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5-3《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教学设计的凭据(一)教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唐代诗歌。
第五课名为《杜甫诗三首》,《登高》是其中的第三篇。
《登高》是XXX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
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对于现在高中的学生对于诗歌情感是抒发方法的研究及诗人情感的体验有很好的益处。
(二)学情: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段第三个学期,学生懂得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但是对于XXX的诗歌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诗人沉郁苦痛的感情,并且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探究和分析,来感知XXX上述的这些特点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需要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理念: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自觉地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感悟诗歌情感,体味人生百态。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一)总体目标及其理由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咀嚼诗歌言语,品味诗歌意境,掌握XXX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
B、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使用(1)诵读指导法:熟读成诵,背诵全诗;(2)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设想,经由过程课件的参与将诗意形象化;(3)引导探讨法:抓住诗文中的亮点、枢纽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C、情感价值观目标: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A、讲授重点: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基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B、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感受XXX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1《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
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
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
”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
《登高》说课稿8篇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
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登高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登高》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登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飞花令”形式导入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杜甫)二、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找一生榜样朗读,另找一生评价。
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叶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诗歌,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课程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课外阅读文章,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文学鉴赏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诗歌的主题、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该诗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2.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技巧,如语音语调,韵律节奏,情感表达等。
3.探讨该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理解“居安思危”、“求卓竞优”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文学鉴赏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生平经历了唐代衰落的历史背景,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和人民命运的诗歌,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
2. 诵读诗歌本节课的诗歌是《登高》,请大家先听一段诗歌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诗歌的解读3.1 诗歌情感表达《登高》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何?请同学们仔细品味,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3.2 诗歌的主题《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何?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3.3 诗歌的文学价值《登高》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文学价值?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3.4 诗歌的意义《登高》这首诗歌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何样的意义?请同学们探讨一下。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解、互动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获得思考和创造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课前引导思考、课堂板书、分组讨论、个人思考以及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地交流和探究中,全面理解和掌握《登高》这首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高》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这一单元着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也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
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在这种沉重的感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蕴涵其中的对生命衰弱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关注。
学情分析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目前阅读诗歌时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的主旨,这些都有助于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但学生鉴赏方法掌握的较少,主旨还不能全面概括,因此,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2、学会词句注释并翻译古诗;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jh《登高》教学设计【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与学关系。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部分字词的意思;整体感受诗人的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感情基调;2.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从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已有很强的理解与自学能力。
应加强学生朗诵,从而使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情感,更好的掌握情景交融。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言)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猜个谜语,“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这是一幅对联,大家猜到说的是谁了吗?提示两个词语:①诗史,②草堂。
对,没有错,就是杜甫。
二、关于杜甫杜甫,大家也不陌生了。
(712-770),字子美,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我们也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现在我说三句,大家来回答通过每句诗,你觉得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人?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理想、有抱负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描写现实,关心民生疾苦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爱国通过简单的三句诗,以及大家之前对杜甫的了解,我想大家心里都已经大概知道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对杜甫的了解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高》。
接下来大家先听一段朗诵,听完之后,自己先揣摩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试着去读一读。
我利用这段时间把这首诗先到黑板上。
三、《登高》背景介绍《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767年重阳节所写,之前我们介绍到杜甫卒于770年,这是他晚期作品。
《登高》说课稿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恭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
就从教学设计的凭据、教学设计及其理由这两个大的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学情
首先,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他们喜欢探索事物的本质,敢于斗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有时好走极端,产生片面性、主观性、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的倾向,对此就需要老师给与正确的引导。
其次,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据粱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
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祸降临,须早作准备。
”桓景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场灾祸?”长房告诉他:“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个红色布袋,装上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即可避免这场灾祸。
”从这段记载来看,汝南人桓景听从了师父的劝告,在九月九日率家人登高避灾,结果幸免于难。
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它与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标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的登高诗,看看他是否也饮菊花酒,祈求长寿?二、请同学们诵读,再请两位同学来诵读,点评同学们诵读时对感情的把握播放诵读录音,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如何?没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绍(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
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精通《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杜预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
因为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这是指其郡望。
又由于他在长安时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称“少陵野老”。
杜甫的10世祖叫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到襄阳,所以杜甫又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曾自称“襄阳杜甫”。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后来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始迁居巩县。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
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
杜甫的母亲崔氏是初唐著名诗人崔融的女儿,而且与李唐皇族有亲戚关系。
崔融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崔融的妻子也就是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之次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
杜甫的父系和母系家族都让杜甫感到很荣耀,这一特定的家庭出身,对他的政治态度和诗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35岁以前)杜甫自幼丧母,很早就寄养在东都洛阳建春门仁风里二姑母家。
二姑对他非常好,杜甫和她二姑的孩子都生病了,她二姑结果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保住了杜甫的生命。
所以杜甫在二姑死了以后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为‘有唐义姑’。
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
他7岁时就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又说:“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杜甫读书很刻苦,曾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
他先是去漫游吴越,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
他游览了江南的许多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24岁,由江南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文章不合主考官口味,竟没有考取。
于是第二年他又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直到30岁时才又回到洛阳。
这一时期正逢开元盛世和天宝前期,国家的形势比较好,杜甫个人也衣食无忧,经济条件比较好,对前途也充满着希望,所以这个时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
这个时期他曾写下著名的《望岳》诗,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天宝五载(746),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城长安,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冷漠的现实。
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
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下诏书,要有一艺之长的人都去应试(制举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谁知这次考试由于李林甫从中把持,结果竟无一人被录取,李林甫还向皇帝上表称贺“野无遗贤”。
这是杜甫在仕途上遇到的又一次挫折。
他这时经济上也开始困难了,为了谋取出路,他不得不几次三番地向达官贵人投递诗篇,以求引荐。
天宝十载(751)正月, 唐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却又没有下文。
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经济来源完全断绝,生活相当困难。
终南山离长安比较近,杜甫经常去终南山采草药,加工后出售糊口。
有时候也混在饥民的队伍里,排队购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粮食。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时候也去亲戚家里混饭吃,‘平明骑驴出,未知适谁门。
’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杜甫在长安苦苦等待了十年,最后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而这时已经是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官定之后,也就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去探望家眷(由于杜甫在长安生活困难,故将家属送到奉先县依靠亲戚安置)。
在前往奉先县的途中,他路过骊山,看到唐玄宗正在骊山上寻欢作乐。
而回到家中,“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想到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危难和人民的饥苦,杜甫又写出了他最杰出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他长安十年痛苦生活的总结。
十年的长安困守,使杜甫看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从此以后他开始逐渐成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确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杜甫往奉先县家中探望家属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这年二月,杜甫从奉先县返回长安。
由于敌情严重,这年五月,他又离开长安,把妻子儿女从奉先县带到白水(今陕西白水县)。
不久,潼关失守,白水沦陷,于是,在兵荒马乱中,杜甫又带着一家人向北逃难,他走在难民的行列里,以野果充饥,尝遍了逃难者所遭受到的一切苦楚。
后来他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今宁夏永宁县西南)即位,于是他把家属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西北三十里的羌村,便只身北上,投奔刚刚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可是走到半路,不幸被安史叛军截获,送往沦陷后的长安。
再现在诗人眼底的长安,经过安史叛军的杀戮洗劫,到处呈现出国破家亡的惨象。
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长安西郊处在大战前夕,杜甫冒着生命的危险,穿过安史叛军与唐军对阵的战场,终于逃出长安,一路上历尽艰辛,奔赴唐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县),“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
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
左拾遗的职责有两项,一是劝谏皇帝,二是举谏贤良。
虽只是从八品上,但却是清要之职。
杜甫感激涕零地接受了这个职务,但不久却因为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
房琯与杜甫是布衣之交,唐肃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宰相。
他虽然主动地要求带兵同安史叛军作战,但他不懂军事,又自负其才,结果招致陈陶斜和青坂之败。
至德二载五月,有人告发房琯的门客招货纳贿,肃宗因此借机罢去他的宰相之位,降为太子少师。
新任左拾遗的杜甫,看到房琯受政敌谗毁,毅然上书,反对罢相。
唐肃宗勃然大怒,命令颜真卿、崔光远、韦陟审讯他。
幸有新任宰相张镐营救,杜甫才免于治罪。
六月一日,张镐宣布杜甫无罪。
但由于唐肃宗厌恶他,到了八月初,便打发他回家探亲。
杜甫离开凤翔,北归鄜州羌村探视妻子,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北征》。
这首诗通过真实的形象描写,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的社会生活,留下了一幅兵荒马乱和人民困苦的历史图画,可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了沦陷两年零三个月的都城长安,十月又收复洛阳,唐肃宗于十月底返京,十一月,杜甫带领妻子儿女也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
次年即乾元元年(758)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管理祭祀、学校、选举等文教工作的官),从此与长安永别。
这次被贬是对杜甫在政治上的一次致命打击,从此,他重又接触到了苦难的人民。
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潮时期。
其主要诗作有《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
(四)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在华州呆了一年多,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再加上他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于是便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
他先是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客居三个月,然后又由陇入蜀,于乾元二年岁末来到成都。
由于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高适等亲友的资助,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了一个安身的处所。
诗人在这里和农民交往,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田园诗。
上元二年(761)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
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 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叛乱,杜甫曾流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阆láng州(今四川阆中县)。
广德二年(764)春, 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
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四月, 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