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说课稿省一等奖
《登高》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说课稿 一、课前教学情分析 《登高》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本单元主题为 “生命的诗意”,此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它不仅是杜甫七律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典诗歌,对诗歌的基本体裁、意象、情感表达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正处于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对文学作品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由于生活阅历和文学素养的限制,他们对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歌中蕴含的深沉复杂的情感可能难以全面深刻地理解,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表现手法的分析等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教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诗人都喜欢登高望远,借景抒情。登高之时,他们往往会被眼前的景色所触动,思绪万千,从而创作出不朽的诗篇。(展示一些古代诗人登高望远的图片)大家能想到哪些与登高有关的诗句呢? 学生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教师: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时的独特感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登高之作,看看他在登高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3 分钟) 教师: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始终心系百姓,忧国忧民。他的诗作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内容多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史”。同学们,你们学过杜甫的哪些其他诗作呢? 学生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学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教师:这些诗作都很好地体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他的忧国忧民情怀。那《登高》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震撼呢?
《登高》PPT说课稿

•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 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基于此,我把导学 导学 重点放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重点放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情 景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导学难点放在 景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上;把导学难点放在 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 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去更 深入地理解诗人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 深入地理解诗人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 即 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上。 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上。 •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和探究 交流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 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导学重 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导学难点。
《登高》说课 登高》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 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第三册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 《登高》,我将从教材分析、 导学目标、导学方法、学情和 导学过程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说教材(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 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诗歌的 发展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 多样,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 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 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很重大。 • 《登高》一诗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 (今天的奉节)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 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互相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 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 地间”。时代的苦难,个人的艰辛,再加上好友的相继 辞世,让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郁闷。为了排遣心头的 郁闷,他抱病登台。但长年的漂泊,万分的孤独,再加 上百病缠身,反倒更增添了诗人心头的悲凉。全诗给人 苍凉雄浑、沉郁悲壮之感。要导学本课即是要引导学生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抓住诗歌的意象,进而把握意境, 体会诗人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情感。
杜甫《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中学皮占辉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中国被称为诗词国度,千百年来源远流长。
今天我提交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登高》,说课的类型是课后说课。
第一说教材:1.单元要求:《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内容,单元内容为中国文学中的“珠穆拉玛峰”唐代诗歌,它上承必修2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下接必修4中国文学的“明珠”宋词,是中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一环。
单元要求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单元内容及目标: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内容涵盖了唐代各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根据新课标“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要求。
我以盛唐气象—谪仙李白大唐惊乱---诗圣杜甫中唐格调—诗魔白居易晚唐风韵—李商隐为抓手,引领学生深刻品味大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立体化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目标。
3.作品地位及作用:《登高》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古人称之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悲秋绝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透此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说学情1.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在思维和想象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迫切需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诗歌。
2.从知识积累方面来说: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已经初步懂得在诵读合作探究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从鉴赏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还仅限于读背,只能把握浅显的内容,感受表面的感情,难以透过文字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对优秀诗人的认知比较平面,难以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说教材《登高》选自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一起构成诗歌的群文阅读。
《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忧国忧民、伤时伤己的诗人形象。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感受诗人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感悟,同时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而根据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审美能力;能够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之美,鉴赏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
二、说学习目标根据新课标以及单元要求,设置三个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2.通过诵读、联想、想象分析意象,感受诗歌悲凉、旷远的意境,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体悟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感情,知人论世,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增强对人生的感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中,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悟作者浓厚的家国之悲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说学情教法、学法学生阅历尚浅,《登高》情感沉郁顿挫,很难感同身受。
但初中时学习过杜甫的《望岳》《春望》等作品,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
为此,我将通过知人论世、研究写作背景的方式,帮助学生体悟诗歌情感;学习第三单元《短歌行》等三首诗歌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
为此,我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联想与想象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各个环节贯穿诵读法;同时及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升华课堂。
四、说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个阶段展示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环节,设置预习任务清单。
任务1:解决疑难字音、文学常识,对诗歌有初步的把握;任务2 :观看纪录片《一代诗圣》,并收集、概括杜甫生平事迹。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板块。
《登高》说课稿10篇

《登高》说课稿10篇《登高》说课稿1《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
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学习__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
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
”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登高》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登高》说课稿一、说教材《登高》这首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的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这一单元为唐诗单元。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在历代诗歌中独领风骚。
它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主义和审美价值。
而李白与杜甫又是唐诗中的“绝代双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我们学习诗歌,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领会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
而每年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中的答题难点,也是诗歌鉴赏类题型。
综观考试大纲中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内容无外乎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鉴赏诗歌的语言(即炼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即炼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进行循序渐进,有侧重点的诗歌鉴赏训练,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下:(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圣杜甫及其作品特点。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在正确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恰当地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通过对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来感知诗歌意境。
思考感悟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3、德育目标: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轨,增强学生心中的祖国意识并培养其爱国情怀。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人审美情趣。
学习体会诗人“位卑末敢忘忧国”的博大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根据杜诗的内容主题和风格特点,我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确定如下:1、学习重点:在反复有感情地吟诵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怀。
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景再现,从而体会诗歌意境。
2、学习难点: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句。
揣摩本诗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初步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登高所见之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11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解读诗人情感的表达。
难点
理解诗人复杂情感的深层内涵。
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112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法:对诗歌的词句、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12 教学过程
导入
介绍杜甫的生平及诗歌成就。
提问学生对登高这一主题的初步理解。
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强调重点词句的读音和停顿。
诗歌解读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风”“天”“猿”等,描绘出的画面。
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情感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结合诗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其情感的根源。
艺术手法分析
探讨诗歌的对仗、用典等手法。
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课堂总结
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
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写一篇关于本诗的读后感。
诗歌《登高》说课稿

诗歌《登高》说课稿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
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
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六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涵盖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的4位诗人的7篇作品。
其中《登高》是盛唐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是教学重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
同时也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
(一)导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孟子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我将从让学生回顾曾经学习过的杜甫诗歌入手,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来说说他们心中的杜甫。
同时借助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进一步走进杜甫其人,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二)研读课文
初读《登高》,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再读《登高》,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这个答案就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
三读《登高》,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空间上一广阔,一辽远,远观近看,触目皆悲。
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读《登高》,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在学生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万里做客,百年多病,空间上,其一生从北到南都在路上,时间上,从青年到老年都在漂泊。
而这种浓重的悲愁正是源于自己多灾多难的国家,家国共悲,一时艰难苦恨全涌心头。
国势如此,小民奈何?欲借酒浇愁,可多病之体又让他不能举杯,浓得化不开的悲愁只能郁结在喉中腹内,沉郁如此,实堪为七律第一。
五读《登高》,感悟朗读,品悟音乐顿挫美。
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再配乐朗诵,个别诵读,互相点评;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万里百年,倏忽而已,一身漂沦江湖,岂不痛哉?
整首诗也到此收结。
(三)归纳赏诗之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作为课堂练习,学以致用,并思考两个问题:
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
五、说板书设计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上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深刻地理解课文。
体会情感,掌握手法。
悲
因何而悲
如何写悲
家 国 景 情
沉郁 顿挫
苦痛
六.说作业布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杜甫其人,这节课,我设计了课外作业:
通过对杜甫三首诗歌的学习,对杜甫进行一段人物刻画,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