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增课标文言语段对比阅读试

合集下载

新课标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及经典中考题举例

新课标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及经典中考题举例

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及经典中考题举例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多以课内名篇为阅读材料。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语音、断句、字词的理解、难句的翻译、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等。

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复习时要注意:(1)准确掌握字词句的含义,重视课文下面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2)作必要的知识归类,每复习一篇课文就做好一篇课文的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要句子、作家作品等,整理时注明出处,便于查找。

近几年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出现,给文言文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初中三年我们共学文言文43篇,按主题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一、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以上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

《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五柳先生传》安贫乐道的精神,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追求。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

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 (《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 (《五柳先生传》)。

“记” “说” “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

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象丰富。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
答案)
本文为部编八上课本中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练,旨在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以下是练题目和答案:
题目一:
课本原文(课本第一页):
寂寞书生作弄侬,腿儿丛里荇菜空。

试译成白话文。

答案:
寂寞的书生让你玩弄,腿丛中的茭白菜却空空。

题目二:
课本原文:
曲径通幽处,竹密自成行。

过行而不语,影落教人惊。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柳梢头。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答案:
这段文字给人一种幽静、宁静的感觉。

曲径通幽处,竹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过路的人不言语,走过时看到自己的影子反射在地上,让人感到意外。

远看草地的颜色鲜艳,但走近一看却没有那么明亮,月光照在柳树梢头,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诗意。

题目三:
课本原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句话传达了何种意境?
答案: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宁愿像枝头的花朵一样,在温暖的环境中抱香而死,也不愿意被吹落在寒冷的北风中。

作者借花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对危险环境的回避。

以上是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的题目和答案。

希望对学生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尝试教育文档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尝试教育文档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尝试教育文档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文言文教学逐渐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和历史背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遇到诸多困难。

因此,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其阅读和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了解古代文化背景。

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文言文课文,如《三字经》、《千字文》等,教学内容应包括文言文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文化背景等。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导入新课、讲解重点难点、学生练习和总结反馈等环节,实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全面掌握。

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评价方式的完善,相信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外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是针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计划的制定,通过精选篇目、注重代表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

教学方法的改进主要是针对传统的串讲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期末考试题精选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伐竹取道万道霞光B.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与游者相乐与人为善C.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佁然不动杂然相许D.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子固非鱼也孺子可教2.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中考真题课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醉翁亭记

中考真题课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醉翁亭记

中考真题课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醉翁亭记考点1实词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每词1分)1. (2020宁波,1分)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______________2. (2020张家界,2分)(1)己而..夕阳在山已而_____________(2)卒全.其城全_______________3. (2020淮安,4分)(1)自北门桥西.行________________(2)为南唐避暑所.________________(3)以一官易.此园________________(4)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4. (2019盘锦,4分)(1)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________(2)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___(3)被.鹤氅衣________________(4)迎素.月________________5. (2019枣庄,4分)(1)伛偻..提携伛偻:__________(2)泉香而酒洌.洌:____________(3)杂然..而前陈者杂然:___________(4)则必即.丰乐以饮即:____________考点2 虚词(2019枣庄) 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B. 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D. 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考点3 断句1. (2020宁波)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2. (2020张家界)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 (2020淮安)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2分)余购以月俸考点4 句子翻译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5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世说新语》二则

2025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世说新语》二则

2025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乙】凝之弟献之①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②,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③解围。

”乃施青绫步鄣④自蔽,申⑤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注释】①献之:指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羲之第七子。

②词理将屈:理屈词穷。

③小郎:王献之是王凝之的弟弟,因此谢道韫称他为小郎。

④步鄣:用以遮挡视线的屏障。

⑤申:申述。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暴风骤.雨B.公欣然.曰不以为然.C.差.可拟阴差.阳错D.因.风起因.材施教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段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交代了咏雪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B.甲文段从“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一家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C.甲文段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划分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乙文段讲的是谢道韫躲在丝绸屏障后面替小叔子王献之解围的故事。

3.请将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白雪纷纷何所似?4.把下雪的情景比作“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好在什么地方?请说明理由。

5.“咏絮之才"作为成语是谢道韫的个人标签,请根据甲乙两文段说说“咏絮之才”在谢道韫身上是怎样体现的。

【答案】1.A 2.C 3.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4.示例:“柳絮因风起”把纷飞的白雪比作“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一、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课内《论语》中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迷茫无所适从。

C.饭.疏食饭,动词,吃。

D.人不堪.其忧,堪,值得(2)从上面前两则中,你能读出孔子关于“学习”的哪些见解或者观点?请写出两个。

(3)上面文段中,“乐”字出现了三次,请你谈谈三个“乐”字分别有怎样的内涵?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①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止:(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 )①一狼洞.其中洞:( )①屠自后断其股.股:( )(2)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理解填空。

①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___________——御狼——___________”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新课标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归类

新课标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归类

新课标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归类及经典中考题举例宋古二中曹丽敏教学目标:1:明确重点文言文的归类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做题技巧3:掌握文言文中考考题特点教学过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多以课内名篇为阅读材料,只有少数省市选取浅显易懂的课外段落。

所占分值一般在全卷10%-15%,从课内文言文中的基本篇目选取语段,所取语段比较短小,一般在200-300字左右,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语音、断句、字词的理解、难句的翻译、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等。

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复习时要注意:(1)准确掌握字词句的含义,重视课文下面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2)作必要的知识归类,每复习一篇课文就做好一篇课文的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要句子、作家作品等,整理时注明出处,便于查找。

二:近几年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出现,给文言文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初中三年我们共学文言文,按主题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鱼我所欲也》以上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

《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

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

“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

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届新增课标文言语段对比阅读试————————————————————————————————作者:————————————————————————————————日期:2015届新增课标文言语段对比阅读练习(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邦。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荀巨伯:人名。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伯牙乃.舍琴而叹去后乃.至B、伯牙游于泰山之.阴花之.君子者也C、乃援琴而.鼓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D、宁以.吾身代友人命拧可以.急相弃也2、解释下列加点词。

(3分)⑴钟子期辄穷.其趣()⑵卒.逢暴雨()⑶遂.班军而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⑵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邦。

4、甲乙两文都表现朋友情义,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试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其区别。

(4分)(二)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

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捕鼠》)【注释】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

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3分)A、闻之.笑曰B、沿河求之.C、当求之.于上流D、吾之.患在鼠2、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

(4分)⑴山门圮.于河()⑵棹.数小舟()⑶遂反溯流..逆上矣()⑷其子患.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⑵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4、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4分)(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父利其.然也怒而.飞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我酌油知之彼且.奚适也且.父未尝语我也2、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①怒.而飞()②去以六月息.者也()③志.怪者也()④此亦飞之至.也()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⑵此小大之辩也。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四)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一怒而.诸侯惧人不知而.不愠B、以.顺为正者以.待饿者而食之C、行天下之.大道曾子闻之.D、不得志,独行其.道扬其.目而视之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蒙袂.辑屦()黔敖左奉.食()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⑵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4、乙文中的“饥者”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哪种品格?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

(4分)(五)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①资:盘缠。

②审:详细。

③庶几:差不多。

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⑵不如丘之好学也2、以下四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则是.面墙之士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虽.有佳肴虽.有子羔、原宪之贤D、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①弗学不知其善.也()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③其.此之谓乎()④今人可不勉.乎()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⑴故曰:教学相长也。

⑵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5、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和什么有关?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一)1、B 2、穷:穷尽。

卒:通“猝”,突然。

遂:于是,就3、⑴伯牙心中所想到,钟子期一定能领会到。

⑵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家。

甲文通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侧重表现朋友间互通心意的知己之情。

乙文写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不忍离开,侧重体现之间的义气。

(二)1、D 2、①倒塌②划船③逆水流而上④担心3、⑴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依据自己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⑵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

4、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凭自己的主观推断;同时又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凡事有利亦有弊,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1、C 介词,凭借 2、①鼓起翅膀②气息,这里指风③记载④极点3、⑴穿越云层,背负青天。

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⑵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4、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斥鴳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

所以它们目光短浅。

(四)1、D 2、①迷惑②改变③袖子④捧着3、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⑵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4、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

不矛盾。

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

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五)1、⑴是故 / 学然后知不足⑵不如 / 丘之好学也2、C3、①好处,优点②勉励③大概④勤勉,努力4、⑴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⑵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5、学习甲文:教和学互相促进,教是学的一半;乙文:做学问不进步就会退步(或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出门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