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与卢梭教育思想的异同
卢梭,福禄贝尔,夸美纽斯,洛克,杜威,蒙台梭利的主要教学观点

卢梭,福禄贝尔,夸美纽斯,洛克,杜威,蒙台梭利的主要教学观点1.卢梭: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因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一切人的堕落都是由于社会的负面影响。
卢梭在《爱弥儿》这一本书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归于自然”。
因此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自然教育。
2.福禄贝尔:学前教育。
福禄贝尔认为:“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的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勤恳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养护和教育人所必需的其他一切知识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
”在教育中他主张要适应儿童的发展,遵循儿童的本性,而且注重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主,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而不干预儿童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并且重视各种游戏。
3.夸美纽斯:首先,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倾向和兴趣爱好,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或帮助学生选择与他兴趣相符合的学科,使其智力得到顺利的发展。
其次,关于“泛智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我们应该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
夸美纽斯还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而在此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历来采用的个别教学制,但这种形式存在面对对象少、教学过于随意等弊端。
而夸美纽斯认为,班级授课制则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弊端,他指出班级授课制从教师来说,工作可以减轻,一个教师可以教导一百个学生,所费的劳力是和教几个学生一样小。
而从学生来说,没有一个学生会被忽视,学生们会比以前更受关注,对于一个学生所说的话便会对于全体学生同等地有利,学生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
洛克、卢梭社会契约理论之比较

自然状态
卢梭
自然状态下人所具有的权利为生命权、自 由权: ‚人的基本天赋——生命和自由……每个人 都可以享受生命和自由。‛ (《论不平等》 第128页)
自然状态
卢梭
此时人并不具有财产权:
‚财产所有权只是约定的人为权利‛ (《论 不平等》第128页)
自然状态
洛克
卢梭
人人平等
每个人具有自由、生 命权、财产权以及执 行自然法的权力 依据理性或者自然法 的要求行动
自然状态
卢梭
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孤立隔离的状态
‚野蛮人……与人无争也不与人交际,既不 需要别人帮助,也无害人之念‛ (《论不 平等》第101页)
自然状态
卢梭
人们并不按理性而是按本能行事 ‚大自然让野蛮人只受本能支配‛ (《论不 平等》第82页) 人们行为遵守的规则:‚‘你为自己谋利益, 要尽可能少损害别人’。‛ (《论不平等》 第98页)
政治权力的行使方式
卢梭
主权即立法权只能由人民来亲自行使 ‚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 不能代表的…因此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 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英国人民自以为 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 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 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 等于零了。‛ (《社会契约论》,第 125 页)
自然状态
洛克的回答
其次是生命权和财产权 :
‚在这(自然)状态中……(每个)人具有 处理他的人身或财产的无限自由‛ (《政 府论(下篇)》第4页 )
自然状态
洛克的回答
此外,每个人具有执行自然法的权力 : ‚为了约束所有的人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不 互相伤害,使大家都遵守旨在维护和平和 保卫全人类的自然法,自然法便在那种状 态下交给每一个人去执行,使每人都有权 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以制止违反自然法 为度‛ (《政府论(下篇)》第4页 )
洛克和卢梭的教育观

洛克与卢梭的教育观洛克提出自由、理性的“绅士”道德教育观,从而把社会人教育为国家服务的绅士,继承和维护共同体的道德。
卢梭则试图通过对自然的“回归”,在自然教育中恢复人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并通过公意这种公共道德体约束和规范个人道德,实现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共通,重新恢复传统共同体的道德理想。
(一)洛克的道德教育观。
洛克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私人的,更是为共同体服务的。
他认为“教育上的失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教育上的失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不仅如此,教育还关系到“国家的幸福和繁荣”,洛克指出,“人心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符号,没有任何观念。
”“我敢说我们的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正因为如此,他认为通过接受教育和感化,培养具有“绅士”风度的人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洛克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
他反对普遍教育方法上叫儿童记住许多规则和教训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的结果总是随时学到又随时忘却,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给予被教育者充分的自由。
自由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在快乐中学会需要的知识,另一方面“刚毅自由的品行能够保持他的德行。
”因而,教育不需要注重各种规范,却十分强调榜样的作用,并把实践作为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
其目的是被教育者在榜样的引导下、在实践中自由发展并获得克制的能力,培养优雅和崇高的德行习惯。
他相信,“人人总有一个一切纯凭自己与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一个善良的、有德行的、能干的人是要从内心去养成的。
”同时,洛克的教育是道德教育。
他的教育有一种严厉、自我克制的道德要求,而不是消费享受和人人随意自发的行为。
如他谴责酗酒、耽于夜夜笙歌、因虚荣而花费、流于懒惰又浪费时间等行为。
他认为“幸福建立在德行与良好的教育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
霍布斯洛克卢梭三者思想区别

社会契约论各家的比较自然状态:⏹霍布斯⏹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按着自己的本性生活着。
他对人性比较悲观,认为而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权利和利益的。
这样,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争执,最后导致战争,所以自然状态就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人与人就象狼一样”。
在这里,没有善良与邪恶、是非曲直,唯有欺诈和力量,一切陷入混乱之中。
⏹约翰洛克⏹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按自然法行事,享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即生命权、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人们自由、平等,没有从属关系。
洛克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自然状态也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
⏹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平等,人们之间即便存在着自然的不平等,但这一不平等的影响几乎为零。
人类自我完善的能力使生产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却越来越走向不平等。
卢梭将这一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
他指出:“富人和穷人的状态是为第一个时期所认可的;强者与弱者的状态是为第二个时期所认可的;主人和奴隶的状态是为第三个时期所认可的。
”卢梭坚持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在自然状态中生活的自然人天性善良,具有两种天赋的感情,自爱心与怜悯心,还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即自由与平等,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自然人之间很少有交往,各自的需要又易于满足,他们是独立而自由的。
因此,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只有年龄、体质的不同而存在的自由不平等,而无财产、政治上不平等,他们快乐地、幸福、自由地生活着。
社会契约论霍布斯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人自危的战争状态,这有违于人类自我保全的原则,所以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条款,即“自然法则”。
但是只要自然状态继续存在,人的理性无法有效制约激情,“自然法则”就不能有效地得到实施。
因此,需要一种外在力量的约束,以确保和平及实施自然法。
于是人们就缔结一项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其全部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把众人的意志变成一个人的意志。
洛克和卢梭的自由观及对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V0. No 1 15 .
M a . r 2 00 6
洛 克和 卢 梭 的 自由观 及 对 其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育 思 想 的 影 响
牛 文 明
( 陕西 教育学院 中文系 陕西 西安 7 0 6 10 1) 摘 要: 洛克和卢梭都是追求 t由的思 想家 , 洛克主张现实 的、 l 但 消极的 、 个人的 t 由, 梭主张理想的 、 l 卢 积极 的、 全
Ro s e u p o e t d ie lp s t e, o p r t r e o Ba e n ie ff e d m , c ei sse h t d c to b ih p o l u s a r t se a , o ii c r o a ef e d m. s d o a o r e o Lo k n it d t a u a i n, y wh c e pe d v d e c n b c ie y mo d d s o l e i c o d wih s ce y a d t a h r s a p r l lr l t n h p b t e d c to n t t . a e a tv l l e , h u d b n a c r t o i t n h tt e e i a al e a i s i e we n e u a i n a d s a e e o On t e c n r r Ro s e u i ss e h t e u a i n, s a n is it c i iy, h u d i f e c e p e b a sv a s a d h o ta y, u s a n it d t a d c t o a n a t- o e y a tv t s o l n u n e p o l y p s i e me n n c l t a h r s et e e a a e r s n r t e a i n h p b t e d c t n a d s a e h t t e e i ih r s p r t d o y c e i r l t s i e we n e u a i n t t .Un e h ie t n o WO i e s o c o o d r t e drci f t d a f o fe d m , a a i u l p ie so e p c i g a d p o e tn h r e o o a n n n n tu t n r e o we c n e sl b i u d a fr s e tn n r t c i g t e f e d m fl r i g a d i s r c i . y d e o Ke r s y wo d :Lo k ; u s a i e ff e d m ; d c t n lt o g t c r iu u i p e n a i n c e Ro s e u; a o r e o e u a i a h u h ; u rc l m d o m l me t to
卢梭与洛克教育思想之异同

卢梭与洛克教育思想之异同摘要:《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爱弥儿的分阶段教育,卢梭论证了其自然教育理论。
在此教育专著中,卢梭曾多次提到17世纪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在书中有对其观点的继承也有批判。
卢梭继承了洛克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思想和家庭教育思想,其差异是宗教观不同,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不同。
关键词:自然教育;洛克:卢梭;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15-03出版于1762年的《爱弥儿》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此书一经出版就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轰动效应,虽毁誉不一,但影响深远。
然而在《爱弥尔》的行文中每每都会出现洛克的名字,那么卢梭的用意是什么呢?卢梭与洛克的思想之间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卢梭总会用洛克的观点反衬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将在两位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对比中找寻答案。
一、洛克与卢梭教育思想概述(一)洛克教育思想概述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
洛克的教育思想是与其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紧密相连的。
他不但是认识论中经验主义的奠基者,同时也是哲学上的自由主义的始祖。
洛克在探讨观念的起源时,认为观念不是天赋的。
心灵原像一块白板一样,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洛克把人们的全部观念都归于凭借感觉经验得来。
所以他看来,个人千差万别,不是天赋决定的,而是后天的教育。
在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readingand studyfora gent- leman的文章中,洛克将政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包括了社会的起源和政治权利的创建范围,”而“另一部分则包括了在社会中管治人的艺术”[1]149。
而洛克的《教育漫话》正是分析人性的教诲,并详细阐述他的教育思想,也可以让人从中揣测治人的艺术。
洛克强调教育是个人的事,通过家庭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从体育、智育和德育三方面培养身心和谐的绅士,这是他向资产阶级妥协的表现,最终是要培养资产阶级的新贵。
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之比较

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之比较XXX班级学号中国知网上对民主思想的解释为指一切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思想诸如反封建思想、自由思想、平等思想和有关民主政体的思想等等。
洛克是英国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
卢梭是18世纪近现代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他们两人的民主思想的类别来看,洛克倡导的是自由主义民主,卢梭倡导的是共和主义民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洛克和卢梭在民主思想上的异同。
首先,要理解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的异同,就要先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洛克出生在清教徒家庭,父亲是一名清教徒,参加过国会一方作过战。
在克伦威尔时期,洛克正在上牛津大学,这所大学当时在哲学方面仍旧是经院派本色,洛克既憎恨经院哲学,又憎恨独立教会派的狂热。
他受到了笛卡尔很深的影响。
在英国复辟后,文学界和思想界中全受君主神权说的支配。
后来有一派民党出来用人民主权说来代替君主神劝说。
不过他们对于民主政体,只想设法限制并不想根本推翻。
他们的理想的整体便是立宪的君主政体。
洛克和创造民党的首领傻福贝莱波很接近,于是成为了一位代表民党思想的哲学家。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钟表匠家庭,幼年丧母,后来离家外出到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过着贫困的流浪生活。
贫穷的出生和坎坷的经历使他经常接近下层群众,体验到社会的压迫和不平等,感受到这些压迫和不平等给下层群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这对于他的激进的政治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靠自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后来在巴黎他结识了当时许多的著名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其中尤其和狄德罗交往甚密。
他在政治思想上比其他任何启蒙思想家更激进,但在哲学仍是一个自然神论者,没有达到无神论的水平。
因此,他和其他思想家之间既有友谊,又有争论。
下面从他们民主思想的内容来比较他们民主思想的异同。
第一,从他们对自然状态的论述来看,他们都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洛克自由观和卢梭自由观比较

有 理性 ”… 理 性 即 自然 法约束 着人 们 . 证 “ .㈣) 保 任何 人 不得 随意侵 ! 苦他人 的生命 、 自由或 财产 ” l 但 。l l ( 是 . 克 认为 这 种 由 自然 法 约束 的 自然 状 态 . 是 洛 还 存 在着 缺 陷 , “ 少一 种 确定 的 、 定 了的 、 所 它 缺 规 众 闰知 的法律 . 为裁 判人 们之 间一切 纠纷 的共 同尺 作 度: 缺少一 个有 权依 照既定 的法 律来 裁判 一切 争执
“ 在任何 地方 . 论多 少人 这样 地 ( 不 即通 过 订立 契约 的方式 , 笔者 按 ) 结合 成一 个社 会 , 从而 人人 放弃 其 自然法 的执 行权 而把 它交 给公 众 . 在那 里也 只有 在
洛 克主 张天赋 人权 . 认为 人们 “ 而 自由” 川 8 生 .∞ 1
作 者 简 介 : 云 鹏 (9 4 , , 杨 1 7 一) 男 山西 芮城 人 , 门峡 职 业技 术 学 院讲 师 三
西方 近 代 。 随着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 于 上 升 时 期 处
的 、 名 的 和 公 正 的 裁 判 者 : 少 权 力 来 支 持 正 确 知 缺
的资 产阶级客观上需 要符合 自己的理论 纲领 在 这
对 于 该 不 该 受 惩 罚 以 及 施 以何 种 程 度 的 惩 罚 . 能 只
种时代背景 之下 .出现 了被 近代西方政 治哲学奉 为
经典 的 自由主 义思 想 洛 克 (6 2 10 )和卢 梭 13 — 7 4 r7 2 1 7 ) 1 — 7 8作为对早 期 自南主 义发展 做 出重 大贡献 1 的两个代 表性人物 . 他们 因各 自所处 的社会背景 、 家 庭背景 和教育背景 的不 同.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 开创 和丰 富了 自由主义 .并形成 了所谓 的洛克传统 和卢 梭传统 本文拟通过 对两人 自由观的 比较分析 , 图 试 探索这两种 自由主义传统 的共 同性 和差异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他 们 的教育 所决 定 的 。 ”正 如 洛 克所 言 , 教 育在 人 类 是要 用这f o l , 理 性 之 光 去 启 迪 人类 , 去 照 亮 中世 纪 宗 教
发展 史上起 着举 足轻 重 的作 用 。 洛克 与 卢梭 以各 自适 神学 布下 的黑 暗 和 愚 昧 。 “ 理性 是 人 的心 智 中最 高 贵 应 时代需 求 的 教育 理 念 , 为 教 育界 的发 展 翻开 了崭 新 的能力 , 也是 将 人 引 向 真 理 和 神 意 的 道路 ” 。作 为 启
在文 艺 复兴 运 动 的推 动 下 , 自然 科 学 取 得 巨大 进 展, 人们掌 握 了 丰 富 的 知识 , 开 始 认 识 到 教 会 的时 弊 ,
随着 西方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的发 展 和 资 产 阶 级 队伍 的壮
把 人们 引 向光 明 , 极 大 地 推动 了启 蒙 运动 大, 新兴 资产 阶 级 要 求 摆脱 封 建专 制 统 治 和教 会 压 迫 光驱 散黑 暗 , 的愿望 日益 强 烈 , 首 先 在 思 想 领 域 展 开 了 反 对封 建专 的蓬勃发 展 。洛克 与卢 梭 的主 要成 就 或许 在 哲学 以及 但他 们在 教育 领 域 的 贡献 也是 不 容小 觑 的 。 制统 治 和教 会 思 想束 缚 的斗 争 , 掀 起 了轰 轰 烈 烈 的启 政 治领域 ,
摘 要: 洛克与卢梭是十七 、 十八世 纪欧洲思想运动 的先行者 , 他 们同处于启 蒙运动 的大背景 下 , 提倡理性 , 主张 自由平
等, 但他们的教 育思想在许 多方 面的不 同却是显 而易见的。洛克以绅 士教 育培养英 国新贵族 , 卢梭提 倡 自然教 育塑造 “自
然人 ” , 他们 “ 入世 ” 与 “出世 ” 的 思 想 体 现得 淋 漓尽 致 。他 们 以各 自的教 育 方 式 体 现 着 自己的 思 想 , 对 当 时乃 至后 世 都 产 生
内蒙古农业 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o u na r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r i o n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4 4 5 8 ( 2 0 1 3 ) 0 5— 0 1 2 6— 0 4
教 育是 人类通 过 有意识 地 影 响人 的身 心 发展 从 而 现的是 资产 阶级 的科 学 与 民主 。在 当时蓬 勃 发展 的启
影 响 自身发 展 的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我 们 日常所 见 的人 蒙运 动 中 , 理 性 主义 可 谓 是 马力 十足 的助 推 器 。在 启 4 t k f f J 之 所 以或 好 或 坏 , 或有 用 或无 用 , 十 分 之 九 都 蒙学者 看来 , 理性 是一 种“自然 的光亮 ” , 他 们 的使 命 就
了重 大 的 影 响
关键 词 : 洛克 ; 卢梭 ; 启 蒙运动 ; 理 性主义; 绅士教育 ; 自然教育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4 4 5 8 . 2 0 1 3 . 0 5 . 0 3 4
中图分类号 : G 4 0— 0 9
要价值。
一
者之 一 。让 ・ 雅克 ・ 卢梭( 1 7 1 2—1 7 7 8年 ) , 十八 世 纪
、
理 性 主 义 与 近 代 公 民教 育 思 想 的滥 觞
法 国伟大 的启蒙 思想 家 、 哲学 家 和 教育 家 , 资 产 阶级 民 主主义者 , 也 是 启 蒙 运 动最 卓 越 的代 表 人 物 之 一 。两 人处 于 不 同 的 年 代 和 国 度 , 之问似乎没有什 么交集。 但 是他们 都生 活在启 蒙 时代 , 倡 导 理性 , 主张 以理性 之
蒙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启蒙 运 动 的核 心 思 想 是 理 性 主义 , 本质一 t - 体 洛克认 为教育 在人 的个 性形 成 中发 挥着无 可 取代 的作
收稿日期 : 2 0 1 3—0 8~2 0
作者 简介: 方敏( 1 9 8 5 一) , 女, 山东泰安人 ,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 史文化学院 2 0 l 1 级 世界 尘硕: f : 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近代世界文化史。
的一页。两位思想家都对各 自国家传统的旧教育进行 蒙运动的卓越代表 , 洛克与卢梭都十分重视理性 的巨 了猛烈 地批 判 , 主张培 养实 用人 才 , 提 倡 实 用 的教 学 内 大功能, 他们 同 时 也认 识 到理 性 的才 具 在 未 经获 得 帮 容, 倡导从“ 做” 中学 和因材施教 , 重视身心 的和谐发 助 和训 练 的启 示 下发 挥 不 了作 用 , 此 时 的教 育便 是 最 展 。但 洛克 主张 绅士 教育 , 根据 “ 理性 原则 ” 培养 “ 有 德 好 的 良药 。 行、 有用 、 能干” 的资产 阶级 “ 新人 ” ; 卢 梭则倡 导 自然教 约翰 ・ 洛克 ( 1 6 3 2—1 7 0 4年 ) , 十七 世 纪英 国著 名 育 。两人 的教 育思 想 在 继 承前 人 之 余 , 又 有 自我创 新 的资产 阶级政 治家 、 唯 物 主义哲 学 家 和教 育家 , 经 验 主 的成分 , 而且 两者 关 系非 常密 切 , 因而具 备 可 比较 的重 义 的开创人 , 同 时也 是 欧 洲 资 产 阶级 启 蒙 运 动 的先 驱
2 0 1 3年第 5期 ( 第1 5卷
总第 7 1 期)
N o . 5 2 0 1 3 ( V o 1 . 1 5 S u m N o . 7 1 )
洛 克 与 卢 梭 教 育 思 想 的 异 同
● 方 敏
(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湘潭 4 1 1 1 0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