伏系统或电站.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光伏市场的发展,为了有效的利用太阳能,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必将在光伏系统中广泛应用,将会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