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 译文+赏析

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 译文+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译文+赏析八年级上册必背诗词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二、赏析1.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

唐诗宋词鉴赏精选【译文及注释】

唐诗宋词鉴赏精选【译文及注释】

唐诗鉴赏精选《好事近·湓口放船归》【宋】陆游湓口②放船归,薄暮散花洲③宿。

两岸白蘋④红蓼⑤,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译文及注释】:①好事近:《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

“近”指舞曲前奏,属大曲中的一个曲调。

②湓(pén)口:古城名。

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

汉初灌婴始筑此城。

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后改名湓城,唐初改浔阳。

为沿江镇守要地。

③散花洲:古战场。

散花洲古时还有散花滩之名。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

《舆地纪胜》载:“世传周瑜败曹操于赤壁,吴王迎之至此,酾酒散花以劳军士,故谓之吴王散花洲。

”④白蘋(píng):蕨类植物,现代称为田字草、四叶菜,多年生浅水植物。

《尔雅翼》:蘋似槐叶,而连生浅水中,五月有华白色,故谓之白蘋。

有人认为白蘋是水鳖。

⑤红蓼(liǎo):红蓼是长在岸边比较常见的植物。

⑥沽(gū)酒:从市上买来的酒;买酒。

⑦菱(líng):水生植物。

两角为菱,四角为芰。

芡(qiàn):鸡头。

《说文》按:花似鸡冠,实苞如鸡首,故名。

生于池沼中的一种一年生大水草,体表有刺,叶圆而大,浮于水面,花茎伸长于水面上,顶生一花,紫色,浆果球形,果内胚乳白粉质,可食用。

[1]白话译文从湓口坐船而来,到了黄昏时,就停留在散花洲准备夜宿。

两岸色彩醒目的白苹和红蓼,把小船都映衬得似乎染上了一层新绿。

只要有酒的地方那就是家,反正一年四季吃的东西不用愁。

等夜宿一晚,第二天又乘风顺流,随意飘荡,不管是在江南还是江北。

创作背景公元1175年(淳熙二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

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

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

《观书》译文及赏析 于谦《观书》鉴赏

《观书》译文及赏析 于谦《观书》鉴赏

《观书》译文及赏析于谦《观书》鉴赏《观书》是由于谦所创作的,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观书》明代: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观书》译文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

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观书》注释故人:老朋友。

此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拟作“故人”。

“相亲”句:晨昏:即早晚,一天到晚.晨:早上。

昏:黄昏。

忧:愁。

每:时常。

亲:近。

三千字。

此为泛指,并非确数。

此句说明作者读书多且快,同时也写出他那种如饥似渴的情态。

胸次:胸中,心里。

尘:杂念。

这句说作者专心读书,胸无杂念,“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逐:挨着次序。

金鞍:饰金的马鞍。

玉勒:饰玉的马笼头。

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

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的通称。

这里指书房。

《观书》赏析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中诗人所见的景象,抒发了他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和江上的秋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

尤其是看到篱笆下的灯火,联想到孩子们在夜晚捉蟋蟀的情景,更加深了这种思乡之情。

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

夜书所见原文【宋】叶绍翁萧萧⑴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1】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赏析2】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古代神话三则-原文--译文--赏析

古代神话三则-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学习四《古代神话三则》原文译文赏析《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1、《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赛跑,赶上了太阳;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向北去喝大泽的水。

还没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他丢下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2、《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在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是炎帝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3、《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译文:洪水泛滥,巨浪滔天,鲧便偷窃了天帝的息壤,用它来填塞泛滥的洪水。

因为事先没有得到天帝允许,天帝很生气,就派了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

鲧死后,他的肚子里生出了禹。

天帝最终命令禹去分布息壤,平定九州的水患。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夸父——挑战自然精卫——至死不屈鲧禹——前仆后继〖语言特色〗课文所选的三则古代神话篇幅短小,在朴实简练的叙述语言中包含深刻的意蕴,加之想像夸张的巧妙运用,给人以难以磨灭的教益。

唐诗三百首译文及赏析

唐诗三百首译文及赏析

唐诗三百首译文及赏析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华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三百首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是对唐代文化艺术的最好诠释。

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以下是部分唐诗三百首的译文及赏析。

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赏析:太阳落山山已无,黄河水入大海流。

想要看尽万里情,高登一楼更精神。

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沧桑和壮丽的自然景色,通过登楼望远的景象,揭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

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赏析:春天醒来不知天,到处听到鸟哭声。

昨夜风雨吹门外,花儿落下多少情。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通过描绘春天的醒来与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内心的思考。

3.《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赏析:窗前明亮月如光,怀疑地上覆霜霜。

举头望见高悬月,低头怀念故乡乡。

这首诗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思乡的心情。

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冷冽的寒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译文及赏析:花间一壶酒,独自喝,无同伴。

举杯邀明月,与影成三人。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在花前独自饮酒,借喻着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思考。

酒、明月和影子成为了作者与自然对话的桥梁。

5.《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赏析:太阳落山山已幕,黄河水流进大海。

想看尽万里情况,再爬登一楼更开怀。

这首诗通过描绘日落山幕,河水流入大海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对广阔世界的探索和追求的精神。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些诗歌不仅是对唐代社会生活、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反映,更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诗歌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价值以及优美的语言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英汉译文赏析

英汉译文赏析

7. He had left a note of welcome for me, as sunny as his face. 译文:他留下一封短信,对我表示欢迎;那信写得 热情洋溢,一如其人。(黄邦杰) 8. The result of this was that believers still believed and doubters remained doubtful. 译文:此事的结果是信者自信之,疑者自疑之。 9. Is it necessary to shout? 译文:说话就说话,非得叫唤不可吗?(吕叔湘)
17. The ignorant old woman who ruled for the entire la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id more than any other single person to hold back China’s progress. 译文:那个愚蠢无知的老太婆统治了十九世纪后五十年, 使中国不能进步,她可算功劳第一。(张振玉) 18. Let us go into this deserted woodman’s hut, and see how he has passed the long winter nights and the short ans stormy days. 译文:那边有一座樵夫的小屋,樵夫本人不在,但我们也不 妨进去看看。冬夜漫长,冬日苦短而多风雪,这种生活is a dramatic treatment of a threatened stoppage in a factory. 译文:本片用戏剧手法,表现一家工厂面临罢工威 胁的情况。 11. His fury was exaggerated. 译文:他大发雷霆,未免小题大做。 12. You might drop the “sir” in private. 译文:在私下里,你就不要“阁下、阁下”的啦。 13. 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译文: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

经典文言文译文及赏析

经典文言文译文及赏析

经典文言文译文及赏析经典文言文译文及赏析《极乐寺纪游》原文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

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

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

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译文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

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

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

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

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

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

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

黄思立也认为是。

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赏析这篇散文小品,简洁清新、活泼灵秀、诗趣盎然。

长桥、流水,堤坝、绿树、寺院,一幅幅画面都洋溢着清新秀美的特色。

作者以高梁桥为起点,一路游来,桥下之水纯净柔和如白练;长堤被水所夹持,仿佛有震动摇荡的感觉;堤上绿杨繁茂幽深,令他神清气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nslation and appreciation
原文:《五柳先生传》 译文3:The Man of Five-Willows 译文4: A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Five-Willow Gentleman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原文: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译文3:Four bare walls enclose his rooms; the wind and sun find free access through the roof and the chinks. His clothes are ragged, his dishes usually empty. But he takes it perfectly at ease. Sometimes he writes to amuse himself, to express what is in his mind. He cares little for worldly gain or loss. It is thus he passes his allotted span on earth. 译文4: The walls of his bare rooms had ceased to shelter him from wind and sun. His clothes of coarse cloth would have ceased to provide his body with a cover, had he not tied together in knots the many gaping holes. His bamboo vessels and gourd ladles were invariably hollow. Yet he was at peace with himself and content. • He took pleasure in writing. His works give a fair account of his interests and purpose in life. Thus he lived to the end of his days.
原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而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请去留。 译文3:Tranquil and spare of speech, he covets neither fame nor profit. He takes delight in books, but is not concerned with details. Whenever an idea flashes upon him he becomes so overjoyed as to forget his meals. Drinking is his natural weakness, but, being poor, he cannot afford to buy wine. Knowing it well, his relatives and friends are wont to provide some for him to share. Then he finishes every drop and does not stop till quite drunk. While tipsy, he leaves them without more ado. 译文4: Quiet and sparing of words, he was concerned with neither fame nor gain. Without being pedantic, he had a passion for learning. Whenever a hidden meaning dawned upon him, he would forget his meals in an ecstasy of delight. • A weakness he had for the brimming cup, and would have indulged more freely, had he been less impoverished. Knowing it, kith and kin would ask him over for a drink. Once there, he would drain off whatever amount was to be had, bent on getting himself drunk. As soon as justice had been done to the wine, he would take his leave.
Summary
• 译文3的特点:比较口语化,句式以简单句为主,基本表达了原文 的意思。译文4的特点:行文正式,无论是从句式结构还是用词来 说都是比较正式且严谨的。特别是倒装句、虚拟式的运用,使译文 更为严谨。
• 译文3采用一般现在时,使读者与原作更为接近,特别是在写人时, 一般现在时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更为接近所刻画的人物;译文4则使 用过去式,一般过去式描写的一般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这就没有 现在时的那种亲近感。
• 译文3无脚注,译文4有脚注。脚注的添加使读者尤其是外文读者充 分了解文本知识背景,从而更好的理解译文。
Thank you
原文: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 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 民欤? • 译文3:Envoy Wise Old Chien-lou once remarked: "Not to be dejected though poor and humble, nor eager for riches and honor." Is this not a fitting epithet for a man like him? He drinks deep, chants his poems and finds happiness in himself. Is he not one of those who have lived in the spacious days of yore? • 译文4:To conclude, Qian Lou's (1) wife had this to say of her husband: "Unperturbed [he was] by poverty; indifferent to wealth and rank." Would this not sever for an accurate appraisal of the Five-Willow Gentleman? With the rim of his wine cup between his lips, poetizing for the sheer joy of it, he appears to be a misplaced ancient ofTian (2).
译文赏析 《五柳先生传》
Contents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and appreciation
Summary
Introduction
•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 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将自身醉心田园、 超然世外的习性和志趣 以五柳先生的身份抒发 出来,文风恬淡,构思 独特。本文选取翻译家 方重和谭时麟的翻译进 行对比赏析。
译文3: The man cannot be identified. No one knows his name. As there are five willows grown beside his hut, he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Man of Five-Willows." 译文4: Unknown were his origins, his name and the way he styled himself. They called him the Five-Willow Gentleman after the five willows gracing the fringe of his cott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