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和参考文献-新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具体格式:摘要、正文及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具体格式:摘要、正文及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具体格式:摘要、正文及参考文献具体格式如下文注:1. 中文摘要前空一行。

2.中文摘要字样为四号黑体,处于居中位置,内容为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

“关键词”三个字字样要加黑并左对齐,其后加冒号,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3.英文摘要另起一页。

(空一行)abstractas the manager and leader of a school, the principal is not only a practicer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but also a forthgoer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school. the ability and value tropis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a school, which has a deep influence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but all of those are embodied in the leadership behavior. 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 much achievement has been acquired abroad and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but in mainland china, the professional research is not fruitful and gives too much attention to superorganic theoretical considering, which emphasizes value tropism and ignores factual research.as a new leadership theory,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social and educational circumstances full of change and uncertainty. using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and the sampling method of delamination and random, the author carries out a research to 119 principal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s. through analyzing the data the author tries to offer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 for the principals.key words:principal; leadership behavior; senior middle school注:1.英文摘要前空一行。

新版《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与参考文献著录

新版《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与参考文献著录

新版《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与参考文献著录2015年5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标《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

此标准已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1. 新旧版标准比较与2005 版标准相比,GB/T 7714-2015 主要作了以下修改:1.1 本标准的名称由《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更名为《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1.2 根据本标准的适用围和用途,将“文后参考文献”和“电子文献”分别更改为“参考文献”和“电子资源”。

1.3 在“3术语和定义”中,删除了参考文献无须著录的“并列题名”,增补了“阅读型参考文献”和“引文参考文献”。

1.4 在著录项目的设置方面,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电子资源存取路径的发展需要,标准中新增了“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以便读者快捷、准确地获取电子资源。

标准中的8.7条还规定:获取和访问路径中如不含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时,可依原文如实著录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1.5 在著录项目的必备性方面,将“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改为“文献类型标识(任选)”;将“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改为“引用日期”。

1.6 专利文献的著录项目中删除了专利的国别,具体示例见下文“专利”的著录格式。

1.7 用“电子资源”代替了原来的“电子文献”,电子资源的著录项目的出版项中增加了“引文页码”。

1.8 参考文献的著录文字方面,在标准6.1中新增了“必要时,可采用双语著录。

用双语著录参考文献时,首先应用信息资源的原语种著录,然后用其他语种著录”的规定。

1.9 在标准的第8章著录细则中,将2005 版的“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中国著者不得缩写”改为“依据 GB/T28039 - 2011 有关规定,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人名,姓全大写,其名可缩写,取每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

1.10 著录细则中增加了“阅读型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文章的起讫页或起始页,引文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引用信息所在页”的规定。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

三一文库()/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1. 文中提及著者,在被引用的著者姓名或外国著者姓氏之后用圆括号标注参考文献的出版年份。

例如:徐道一(1983)认为,生物变革时期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轨迹可能有一定联系。

2. 文中只提及所引用的资料内容而未提及著者,则在引文叙述文字之后用圆括号标注著者姓名或外国著者姓氏和出版年份,在著者和年份之间空一格。

例如:孟德尔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红、白花豌豆杂交后的所结种子第二年长出的植株的红白花比例为3:1(方宗熙1962)。

3. 引用同一著者不同年份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后者只注出版年;引用同一著者在同一年份出版的多篇文献时,无论正文还是文末,年份之后用英文小写字母a、b、c等加以区别。

按年份递增顺序排列,不同文献之间用逗号隔开。

例如:根据泰勒级数展开公式,我们很自然地假定在靠近平衡态时广义生态力和广义生态流之间是线性齐次关系(鲁廷全1988a, 1988b, 1989)。

4. 引用两个著者的文献时,两个著者之间加“和”(中文)或“and”(英文)。

例如:……提高微生物代谢酶活性(康民和许刚1998),促进微生物的生理代谢(smith and bruns 1987)。

5. 引用三个以上著者时,只标注第一著者姓名,其后加“等”(中文)或“et al.”(英文)。

例如: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中心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人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马世骏等1990)。

生态学的现代品格是把一个意外的结果变成一个意料中的结果,把一个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当然的事件(harver et al. 1969)。

6.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按著者字母顺序排列,不同著者文献之间用分号隔开。

例如:遥相关研究(alliso et al. 1971: bjerknes 1969, 1973; doberitz 1969; doberitz et al. 1967 )指出,两种相反的流型……。

最新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最新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最新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字体要求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的最新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欢迎参考阅读!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字体第一部分:扉页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其他填写内容在横线上居中(指导教师不需填写职称),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内容摘要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在第二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

“内容摘要”四个字居中书写(宋体三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

书写“内容摘要”四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中文内容摘要(宋体小四号)。

书写中文内容摘要之后,在下一行书写中文关键词。

书写“关键词”三字时,左缩两格添加冒号;“关键词”三个字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关键词具体内容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在前后两个中文关键词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

书写中文关键词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WORDS)。

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等要求,与中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对应,但是,字体为TimeNewRoman,小四号,关键词的内容全部用小写。

第三部分:目录在书写第二部分即“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目录。

“目录”两字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居中书写,使用宋体三号字加粗。

书写“目录”二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及对应正文的起始页码。

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要求标注到二级标题,即:(一)、(二)、(三)…。

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时,一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

行距为“固定行间距22pt”。

第四部分:正文及参考文献在书写第三部分即“目录”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正文及参考文献。

一、书写格式1.论文的结构论文题目论文的引言部分(书写论文题目之后,空一行,不需写“引言”字样)一、(正文)二、(正文)三、(正文)…………论文的结语部分(接上文另起段落,不需空行,不需写“结语”字样)参考文献2.字体字号大标题(论文题目),宋体小三号加粗;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正文及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注释内容,宋体五号。

论文正文和文后参考文献的标注怎么写_论文格式_

论文正文和文后参考文献的标注怎么写_论文格式_

论文正文和文后参考文献的标注怎么写1、参考文献标注位置一般而言,从内容安排上看,一篇学术论文通常包括题名、作者及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按规范要求,正文中可标注参考文献,注码直接标引在所引内容后。

下面以具体实例进行分析:(1)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之后的右上角。

示例如下:例1 Ghosh和Mitra[2,3]认为,极端黑洞的熵依赖于……(2)正文未指明作者姓名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相关引用部分的右上角,标注应尽可能靠近有关引文。

这种标注可以标注在句中,也可以标注在句末;可以标注单篇文献;也可以标注多篇文献。

如一篇文献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以第一次出现的序号为准;在同一处同时引用多篇文献时,文献序号应放在一个方括号内,其序号按增序排列。

文献序号不连续时,用逗号分隔;连续时,文献序号不必一一列出,只标注起止序号,用连接线“—”连接。

示例如下:例2 要达到1:5万制图、高程中误差6 m (1σ)要求[2]并不容易,即使是技术很发达的国家也经历了相当艰难的研发过程[3—5]。

(3)正文直接述及序号,即文献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时,文献序号不用角码标注,与正文并排。

引用多篇文献的标注方法同上。

正确示例如下:例3 文献[8]专门讨论了广义岭估计的精度随条件数变化的情况。

例4 文献[1,13]分别利用In SAR技术获取了玉树地震的同震地表形变场。

例5 相应控制方程参看文献[2—3]。

例6 价格不对称及不同供应链间的相互竞争被文献[2,4,8]提出。

对于以上三种格式,有些期刊的标注方法比较混乱,例如:例7 脑内多巴胺释放的增加是衡量尼古丁又到奖赏效应非常重要的指标[20,21]。

例8 A型流感病毒NSI蛋白在抗INF介导的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中是一个独立因子。

例9 基于粒子滤波的单通道盲分离算法[1]~[4]与基于PSP的盲分离算法[5]性能都接近最优。

例10 Such as active platform[1,2],“dina” [3,4],continentalmargin activity[5—7]。

6.正文及参考文献

6.正文及参考文献

前言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国际地位近几年迅速提升,从而使我国对外汉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偏误分析以其在该学科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今年备受关注的课题。

由于社会需求,导致偏误分析发展速度极其迅猛,它的各项成果更是在各个领域中继续蓬勃发展,而语法和语用方法也同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因此本文将要就此类问题进行相关的论述。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语法偏误类型语法偏误主要有4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1]。

(一)遗漏偏误遗漏偏误就是指在词语或句子中因为丢失了一个或几个成分,由此而引起的偏误[1]。

遗漏偏误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1.一些在意思的表达上比较“虚”的成分就很容易被我们遗漏。

这个问题在复句结构中尤为明显,我们常见的遗漏偏误有:(1)即使……,[也]……([ ]中为被遗漏的成分。

)(2) 除此之外,[都]……上面这些起关联作用的连词、副词很容易被遗漏,就是因为它们在表意上不够实在。

相比其他的关联词语,特别是放于句首的那些,地位比较突出,我们想要说表示这种意思的话时,首先就会想到这些词语,因此它们不容易被遗漏。

比起外国学生的母语,通常都不会使用这些词语。

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关联词只能出现一个,却不能两者同时出现,这两个都是比较典型的偏误。

而像“however”,“beside”等和与之相对的汉语含义“无论……,都……”,“除了……以外,都……”我们在使用时就不会存在与“都”“也”等相对应的成分。

因此就对外国学生使用这些结构时产生了干扰,从而形成了遗漏偏误[2]。

2.在同类词语中有的有特殊用法,这就容易出现遗漏偏误。

如一类表示时间段的名词“年、月、日”,我们知道它们具有量词性,因此可以直接在前面加数词:“一年、一日”;但是“月”是这一类词是比较特殊的名词,因为在与数词连用时,要加上量词“个”,并且我们不能将这个量词省略。

但是一些学习者并不知道它所具有的这个特殊的性质,因而常会说出“我来到中国五[ ]月”这种因遗漏偏误而导致语法、意思错误的句子。

论文格式(摘要、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

论文格式(摘要、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

摘要(此为范例)多式联运作为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崭新的运输方式无论在货物运输时间还是运输成本上都拥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在我国,多式联运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便之处。

如何协调好多式联运中的各个运输环节以及影响多式联运的各个方面因素,便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

多式联运的优越性有目共睹,我国经济的发展,运输也的发展与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多式联运存在的不足以及尚需改进的地方进行深入研究,并相应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并对多式联运的将来发展提出更深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多式联运,运输效率,枢纽接点,运费率(从自己论文中找)(正文)(范例)(首行空两格)一、………………(介绍背景,引出问题)(一)、。

1、。

2、。

3、。

(二)、。

二、。

(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一)、。

(二)、。

(三)、。

三、。

(提出问题解决方法和措施)(一)、。

(二)、。

(三)、。

(四)、。

(五)、。

四、。

(通过对该篇论文的撰写得出的结论)……………………………………………………………………………………………………………………………………………………………………………………………………………………………………………结束语(首行空2格)。

参考文献(范例)(注意顺序:先写作者,再写书名、日期)(1)杨志刚: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实物、法规与案例,2006年7月(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黄权初:多式联运前景广阔(中国航务周刊),2005年4月(4)王志高:铁路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上占有率低的原因及措施(集装箱化),2004年7月(5)李京文:中国交通运输概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6)罗洪波, 李清:海铁联运,降低集装箱成本的关键(中外物流),2007年7月18日(7)韦公远: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效率(交通与运输),2003年1月(8)屈平,胡思继:综合运输体系回顾及促进措施(交通与运输),2004年6月(9)Y.M.Bontekoning,C.Machairs and J.J Trip.Is a new applie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field emerging.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04.3.8(10)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006。

毕业论文标题正式格式和参考文献格式

毕业论文标题正式格式和参考文献格式

毕业论文标题正式格式和参考文献格式标题:参考文献格式要求一、正文一级标题参考文献是论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格式要求必须严格遵守。

在正文中,一级标题应该采用小三号黑体,居中对齐。

二、正文二级标题正文中的二级标题应该采用四号黑体,靠左空两个中文字符。

注意,所有单列标题后面不能用标点符号。

三、正文三级标题正文中的三级标题应该采用小四号黑体,靠左空两个中文字符。

四、正文四级标题正文中的四级标题应该采用小四号黑体,靠左空两个中文字符。

同样地,所有单列标题后面不能用标点符号。

五、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参考文献是按照顺序编码制进行标注的,方法是按照文后所列文献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中,标注在所引文字的右上角上。

参考文献的编排顺序中,中文文献应该列在前,外文文献在后,具体为:著作→论文→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按作者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外文文献按作者姓氏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参考文献的基本格式如下:1]期刊:作者.题目[J].刊名,年份,卷数(期数):起止页。

2]专著: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3]译著:原作者.译著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4]文集:责任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文集析出:作者.文题[C]//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

6]学位论文:作者.文题[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发布年份。

7]专利文献: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号[P].发布日期。

8]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S].地名:责任单位,发布年份。

9]科技报告:作者.文题,报告代码及编号[R].地名:责任单位,发布年份。

10]报纸析出: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以上就是参考文献格式要求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遵守,确保论文的质量和规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1.1 内部控制发生了变化在手工操作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岗位分工和各种内部牵制制度,以及账、证、表的定期核对,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实行电算化以后,虽然会计内部控制的原则仍然适用,但却使大部分传统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失去了作用,增加了新的控制内容,提供了新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方法和措施。

1.1.1 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高速、稳定的特点,有很强的逻辑判断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使内部控制形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1)原手工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由于全部会计核算工作由计算机集中完成,凭证数据一次录入后即在会计软件的控制下迅速、多次、毫无差错地分别记入各种账薄,并据以编制报表,只要凭证和会计软件正确,其输出的会计信息也必然是正确的,这就使账簿之间的核对没有必要了。

此外,编制科目汇总等试算平衡的检查也成为多余。

(2)原手工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了,如凭证的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的平衡检查;各核算与系统之间的数据核对;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检查等。

1.1.2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部控制的新内容。

(1)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部门内部单纯的会计核算岗位被撤销,增加了计算机操作、数据录入、凭证复核、会计软件维护、硬件维护、系统管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制和调试等新的工作岗位,财务管理岗位比手工条件下划分的更细、投入的人员更多、管理的更加深入。

为此在电算化下必须针对新的组织机构和岗位分工重建其内部控制制度。

(2)会计电算化数据的主要储存形式转变为机内文件,这使得计算机机内文件的安全保护、备份和恢复、禁止非法操作等成为会计内部控制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3)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使防止计算机舞弊和计算机病毒破坏,成为会计内部控制一个新的、至关重要的事。

1.1.3 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原始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几个方面。

1.1.4 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技术发生了变化计算机的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控制手段和技术,使会计内部控制的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可以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严格的、一丝不苟的控制,如数据正确性校验,口令及操作权限控制、操作过程自动记录等。

其原则是,凡是能采用计算机控制的就一定编制成计算机控制程序,因为计算机控制比人工控制更严格、更可靠,应尽量减少人工的控制量。

1.2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现存问题1.2.1 “一身多职,越俎代包”现象严重,安全意识淡漠传统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职能分离及相应职责分工的基础上。

采用电算化后,由于功能和知识度集中,导致职责的集中,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采用电算化后可以合并,会计人员大大减少,致使这些原则的重要程度下降。

再加上安全意识淡漠,对实行电算化后新的组织机构和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相互控制机制不够重视,“一身多职,越俎代包”现象严重,这使得计算机舞弊现象时有发生。

1.2.2 原始凭证数字化,易于伪造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是将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因此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

篡改输入是目前最简单的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舞弊手法,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其主要手段有:虚构业务数据、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

1.2.3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有一定的缺陷电算化系统中内部控制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

电算化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生,使用权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1.2.4 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差很多时候,武警企事业单位财务上的数据是保密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所谓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

另外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不能真正起到数据保密的作用。

只要稍具备一些数据库知识的人完全可以绕开会计软件的各种措施,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直接读写这些数据库文件,甚至对文件中的数据直接进行增删修改等操作,这样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此外,由于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很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会计数据的安全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极易造成数据丢失。

第二章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电算化的实行为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使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了,这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针对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现存问题,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发表几点建议:2.1 制度控制制度控制一般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实行的,即由主管部门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制或监督会计部门执行,从而保证会计核算软件正常和安全运行,免遭外界干扰、破坏,向企事业单位提供准确无误的会计信息,制度控制包括以点:2.1.1 组织控制如前所述,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组织及岗位分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特点是将会计信息处理功能都集中在计算机操作使用部门,这样就削弱了原手工核算时详细划分不相容职责的组织控制措施的作用。

补救不相容职责集中化的主要控制措施就是:要重新设计会计系统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制度。

2.1.2 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操作规程过程控制主要是通过建立一整套完整而严密的操作规程来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规程次序,防止重复、遗漏和误操作。

系统维护包括对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

对硬件的维护制度包括:设备的使用、检查和维护,规定机房的温度、电压等环境条件,以及规定防火、防盗等措施,为以防止万一,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采用双系统备份,此外,机房内用于动力、照明的供电线路应与计算机系统的供电线路分开,配置UPS(不间断电源)、防辐射和防电磁波干部设备,系统维护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程序文件被非法修改。

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个性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者应该打印后存档。

2.1.3 操作控制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

(1)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

系统应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

操作权限控制常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

(2)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2.1.4 档案资料的管理与控制可通过以下三方面加以控制。

(1)接触控制,即把对数据存储介质的接触限制于有关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档案资料应专人保管,并指定借阅、归档制度。

(2)环境控制,即采取适当的防磁、防火、防潮、防尘等措施。

(3)后备控制,将数据文件的进行定期备份,对于重要文件可以“祖—父—子”的形式保存。

2.1.5 病毒的防范与控制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软件、软盘及计算机系统的采购和更新要通过病毒检测后才能使用;专机专用,绝对禁止在工作机上玩游戏,建立软盘管理制度,同时防止乱拷贝软盘;安装防毒卡和反病毒软件,定期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

2.2 程序控制程序控制是指靠计算机程序对会计核算进行内部控制,以实现系统的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内部控制往往比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的控制更为有效。

2.2.1 会计数据的输入控制电算化会计系统输出质量,主要决定于输入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程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在输入控制中应坚持以计算机程序控制为主,原则上尽量用计算机程序控制。

(1)应保证作为输入依据的原始资料的真实、完整,并且在计算机处理之前必须经过适当的授权和审批。

(2)应对数据输入人员加以控制,应配备专人负责数据的录入工作,同时可采用运行口令加以控制。

(3)进行数据有效性检验,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会计科目输错;设立科目代码检验,以保证会计科目代码输入的正确性;设置对应关系参照文件,用来判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试算平衡控制,对每笔分录和借贷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顺序检查法,由系统自动核对两次输入的结果,并对不一致的记录标记,核对完毕后由输入员对所标记的错误的记录进行修改。

此外,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会计数据输入技术也不应墨守成规,对于确实有用的应该大胆的引入,目前,计算机输入方式除了传统的键盘、鼠标输入外,还有语音、电子表、扫描仪、光电阅读等多种注入方式。

像IBM公司的中文语音识别技术和国内某些公司的笔式输入技术都已较为成熟,会计软件可以尝试采用这些技术来丰富会计数据的输入方法,供不同好的用户选择使用,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技术,比如当用户输入会计科目和金额时,计算机随即用标准读出相应的汉字和数字,供用户判断输入是否正确,同样可以减少出错率,提高效率。

2.2.2 数据处理过程的控制是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的内部数据处理活动(数据验证、计算、比较、合并、排序、文件更新和维护、访问、纠错等等)进行控制。

处理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的。

主要有处理的流程控制、数据修改控制、数据有效性检验和程序化处理有效性检验。

(1)处理的流程控制。

会计业务处理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如凭证在审核之前不能做登账处理,结账后才可以出报表等,处理过程必须严格遵照其业务流程进行。

(2)数据修改控制。

如在处理结束前发现的错误,可将其先写入待处理文件,更正后与同批或其他批次业务数据一起再输入、处理;对于处理结束后发现的错误,必须体现“有痕迹修改的原则”,即对已入账的凭证,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已结账的凭证与账簿以及计算机内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系统不提供更改功能等。

2.2.3 数据输出控制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输出方式主要有三种:屏幕显示输出、打印输出和存入磁性介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