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课件分解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登高》说课PPT课件

03
教学目标与评估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登高》的 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 词内容及其含义。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鉴赏的 方法,对《登高》进行深 入分析,提高审美能力和 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 和思想,感受诗歌的美, 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评估方法
课堂表现
电脑
用于播放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和控制PPT课件
实验设备
实验室
01
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实验器材
02
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工具,如显微镜、烧杯、试管等
实验材料
03
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如试剂、样品等
05
教师资质与教学经验
教师资质
学历背景
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中文或相 关专业毕业。
教师资格证
持有中国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 具备教学资格。
课程大纲
《登高》的文本解读,包括字词 解释、句意分析等。
《登高》与其他杜甫诗歌的比较 与鉴赏。
01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生 平简介。
03
04
《登高》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 、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课程安排
01
02
03
04
05
导入(5分钟)
文本解读(20分 钟)
艺术特色分析( 15分钟)
比较与鉴赏(10 总结与作业(5分
《登高》说课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 •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 教学目标与评估 • 教学资源与工具 • 教师资质与教学经验 • 学生反馈与评价
01
课程介绍
8.2《登高》课件 (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林庚《说“木叶”》
下无 滚,边 滚不落 来尽木 。长萧
江萧
无边、 萧萧下
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 的人才有的大悲哀
比较:“落木”与“落叶”
不尽、 滚滚来
时间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 露》中曾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八层 意思,离不开一个“悲” 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 说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
A. 强调秋天的歌的节奏感 答案:C
解析:“无边”形容秋天的落叶景象极为广 阔,体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浩瀚,同时也隐含了 诗人对人生的无尽感慨与思考,增强了意境。
4. “登高”一词在本诗中蕴含了怎样的象征意义?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人生的总结
久也,流浪 作 万
他乡的时 客 里
间之久。
悲
秋
古今义不 同,古义指
常
漂泊他乡,
流浪他乡。
路途之远,突显 愁苦之深。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 一个传统题材。宋玉 《九辨》“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秋天万物凋零 的衰败景象,容易使人感 到伤感惆怅。
感叹体弱
多病,精神 登 百 疲惫不堪。台 年
登高
杜 甫
目标
叁
郁忧时仗了 悲国体严解 凉之察谨诗 的情诗的歌 境齐人表起 界集身达承 。心世特转
头之色合 的悲,、 沉与同对
贰
艺析发学 术诗挥会 魅意联分 力,想析 ;感和意
悟想象 诗象的 歌,方 的品法
,
壹
歌诗反 的人复 情的诵 感经读 内历诗 涵,歌 ;理,
解结 诗合
认识作者
一代“诗圣”——杜甫
高远 充斥天地的大悲哀,奠定全诗的情感 基调,人的渺小和孤单。
下无 滚,边 滚不落 来尽木 。长萧
江萧
无边、 萧萧下
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 的人才有的大悲哀
比较:“落木”与“落叶”
不尽、 滚滚来
时间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 露》中曾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八层 意思,离不开一个“悲” 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 说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
A. 强调秋天的歌的节奏感 答案:C
解析:“无边”形容秋天的落叶景象极为广 阔,体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浩瀚,同时也隐含了 诗人对人生的无尽感慨与思考,增强了意境。
4. “登高”一词在本诗中蕴含了怎样的象征意义?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人生的总结
久也,流浪 作 万
他乡的时 客 里
间之久。
悲
秋
古今义不 同,古义指
常
漂泊他乡,
流浪他乡。
路途之远,突显 愁苦之深。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 一个传统题材。宋玉 《九辨》“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秋天万物凋零 的衰败景象,容易使人感 到伤感惆怅。
感叹体弱
多病,精神 登 百 疲惫不堪。台 年
登高
杜 甫
目标
叁
郁忧时仗了 悲国体严解 凉之察谨诗 的情诗的歌 境齐人表起 界集身达承 。心世特转
头之色合 的悲,、 沉与同对
贰
艺析发学 术诗挥会 魅意联分 力,想析 ;感和意
悟想象 诗象的 歌,方 的品法
,
壹
歌诗反 的人复 情的诵 感经读 内历诗 涵,歌 ;理,
解结 诗合
认识作者
一代“诗圣”——杜甫
高远 充斥天地的大悲哀,奠定全诗的情感 基调,人的渺小和孤单。
《登高》ppt课件24张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所言“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指哪“八意”? (同桌合作)
八意:八悲、八难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鹤林玉露》 “万里,地辽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 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 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思考探究 (二)诗人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将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中的“落木”换成“落叶” 好不好?为什么?
思考探究 (二)诗人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林庚《说木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 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木” 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 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呈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同桌相互交流)
诗句
行为
“艰难苦
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
浊酒杯。
”
心理
肖像
神态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登高》ppt课件23张

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命运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 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最上者,因其对 苦难体会良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面对别人苦难的时候,忘 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依旧坎坷,身份依旧卑微,但是灵魂却因 此而不朽。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 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2、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眼)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 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品味鉴赏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
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所感
·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 等。
鸟(飞回):诗人处境与急风中徘徊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 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2、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眼)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 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品味鉴赏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
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所感
·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 等。
鸟(飞回):诗人处境与急风中徘徊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课件(共26张PPT)

登 高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时贫病而卒。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登高所感(颈联尾联)
本诗写登高,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
思考探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到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凛冽身寒心寒
辽阔渺小孤独
悲凉凄哀
徘徊哀伤孤寂
冷色调清冷凄凉
思考探究
情感:悲凉、悲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对外在景物的感兴
内在情感的逐步登高
悲人之多舛
悲国之动荡
登高
首联
萧条寂寥之景
尾联
沉郁顿挫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多病漂泊之叹
艰难潦倒之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思考探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诗句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台
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杜甫PPT课件

2021
17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
万里 悲秋 常 作客 百年 多病 独 登台
地 时 久羁 之 之 旅旅 远 惨 也也 也也
迟 衰 无高 暮 疾 亲迥 也 也 朋处
也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2021
18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吗? 尾联还抒发了什么情感?
萧瑟 凄凉2021 肃杀
10
无旋飞
依,鸟
。无
——
处
停
息在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只鸟就是诗人的化身。 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2021
,空 孤中 独盘
11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021
12
落木——由树及人,人生之秋。
2021
13
——
流长 淌江 , 时 间亘 永古 恒如 。斯
2021
19
提示: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 人?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诗人一直 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 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 想境界之高,不愧202被1 称为“诗圣”。 20
(
)
黄 山 谷
醉 里
宋眉
攒
万
国
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2021
21
俄国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 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 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正是因为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
博大胸怀,千百年来才让我们
登高 课件 (共26张PPT)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杜甫,字子美,又称 “杜拾遗”、“杜工部”, 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 困潦倒,饱经忧患。诗 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 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 生活和民生疾苦,所以 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尾联表达了几层悲?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 万里之悲 常客之悲
悲
多病之悲
霜鬓之悲 断饮之悲
孤独之悲
家国之悲 ……
直 抒 胸 臆
登 高
仰观 首联 云天秋风
俯察
写景 颔联 俯察 悲秋作客 颈联 仰观
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扩大了视野) 不尽的江水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
悲愤、孤独、
沉郁、顿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 眺的壮阔图景。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 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 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 使人感到“悲哀”。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 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 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 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 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杜甫,字子美,又称 “杜拾遗”、“杜工部”, 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 困潦倒,饱经忧患。诗 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 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 生活和民生疾苦,所以 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尾联表达了几层悲?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 万里之悲 常客之悲
悲
多病之悲
霜鬓之悲 断饮之悲
孤独之悲
家国之悲 ……
直 抒 胸 臆
登 高
仰观 首联 云天秋风
俯察
写景 颔联 俯察 悲秋作客 颈联 仰观
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扩大了视野) 不尽的江水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
悲愤、孤独、
沉郁、顿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 眺的壮阔图景。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 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 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 使人感到“悲哀”。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 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 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 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 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登高》课件(20张PPT)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 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 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 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 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风。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 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明确: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 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 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 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 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 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赏析颔联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命短暂 反 衬
2:“萧萧”写出落叶之声态,肃 杀可闻; “滚滚”写出大江东去的声势,雄 迈可见。 “无边”和“不尽”给人以境界开 阔、辽远之感
宇宙永恒
3:颔联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营
不尽长江滚滚来。
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体现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
意境: 苍凉、雄浑 感情: 沉郁而悲壮
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此联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1.颔联写出了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2.这两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 3.这句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
“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
汇为《杜工部集》。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
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 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 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 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提问点拨法,深化学生的探讨, 引导他们体会诗歌的情韵美,突破教 学难点。
9
5.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2020/10/16
6.教学时数
1课时
10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
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
2020/10/16
8
(2)对话合作与点拨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 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 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 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2020/10/16
在品读诗歌深入探究诗歌意象体会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时,运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教学 重点。
2020/10/16
3
(三)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 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 性差异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2020/10/16
4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 课程标准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我 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
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
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
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
风、天高、哀猿、飞鸟、落
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
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
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2020/10/16
17
B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20/10/16
1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 首》中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在理 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 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 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 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 旨趣的感悟能力。
11
(2)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 要方法。写作背景的介绍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 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020/10/16
12
(3)研读课文
①初读,整体感 知,感受诗歌的韵 律美。要求学生读 准字音,读懂句意, 划分诗歌的节拍、 标明诗歌的韵脚, 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并了解杜甫律诗起 承转合、抑扬顿挫 的形式美。
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
深沉情感,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的情怀中
汲取精神养料。
2020/10/16
6
2.教学重点
❖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 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 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 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景、 境、情的关系。
。
2020/10/16
5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吟诵诗歌 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 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 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 鉴赏方法。在这一基础上体会诗歌情景 交融、语言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
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人由
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
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
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
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
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
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
20诗20/1—0/16《登高》。
3.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
之秋的同时,着重理解诗人对国
家之秋、社会之秋的悲,即理解
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
情怀。 2020/10/16
7
4.教学方法
❖ (1)诵读吟咏法
❖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诗歌是 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甫的 诗歌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 以诵读法贯穿整个课堂。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 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 意,移情会意的作用,因声求气,循声得情,带领 学生较快的走近诗人,走进他的诗歌,去触摸融于 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020/10/16
15
2020/10/16
④品读,品评 诗句,领悟情境 美。学生已经在 整体感知了这首 诗歌,把握住了 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感性体验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 进行理性思考。 因此我设计了两 个问题:诗人因 何“悲”?如何 写“悲”?
16
A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 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 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 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 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
通过诵读,感受“登高悲
秋”“常作客”“多病”“独
登台”“艰难苦恨”“繁霜
鬓”“浊酒杯”中展现的人物
2020/10/16
13
2020/10/16
② 再读,深 入体验 ,体会 诗歌的情感美 。要求学生找 出诗歌的诗眼 ,把握诗歌的 整体基调。其 答案是一个“ 悲”字。
14
③细读,指导示范,感悟意 境美。配乐《二泉映月》齐读,
比较初读和细读的效果。
明确:第一联的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 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要一气呵成,形成开 阔大气之势,在“木”“江”字上作延长音处 理;第三联“悲”“常”“病”“独”四字要 作重音处理;尾联节奏稍缓。
(二)学情:
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本 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 诗三首》的前两首,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 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 容。
因此,高一语文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于现象 和知识本身,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 能力,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 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9
5.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2020/10/16
6.教学时数
1课时
10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
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
2020/10/16
8
(2)对话合作与点拨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 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 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 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2020/10/16
在品读诗歌深入探究诗歌意象体会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时,运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教学 重点。
2020/10/16
3
(三)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 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 性差异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2020/10/16
4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 课程标准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我 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
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
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
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
风、天高、哀猿、飞鸟、落
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
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
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2020/10/16
17
B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20/10/16
1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 首》中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在理 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 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 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 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 旨趣的感悟能力。
11
(2)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 要方法。写作背景的介绍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 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020/10/16
12
(3)研读课文
①初读,整体感 知,感受诗歌的韵 律美。要求学生读 准字音,读懂句意, 划分诗歌的节拍、 标明诗歌的韵脚, 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并了解杜甫律诗起 承转合、抑扬顿挫 的形式美。
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
深沉情感,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的情怀中
汲取精神养料。
2020/10/16
6
2.教学重点
❖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 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 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 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景、 境、情的关系。
。
2020/10/16
5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吟诵诗歌 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 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 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 鉴赏方法。在这一基础上体会诗歌情景 交融、语言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
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人由
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
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
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
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
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
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
20诗20/1—0/16《登高》。
3.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
之秋的同时,着重理解诗人对国
家之秋、社会之秋的悲,即理解
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
情怀。 2020/10/16
7
4.教学方法
❖ (1)诵读吟咏法
❖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诗歌是 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甫的 诗歌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 以诵读法贯穿整个课堂。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 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 意,移情会意的作用,因声求气,循声得情,带领 学生较快的走近诗人,走进他的诗歌,去触摸融于 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020/10/16
15
2020/10/16
④品读,品评 诗句,领悟情境 美。学生已经在 整体感知了这首 诗歌,把握住了 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感性体验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 进行理性思考。 因此我设计了两 个问题:诗人因 何“悲”?如何 写“悲”?
16
A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 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 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 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 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
通过诵读,感受“登高悲
秋”“常作客”“多病”“独
登台”“艰难苦恨”“繁霜
鬓”“浊酒杯”中展现的人物
2020/10/16
13
2020/10/16
② 再读,深 入体验 ,体会 诗歌的情感美 。要求学生找 出诗歌的诗眼 ,把握诗歌的 整体基调。其 答案是一个“ 悲”字。
14
③细读,指导示范,感悟意 境美。配乐《二泉映月》齐读,
比较初读和细读的效果。
明确:第一联的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 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要一气呵成,形成开 阔大气之势,在“木”“江”字上作延长音处 理;第三联“悲”“常”“病”“独”四字要 作重音处理;尾联节奏稍缓。
(二)学情:
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本 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 诗三首》的前两首,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 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 容。
因此,高一语文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于现象 和知识本身,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 能力,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 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