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研究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充满魅力的卡尔顿看过了《双城记》,最突出的印象是其情节的复杂多变与精巧,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出来,那应该是西德尼·卡尔顿了。
总体来说,他是一个特别“带劲”的人物,这“带劲”二字怎么讲,请听我细细道来。
为爱而死这一点是最为感人的。
卡尔顿喜欢露西·曼内特小姐,但他却很好表达出来,当自己的好友斯特莱佛先生大表对露西的爱慕之情时,卡尔顿仍沉默无言,但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露西的爱。
更为可贵的是,他知道查尔斯能给露西幸福,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成全查尔斯和露西。
他还爱屋及乌,因为喜欢露西,而帮助查尔斯,而喜欢露西的孩子。
最后,当查尔斯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卡尔顿评介自己与查尔斯相貌相似的特点,代查尔斯而死,这是多么伟大的爱,竟为这爱而放弃生命!作者在写卡尔顿的爱时,注入了一种宗教思想。
当查尔斯在有替死的想法时,他曾向其父亲墓碑上的词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这话来自《圣经》,而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不止一次。
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是在将上帝,将耶稣的品格赋予在卡尔顿身上。
文中还有:“那天晚上城里的人议论起来,说他的面孔是在那儿所见到的最平静的面孔。
不少的人还说他显得崇高,像个先知(句子中的“他”就是卡尔顿)”,“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我看见我在他们和他们无数代后裔心里占有神圣的地位”。
这些话中的“先知”、“神圣”等词,无疑是将卡尔顿对应为基督圣徒或者一种基督精神——预知未来、爱和牺牲。
这部作品是作者1859年所作,当时作者已近不惑之年,而且也是其创作的晚期了,相信更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心态。
作者在文中对法国大革命的状态时持否定态度的,他更向往的是通过宗教精神来化解矛盾,以宽恕和和解来替代阶级对抗。
哥特文学介绍

“哥特文学”的兴起 哥特文学”
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浪漫主义者 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 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注意中寻求理想,还有 写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 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歌特开始被认为和黑 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联。歌特情绪在视觉艺术 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如画家卡斯帕 大卫 弗里德 利希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 。
早期哥特小说
“哥特”被用于文学流派主要因为这种流派的主题 探讨这种极端感情及一些黑色话题, 并且哥特小说 的背景通常是哥特式的:废弃的摇摇欲坠的城堡, 修道院。他们关注哥特式的相关建筑,艺术,诗歌 (见墓园诗人)甚至园艺。
后期发展
在英国,哥特小说到1840年已衰败。这主要是由于廉价 作者的饱和(他们的作品后来以一便士恐怖形式的廉价恐怖 小说形式存在)以及在世纪之交时这些暴露过份的性,暴力 (至少在当时人们认为已接近色情文学)的作品的问世大大 降低了哥特小说的地位。 但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它掀起了维多利亚时代短篇鬼故事的热潮,并且使 艾倫·坡的以死亡为主题的故事得以出现。狄更斯少年时代就 阅读哥特式小说并将其中阴郁的气氛、戏剧的张力融入了他 自己的作品,只不过变换到了他自己的时代。哥特小说的阴 郁对崇尚哀悼仪式、铭记永生及长生不老的维多利亚时代人 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也使得它对文学有了更为广泛的 影响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复兴 哥特”
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 的“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是将中古世纪的 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窖挖掘出来。同时,从 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本,因为共同的基调与文 体被归类于“歌特小说”例如华尔(Walpole)的 《奥蓝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 克里孚(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 (The 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一、狄更斯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点:1、第一时期:狄更斯接连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立佛·退斯特》《老古玩店》等5部长篇小说。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
小说以退休商人匹克威克先生以及其它的几个朋友的游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反映了当时英国广泛的社会生活。
2、第二时期:狄更斯创作了《马丁·瞿述维》《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等6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特写集《访美札记》等。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3、第三时期:狄更斯创作了《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等4部长篇小说。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道主义。
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与弘扬宽恕、博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三、《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形象:1、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
青年时期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他亲眼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写信向朝廷告发,反而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
长期的监禁使他丧失了理智。
出狱后,在女儿的照料下,医生恢复了理智,精神也产生了升华。
他明知达尔那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扔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因为他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的幸福而活着。
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一视同仁地位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包括囚犯和看守。
这时,他已成为仁爱和宽恕的化身。
2、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_刘白

第14卷第1期2011年1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4No.1Jan.2011■文学研究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刘白1,2(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可以从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总体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研究、创作艺术研究、比较研究和翻译传播研究等四个方面。
对狄更斯小说的分析和解读则主要集中在《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等小说上。
与国外狄更斯研究相比,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研究内容存在重复现象;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
因此,需要加强学术史的研究和更多地翻译、引进国外狄更斯研究成果。
关键词:狄更斯研究;述评;问题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1)01-0088-05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在英国作家中,“也许只有狄更斯,在世界性的影响上可以与莎士比亚匹敌,他的作品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和《古兰经》一样,都代表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
”[1]320在中国,狄更斯是最早引起文坛注意的英美作家之一,对我国现代文学创作产生较大影响。
自190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滑稽外史》之后,狄更斯就进入了我国学界的视线。
此后,学界日益关注和重视狄更斯小说及其研究,狄更斯研究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一脉。
进入21世纪,中国狄更斯研究的问题意识更加增强,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的方法也更加多样。
《呼啸山庄》中哥特风格的体现-精品文档

呼啸山庄》中哥特风格的体现摘要:哥特文学传统是研究英国文学重要方面,哥特文学历史悠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本文从哥特文学的概念出发,回顾下《呼啸山庄》中哥特风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作者个人、社会背景、矛盾的缺失这三个方面去分析这部小说的哥特式风格。
哥特文学的研究一直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哥特式文学产生于18 世纪60 年代,19 世纪在英国掀起热潮。
自瓦尔浦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发表之后,哥特式小说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哥特式小说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蓬勃发展,并对之后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哥特式小说,本文从哥特式文学的发展出发,着重介绍《呼啸山庄》中哥特风格的体现,以加深对《呼啸山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的理解。
一、哥特式文学的发展哥特一词原意是指居住于北欧的哥特部落。
他们骁勇善战,征服了南欧的许多民族,给南欧人的心里留下了重创,其文化建筑也得到了传播。
哥特建筑的复兴得益于当时欧洲建筑理论三巨头之一的罗斯金提倡的“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复兴。
(明珠,2010)哥特式文学的背景通常是废弃的城堡和修道院等,因而给人黑暗、阴森恐怖之感。
美国著名哥特小说家H·P·洛夫克拉夫特对哥特文学的定义是:“哥特小说中最为有力的道具首先包括的是:一座鬼魅、恐怖的哥特古堡,地处荒野、摇摇欲坠、潮湿的楼梯、几近坍塌的侧楼、阴森的地下藏尸所⋯⋯”(Punter ,56)哥特式文学作品在主题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定、环境的营造上是有其固定的模式的。
哥特式小说的主题通常与复仇,邪恶的道德观念有关,人物的塑造更是天使与恶魔个性分明,在情节方面,哥特式小说以其情节方面以设置悬念制胜,再伴随着恐怖的古堡气氛,使得小说在感染力和震撼力方面无与伦比。
哥特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与浪漫主义小说相类似,是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特殊流派,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肖明翰,94)。
狄更斯研究

狄更斯研究狄更斯研究引言: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作品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工人阶级的生活,并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贫穷等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狄更斯的研究进行探讨,包括他的文学风格、主题和对社会的影响。
一、狄更斯的文学风格:狄更斯的文学风格鲜明且独特。
他的作品充满了描写性和戏剧性的元素,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的笔触通常是细腻却又具有强烈的遣词造句能力,并且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
他还时常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来强调角色和情节的重要性。
狄更斯也是个优秀的叙事者。
他的小说通常以详细的背景介绍和生动的描写来吸引读者。
他善于创建多个情节线并灵活地在其中穿插切换,使人们一直保持着紧张的阅读兴趣。
二、狄更斯的主题:狄更斯的作品涉及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贫困、社会阶级、教育不公、妇女权利、不道德的商业活动等。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他们的环境来探讨这些问题,并希望通过他的作品影响社会的改革。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雾都孤儿》描绘了工人阶级在伦敦的生活。
小说中的主角奥利弗·特维斯(Oliver Twist)被迫生活在贫民窟,并且遭受了残酷的待遇。
通过这个故事,狄更斯呼吁对贫困和社会不公进行改革。
三、狄更斯对社会的影响:狄更斯的作品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激发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帮助推动了一些改革措施的实施。
例如,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揭示了教育不公的问题。
这本小说使公众意识到强制劳动不再公平,进而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同样的,他的作品《围城》呼吁改善妇女的权益,并为妇女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做出了贡献。
结论:狄更斯的研究对于理解19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独特文学风格和丰富的主题使他的作品深受欢迎,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揭示各种社会问题,狄更斯鼓励了社会的改革,并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推动了一系列的变革。
狄更斯《双城记》的小说创作风格分析

狄更斯《双城记》的小说创作风格分析一、引言在英国文学史上,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是一位英国现实主义作家。
狄更斯出生于普通的海军小职员的家庭,他10岁时,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去工厂工作,成了一名童工,他15岁后,当过一段时间的律师学徒,还从事过法庭的记录员以及录事,他20岁从事报馆采访员的工作。
1837年,狄更斯完成了《匹克威克外传》,这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首部创作的现实主义的小说。
后来,又陆续出版了小说《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双城记》《远大前程》,等等。
狄更斯善于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通过对小人物遭遇的描写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
可以说,狄更斯为批判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中《双城记》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双城记》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故事以法国大革命为创作背景,围绕曼马内特医生一家以及德伐日夫妇而展开,以此警醒当时的英国社会。
二、创作风格分析《双城记》是狄更斯小说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对这部小说创作风格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一)人物创作1.创作原则。
二元对立的创作手法,是小说中人物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双城记》中,狄更斯采用的就是二元对立原则。
《双城记》中,每个角色因为对立而变得更加突出,每个人有着明显的人物特点,每个角色之间还具有鲜明的对比。
狄更斯利用二元对立原则,让读者通过人物角色的特质读到他想要表现的内涵,让读者通过人物角色看到故事想要表达的意义。
但二元对立的创作手法,可能会淡化多样化的人性,从而会一定程度的削弱文学中的真实感,这成为后期的一些作家在赏析狄更斯作品时会得出一些比较片面的结论。
《双城记》中,狄更斯将小说中的人物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正面的角色,第二类是反面角色,而第三类是中立角色。
通常正面角色都表现其勇敢而善良,具有同情之心和仁慈之心。
[2]反面角色则表现其凶残、可恶、贪婪、自私以及虚伪,等等,反面人物中没有正面人物的特点,而正面人物也没有反面人物的特点,作者将两个对立面的人物区分得很明确。
论《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

2019年11月第38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Nov.2019Vol.38No.11doi:10.3969/j.issn.1001 7836.2019.11.039 收稿日期:2019 04 24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2017年科研项目“网络文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SKL 2017 1269)作者简介:乔德玉(1979—),女,河南社旗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论《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乔德玉(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哥特式创作手法作为哥特式的延展风格之一,其以反差性写作手法为主,将内容进行反面描写,并对现实环境进行抨击,与读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查尔斯·狄更斯将哥特式创作手法应用到《雾都孤儿》中,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以主人公奥利弗的经历为主线,逐层揭示当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阴暗面。
关键词:《雾都孤儿》;哥特式;创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7836(2019)11 0126 03 引言《雾都孤儿》由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撰写于19世纪前期,此时英国正处于转型阶段,但受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压迫,延缓转型时间,致使增加了底层贫民的生活负担,由此底层贫民与资本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小说通过阴暗面对立的表现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文字展示,并将资本主义代表进行人物映射,其跌宕起伏的内容,是英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真实的写照。
一、《雾都孤儿》简介1 背景简介19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使英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将经济集中化,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但过度发展的背后,是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使经济造成两极分化,底层人们在工厂和煤矿中进行危险工作,来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迫于长时间的生活压力和体力劳作等,使人们心中产生反抗情绪,导致阶级冲突越发激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更斯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研究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社会现实和时代气息,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与批判性的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哥特特征就是他小说中重要的浪漫因子。
狄更斯的创作是深受英国哥特文学传统影响的,纵观他三个时期创作的15部长篇小说(最后一部未完成),多至十余部都带有哥特风格,其中第三个时期也就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最重要、最辉煌的后期,由于他晚年对社会黑暗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激愤情绪逐渐代替了早期创作中的乐观主义,而哥特式手法就是他后期创作中用来批判现实社会的最强有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因而这种哥特特征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也表现得最为明显。
又考虑到论文篇幅所限,我在这里就集中探讨他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
后期作品有《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德鲁德疑案》(1870)四部长篇小说。
本文试图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心理从场景与情节、人物描写、主题等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狄更斯后期四部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打破前人只研究一两部作品、一两个方面的局限,并且从主客观因素探讨狄更斯小说哥特特征形成的原因。
狄更斯在吸收借鉴传统哥特文学特质的同时,也发展了哥特文学传统,具体表现在哥特小说的场景扩大、“怪诞”的审美范畴的拓展、心理表现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
狄更斯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哥特文学传统的创新发展上,也体现在对现实主义手法的重要补充上,包括童心式的夸张与想象,诗意的象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