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诗经两首》注释

此后为《氓》①选自《诗经》(《十三经注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之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史称《诗经》。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这里第一首选自“风”,第二首选自“小雅”。
②【氓meng】民。
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③【蚩蚩】忠厚的样子。
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④【抱布货丝】拿布来换丝。
⑤【匪来货丝,来即我谋】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里来是商量婚事的。
匪通“非”,不是。
即,就。
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
子,你。
淇,淇水,在现在河南境内。
顿丘,在今河南浚(xun)县。
⑦【匪我愆(qian)期】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
愆,拖延。
⑧【将(qiang)】愿,请。
⑨【乘彼垝(gui)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
垝,毁坏、倒塌。
复关,卫国一个地方。
⑩【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没有看见复关,眼泪簌簌地掉下来。
这里的“复关”指代住在复关的那个人。
涕,泪。
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①【载】动词词头,无义。
②【尔卜尔筮(shi),体无咎(jiu)言】你用龟板占卜,用蓍(shi)草占卦,没有不吉祥的预兆。
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痕来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卜筮的卦象。
咎,灾祸。
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贿,财物。
④【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还没落叶子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沃若,润泽的样子。
⑤【于(xu)嗟鸠兮,无食桑葚】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传说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昏醉。
这句话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于嗟,感叹词。
于,通“吁”。
鸠,斑鸠。
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⑥【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唉,女子呀,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
士,男子的通称。
耽,沉溺。
⑦【士之耽兮,犹可说(tuo)也】男子沉溺于爱情里,还可以脱身。
诗经二首 优质课件

《诗沈》中说:“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 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阻 且长而不可致也。”
采薇
【诗经·小雅】
采薇采薇,
野豌豆苗。
薇亦作止。
亦:作语助 作:生出 止:语助
曰归曰归,
说
岁亦暮止。 年靡家岁靡末室,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在水一方 - 邓丽君 琼瑶词 林家庆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下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风、雅、颂之外,尚有所谓“赋”、“比”、 “兴”,合起来叫做“六义”。风、雅、颂是诗的性质、 体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作法上的分类。朱 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 此;兴者,托物兴词。”范处义《诗令补传》云:“铺 陈其事者,赋也!取物为况者,比也;因感而兴者,兴 也。”日人儿岛献吉郎《毛诗考》云:“赋是纯叙述法, 比是纯比喻法,兴是半比半赋之法,前半用比、后半用 赋。”总之,“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 借物为比,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 例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章诗,以河洲上睢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 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嘉偶,便是“兴”的 作法。其实,就我国数千年来的诗歌综合分析起来,其 体类也不外乎“民间文学”(风)、“士大夫文学” (雅)、“庙堂文学”(颂)三种,其作法也不外乎 “直抒情事”(赋)、“借物比喻”(比)、“托物起
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知识点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又称《诗》、或《诗三百》。
二、《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三大基本内容: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160篇)雅:分大雅、小雅,西周时代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40篇)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关雎》《蒹葭》首句)《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都民歌,属于“风”。
三、《诗经》地位: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五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
四、《关雎》必背知识点1.主题:这是一首爱情诗。
写了一个年轻男子对一个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爱慕、相思、幻想成亲的故事,抒发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追求和良好的愿望。
2.《关雎》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爱慕与喜悦(一见钟情):由关雎鸣叫起兴,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第二章:思念与失望(朝思暮想):以左右采摘荇菜的动作起兴,隐喻淑女难以追求,由此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表现主人公爱恋之深与相思之苦。
第三章:愿望与欢乐(幻想愉悦):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写青年与淑女梦中相会,为她弹琴鼓瑟,亲近她;敲钟打鼓,取悦她,迎娶她。
喜悦陶醉心情和幸福热闹的场面,表达了美好婚姻的渴望向往。
3.《关雎》主人公感情变化如何?答:一见钟情、爱慕(兴奋、期待)——求而不得,相思(苦闷、惆怅)——幻想求而得之、成亲(幸福、陶醉)4.结全诗歌谈谈诗中“窈窕淑女”与“君子”的形象?答:淑女形象:从“窈窕淑女”一句中,可以看出这位女子文静、美丽、善良;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可以看出这位女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内在美);从“求之不得”可见理性与谨慎;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见有高雅的情趣。
诗经二首

2、用叠字来抒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 感染力 本诗大量运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缓悠 扬,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如 “靡靡”“摇摇”用叠字写出行迈迟缓的状 况和心中的恍惚不宁,是人物外在征貌的形 容,也是诗人心态的揭示。叠字的运用还营 造了婉转的声韵效果,具有音韵美。
谢谢大家
说说你眼中的静女形象; 说说你眼中的男子形象;
本诗的主题(朱熹说《邶风· 静 女》是 “淫奔期会之诗” 。(即 是说是不健康的,是不正当关 系男女私会的诗歌。它是“思无 邪”还是“淫奔期会之诗”?)
解疑:
朱熹评论的立场:封建伦理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 “男女授受不亲” 要抑制人的一切出于自然需要的情感欲望。
故意躲起来,小伙子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
• 静 女 其 娈,贻 我 彤 管。 彤 管 有 炜,说 怿 女 美。
• 娈:美好。 贻:赠送。 • 彤管:红色的管萧 有:形容词词头。 炜:鲜明有光。 • 说:Yuè,喜爱。 怿:喜爱。 • 女:通“汝”,你,指”彤管”。
翻译: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 自 牧 归 荑,洵 美 且 异。 匪女之为美, 美 人 之 贻。
• • • •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洵:确实。 匪:通“非”。
翻译: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 第三章还是写约会情景。头两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称
赞草实在是美得出奇,夸物实际上是夸人,这里还是双关,最后 两句小伙子就直接敞开心扉,“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并不 是物本身有什么美,而是爱人及物、托物抒情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①关雎②关关雎鸠③,在河之洲。
窈窕⑤淑女⑥,君子好逑⑦。
参差荇菜⑧,左右流之⑨。
窈窕淑女,寤寐⑩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⑪。
悠哉悠哉⑫,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⑬。
参差荇菜,左右芼⑭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⑮。
①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②选自《诗经,周南》。
睢,读jū。
《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③[关关雎鸠(j iū)]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④[洲]水中的陆地。
⑤[窈窕(yă o tiă o)]文静美好的样子。
⑥[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⑦[好逑(hă o qiú)]好的配偶。
速,配偶。
⑧[荇菜] -一种可食的水草。
⑨[流]求取。
⑩[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⑪[思服]思念。
服,思念。
⑫[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悠,忧思的样子。
⑬[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⑭[笔(mào)]挑选。
⑮[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蒹葭①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⑤,道阻⑥且长。
溯游⑦从之,宛在水中央⑧。
蒹葭萋萋⑨,白露未晞⑩。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⑪。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⑬,白露未已⑭。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⑮。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⑯。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⑰。
①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边,指对岸。
⑤[溯洄(sù 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之,代“伊人”。
⑥[阻]艰险。
诗经两首关雎

这首情诗的特点:
一、在语言运用上: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二、在追求的方式上:弹琴鼓瑟,敲锣打鼓;
三、在追求的对象上:是劳动中的女子。
蒹 葭
在 水 一 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得的惆怅心情。
你是如何理解《蒹葭》这首诗所抒 发的感情的?
《蒹葭》一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向往(或相思之苦)
描写艺术形象
(实景)
特点
一、蒹葭、霜露、秋水 ——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 ——可望不可及
(幻境)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
(实景)
再 见
使……快乐
这首诗写的是 一个男子对女子 的思念、追求的 过程,写他求之 不得的痛苦和求 而得之的喜悦。
求
各章的大意:
第一章:写诗人看到洲上一对雎鸠,而想到那
美丽善良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第二章:姑娘劳动的优美身姿,让诗人日夜追求。 第三章:诗人追求失败后忧思想念的情况。
第四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心爱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jiān jiā
sùhuí
蒹葭
读准字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qī qī
xī jī
mé i chí sì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氓》和《采薇》是诗经中的两首,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氓》翻译与赏析【原文释义】氓之蚩蚩(氓,(mé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
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
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
匪我愆期(推延日期。
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
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
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
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
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
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
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
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指多年)。
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
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
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树涣涣,桃花灿灿,连槐树那样乡气的花,都有田间灶头的新意,野菜也是,绿汪汪的一片,像泻了的春水,不忍践踏。
乡下人当此季总是去田埂地头采来,新新鲜鲜地做了端上来,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经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认野菜挖野菜。
偶尔到乡间,看到有人采撷,也不管喜不喜欢吃就无端开心得不行,追着人屁股后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第一次看见薇菜时,紫色的小花乍满眼帘,忙问是什么菜,告诉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译诗经将薇菜翻译成“大巢菜”。
我就根本就没把这种小菜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种雅物联系起来,也没想到这就是小雅《采薇》里吟的“薇”。
想起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刻薄,却也恰当。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东西,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又死倔着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终于饿死。
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这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这是两个固执到头脑发僵的人,当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
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
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其他的儿子即位。
伯夷和叔齐联袂潇洒逃亡以后,生计很成问题,听说西伯姬昌乐于赡养老人,商议好投奔他而去。
当时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虑其有贤名,为怕大战前夕影响民心,就阻止说:“此义人也。
”并搀扶他们离去。
武王推翻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
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王送来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集野菜充饥。
某一天有个周人嘲笑他们,你们不是不吃周朝的粮食么,这首阳山也是周天子的领地啊,你们吃了这山上的薇菜,难道不是周朝的粮食么?这两老小子一合计,自觉别人说的有理,惭愧得不行,于是开始绝食计划,连薇菜也不吃了,过了几天,成功饿死。
后世的读书人要么多粮食而少气节,要么多气节而少粮食。
为了粉饰或者掩饰,他们多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击节而赞,认为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
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罢了,最可怕是中国人的操守节烈观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种风潮,后人认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认同就跟风。
伦理观念由此衍生,越来越稳固。
反而是那个周人好,现实而敏锐,一句话问穿了伯夷叔齐。
还有姜子牙的行事也妙,他接掌齐国的时候,胶东半岛上也有两个欲效仿伯夷叔齐的隐士,自耕自足。
人称贤人。
姜子牙就杀了他们,周王问起来,对曰,这样不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只图保全自己虚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为他有影响力,反而会造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风气,不如杀了。
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观点,之前对伯夷叔齐与其说尊重,不如说是敷衍。
薇是无分贵贱的食物,就像它是野菜,一样开得动人。
采薇贵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样可行。
说完了贤者采薇,再来言贫者采薇,《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战士所为,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强,也不作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
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
)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开开谢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
为什么会背井离乡呢?而且还如此身不由己?是王命发起的征战啊,只为对抗凶蛮的玁狁。
“玁狁”二字今做猃狁,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时称为狄,战国,秦汉时城称为匈奴。
历来对中原虎视眈眈,滋扰不断,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懿王在位时,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
民受其苦,诗人作歌:“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周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
征夫之苦无止无休,难以言尽。
《采薇》的实质绝非人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你听他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谁害我有家难奔,还不是为了玁狁;谁害我坐立不安,还不是为了玁狁。
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鲜嫩。
说回家哪时回家,心里头多么忧闷。
我心忧闷像火焚,饥难忍渴也难忍。
驻防地没有一定,哪有人捎个家信。
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
说回家哪时回家,小阳春十月又到。
当王差无穷无尽,哪能有片刻安身。
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这样的想念却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流光飞逝,出征是岁暮,如今已是夏至十月。
征战必定四处转移奔波,饥渴劳碌,身体受伤是小事,关键是命在旦夕却不能通家人同音信。
当烽烟遮蔽了音信,你无从得知远方的人是否平安,牵念如藤,缠绕你咽喉不能呼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今亦同。
ZIPPO的最初流行,就是因为它的防风功能可以帮助美国的士兵在战壕里写家书。
《采薇》可看做最早的边塞诗,唐代的岑曾是写边塞诗的强人,擅于捕捉人心细节,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
”生死漂泊的不定,相逢友人的惊喜,欲言又止的犹疑,所有的尖锐都有了,所以一语刺破人心。
战争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却是可以自豪的事情。
下面的两章不言思乡之情,转言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辛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什么花开得繁盛?那都是棠棣的花。
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
兵车已经驾起,高昂昂公马四匹。
哪儿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三次转移。
驾起了公马四匹,四匹马多么神气,贵人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四匹马多么雄壮。
象牙弭鱼皮箭囊。
怎么不天天警戒?玁狁实在太猖狂。
)他在征途中,看见棠棣花开得繁盛,美景当前,忧心不减,棠棣的花再开时,未知还有没有命看到。
战争的不平不单表现在引起干戈的原因,往往是强者带有私欲的侵略。
即使是在战争的一方,不平等也是时时存在的,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
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
战争为我们揭示生命冰冷的真相:人生而不等,命有贵贱。
你必须承认它是存在的,尔后再言改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该庆幸吧,他是余生,修罗劫后的那一撮艳火。
惊天彻地的屠杀后,草丛里颤颤巍巍的小兽;该高兴吧,归途遥遥毕竟有尽。
可是却应了那句近乡情更怯的话,越是急切,越觉得遥远,越是靠近,越是不敢获知真相。
昔日去时,还是柳色青青的春天,柳丝飘荡似人有眷恋之情。
今我来归,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
春色已褪尽。
是怎样深长的思念啊,拖延了漫漫的年华,我怕,这么多年战火肆虐,当我再归时,已见不到你们那温暖如春的笑颜。
当看到谢灵运说,诗三百中最美的诗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就知道,李白的推崇没有错,谢灵运的才气是贯古绝今,笑傲江湖的。
“依依”尽杨柳之貌,精确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16个字对偶匀称,在诗经中是少见的。
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时恋恋不舍,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
亦景亦情的四句话既言儿女情长又暗喻战争的残酷,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当然,诗人写得出也要有人品得出。
中国人面对时间总是卑微,浮生半日闲还要偷来,未若西人的坦然,时间仿佛手中的牛排可以随意切割。
在无涯的时间面前,我们都是软弱的。
多年之后,当位极人臣的恒温重回故地,看到自己手植的树已经丈余,尚且忍不住潸然泪下,感慨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个在战场上辗转求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小士兵,他看着面目全非的家乡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真的是杜鹃啼血哀不可闻。
如果我回来,你们已不在,那么,我活着回来,还有什么意义呢?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来打女子的主意。
男子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
可是这位单纯的、为爱所困的女子看不透他的狡猾多变,喜怒无常的本质,表示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
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望不到男子的车驾,便担心的泪流不止;见到他的车,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
他们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一切顺利。
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嫁妆,嫁了过去。
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
”(《诗经原始》)一个“痴”字。
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
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诗集传》)桑葚是甜的,斑鸠吃多了容易醉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
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说明了女子年龄增长,容颜由盛到衰,更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
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
”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
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
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诗的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由于她的辛苦操持。
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
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耻笑。
《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
”朱熹说女主人公“淫奔”,是道学家的古板气息,我们可以嗤之以鼻;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氓》中女子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以及夫权对女子的压迫。
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