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一.流行过程的 基本条件
( 一)传染源
(三)人群易感性 (二)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
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 列4个方面。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 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 途径由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所组成, 从最简单的一个因素到包括许多因素 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发生。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急性期改变
(一)发热
发热常见于传染病,但并非传染病所 特有。外源性致热原(病原体及其产物等)进 入体内,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 B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 IL-1 、 IL-6 、 TNF 、干扰素等。内源性致 热原通过血循环刺激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 , 使之释放前列腺素E2。后者把恒温点调高, 使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上升。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2.糖代谢
3.水电解质代谢
4.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 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流行过 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 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民间交流与合作
民间机构、学术团体和企业之间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开展广泛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重大疫情频发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重 大疫情,如埃博拉病毒、登革热 、寨卡病毒等,对人类社会造成 严重影响。
新发传染病的挑战与机遇
1 2 3
挑战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快速传播、高致死率和高传 染性等特点,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
机遇
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也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促 进了抗病毒药物、疫苗和诊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治疗原则
传染病的治疗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治疗并发症”的 原则,根据病原体种类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选择
针对细菌性传染病,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患者 生理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病毒药物选择
针对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 和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可试用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心理干预
传染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 良情绪,应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疏 导,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05
传染病的现状与未来
全球传染病概况
传染病种类繁多
全球范围内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 传染病,包括病毒、细菌、寄生 虫等引起的疾病。
地域性差异
不同地区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存在 显著差异,与社会经济、自然环 境、人口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03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建立健全的传染病 监测和报告系统
通过定期收集、分析和发布传染 病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并控制传 染源。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 – 外毒素、内毒素;毒力因子:穿透力、侵袭力、
溶组织能力 • 侵袭力(invasiveness):在机体内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 特异性定位( • 变异性(variability)
–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因素而产生变异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
种病原体感染 ➢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 2种病原体 ➢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被另一种病原体
感染
概念
• 继发性感染: secondary infection, 病毒性肝炎继发细菌感染 •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nosocomial
Perfa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感染性疾病总论
感染性疾病的性质
• 感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导致健康 受到损害的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 染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的性质
•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 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 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 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infection)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可以由以下几种方 式:交叉感染(通过患者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导致的 感染),内源性感染(患者自身体内正常菌群引发的自身感 染),医源性感染(诊疗过程中或因医疗器械消毒不严导致 的感染) • 社区获得性感染:入院时已经存在的感染,包括有潜伏期而 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 入侵门户:破伤风通过伤口感染引起 病变 • 机体内定位:病原体入侵并定植后,可在入侵部位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 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在病人血中繁 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中 毒症状
• 脓毒血症pyemia: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强时,患者的其他组 织和器官发生转移性化脓性病灶
传染病的诊断
• 临床资料 • 流行病学资料 •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 一般常规检查 • 病原学检查 • 生化检测 • 免疫学检测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内镜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活体组织检查
病原体被清除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被动免疫 • 特异性主动免疫
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
• 组织损伤 • 临床症状、体征 • 生化 • 免疫应答 • 数量多 • 感染后病原体被清除或携带

组织损伤
隐性感染 轻
• 症状

• 体征

• 生化改变

• 免疫应答

• 发生率

• 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
• 肠道传染病 • 呼吸道传染病 • 虫媒传染病 • 寄生虫病
保护易感人群
• 非特异性
• 特异性
• 人工自动免疫

活菌苗 死菌苗 类毒素
• 人工被动免疫

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
谢谢
传染源
• 病人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 空气传播 • 水的传播 • 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 虫媒传播 • 土壤传播 • 血液制品
人群易感性
•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感染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自然因素 • 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
• 病原体
• 传染性
• 流行病学特征
丙类传染病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12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 invasiveness 毒力 virulence 数量 quantity of pathogens 变异性 variability
13
1.侵袭力
直接侵入人体 invade directly
Leptospira, filariform larva of Ancylostoma
29
1.病原体
有特异性 specific • 应用新技术可发现更多病原体
Be found with natural science advancements
30
2.传染性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Infectivity is the main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other infection
immune response, not having histomorphological damage, no symptoms and signs, no any biochemical changes, only discovered by immunological examinations
34
1.潜伏期
常 态 分 布 normal distribution, as important evidence of
observing, detecting the contact in quarantine work
32
4. 感染后免疫
属特异性、主动、保护性免疫
specific, active, protective, can transfer to newborns through placenta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①定义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的
免疫应答,
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 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4
②隐性感染的发生率
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例如、脊髓灰质炎和 乙脑)中,是最常见的表现,隐性感染超过显性感 染的10倍以上。
③隐性感染的两种转归
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率处于水平。 ②暴发流行(Outbreak)
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 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
1918年流感
2003年SARS 38
③流行(Epidemic) 当其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
发发病率的数倍时。
④大流行(Pandemic) 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
⑴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恙虫病焦痂。 ⑵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 病变;破伤风。 ⑶进入血循环,再定位于某一器官引起该脏器的病 变;流脑。 ⑷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某脏器中定居, 蠕虫病。
⑶排出途径(Route of exclusion)
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 素。
自发性腹膜炎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 社区获得感染(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⑴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 因素
包括地理、气象和 生态等影响。
寄生虫病和虫媒传 染病为明显。
日 本 血 吸 虫 流 行 区 疟 疾 流 行 区

2024年度传染病学总论

2024年度传染病学总论

2024/2/2
5
传染病分类方法
01
02
03
04
按病原体种类分类
如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 病等。
按传播途径分类
如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 病等。
按病程长短分类
如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等 。
按病情轻重分类
如一般传染病、重大传染病等 。
2024/2/2
6
流行病学原理及应用
流行病学原理
研究疾病分布特征、流行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科学。
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2024/2/2
03
实施疫苗接种计划
按照疫苗接种政策,有计划地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加强疫苗接种后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确保接种效果和安全性。
12
03 传染病诊断方法 与标准
2024/2/2
13
临床表现及体征识别
沟通渠道
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多种方式建立快速、高效的沟通渠道,确 保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
保密要求
在信息共享和沟通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保护患者隐私和 信息安全。
26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预案制定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指挥、通讯联络、现场处置、医疗救 治、物资保障等工作要求。
报告内容
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 果、已采取的措施等信息。
报告要求
确保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 漏报。
2024/2/2
25
信息共享和沟通渠道
2024/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传染源 2.传播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8
传染源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动物 受感染的动物
9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 水、食物、蝇:消化道 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 吸血节肢动物:虫媒 血液、体液、血制品:血液传播 土壤、疫水:
10

皮疹性质:充血性;出血性
照片3
33
流脑的淤斑
照片10
毒血症状及特殊表现 (多器官中毒性损害)
毒血症(toxemia) 菌血症(bacteremia) 败血症(septicemia) 脓毒血症(pyemia)
临床类型(clinical form)
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中、重、暴发型
传染病学总论
内科教研室
张友谊
1
传染病学总论
(Concepts of Infect Dis.)
2
一、概述
(fundamental conceptions)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或动物 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寄生虫病: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引 起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三)保护易感人群:(Immunization)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主动免疫:active artificial immunization 被动免疫:passive artificial immunization
57
回归热
21
波状热
22
不规则热
23
传染病临床特点
热程
短程发热
长程发热
慢性微热
热度

低热 中度热
37.4~38℃ 38~39℃
高热
超高热
39~41℃
>41℃
24
常见症状体征之二
皮疹
皮疹的形态 出疹时间 皮疹分布 皮疹性质 出疹次序
25
传染病临床特点
皮疹形态

热型 热程 热度
16
热型
稽留热(sustained
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fever) fever) 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 回归热(relapsing
不规则热(irregular
17
稽留热
18
弛张热
19
间歇热
20
腹泻的鉴别
霍乱
发病机理 定位 临床特征 粪便 病原体 非炎症性 (肠毒素性) 小肠 水泻 无炎性细胞 霍乱弧菌
细菌性痢疾
炎症性 (侵袭性) 结肠 痢疾 白细胞、浓细胞、 红细胞、巨噬细胞 痢疾杆菌
诊断依据 实验检查
实验室检查 (Lab examinations)
一般化验:血、尿、粪、血液生化 病原体分离 免疫学检查 病理检查 特殊检查
animal)
55
传染病的预防 (Prevention of ID)
(二)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卫生宣教及群众性卫生运动; 注意环境卫生,消除四害; 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 正确管理水源及食物;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加强疫区的消毒工作。
56
传染病的预防 (Prevention of ID)
病情
病理
符合重肝条件 符合 重 肝 条件 肝 肝性脑病Ⅱ以 同左 性脑病发生较晚 上 急性肝坏死或 慢性肝病改变 大 灶 性 肝 坏 死 亚急性肝坏死 亚急性肝坏死 伴肝细胞水肿
38
流脑的临床类型 表3


轻型 普通型 暴发型:


休克型; 脑膜脑类型; 混合型;

慢性败血症型
诊断
诊断依据
44
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查
血 伤寒 菌痢 阿米巴病 霍乱 流脑 钩体 疟疾 培养 培养 涂片 涂片 培养 尿 培养 粪 培养 培养 涂片 培养涂片 培养涂片 涂片 脑脊液 骨髓 培养 胆汁 培养 皮疹 培养
45
诊断依据 实验检查
实验室检查 (Lab examinations)
一般化验:血、尿、粪、血液生化 病原体分离 免疫学检查 病理检查 特殊检查
隔离:Isolation 护理:nursing
care 支持:supportive treatment
(二)对症治疗:(symptomatictreatment)
50
传染病的治疗 (Treatment of ID)
(三)特效治疗:(specific treatment)

抗生素:antibiotics
典型、非典型
重症肝炎的诊断要点
表1
一、基本条件
1、进行性深度黄疸,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极度乏力 2、凝血酶元活动度<40%,
二、附加条件
1、出血倾向 2、肝性腹水 3、肝肾综合征 4、肝性脑病
三型重症肝炎的鉴别 表2
急性重肝
病程 <10 日
亚急性重肝
数周~数月
慢性重肝
慢性肝炎, 肝硬化 史,HBsAg 携带史
Inf.)
潜伏性感染(Latent
显性感染(Overt
Inf.)
5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 数量 毒力 特异性定位 变异力
6
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的作用


免疫反应: 1.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1)细胞免疫:T细胞 (2)体液免疫:B细胞 变态反应:
7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 影响因素
化学制剂:chemical agents
免疫制剂:Immunogenic agents
51
七、传染病的预防 (Prevention of ID)
(一)管理传染源:Control of the sources of infection
传染病报告:(Reporting of ID) 隔离病人:(Isolation of patients) 接触者检疫观察(Quarantine of contacts) 管理动物传染病(control of infected
3
二、传染及免疫

传染:是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斗争的侵入人 体后在人体后的一种寄生过程,即是人与 病原体过程。


传染的必备条件:病原体、人、环境。
传染病是否发生只要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及 防御能力。
4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隐性感染(Covert
Inf.)
46
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HBsAg, 抗 HBs, HBcAg, 抗 HBc, HBeAg, 抗 HBe 丙型肝炎 抗 HCVIgM 抗 HCV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抗 HAVIgM
HDAg 抗 HD
抗 HEVIgM 抗 HEVIgG
分子生物学 标志物
HAVRNA, HBV.DNA, HCV-RNA DNA-P (粪)
3.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5.复发(Relapse)与再燃(recrudescence)
15
传染病临床特点

常见症状与体征:(Common Symptoms and signs)
(1)发热:(Fever)
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的人。 人群易感性:取决于易感者在特定人群的 比例。

11
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空气、飞沫、尘埃
感 染 的 人 与 动 物
水、食物、蝇
手、用具、玩具
吸血节肢动物
血液、体液、血制品
易 感 人 群
土壤
请按空格键
影响流行过程的综合因素
社会因素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自然因素
请按空格键
四、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 (季节性、地方性等)
4.有感染后免疫
14
(二)传染病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2.前躯期(prodromal period)
斑疹 maculo rash , 丘疹 papular rash, 疱疹 vesicular rash, 脓疱疹 pustular rash, 荨麻疹 ulticaria
26
斑疹
27
丘疹
疱疹
疱疹
脓疱疹
31
皮疹
出疹时间:水痘、风疹;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 寒;伤寒.


皮疹分布;向心性;离心性 出疹次序:成批出现;依次出现
animal)
52
文件
53
隔离预防的分类



严格隔离(Strict isolation) 接触隔离(Contact isolation) 呼吸道传染病隔离(Respiratory isolation) 结核病隔离(Tuberculosis isolation) 肠道传染病隔离(Enteric precaution) 引流物分泌物隔离(Drainage-secretion precaution) 血液体液隔离(Blood-body fluid precaution) 保护性隔离(Protection isol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