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是现代科学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研究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与标准,是实验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本文将从计量基本概念、计量的意义、计量方法和计量标准等角度,详细介绍计量基础知识。

一、计量基本概念计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装置,将物理量的数值与单位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活动。

在计量中,物理量是可以通过测量得到的基本属性,单位是为了表达物理量数值和测量结果的标准的衡量规范。

二、计量的意义计量在科学、工程和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计量,可以准确地描述和表达物理现象,可以为科学实验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可以为工程技术提供可行的设计方案,可以为贸易交流提供统一的计量标准。

三、计量方法计量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测量步骤,获得物理量的数值的过程。

常见的计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和比较测量法等。

其中,直接测量法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读数的方式,获得物理量的数值;间接测量法是通过物理原理和数学关系,将所要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已知的物理量进行测量;比较测量法是通过将所要测量的物理量与已知的参照物进行比较,确定其数值。

四、计量标准计量标准是指用于量化物理量数值的一套一致的规范和方法。

计量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多个层次。

国际标准由国际计量组织制定和管理,用于在全球范围内保持计量的统一与一致;国家标准由各国计量机构制定和管理,用于在国内建立统一的计量体系;行业标准是根据具体的行业需求,由相关单位或组织制定和管理的标准。

五、计量器具计量器具是进行计量的工具和设备,包括标准器、测量仪器和实验装置等。

标准器是一种已知准确度的计量器具,用于校准其他计量器具;测量仪器是用于对物理量进行测量和记录的工具,如千分尺、量杯等;实验装置是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工程测试的设备,如天平、显微镜等。

六、计量误差计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往往无法完全与真实值一致,会存在误差。

计量基础知识---名词概念

计量基础知识---名词概念

计量基础知识---名词概念计量基础知识1、计量:是以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为目的的测量。

2、测量:将一个两与另一个已知的同类量进比较,以确定该量数值的实验过程。

3、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包括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

4、计量检定: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

5、定型鉴定:是指对计量器具新产品样机的计量性能进行全面审查、考核。

6、计量认证:是指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有关技术机构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的考核和证明。

7、计量检定机构:是指承担计量检定工作的有关技术机构。

8、仲裁检定:是指用计量基准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所进行的以裁决为目的的计量检定、测试活动。

9、计量装置:是指为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需的计量器具和辅助设备的总体。

10、计量标准:是计量标准器具的简称,是指准确度低于基准的用于检定其他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

11、周期检定:按检定规程或暂时检定方法规定,对使用中的计量器具进行的定期性检定。

12、量值传递:通过检定,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标准器具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对被测对象所测得的量值的准确和一致。

13、强制检定: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属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列入国家强检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定点定期的一种检定。

14、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组建的,作为统一本地区量值的依据,并对社会事实计量监督具有公证作用的各项计量标准。

15、校准:确定计量器具示值误差(必要时也包括确定其他计量性能)的全部工作。

16、比对:在规定条件下,对同准确度的同类基准、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之间的量值进行比较。

17、计量授权: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通过履行一定法律程序,授权于其他部门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或技术机构,执行《计量法》规定的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计量基础

计量基础

第一节计量基本知识7.1.1 计量学的定义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

“measurement”“计量”归纳起来大致有三方面的含义:(1)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监督管理手段实现测量统一和准确的一项业务。

(2)是保证实现测量统一和准确的一门学科。

(3)是利用技术和法制手段,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一致的测量。

通常按专业的特性分为几何量、热学、力学、电磁、时间频率、无线电电子学、光学、化学、声学及电离辐射等十大类计量。

7.1.2 计量的基本特点1.统一性为实现统一性,就必须强调量值的溯源。

2.准确性计量科学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所预期的某种准确度,无论其准确度如何,都必须有一确定值。

计量的统一性也必须建立在有一定程度准确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计量部门要用证书的形式报告用户测量设备的准确程度。

3.法制性为了保证计量学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国家对计量单位、国家计量基准,以及进行量值传递的方法、手段等,用法律作出规定,即对计量实行法制管理。

4.社会性计量学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7.1.3名词术语1.校准定义: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标淮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校准的对象是测量仪器、实物量具、标准物质或测量系统,也包括各单位、各部门的计量标准装置。

校准的目的是确定被校对象示值所代表的量值。

2.检定定义:由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按正式颁发的计量规程,为确定测量器具是否完全满足要求而做的工作。

其结果将出具检定证书或检定结果通知书。

7.1.4 计量在质量检验中的作用质量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判断,必要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测量仪器量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特别是在某些数据恰好处在临界状态时,仪器量值的准确与否就至关重要。

计量工作是保证测量准确一致的科学。

所以说计量是质量检验的技术保证和基础。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第一章计量概述第一节计量的概念一、概念1.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与定量确认的一种属性。

2.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3.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它包括科学技术上的、法律法规上的和行政管理上的一系列活动。

4.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学,它涵盖有关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在计量学中,测量既是核心概念,又是研究对象。

计量与测量的关系:----测量不具备、也不必具备计量所有的特点,即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

计量即属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的测量。

----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的、与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化的测量。

二、计量的内容.计量单位与单位制;.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量值传递与溯源;.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计量管理。

----工程计量----工程计量三、计量的分类1.按综合性质分类----科学计量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通常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精确地定义与实现计量单位,并为最新的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测量基础。

指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涉及对计量,又称工业计量。

----法制计量与法定计量机构工作有关的计量,涉及对计量单位、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及测量实验室的法定要求。

2.按测量对象分类.几何量.时间频率.温度.光学.力学.电离辐射.电磁.声学.无线电.化学四、计量的特点1.准确性:指测量结果与被测真值的一致程度.2.一致性:在统一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测量仪器,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其测量结果就应在给定的区间内有一致性。

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3.溯源性: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

4.法制性:来自于计量的社会性,量值的准确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入门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入门知识

内容是保障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全国量值的
准确可靠,这是计量立法的基本点。
它是计量人员利用计量标准、计量 基准对新制造的、使用中的和修理 后的计量器具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技 术操作,以判断其准确度、稳定度、 灵敏度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可供使 用。因此,计量检定在计量工作中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进行量 值传递(或量值溯源)的重要形式, 是保证量值准确一致的重要措施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入门知识
1、什么是计量?
本次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什么是
计量: 1.1计量的概念 1.2计量的发展
定义上说的是:保证量 值统一,准确可靠的活 动
1.3计量器具和法定计量单位
1.4计量立法及计量检定
①研究计量单位及其基准和标准
1.1.1基本概的②建 研念立 究、 测复 量现 和、 计保 量存 方及法使以用及;计量
现代计量的标
这阶段的主要 志是计量基准
特征是 “计量 建立在微观自
基准” 进入以 然现象或物理
科学为基础的 效应的基础之现代阶段
发展时期。例 上。
如:长度基准 国际米原器就
近代阶段
是这个时期制
成古的典;阶段
计量起源于量的概念。 应该说从秦始皇统一度
量衡开始产生了计量。
计量 基准器具
计量 标准器具
多功能辐射沾污计量仪
电离辐射计量是由能产生电离的 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或由两 者混合组成的任何辐射。电离辐 射计量起源于X射线的发现和应 用,并随着电离辐射在医学、工 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而 逐渐发展扩大。
光辐射是一种电磁 辐射。光辐射的波 段范围一般从 1nm至1mm,其 中有可见光、紫外 线、红外线。光学 计量中的单位不能 直接从其他量的单 位导出。在SI中, 把发光强度的单 位—坎德拉定为七 个基本单位之一。

计量基本知识

计量基本知识

计量基本知识第一章计量基本概念和术语1.计量: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1.1计量的内容:①计量单位与单位制;②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③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④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⑤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⑥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

1.2 计量的特点①准确性: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准确无误的测量,因此在给出量值的同时,必须给出适应于应用目的或实际需要的不确定度或误差范围,否则量值不具备充分的实用价值。

所谓量值的准确性,即是在一定的不确定度、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准确性。

②一致性:指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要求,其测量结果就应在给定的区间内有其一致性。

也就是说,测量结果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计量的一致性不仅限于国内,也适用于国际。

③溯源性: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则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

量值溯源:是指自下而上通过不间断的校准而构成的溯源体系。

量值传递:是指自上而下通过逐级检定而构成的检定系统。

④法制性:来自计量的社会性,因为量值的准确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1.3《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于1985年9月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86年7月1日施行。

立法宗旨是: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1.4 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定性区别是指量在特性上的区别,如几何量、电学量、热学量等。

定量确定上指确定具体的量,又称特定量。

如零件的长度,电阻的大小等。

计量基础知识(详细)

计量基础知识(详细)
计 量 概 论
第一节 计量工作简史
一、概述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和可靠的测量 活动。 计量在历史上称为度量衡和权度, 其含义包括:长度、容积、质量的计量, 主要的计量器具为尺、斗、秤。现代计 量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度量衡和权度, 计量比度量衡和权度更确切、更概括、 更科学。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 确可靠的活动。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 学。
2、测量
P115 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 操 作。
3、计量
——根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 可靠的活动。p1
3、计量
计量的可靠活动主要有: 科学技术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发展计 量技术、建立基准、标准,以保证计量 结果具有溯源性。 法律法规方面:制定和颁布法律、法规 和条例。 行政管理方面:开展计量行政管理,包 括计量保证和计量监督。
计量学的分类:按学科而分为七类:
1、通用计量学:
关于计量单位、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测量不确定度,计量器具的基本特性等。 2、应用计量学: 研究特定的计量学部分,如长度、温度、 硬度、频率、天文、海洋、医疗等特定量的 具体应用。
3、技术计量学: 涉及自动测量、在线测量、动态测量等 测量技术和方法。 4、理论计量学: 量的定义和单位的实现,复现等测量理 论和计量信息理论。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计量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1、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计量制度的统一。
2、基本上形成了全国计量管理网和量值传递网。 3、加强了计量器具产品的投产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 4、加强了计量器具的管理。 5、颁发和发布了各种计量检定系统表和计量检定规程。 6、开发了计量人员的考核发证工作。 7、建立和发展了同国际计量组织的广泛联系和业务交流。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
这样做比较麻烦,还产生重复测定精度越好月“超差”的“不合理”现象。因此 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重复测定标准差sr ,代替se。
sT ,r
不确定度 △=t0.05· p+n-2)·sT,r
2 s 2 sT r n
2007年后,煤标准物质证书给出不确定度都以t0.05· p+n-2)·sT,r方 式给出(假定重复测定次数n=2)。 优点:基体标准物质比纯标准物包括了基体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更接近实际测定对象。,并包括更宽的测量范围,因而具有更好的代 表性。
1 2 2 2 S 2 ( S x1 S x .......... S 2 xn ) n
2 x
如果是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同一试样,则可认为各次测定具有相同的标准 误差: 2 2 2 2
S x1 S x 2 S xn S

2 2 ns s 2 sx 2 n n
2、小概率事件原则:小概率事件(概率很小,如95%以 下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发生,若发生了是一种反 常现象。 3、置信度的选择 置信度:统计推断的可靠程度,常以概率表示。 统计推断的两类风险:拒真(把好的结果当作坏的舍弃) 风险和受伪(把坏的结果当作好的接收)风险。 置信度的选择原则:风险损失率最小。提高置信度,拒真 性减小,受伪性增大;降低置信度,拒真性增大,受伪性 减小。一般选择95%。
2
n 1
T
| X 可疑 X | s

离平均值最远,或最 大值,或最小值
4.差T值表,得临界值Tа,n
5. T与Tа,n 比较;T≤ Tа,n ,X可疑为正常值,保留;
反之舍弃。
4、狄克逊检验法——极差比法
1. 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2. 选择统计量fo(根据n,可疑性为最大值或最小值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3A
一、计量的内容,分类和特点 (一)计量内容:
1.计量与测量
(量值=数字+单位)
计量—— 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
可靠的活动。
广义上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

量确认的过程.
● 狭义上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
与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规范化的测量.
——对测量仪器赋值, 确定其示值误差.
——将仪器示值通过比较链溯源到测量标准.
3.校准目的 —— 确定示值误差
—— 得出标称值偏差(包括进行调整、修正)
—— 赋值
—— 实现溯源性 4.校准依据—— 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通常统一
规定,特殊情况下 5也. 校可准自结行制果定——。 记在校准证书(报告)中,也可
(二)计量的分类
① 科学计量—— 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 计量科研
② 工程计量(工业计量)—— 工程、工业、
③企业法中制的计实量用—计—量由政府或授权机构根据法 制、技术和行政
的需要进行强 制管理的一种社
会公用事业
(三) 计量的特点
1. 准确性——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 程度。
2. 一致性—— 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 论在何时何地采合有关要求,其 测量结果应在给定区间内有一 致性。(可重复、再现、比较)
工作计量器具(企业、事业、市场等)
(二)校准 1.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 (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 (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 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 操作。(实际上将仪器示值与对应标准的值 进行比较, 确定两者关系—对仪器校准.) 2.校准的主要含义
也是量值溯源的证据.)
3.量值溯源体系原理图
国家计量基准 副计量基准 工作计量基准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国家专业计量站)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国家专业计量分站)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省级)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市级)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县级)
部门最高计量标准 部门计量标准
企业、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 企业、事业单位计量标准
用校准因数(或曲线)表示。
(三)检定
检定—— 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 定要求的程序,其包
括检查、加 检定分强制检定和非强标制记检和定(或)出具检 定 强证制书检。定(范围)——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
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且列入《强检目 录》的测量仪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 企(事)业单位的最高计量标准。
随着经济发展,对大量非强检测量仪器,为达 到统一量值的目的,应以校准为主。
测量—— 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2. 计量的对象与内容 (1)计量对象
物理量 含 度量衡(尺斗秤), 几何量. 工程量 心理量 化学量 生理量
(2)计量内容 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计量器具(测量仪器) 量值传递与溯源 物理常量、材料和物质特性的测定 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测量理论及其方法 计量管理(计量保证、监督) (对产品的检测测量不属于计量内容)
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计量行政部门制定的计量管理办法
具体几个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1. 质检总局 :计量法条文解释
目录.
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明细
依法管理计量器具目录.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2.国主管部门:国防计量监督条例
3. 县上质技监局:上海市计量监督管理条 例
河北省计量管理条例
计量单位制
计量监督
计量认证 计量法律责任
调整范围 计量器具管理 计量授权 计量纠纷处理
● 计量法规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计量法, 计量行政法规, 计量规章包括规范文件
(二) 计量法规
1. 计量行政法规(含规范性文件) 2. (实施细则、统一计量单位命令、地方法 规) 2. 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非强制检定—— 强制检定以外的检定. 强检与非强检区别: 谁管-谁做-关系-周期(下页)
强检特点—— 计量行政部门统管,法定/授权 机构进行,定点送检; 检定周 期由执 行机构按检定规程并结合实际确定。
非强检特点——使用单位 依法自主管理,自由 送检,自求溯源,自定 检定周期.
检定特点 ——计量检定必须按照计量检定系统 表进行. 必须执行检定规程, 必须按规定进行周 期检定, 必须有合格与否结论, 并出具证书或加 盖印记, 检定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持检定员证.
三、量值的溯源、校准和检定
(一)量值溯源体系 1.量值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 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 量标准 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联系起 来的特性。使所有同种量按同一比较链,通过
校准溯源到同一源头(计量基准) 量值溯源等级图——计量检定系统表代替 也称为量值溯源体系表.(对比较链量化说明
3. 溯源性—— 任何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 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 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测量基准 联系起来的特性。(溯源到同一
基准,是准确性、一致性的技术保证)
4. 法制性—— 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
5. 应
性。(除科学技术外,还需相
6.
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的保障)
二、计量法律和法规 (一) 计量法 全国人大常 1986.7.1施行 基本内容: 计量立法宗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